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 目的 评价近10年来常州市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 为制定下阶段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方法 收集2004- 2014年常州市血防工作报表, 分析血吸虫病病情、 螺情变化, 评估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效果。结果 结果 2004-2014年, 常州市 累计查病215 368人次, 人群血吸虫病血检总阳性率为0.24% (478/198 356), 无粪孵阳性者。完成家畜查病11 935头, 未 发现病畜。2004-2014年全市累计查出有螺面积92.27 hm2 , 其中江湖滩、 内陆、 山丘型环境分别占34.75%、 34.82%、 30.43%; 新发现有螺面积34.40 hm2 , 其中江湖滩、 内陆、 山丘型环境分别占2.62%、 71.22%、 26.16%。全市共解剖钉螺 8 511只, 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04-2014年, 全市血吸虫病重点项目地区共建造无害化厕所24.26万户, 家畜圈养270.47 万头次, 河流治理5.82 km; 兴建重点防护林2 250.11 hm2 ; 完成药物灭螺625.79 hm2 , 改造有螺环境149.58 hm2 。2004- 2014年共540万人次接受血防健康教育, 2014年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率为96.00%。结论 结论 常州市存在钉螺输入扩散和血 吸虫病再流行风险, 但在持续实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条件下, 该市血吸虫病疫情稳定, 防治成果巩固。  相似文献   

2.
目的 目的 评价汉川市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效果。方法 方法 收集2004-2013年汉川市血吸虫 病综合防治资料, 分析综合防治措施实施期间螺情和人畜病情指标的变化趋势, 比较对策实施前后疫情控制效果。 结 结 果 果 实施综合防治后, 居民、 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 分别由2004年的6.38%、 8.11%下降至2013年的0.61%、 0, 2007年已无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发生, 2011年已无新感染病例发生; 2012年已查不到感染性钉螺。2013年有螺框出现率、 活螺平均密度较2004年分别下降了56.78%、 68.35%, 但钉螺面积、 易感环境面积分别增长了0.62%、 7.10%。2013年全市 26个乡 (镇) 367个流行村全部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结论 结论 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控制湖沼 型地区血吸虫病传播; 在巩固该综合防治措施成果的同时, 需控制内垸沟渠钉螺面积, 以防止居民重复感染血吸虫。  相似文献   

3.
快速控制江滩型流行区血吸虫病传播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快速控制江滩型流行区血吸虫病传播的有效控制策略和措施。方法采取区域性全覆盖药物灭螺、环境改造灭螺方法,强化消灭江滩感染性钉螺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同时辅以人畜查治、健康教育等干预;纵向观察钉螺面积、人畜血吸虫感染、血防知识知晓率等变化。结果强化措施后钉螺面积、感染性钉螺面积逐年下降,学生和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率逐年提高,钉螺面积和居民查病阳性率随灭螺覆盖率的上升而下降,特别是感染性钉螺和急性血吸虫感染率下降最为显著,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相关分析表明:钉螺面积和居民查病阳性率与药物灭螺覆盖率间有显著负相关关系(r钉螺面积=-0.870,P=O.024;r居民阳性率=-0.834,P=0.039),表明药物灭螺的防治效果最为直接而有效。结论采取以消灭江滩感染性钉螺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可在短期内快速控制江滩型地区血吸虫病传播。  相似文献   

4.
