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鼠降主动脉雌激素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冻切片微波修复后,用ER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SP法及图像分析方法,观察雌激素受体(ER)在雌性与雄性大鼠降主动脉壁的分布,结果显示,ER阳性反应存在于血管壁的内皮细胞与平滑肌细胞中,阳性反应强度无性别差异。无段间差异(降主动脉胸段与腹段),血管周围的脂肪组织也可见大量呈阳性反应的细胞,结果表明,降主动脉壁的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中存在ER。降主动脉可能是雌激素的靶器官。  相似文献   

2.
在17只麻醉开胸犬,观察局部充胀胸部降主动脉(TDA)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充胀 TDA 引起心率、心肌收缩力、肾及股薄肌灌注压和全身动脉血压增加;TDA 局部去神经后反应消失,表明上述心血管效应系 TDA 受牵张刺激引起的正反馈性神经反射现象。2.切断动物两侧颈迷走神经和窦神经后,充胀 TDA 引起的心血管效应增大。3.用心得安(1mg/kg)消除心脏的β-效应后,充胀 TDA 引起的升压反应有所减小;用酚妥拉明(3mg/kg)阻断血管的α-受体效应后,多数动物即不再出现血压增高,从而提示充胀TDA 时的血压升高主要是反射性外周阻力增加所致。在缓冲神经完整的条件下,上述 TDA加压效应是存在的,但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缓冲反射对其有对抗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主动脉瓣的介入治疗一直是结构性心脏病介入的研究热点和方向。目前,在欧美,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已经成为换瓣的首要原因。这些患者往往高龄、左心室功能差、存在严重的合并症,不能耐受外科换瓣手术。同时传统的外科手术创伤大、需要体外循环、手术风险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D-二聚体、超敏CRP(hs-CRP)在降主动脉夹层诊断与治疗中的意义。方法:本研究入选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降主动脉夹层患者80例,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日及第3日检测所有患者的血清D-二聚体、hs-CRP水平。结果:所有入选患者术前、术后第1日及术后第3日的血清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参考值,且不同时期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5)。急性期患者术前、术后第1日血清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相应时期的慢性期患者(P=0.022、P=0.001)。所有患者术前、术后第1日及术后第3日的血清hs-CRP水平均高于正常参考值,但不同时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2)。急性期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日血清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慢性期患者(P=0.002;P=0.002)。围手术期未出现因夹层破裂死亡病患,急性肾功能不全1例。结论:联合检测血清D-二聚体、hs-CRP水平有助于辅助诊断降主动脉夹层,且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后血清D-二聚体、hs-CRP的水平可提示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微型动脉过滤器可使体外循环回路装置小型化,减少婴儿心脏手术预充量,减少库血应用,减少输血感染。本文小结实验测试结果。方法:提取6只FAF-3动脉微栓过滤器经离体模拟测试,了解不同条件下(流量1.5;2.0;2.5L/min)测试指标的显现差异。结果:在血流量,灌注压力,血球破坏程度方面均达到设计要求,其本身预充仅30ml,为同类产品中最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cabrol分流在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2年9月至2009年12月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共72例,其中行改良Cabrol分流为39例(GroupⅠ)、瘤壁包裹人工血管不分流和完全剔除瘤壁不分流为31例为31例(GmupⅡ)。计算两组术后24h、48h的心包纵隔引流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cabml分流的病人在术后1周和3月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了解是否有分流存在。结果:术后24h、48h心包纵隔引流量引流量GroupⅠ〈Group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abrol分流的病人在术后1周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有2例存在分流信号,术后3月复查分流消失。结论:改良cabrol分流在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中能显著降低术后出血量,对注射鱼精蛋白后吻合口仍有明显渗血的病例在术中应预防性采取分流术,无相关并发症发生,可取得满意的止血效果,远期效果尚待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Cabrol分流在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2年9月至2009年12月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共72例,其中行改良Cabrol分流为39例(GroupⅠ)、瘤壁包裹人工血管不分流和完全剔除瘤壁不分流为31例为31例(GroupⅡ)。计算两组术后24h、48h的心包纵隔引流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Cabrol分流的病人在术后1周和3月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了解是否有分流存在。结果:术后24h、48h心包纵隔引流量引流量GroupⅠ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极化液治疗对体外循环(CPB)患者多脏器功能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40例心脏二尖瓣置换病人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组(19例)和改良极化液(GIK)治疗组(21例)。GIK组于麻醉诱导前经中心静脉给予改良极化液500ml,CON-TROL组给予相同量的平衡盐。分别于术前、术后12h、后24h测定心肌酶谱、肝功能、肾功能,并于术前、麻醉后、CPB15min、开放升主5min、CPB结束前、术后30min、6h、12h、24h采集血样,测定CRP、IL-1、IL-10、TNF-α、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结果:GIK组患者AST、CK、LDH、CK-MB、ALT、TBA、BUN、CR术后12、24h均低于CONTROL组;GIK组患者CRP、IL-1、TNF-α水平CPB期及术后均低于CONTROL组,IL-10水平高于CONTROL组;GIK组患者糖皮质激素水平在CPB结束及术后24h低于CONT-ROL组,GIK组患者肾上腺素水平高于CONTROL组。结论:围CPB期给予葡萄糖-胰岛素-氯化钾液(GIK)治疗可以提高患者早期多脏器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减轻了炎症反应及降低应激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9.
