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应用功能性电刺激辅助步行设备(FES-AWD)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9例脑卒中足下垂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步态训练矫正仪辅助下的步行训练,每天2次,每次20min,每周5d,共4周;分别于治疗开始前、治疗1周后和治疗4周后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分析患者佩戴步态训练矫正仪前后的步态时-空参数.结果:①与自由步行相比,佩戴步态训练矫正仪(关闭开关)对患者的步态时空参数无显著影响;②3次访视中,与自由步行相比,佩戴步态训练矫正仪(开启开关)均能显著提升足下垂患者的步态时空参数.结论:FES-AWD可以即刻改善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步态,且可以排除心理影响,以及佩戴设备所产生的各种不利生理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胸段完全性脊髓损伤(TCSCI)患者配戴交互式步行矫形器(RGO)的三维步态分析,比较分析脊髓损伤(SCI)平面与步行能力之间的关系,探讨重建SCI患者步行能力的量化指标。方法选择在本中心住院且配戴RGO进行步行训练3个月以上的TCSCI患者10例,采用Vicon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步态检测与分析。应用Spearman秩和相关系数对TCSCI患者的不同SCI平面与其步态的运动学和时空参数等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步频和跨步长分别为(37.4±2.15) 步/min和(91.6±9.09) cm;髋关节摆动角度及髋关节伸展和屈曲时相的角速度分别为(42.57 °±5.43 °)、(20.88 °±2.18 °)/s和(124.75 °±9.31 °)/s。步速(r=0.80,P<0.01)、跨步长(r=0.78,P<0.01)、助行架的压力峰值(r=0.82,P<0.01)、髋关节摆动角度(r=0.77,P<0.01)、助行架的压力均值(r=-0.67,P<0.05)和髋关节伸展的角速度(r=0.75,P<0.05)与SCI平面之间均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TCSCI患者双上肢过度负载和髋关节摆动幅度受限是其步行能力受限的主要原因;降低过度负载的康复训练方法有助于改善重建的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通过评估研究对象的步态改善情况,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下步行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收集发病3—6个月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对照组给予减重支持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第1天,治疗4周后采用定时步行试验(timed walking test)、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 FAC)和Borg自觉疲劳评分(Borg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对患者步行功能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步行功能的变化情况。 结果:①治疗前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定时步行试验、定时步行试验耗时、Borg评分,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治疗组治疗4周后,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定时步行试验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定时步行试验耗时、Borg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治疗组治疗4周后,定时步行试验评分提高与对照组评分提高比较,定时步行试验耗时、Borg评分降低与对照组定时步行试验耗时、Borg评分降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①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和减重支持训练系统分别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均可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复。②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比减重支持训练系统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步行稳定性、步行速度及步行耐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往复式步行矫形器对C6~T6节段脊髓损伤(SCI)患者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 对20例SCI患者(按ASIA标准损伤程度均为A-B型,损伤节段C6~T6)在装配步行矫形器前进行强化康复治疗(包括肌力、心肺功能、转移、ADL、膀胱功能等),矫形器装配后配合步态步行训练.训练前后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功能独立性评测(FIM)进行评定,并测定行走距离(包括6 min步行评测和10 m步行时间评测).结果 装配往复式步行矫形器后,患者的ADL能力提高( P<0.05),10 m步行时间(99.21±75.24)s,6 min步行距离(41.71±29.38)m,其中6例达到室内治疗性步行,14例达到室内实用性步行.结论 往复式步行矫形器配合系统康复治疗对改善C6~T6节段SCI患者步行及ADL能力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减重步行训练联合中医针灸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该院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减重步行训练,观察组采取减重步行训练联合针灸治疗。采取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采取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估患者步行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AC分级及Tinetti步态评估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重步行训练联合中医针灸治疗可有效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疗效,并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定量分析减重支持训练系统(partial body weight support.PBWS)对偏瘫痉挛步态步行时间距离参数、平衡等的影响,定性分析PBWS对步行功能影响。分析步态各参数与步行功能、平衡之间的内在规律,探讨其相关性。方法: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科收治20例脑卒中和脑损伤患者,均经CT,MRI确诊,有明显的步行功能障碍,有或没有帮助的情况下能站立,有良好的认知功能,排除合并其他步行障碍、认知障碍和超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使用PBWS进行步态训练,对照组使用传统方法进行步态训练。治疗前后分别用足印法评定步行参数,用步行功能分类(FAC)评定步行功能,用Berg量表评定平衡功能。结果:治疗组患者步行速度加快,治疗前为(5.45&;#177;2.97)m/min,治疗后为(11.37&;#177;6.41)m/min,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76,P&;lt;0.05),两组步行能力及平衡能力的改善均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6.09-11.7,P(0.01)。但两组治疗后上述3项参数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患者的步行功能主要与步行速度和平衡功能有明显相关性(r=0.615,P&;lt;0.05),而步行速度与平衡能力之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r=0.607,P&;gt;0.05)。结论:PBWS与传统治疗方法均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步行功能和平衡能力,但两者之间的差异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来判断。患者的步行功能与步行速度及平衡能力呈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的时空及关节运动学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的时空及关节运动学参数,为临床康复评估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和健康受试者各24例自愿参加本研究;其中脑卒中组男15例,女9例,脑出血5例,脑梗死19例,年龄(57.75±5.57)岁;对照组男12例,女12例,年龄(56.54±6.02)岁.应用Gait Watch步态分析系统评估步态的时空参数和下肢关节运动学参数.所有受试者由同一医师进行2次评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卒中组的步频、步速显著降低,患侧步长显著缩短,步态周期和患侧支撑相均延长,患侧摆动相缩短.脑卒中组患侧髋关节的最大伸展角度明显受限(P=0.001),髋关节屈伸运动的平均角速度明显降低(P<0.001),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亦明显受限(P<0.001),膝关节屈伸运动的平均角速度明显降低(P<0.001),髋关节的最大屈曲角度和足偏角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患者的步行能力显著下降.结论:Gait Watch步态分析系统可定量测量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态特征和下肢的关节运动学参数,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评估具有较高敏感度.  相似文献   

8.