高淳县血吸虫病疫情回升及控制策略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高淳县血吸虫病疫情回升原因及评价控制策略效果。方法采用常规法进行钉螺调查和人畜血吸虫感染调查;采用哨鼠法进行水体感染性调查;实施药物灭螺、人畜化疗和健康教育措施,观察钉螺面积及人畜感染率变化。结果 1999-2007年共调查钉螺面积11 596. 96hm2;1999年春季发现钉螺面积39. 22 hmz,2000年发现感染性钉螺面积6. 70 Mr2,至2005年春季钉螺面积达100. 52 hrr12,钉螺均分布于水阳江沿线1999-2007年开展药物灭螺1 044. 39 hm2,灭螺覆盖率由63. 84%提高到790. 62%,钉螺面积降至011999-2006年同步开展人畜查治,居民感染率由5. 92%T降至O;家畜感染率由1.12%下降至O;疫水测定哨鼠感染率最高达79. 17%,2004-2006年趋于下降。结论高淳县水阳江流域受长江洪涝灾害影响,血吸虫病疫情出现严重回升,实施查灭钉螺、查治病人病畜为主的防治策略后,疫情稳步下降,重新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在云南山区的效果。方法 2006-2014年在鹤庆县金墩乡高原峡谷和高原平坝2类流行区各选择2个行政村作为观察区,实施查治病、查灭螺、健康教育、改水改厕、禁牧、建卫生畜厩、以机代牛等防治措施。以2006年螺情和病情作为基线资料,评价该综合防治措施的效果。结果高原峡谷地区人群血吸虫感染率由2006年的4.94%下降到2014年的0.06%,家畜感染率则由1.11%降至0。高原平坝地区2007年在孝廉村查出1例血吸虫病病例,其余各年均未发现病例;家畜血吸虫感染率由7.38%降至0。2014年高原峡谷和高原平坝地区钉螺面积分别较2006年下降了74.89%和75.30%;两类地区钉螺面积百分比、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平均密度均下降,2008年以来未再发现感染性钉螺。高原峡谷地区西甸和新庄村于2009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高原平坝地区的孝廉和康福村于2014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结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控制云南高原山区血吸虫病疫情,今后应将控制传染源与消灭钉螺并重,以巩固和扩大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目的 评价南京市栖霞区江滩地区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 方法 方法 收集2004-2013年南京市栖霞区血吸虫病疫情及综合治理资料, 分析实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10年来的疫情变化, 评估江滩地区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 结果 结果南京市栖霞区通过实施10年的综合治理, 居民血吸虫感染率逐渐下降, 2007年后未检出血吸虫感染阳性病人; 家畜血吸虫感染率逐渐下降, 到2006年沿江地区所有耕牛全部被淘汰。2013年江滩地区钉螺面积和活螺密度分别较2004年下降42.25%和82.56%, 自2009年起未再查出感染性钉螺。2010年全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结论 结论 综合治理是栖霞区江滩地区快速实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云南省高原峡谷地区急性血吸虫病发病特点和控制效果。方法 2004-2014年每年在云南省洱源县(高原峡谷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历史有螺面积上反复查灭螺、对阳性螺区的阳性螺点实施春秋2次灭螺,对上年发生急感的自然村6~60岁居民扩大保虫宿主的化疗,并采取有螺地带禁牧,改水,改厕,控制传染源及中小学生上血防课健康教育措施。结果 2004-2014年洱源县人群血吸虫感染率由9.18%下降至0.24%,下降97.12%;家畜感染率由2004年的6.02%下降至0.52%;钉螺自然感染率由0.53%下降至0;阳性螺点由2004年的460点下降至0;2004-2006年共发生急性血吸虫病11例、2007-2014年无急性血吸虫病患者发生。结论 2004-2014年洱源县血吸虫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人群及家畜血吸虫感染率明显降低,已无阳性螺点。  相似文献   

8.