PMEA涂层技术在小婴儿体外循环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通过一些炎症、补体等指标的测定及临床效果来评价PMEA(Poly2methoxyethylacrylate)涂层管道在小婴儿体外循环手术中的生物相容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接受体外循环下修补的20例大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随机分为PMEA涂层管道组(A组)和非涂层组(B组),每组10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相仿。所有患儿均在麻醉成功开胸前(T1)、体外循环30min(T2)、体外循环结束鱼精蛋白中和后(T3)、术后4h(T4)和术后24h(T5)5个时间点采取动脉血,测定血常规、C反应蛋白、白介素(IL)1B、IL-6、IL-8、IL-10、TNF-α、补体C3a、C5a、D二聚体和凝血功能。术前、术后24小时常规测定肝肾功能、白球蛋白及电泳、cTnI值,并进行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24h尿量、心包引流量、血制品用量、ICU滞留时间及术后肺功能比较。结果术后即刻、4h血小板计数A组明显高于B组(P<0.05)。各时间点白细胞计数、白介素(IL)-10、TNF-α无明显差异。IL-6在术后4h和24h、C反应蛋白、IL-1β、IL-8在术后24hA组升高低于B组(P<0.05)。补体C3a、C5a两组相仿,凝血功能测定术后即刻Fib含量A组高于B组(P<0.05)。术后肝肾功能两组相仿;而cTnI A组升高低于B组(P= 0.023)。术后机械通气气道峰压A组低于B组,术后肺功能好于B组。术后尿量、机械通气时间、ICU滞留时间相仿。A组心包引流量及血制品用量少于B组(P<0.05)。结论PMEA涂层体外循环管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具有减轻体外循环诱发的全身炎症反应和保护血小板的作用,临床上体现出良好的结果和对肺功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技术在非心脏外科手术中和急诊抢救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自2012年2月~2013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40例非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所有患者采用外循环技术治疗,针对患者的手术方法以及手术过程中的临床表现进行研究,主要对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等统计分析。结果:经过本院针对40例的非心脏外科手术治疗,采用体外循环技术分别对12例患者开展股转流术、14例患者行上下腔静脉插管转流术、8例患者行降主动脉和右心房插管输血术、8例患者采用股静脉插管转流术联合升主动脉、静脉以及上腔静脉术。其中经过本院的治疗,在体外的循环时间为18~170min之间,有10例阻断的时间为30~48min,39例患者手术成功出院,另外有1例患者手术时心脏骤停抢救无效死亡。结论:体外循环技术应用在非心脏外科的手术和抢救之中,往往采用传统的方法难以完成高难度的非心脏手术外科疾病手术治疗,但是可以为非心脏外科手术中大出血的急诊提供新的救治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报告1600例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体外循环管理技术。方法CPB中采用低液面预充、中度血液稀释、浅低温、HCT22~25%,心肌保护为高钾含血停跳液灌注。对心胸比例超过85%,合并肝大、腹水、肺长期淤血的患者,CPB中采用超滤法。结果体外循环时间90~35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0~170min,心脏停跳时间54~175min,术中灌注压55~70mmHg,中心静脉压0~5cm H2O,尿量平均200~800ml,自动复跳1047例,占65%。结论为了提高重症心脏瓣膜手术的体外循环质量,增加手术成功率,强调:(1)中度血液稀释,提高胶体渗透压;(2)CPB中用高钾含血停搏液作为心肌保护,必须做到按时、足量灌注;(3)及时补充碱性药物和电解质;(4)补充充足的镁离子可增加细胞内的钾离子浓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抑肽酶抑制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中炎性反应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方法:自2001年1月至11月,因心脏瓣膜病变而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术中应用抑肽酶的患者作为研究组。两组患者的体外循环、麻醉方法、预充液配制及手术方式间无差异。分别在体外循环前、中、后监测IL-6、IL-8和TNF-α变化。结果:两组患者CPB开始前的各炎性因子浓度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体外循环开始至结束后对照组患者的各炎性因子浓度均比研究组患者显著增加(P<0.05)。结论:抑肽酶能有效的抑制体外循环术中IL-6、IL-8和TNF-α的释放,减轻体外循环术后炎性反应的程度,这对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儿体外循环中,近红外分光仪(NIRS)在监测脑氧合功能方面的价值。