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研究了牡丹籽蛋白的功能特性,为食品以及饲料行业更好的利用牡丹籽蛋白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温度为30℃时,牡丹籽蛋白的保水性最好,为3.51 g/g;温度为50℃时,牡丹籽蛋白的吸油性最好,为2.82 g/g;蛋白质量浓度为10 mg/mL时,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最好,乳化性为20.1 m~2/g,乳化稳定性为294min;pH为8时,牡丹籽蛋白的乳化性最好,为23.11 m~2/g,pH为7时,蛋白的乳化稳定性最好,为289 min。蛋白质量浓度为70 mg/mL时,牡丹籽蛋白起泡性为61%,pH为7时,起泡性为53%。  相似文献   

3.
以脱壳后经超临界CO2萃取脱脂的牡丹籽粕为原料,采用碱溶酸沉法提取其中的蛋白质,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进行优化,确定提取牡丹籽蛋白的最佳工艺条件,并对提取的牡丹籽蛋白与大豆分离蛋白的一些功能性质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牡丹籽蛋白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25,浸提p H 9.25,提取温度53.32℃,提取时间68.74 min,且影响因素主次顺序为浸提p H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最佳工艺条件下的蛋白质提取率为62.95%,提取的牡丹籽蛋白中蛋白质含量为68.06%;牡丹籽蛋白的乳化稳定性和泡沫稳定性优于大豆分离蛋白,而其吸水性、吸油性、持水性、乳化性和起泡性却不如大豆分离蛋白。  相似文献   

4.
以牡丹籽蛋白为原料,采用碱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酶解制备牡丹籽蛋白水解产物。考察了碱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水解产物在不同酶解时间下的分子量分布、氨基酸组成及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仅酶解1h即可完全水解牡丹籽蛋白所有的条带,并产生一系列小于15kDa的小分子量条带,而中性蛋白酶只能有限地水解牡丹籽蛋白。碱性蛋白酶能显著性地提高蛋白的ABTS和·OH自由基清除活性,尤其在酶解4h时清除率分别达到51.22%和73.66%。牡丹籽蛋白富含天冬氨酸和谷氨酸(23.33%~28.61%),赋予碱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水解产物较好的Fe2+鳌合能力。  相似文献   

5.
超声辅助水代法提取牡丹籽油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声辅助水代法提取牡丹籽油,并对其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研究了超声时间、超声功率、超声温度和液料比4个主要因素对牡丹籽油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超声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超声辅助水代法提取牡丹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时间54 min,温度45℃,液料比8.5:1(mL/g),超声功率960 W,在此条件下,产油率可达28.850 6%。脂肪酸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水代法牡丹籽油主要脂肪酸成分为亚麻酸甲酯(40.04%)、亚油酸甲酯(40.37%)等,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含量比大于85%。  相似文献   