王辉 《中国康复》2018,33(2):138-139
目的:观察下肢机器人应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和ADL的影响。方法:将40名步态异常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步态纠正训练,观察组除常规步态纠正训练外还进行下肢机器人训练。训练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AC)和Barthel指数对患者的平衡功能、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BBS、FAC、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下肢机器人的应用对于纠正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提高步行能力,改善ADL水平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佩戴步态诱发功能电刺激仪的步态训练,每次20min,每周5次,持续8周。于治疗前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及足印分析法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下肢FMA评分、FAC分级及患侧的平均步长、步宽及步速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功能性电刺激进行步态训练后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0.
步行速度是步态分析中常用而且简单易得的指标,在偏瘫步态的研究中也经常将患者和正常人的步行速度进行比较,来反映步行能力。但不同的个体之间该参数易受到身高的影响。为了避免这种影响,本实验采用了相对速度(relative walking speed,RWS)的概念。RWS(stats/s):步速(m/s)/身高(m)。它克服了因身高不同而引起的步速不同的问题,这种方法与原来的以m/s描述速度的方法相比,能更好地反映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定量分析减重支持训练系统(partialbodyweightsupport,PBWS)对偏瘫痉挛步态步行时间距离参数、平衡等的影响,定性分析PBWS对步行功能影响。分析步态各参数与步行功能、平衡之间的内在规律,探讨其相关性。方法: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科收治20例脑卒中和脑损伤患者,均经CT,MRI确诊,有明显的步行功能障碍,有或没有帮助的情况下能站立,有良好的认知功能,排除合并其他步行障碍、认知障碍和超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使用PBWS进行步态训练,对照组使用传统方法进行步态训练。治疗前后分别用足印法评定步行参数,用步行功能分类(FAC)评定步行功能,用Berg量表评定平衡功能。结果:治疗组患者步行速度加快,治疗前为(5.45±2.97)m/min,治疗后为(11.37±6.41)m/min,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76,P<0.05),两组步行能力及平衡能力的改善均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6.09~11.7,P<0.01)。但两组治疗后上述3项参数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患者的步行功能主要与步行速度和平衡功能有明显相关性(r=0.615,P<0.05),而步行速度与平衡能力之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r=0.607,P>0.05)。结论:PBWS与传统治疗方法均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步行功能和平衡能力,但两者之间的差异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来判断。患者的步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患者步行时躯体运动的三维运动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躯体运动的三维运动学分析,比较分析偏瘫步态躯体运动变化与其步行能力(步速)之间的关系,探讨影响偏瘫患者步行能力恢复的量化指标。方法:选择首次脑卒中后可以独立步行10m以上的偏瘫患者39例,采用远红外线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步态检测与分析,对偏瘫步态躯体的运动学参数与其步行能力(步速)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与骨盆旋转运动之间的相关有显著性意义(r=-0.396.P<0.05);其步行能力与躯体侧方运动呈负相关,而与其躯体垂直运动呈正相关(r=-0.755,P<0.01;r=0.534,P<0.01),步行能力与Barthel指数正相关(r=0.475,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躯体和骨盆运动障碍是影响步态恢复的重要因素,提示躯体的协调性训练和骨盆的控制性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石芝喜  蔡朋  刘明检  王杨 《中国康复》2018,33(3):211-214
目的:探讨下肢步行机器人对脊髓损伤后日常生活能力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颈胸段脊髓损伤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各2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运动治疗,内容包括肌力训练、牵伸训练、平衡训练、转移、站立训练、步行及步态训练等;观察组增加步行机器人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12周后,采用6min步行距离、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功能独立性评测(FIM)对患者进行评定,并重点关注其中的步行项及上下楼梯项。结果:治疗6及12周后,2组患者MBI、FIM总分及2个量表中的步行项、上下楼梯项分值,6min步行距离测试分值均较治疗前呈逐渐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常规运动治疗结合步行机器人训练可明显改善C-D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能力及ADL分值。  相似文献   

14.