方法心内直视手术病人24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中度低温体外循环(MHCPB)组(n=12)和深低温停循环(DHCA)组(n=12),NIRS连续监测脑组织氧合血红蛋白(cere-HbO2),CPB开始、降温末、复温末以及术后6小时四个时点分别测定颈静脉球血测定乳酸值(Lact)和特异性神经源性烯醇化酶(NSE),术前、术后脑电图(EEG)检查各一次,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MHCPB组中,无脑电图异常,cere-HbO2指标变化不大,与生化指标也无显著相关;DHCA组中,两例患儿术后出现异常脑电图,cere-HbO2指标在停循环开始便显著下降,下降幅度和持续时间与复温末Lact及NSE值显著相关。结论DHCA中,cere-HbO2与反映脑损害的其它指标显著相关,NIRS是一种崭新的,无创的脑氧合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分析心内直视手术中七十岁以上患者的体外循环特点和管理方法。方法 2005年3月至2008年7月间7000余例手术中70岁以上患者共有194例,分类进行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时全部应用进口膜肺,勃脉力A和胶体预充,常规加入白蛋白、激素和乌司他丁;心肌保护采用间断灌注4:1冷含血停搏液,顺灌逆灌和桥灌相结合;常规监测混合静脉氧饱和度和血细胞压积,积极应用超滤技术。结果术中转流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监测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平均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111.5±40.4m in和63.6±21.0m in,自动复跳率52.6%,平均搭桥数目3.4±0.8支,术后平均气管拔管时间24.0±12.7h,平均ICU时间4.7±3.5d。结论 70岁以上患者以瓣膜和冠状动脉病变为主、病变复杂,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较长,各脏器保护要求高,针对高龄患者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文总结了浅低温不停跳心脏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本院在1999年10月至2000年11月间共施行了浅低温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36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4例,年龄59±17岁,体表面积1.76±0.24 M2,心功能3.6±0.4级.皆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回施支和右冠状动脉主支狭窄而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术中保持患者鼻咽部温度30~34℃.不阻断主动脉,不灌注停搏液,在心脏慢跳(心率60次/分钟左右)、空跳的状态下完成手术操作.患者均安返病房.根据我们开展不停跳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的体会,我们认为,不停跳心脏直视手术方法简单,无需复杂的仪器设备,疗效确实,且又安全有效,有很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丙氨酰谷氨酰胺对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患者肺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分别为生理盐水组(C组)、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组(A组)和Ala-GLn组(G组)。G组泵注丙氨酰谷氨酰胺0.4 g/(kg·d),A组和C组分别泵注等量的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和生理盐水,三组均持续输注24 h。分别于:麻醉后(T_0)、开胸后CPB前(T_1)、主动脉开放30 min(T_2)、关胸(T_3)、术后5 h(T_4)、术后24 h(T_5)、术后48 h(T6),经静脉采血3 m L,检测血浆IL-6、TNF-α和SP-A的含量;采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观察ICU机械通气时间。结果:与T_0比较,三组患者在T_2、T_3、T_4、T_5时间点的血清TNF-α和IL-6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G组患者血清TNF-α和IL-6的浓度显著低于C组和A组(P0.05);与T_0比较,三组患者在T_2~T_5各时间点的SP-A水平显著升高(P0.05),G组患者血清SP-A含量显著低于C组和A组(P0.05);与T_0比较,三组患者在T_2~T_5时的RI值显著升高(P0.05),G组患者RI值显著低于C组和A组(P0.05);G组的机械通气时间比C组和A组显著缩短(P0.05)。