6.
研究以阿拉伯胶和β-环糊精为壁材,牡丹籽油为芯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牡丹籽油微胶囊,并对其制备工艺及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牡丹籽油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复合壁材阿拉伯胶与β-环糊精质量比1∶2、芯材与壁材质量比1∶2、乳化液总固形物含量20%;在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下制得的牡丹籽油微胶囊产品颗粒圆整、大小分布均匀、囊壁表面平整光滑,包埋率可达86.32%;牡丹籽油微胶囊在常规的热加工处理过程中结构仍然完整,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牡丹籽油微胶囊化对牡丹籽油的主要功能成分α-亚麻酸的含量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分别采用高盐稀态发酵工艺和低盐固态发酵工艺制备牡丹籽酱油,并与采用相同发酵工艺制备的黄豆酱油进行对比,研究其感官特性、抗氧化活性物质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发酵工艺相同的情况下,牡丹籽酱油具有比黄豆酱油更明显的甜味和更好的色泽;高盐稀态牡丹籽酱油和低盐固态牡丹籽酱油的总酚含量为571.73 mg GAE/100 mL和516.77 mg GAE/100 mL、总黄酮含量为87.78 mg RE/100 mL和76.05 mg RE/100 mL,均显著高于高盐稀态黄豆酱油和低盐固态黄豆酱油(P<0.05);高盐稀态牡丹籽酱油和低盐固态牡丹籽酱油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75.57%和75.79%)、ABTS自由基清除率(180.25 mmol Trolox/mL和169.17 mmol Trolox/mL)和还原力(6 577.60μg AAE/mL和6 039.58μg AAE/mL)也均显著强于高盐稀态黄豆酱油和低盐固态黄豆酱油(P<0.05)。综上可知,牡丹籽酱油具有更优良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复凝聚法研究牡丹籽油微囊的制备工艺。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牡丹籽油微囊制备工艺条件,并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牡丹籽油微囊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明胶质量2 g下,阿拉伯胶与明胶质量比1∶1、囊材与牡丹籽油质量比1∶0. 2、固化剂用量5 m L、乳化剪切速度4 000 r/min,在此条件下牡丹籽油微囊包封率为99. 5%;牡丹籽油微囊大小适当,形态规则,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12. 28μm,粒径在38μm以下的占98. 06%; Zeta电位为-19. 1 m V;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牡丹籽油微囊的吸收峰弱于牡丹籽油的,表明囊芯被很好地包裹; DSC分析表明,牡丹籽油微囊在63℃左右出现尖锐吸热峰,达到相变温度,热稳定较好。  相似文献   

9.
利用制备的牡丹籽粕蛋白为原料,对其进行酶解以获得具有抗氧化活性的多肽,为牡丹籽粕的精深加工提供理论依据。首先进行蛋白酶的筛选,选取最佳的碱性蛋白酶对碱溶酸沉法制备的牡丹籽饼粕蛋白进行酶解;以水解度和DPPH自由基清除力为指标进行单因素实验,分别考察底物浓度、酶解时间、加酶量、pH和酶解温度对制备抗氧化活性肽的影响;以DPPH自由基清除力为响应值,对牡丹籽粕蛋白抗氧化肽的制备工艺进行响应面法优化,确定的最佳制备工艺为:底物浓度0.7%、酶解时间2 h、酶用量4.60%、酶解温度56℃和pH8.0。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抗氧化肽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为52.49%;经17种水解氨基酸组成分析证明,必需氨基酸占水解氨基酸总量的32.24%,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超声波辅助提取牡丹籽油。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提取次数、液料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牡丹籽油提取率的影响;分别以牡丹籽油提取率和综合评分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牡丹籽油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以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更具优势,其兼顾了提取牡丹籽油的提取率和品质,更为全面和合理。以综合评分为指标,最优提取条件为液料比4∶1、提取温度40℃、提取时间50 min、提取次数2次。在最优条件下,牡丹籽油提取率、牡丹籽油中α-亚麻酸和亚油酸含量分别为93.1%、31.7%和26.8%。  相似文献   