2004-2008年江苏省钉螺分布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江苏省不同流行类型和流行程度地区钉螺分布特点及变化规律,为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防治策略与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江苏省2004-2008年螺点卡报表和血吸虫病防治(血防)工作报表资料,建立江苏省5年的Excel螺情数据总库,分析不同年份钉螺面积、感染性钉螺面积和钉螺感染率的变化趋势,比较流行类型和程度不同的地区上述指标的年间变化。结果2004-2008年期内实有钉螺面积和感染性钉螺面积分别减少了3799.86hm2和2006.35hm2,年平均降幅为9.64%和18.83%,其中江湖滩、水网和山丘型地区期内实有钉螺面积分别减少了3546.10、209.19hm2和44.57hm2,年平均降幅为9.59%、10.29%和11.18%。5年间共新查出钉螺面积22.02hm2,其中水网地区占89.24%。2004-2008年期内实有钉螺面积占历史有螺面积的2.77%~5.36%,其中未传播控制、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地区期内实有钉螺面积占历史累计钉螺面积的百分比分别为13.29%~22.82%、0.88%~3.54%和0.14%~0.32%,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004-2008年江湖滩、水网和山丘型地区期内实有钉螺面积的构成比分别为93.79%~95.60%、3.67%~5.45%和0.73%~1.01%。2004-2008年全省钉螺感染率由0.15%下降到0.02%,下降了85.50%(P0.01),其中未传播控制、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地区查出感染性钉螺面积的构成比分别为98.15%~100%、0~0.81%和0~1.43%。结论江苏省钉螺面积和感染性钉螺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传播阻断地区螺情逐步得到巩固,有效控制江湖滩地区钉螺面积和未传播控制地区感染性钉螺面积是下阶段血防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江苏省句容市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后的防治效果,为进一步做好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5-2010年句容市药物灭螺、环境改造灭螺及血吸虫病健康教育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纵向观察钉螺面积、人群血吸虫阳性检出率、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变化,研究灭螺覆盖率与钉螺面积、居民阳性检出率的相关性.结果 2005-2010年连续6年未查出感染性钉螺,钉螺面积、活螺密度逐年下降.居民血吸虫阳性检出率从2005年的0.34%(36/10 551)下降到2010年的0.00% (0/12 372),学生和居民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由2005年的88.28%(128/145)和86.44%( 204/236)提高到2010年的96.58%(141/146)和92.83%(246/265).钉螺面积与药物灭螺覆盖率呈显著负相关(r=- 0.910,P< 0.05),与环境改造灭螺覆盖率无显著相关关系(r=- 0.404,P>0.05);居民阳性检出率与药物灭螺覆盖率和环境改造灭螺覆盖率均无显著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107、- 0.496,P均>0.05).结论 句容市钉螺面积逐年下降,居民血吸虫病阳性检出率维持在较低水平,采取控制钉螺、人群筛查化疗、血吸虫病防治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镇江市润洲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策略的实施效果。方法 2001-2016年在镇江市润洲区实施以全覆盖灭螺、血吸虫病扩大化疗和健康教育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以居民血吸虫感染率、有螺面积、灭螺面积和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率、行为正确率为指标评估综合防治策略的实施效果。结果 2001-2016年镇江市润州区有螺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累计灭螺面积7 091.50 hm2,有螺面积和总灭螺覆盖强度呈显著负相关([r = -0.874,P = 0])。2001-2016年镇江市润州区常住居民血吸虫病血检阳性1 703例,粪检阳性病人199例;对粪检阳性者和血检阳性者全部采用吡喹酮进行治疗和扩大化疗;2005年后居民血检阳性率下降至1%以下,自2004年后未查出粪检阳性病人。2001-2016年问卷调查居民189 639人次,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率和行为正确率逐年提升。全区于2016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结论 江滩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实施以全覆盖灭螺、吡喹酮扩大化疗和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可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目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综合防治模式,为制定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提供借鉴。方法 2011–2015年选择四川省5个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作为综合防治示范区,根据各示范区的流行特点、经济水平和整体发展规划,分别制定创建目标、策略和措施,并对实施后血吸虫病防治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2011–2015年四川省5个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综合防治示范区建立了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模式的保障体系及“一体化城乡统筹”、“系统化生态治理”、“集约化生态农业”、“科学化血防管理与健教”及“生态化民族循环型经济”等5个生态化、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模式。