结论:丙氨酰谷氨酰胺能降低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患者的炎症反应,保护肺泡屏障功能,具有一定的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回顾了临床心脏病学的心肺机和心肺转流技术的诞生、改进、发展历程,以及其核心技术-人工氧合器的产生和进步,进而评述了生物医学工程技术进步对医学发展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术后24h患儿高尿酸血症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和预后。方法:以2006年9~12月我院心脏外科收治的106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年龄、体外循环时间、尿量、预后资料和心脏术后24h血尿酸、尿素氮、肌酐、胱抑素、血糖、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生化指标数据;以空腹血尿酸为标准,将患儿分为无高尿酸血症组和高尿酸血症组,用SPSS11.0软件分析两组之间临床资料的差异、高尿酸血症组血尿酸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患儿术后高尿酸血症组患者53例(50%),与无高尿酸血症组相比P〈0.01,除年龄因素外,其他临床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高尿酸血症组的血尿酸与血糖、总胆红素无相关性,与年龄、尿量呈显著负相关,与转流时间、尿素氮、肌酐、胱抑素、直接胆红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预后良好组与死亡组的比较中,转流时间、血尿酸、尿素氮、肌酐含量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患儿体外循环心脏术后高尿酸血症的发生较常见,血尿酸水平对患者术后肾功能状态及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连续监测术后血尿酸、尿素氮、肌酐水平是及时判断患者临床状况以采取相应措施改善预后的重要方法;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是引起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之一,通过提高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水平,尽量缩短转流时间,加强围手术期监护,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瓣膜置换术应用乌司他丁(ULi)联合丙氨酰谷氨酰胺(Ala-Gln)联合干预对患者机体炎症反应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6年11月收治并择期行CPB瓣膜置换术的5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采用丙氨酰谷氨酰胺(Ala-Gln)联合乌司他丁(ULi)。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血清炎性因子及肺表面活性蛋白A(SP-A)水平、肺功能指标及机械通气时间。结果:与本组T_0时相比,两组在T_2、T_3、T_4、T_5血清IL-6、IL-8、T_NF-α及SP-A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对照组同期对比,观察组在T_2、T_3、T_4、T_5的血清炎性因子及SP-A水平更低(P0.01)。与本组T_0时比较,两组在T_2、T_3、T_4、T_5的RI、A-a DO2值均显著上升(P0.01);观察组在T_2、T_3、T_4、T_5各时点的RI、A-a DO2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期(P0.01)。与本组T_0时对比,两组在T_1时的Cst值均显著提高(P0.01)。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CPB瓣膜置换术患者应用ULi联合Ala-Gln干预更能有效控制机体炎症反应,保护肺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比较机器人系统辅助下微创心脏手术中体外循环的各种静脉引流方式和辅助引流方法的特点和管理。方法24例患者接受体外循环下微创机器人辅助( Da vinci S)心脏手术,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不同的辅助引流方法分三组,D1组离心泵辅助引流12例,D2组负压辅助引流7例,D3组颈内静脉插管辅助引流5例。结果三组间平均静脉引流量和平均每公斤静脉引流量基本相似,无统计学差异。三组术中转流基本平稳,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各项监测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手术视野暴露清晰满意,全组的平均体外循环时间为139.7±35.5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84.2±28.8 min。结论在股静脉引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和手术医生的要求,灌注师应用不同的辅助引流方式并制定不同的灌注对策,用于保证转流过程中充分的引流和灌注,是机器人辅助微创心脏手术顺利、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