李冰  卞立  黄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12):1142-1145
目的:研究国产一款步行康复机器人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能力和步行能力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2—4周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都进行基于神经发育技术和运动再学习的常规康复训练8周,对照组在未进入步行训练时使用下肢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进行辅助站立位下肢踏步训练,每次40min,每天两次,每周5d,一旦患者开始站立及步行训练,则停止辅助站立位下肢踏步训练,并保证每日站立步行训练时间不小于80min。干预组在8周时间里一直使用A3下肢康复机器人,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参数,进行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每次30min,每天两次,每周5d。所有患者在研究开始和研究终点进行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L)、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FMA-B)、Holden步行功能评定(FAC)。另外在研究终点可以独立步行的患者进行10m步行速度测定。结果:对照组和干预组治疗前FMA-L、FMA-B、Holden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FMA-L、FMA-B、Holden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干预组能完成10m步行速度测定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且平均速度也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常规康复训练结合A3下肢康复机器人早期步行训练能显著提高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能力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的三维运动学分析,比较分析偏瘫步态下肢关节运动变化与其步行能力(步速)之间的关系,探讨偏瘫患者下肢异常运动影响其步行能力恢复的量化指标。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和康复医学科住院的首次脑卒中后可以安全独立步行10m以上的单侧偏瘫患者39例,排除其他影响步行能力的神经肌肉和骨关节疾病等因素;采用远红外线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步态检测与分析,对偏瘫步态的下肢关节运动学参数与其步行能力(步速)进行相关分析,分别观测在P<0.05水平和P<0.01水平是否显著相关。结果: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与患侧髋、膝关节活动度之间的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R=0.524,P=0.003;R=0.518,P=0.004),尤其与患侧髋关节伸展和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之间的相关有显著统计学意义(R=0.745,P=0.000;R=0.643,P=0.000);其步行能力与髋关节伸展角度患侧与健侧运动比率(R=0.541)及膝关节活动度患侧与健侧运动比率(R=0.432)的相关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下肢伸髋、屈膝异常及其患侧与健侧运动比率不对称是影响正常步态恢复的主要原因,提示下肢髋、膝关节控制性训练应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介绍减重步行训练(BWSTT)对于脑卒中脊髓损伤(SCI)等运动功能障碍病人,康复作用的实验室依据,临床对照研究及康复治疗效果.提示BWSTT能使病人更早重建生理步态,较快恢复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基于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的助步车自然步行康复训练对亚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平衡及行走能力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可独立行走10米以上的缺血性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观察组19例,分别给予常规步行训练和在常规步行训练基础上增加基于沉浸式VR技术的助步车自然步行康复训练。在训练前及训练4周后,分别通过Tinetti平衡和步态量表(Tinetti Bal-ance and Gait,TGS)、10米步行试验(10 Meter Walk Test,10MWT)及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估患者的步行及日常生活能力,通过平衡检测仪和传感助步车进一步采集患者的静平衡、行走中平衡和步态数据。结果:通过平衡检测仪测量结果显示,2组患者在康复训练后静平衡能力较训练前改善;在睁眼+双手叉腰时,观察组训练后重心水平移动振幅和重心覆盖面积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而睁眼+双臂前伸时,观察组训练后重心总移动速率和垂直移动速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训练后,2组患者的TGS分值、行走速度、BI均较前改善,但2组间的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传感助步车采集患者的步态信息,发现训练后观察组患者行走中重心控制能力较对照组改善幅度增大(P<0.05)。结论:基于沉浸式VR技术的助步车自然步行康复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行走能力,尤其是平衡控制能力,值得进一步研究及运用。  相似文献   

18.
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足下垂患者5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7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功能性电刺激进行训练。2组均治疗5周,治疗前后进行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定及足印步态分析。结果:治疗5周后,2组FMA、FAC评分及步行参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步行能力的恢复较常规康复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9.
不同步行矫形器在下胸段脊髓损伤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探讨三种不同步行矫形器在下胸段脊髓损伤中的应用及对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T10-12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16例,在装配步行矫形器前进行强化康复训练与治疗(包括肌力、心肺功能、转移、ADL、膀胱功能等),其中5例装配KAFO(KAFO组),5例装配Walkabout(Walkabout组),6例装配RGO(RGO组),矫形器装配后配合步态步行训练;分别于矫形器装配前和装配训练8周后应用ASIA运动评分、MBI及限时的步行功能检查(包括6min步行评测和10m步行时间评测)作为指标进行观察。结果:3组患者ASIA运动评分矫形器装配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ADL(MBI)评分装配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装配训练8周后步行能力评分比较,Walkabout组与KAFO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RGO组与Walkabout组和KAFO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步行矫形器与功能训练相结合对改善下胸段脊髓损伤患者的步行能力疗效显著,Walkabout和KAFO可恢复患者治疗性步行能力,而RGO则在恢复患者功能性步行能力方面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20.
电驱动双自由度截瘫步行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动力式截瘫步行器是一种辅助瘫痪病人站立、行走的特殊双足步行装置。作者对由直流电机直接驱动的截瘫步行器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利用患者自身肌电活动信息控制释放步态驱动函数的控制双自由度截瘫步行器运动,使人的大脑能够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直接指挥步行机构运动的方法。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肌电控制的电驱动截瘫步行器控制简单、动作自然、仿生性能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