自实施以来,钉螺孳生环境彻底改变;截至2015年,累计治理历史有螺环境达92.0%,安全饮用水覆盖率均达到100.0%,家畜圈养率均达到95.0%以上;2011–2015年卫生厕所覆盖率分别提升93.0%、96.8%、78.8%、87.1%和82.0%;示范区农民平均收入增长32.7%。示范区居民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从2011年的3.1%下降到2015年的1.6%,粪检均未发现阳性;存栏耕牛数逐年下降,粪检均未发现阳性。2011–2013年示范区查出有螺面积分别为398.7、108.2 hm2和52.9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2014年后未再查见钉螺。2011–2015年示范区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率及正确行为形成率逐年提升。结论 四川省5个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模式符合当前山丘型流行区防治工作需求,实现了控制血吸虫病传染源、发展经济、社会进步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为最终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目标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004-2014年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动态变化,为制订"十三五"血吸虫病防治规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4-2014年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信息资料、疫情监测资料,分析全省血吸虫病疫情变化。结果安徽省钉螺面积自2004年以来呈波动上升趋势,至2011年达到最高近3.1亿m2;自2012年起钉螺面积开始下降,2012年钉螺面积较2011年下降了10.55%,2014年钉螺面积降低到近10年来最低水平。2004-2008年全省钉螺密度处于波动状态,2008年以后全省钉螺密度总体呈下降趋势,自2011年起钉螺平均密度均1只/0.1 m2。2004-2011年全省钉螺感染率呈现波动徘徊状态,2012年钉螺感染率迅速下降,2013、2014年连续2年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04-2014年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06年以后各年份急性血吸虫感染人数均在50例以下,且病例呈散在分布,2013、2014年全省无急性血吸虫感染发生。2004-2011年家畜血吸虫感染率均1%,2012年快速下降至0.55%,2014年家畜感染率首次低于同期人群血吸虫感染率。2011年以后,全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达标进程加速,2012-2014年全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达标县(市、区)数分别为4、9、14个,乡(镇)数分别为33、76个和32个。结论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巩固成果乃至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任务仍很艰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综合防治模式,为制定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提供借鉴。方法 2011–2015年选择四川省5个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作为综合防治示范区,根据各示范区的流行特点、经济水平和整体发展规划,分别制定创建目标、策略和措施,并对实施后血吸虫病防治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2011–2015年四川省5个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综合防治示范区建立了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模式的保障体系及“一体化城乡统筹”、“系统化生态治理”、“集约化生态农业”、“科学化血防管理与健教”及“生态化民族循环型经济”等5个生态化、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模式。自实施以来,钉螺孳生环境彻底改变;截至2015年,累计治理历史有螺环境达92.0%,安全饮用水覆盖率均达到100.0%,家畜圈养率均达到95.0%以上;2011–2015年卫生厕所覆盖率分别提升93.0%、96.8%、78.8%、87.1%和82.0%;示范区农民平均收入增长32.7%。示范区居民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从2011年的3.1%下降到2015年的1.6%,粪检均未发现阳性;存栏耕牛数逐年下降,粪检均未发现阳性。2011–2013年示范区查出有螺面积分别为398.7、108.2 hm2和52.9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2014年后未再查见钉螺。2011–2015年示范区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率及正确行为形成率逐年提升。结论 四川省5个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模式符合当前山丘型流行区防治工作需求,实现了控制血吸虫病传染源、发展经济、社会进步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为最终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目标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我国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在达到传播阻断标准(传阻)前后的疫情变化规律,为今后修订传阻标准以及更科学、规范地考核和评价防治工作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全国9个省17个血吸虫病传阻县,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记录各县达到传播控制标准(传控)前10年和以后各年(截止2008年或2009年)疫情资料并建立数据库;分析、比较达标前后不同流行类型和地区的各疫情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达传阻后,各类型疫区人群感染率均降至最低水平,少部分湖沼型和山丘型疫区分别在传阻后4年和9年有小幅上升,但均〈1%。湖沼型和水网型疫区活螺密度较高、变化较大,山丘型则较低并在传阻前后4年间降至最低;湖沼型疫区感染性钉螺时有发现,水网型和山丘型疫区则分别在达传阻后6年和10年发现有感染性钉螺复现。17个调查县从传控至传阻所历时间平均为17年。疫情非回升县达传阻前无感染性钉螺的平均持续时间为(2.71±1.10)年,其中湖沼型疫区为(3.80±1.43)年。结论达传阻后人群感染水平能维持在较低水平,而疫情回升主要表现在螺情回升。感染性钉螺可作为反映一个地区包括传染源控制等防治工作成效以及流行与传播危险程度的综合指标,持续而有效地控制感染性钉螺,是血吸虫病疫情达到传阻的基础。在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能力条件下,可将连续5年以上查不到感染性钉螺作为传阻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实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项目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项目实施4年的效果,为下阶段制定疫情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按居民粪检阳性率将流行区以村为单位分类,对居民、家畜进行吡喹酮化疗;对垸内、山丘地区有螺环境、垸外有感染螺分布环境采用氯硝柳胺灭螺,汛期用氯硝柳胺缓释剂对垸外易感环境灭蚴;结合水利、生产开发等进行环境改造灭螺;开展健康教育和管水管粪等措施。结果2007年居民感染率下降49.88%,推算病人数减少39.62%;急性血吸虫病(急血)病例大幅度减少;晚期血吸虫病人总数和新发病例有所增加;家畜感染率下降66.36%;垸内钉螺面积减少33.31%,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垸外洲滩钉螺面积及垸外易感地带面积有所增加,感染性钉螺密度仍较高;一类和二类流行村全部下降为三、四类流行村;31个未控制流行的县(市、区、农场)中有7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4个达到疫情控制标准。结论项目实施以来,居民感染率下降,急血发病人数减少,但垸外洲滩钉螺面积大,且有增加趋势,感染螺密度仍较高,感染威胁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依托农业集约化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效果,为防治模式在同类型地区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广汉市开展依托农业集约化,结合新农村建设、沟渠硬化、产业结构调整、水系整治等措施的血防综合防治示范区创建,选择锦花村、石观村、红堰村等3个流行村作为评价点,对实施干预措施前后的农业集约化、居民经济收入等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并对血防效果指标进行评价。结果与示范区创建前相比,2014年示范区沟渠硬化比例上升了49.57%,村道硬化比例上升了39.33%,机械耕作比例上升了25%。人群血检阳性率下降了81.74%。钉螺面积从2007年的2.44 hm~2降至2014年的0。人群血防知识知晓率和行为正确率分别从51.28%、90.85%提高至91.29%、97.69%。广汉市在2014年底顺利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结论农业集约化结合其他综合治理措施防治血吸虫病的模式对阻断血吸虫病传播具有较好效果,可同步实现血吸虫病控制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城市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快速控制城市血吸虫病流行的综合措施。方法在城市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3个试点现场,南津港、太平桥2个点采取以化疗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小柳叶洲点采取以环境改造灭螺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结果南津港点3年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2.80%、2.60%和2.24%,并发生急性血吸虫病2例;感染螺平均密度分别为0.0009、0.0027、0.0020只/0.1m2。小柳叶洲点3年无居民粪检阳性者,无急性血吸虫病例,哨鼠感染率为0,没有查到感染性钉螺。太平桥点3年居民感染率分别为1.18%、0.20%和0.26%,无急性血吸虫病例,家畜感染率分别为6.35%、3.57%和3.85%,2004年发现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为0.0001只/0.1m2。结论在城市血吸虫病流行区,采取以环境改造灭螺为主、人群化疗、健康教育、药物灭螺灭蚴的综合防治措施能快速控制疫情。采取以化疗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难以有效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1985–2018年上海市松江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监测数据,为今后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1985–2018年上海市松江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的钉螺调查、人群和家畜监测查病、健康教育等资料,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1985–2018年上海市松江区共监测发现有钉螺分布镇8个、有螺村68个,有螺环境1 462处、总面积96.399 hm2;其中在原血吸虫病非流行区新查出有螺镇4个、有螺村59个,新发现有螺面积60.161 hm2。共查获钉螺26 148只,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有钉螺分布环境以河道、沟渠和田地滩为主,分别占45.28%、 33.17%和21.55%。共开展人群血吸虫病血清学检测245 955人·次,血检阳性率为0.03%;开展血吸虫病原学检测37人,发现血吸虫感染者3例,均为外来输入性慢性血吸虫病例。开展家畜血清学检测9 109头·次,未发现血吸虫感染家畜。居民和学生血防知识知晓率和正确行为形成率多数年份达80%以上。结论 上海市松江区血吸虫病防治成果总体巩固,但仍有残存钉螺、钉螺扩散、外来传染源输入等血吸虫病传播与流行风险因素存在。今后应及时调整监测重点,加强钉螺和传染源监测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