11.
盖晴晴 《中国油脂》2021,46(6):10-14
以脱壳牡丹籽为原料,研究牡丹籽经柠檬酸溶液浸泡、烘干及水酶法提取条件等对牡丹籽油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牡丹籽油最佳提取条件为:牡丹籽经0.3 mol/L的柠檬酸溶液浸泡6 h,100 ℃烘干;在复合酶添加量0.5%、料液比1∶ 5、pH 4.5、50 ℃的条件下酶解1 h,再于pH 9、50 ℃下提取1 h,离心收集清油后,在pH 9、50 ℃条件下水相重复提取渣相1 h;选择木瓜蛋白酶破除乳状液。在上述条件下,牡丹籽清油提取率为55.31%,破乳率为96.31%,总油提取率为90.81%,所得牡丹籽油酸值、过氧化值等指标均达到牡丹籽油标准。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发现,牡丹籽经酸热预处理导致细胞壁变薄,蛋白质皱缩,油滴聚集。因此,酸热预处理辅助水酶法提取工艺在牡丹籽油的提取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杨晨 《中国油脂》2021,46(6):59-64
采取相转变法和拟三元相图法制备牡丹籽油微乳液,从不同表面活性剂、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助表面活性剂中筛选最佳组分以确定制备牡丹籽油微乳液的体系组成。同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牡丹籽油微乳液的制备条件。结果表明:牡丹籽油微乳液的体系组成为牡丹籽油/Tween 80/Span 80/无水乙醇/水;最优的制备条件为制备温度25 ℃,以Tween 80与Span 80(质量比为6∶ 4)为混合表面活性剂(HLB值为11),混合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无水乙醇比例(Km)为1∶ 1,先将混合表面活性剂相与牡丹籽油混合均匀,再逐滴加水。在最优条件下,随着加水量的增加,得到的牡丹籽油微乳液结构以W/O型向双连续相再到O/W型转变,最终得到的牡丹籽油微乳液为微黄澄清透明状液体,粒径为(40.63±1.77)nm,多分散系数稳定在0.218±0003,电导率为(681.75±19.15)mS/cm。同时发现,低浓度盐离子(≤1.0 mol/L)的存在可以促进牡丹籽油微乳液的形成,但盐离子浓度过高(≥1.5 mol/L)时会抑制微乳液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采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试验优化盐溶法提取牡丹籽分离蛋白工艺,并测定不同p H下牡丹籽分离蛋白的乳化特性。结果表明:牡丹籽分离蛋白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69 min、提取温度40℃、料液比1∶20、Na Cl浓度1.03 mol/L,在此条件下牡丹籽分离蛋白得率为(23.49±1.21)%,纯度为(90.75±0.87)%;牡丹籽分离蛋白乳液在p H为8时,乳化能力、乳液热稳定性均最高,分别为(85.27±1.23)%和(90.74±1.07)%;乳液在p H 2~5时,形成Pickering乳液,显著增加乳液热稳定性、粒径,改变乳液颜色;乳液p H 8~10,形成O/W型乳液,乳液p H越高,乳化能力、乳液热稳定性越低,乳液粒径越小,乳液颜色越深;乳液中性条件下,粒径较大,热稳定性较低。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富集和精制两步法分离纯化豆甾醇,采用非极性溶剂结晶法富集植物甾醇中的豆甾醇,在此基础上利用超声辅助在极性溶剂中对豆甾醇进一步重结晶精制。采用单因素实验对豆甾醇富集和精制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优化的富集工艺条件为以环己酮为溶剂、料液比1∶3. 5、养晶温度25℃、养晶时间16 h,在此条件下重复结晶5次,豆甾醇纯度提高到94. 69%;优化的精制工艺条件为以丙酮为溶剂、超声时间3 min、超声功率90 W、料液比1∶70、养晶温度25℃、养晶时间3 h,在此条件下重结晶2次,最终将豆甾醇的纯度提高至99. 36%;经质谱、红外光谱和核磁等结构鉴定确认样品为豆甾醇。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牡丹籽多肽抗氧化活性的基础上,采用锐孔凝固浴法制备牡丹籽多肽微胶囊,以提高牡丹籽多肽的稳定性。以包埋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对牡丹籽多肽微胶囊制备过程中的CaCl质量分数、海藻酸钠质量分数、芯壁比和反应温度进行了优化,并对牡丹籽多肽微胶囊进行了表征和缓释性能分析。结果表明:牡丹籽多肽对羟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具有较好的清除能力;牡丹籽多肽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CaCl质量分数2.20%、海藻酸钠质量分数1.80%、芯壁比1∶3、反应温度52℃,在此条件下包埋率为83.17%;牡丹籽多肽微胶囊的红外光谱相对于牡丹籽多肽发生了红移,且吸收强度低于牡丹籽多肽;扫描电镜观察表明,牡丹籽多肽微胶囊大小约为0.7 mm,在低倍镜下观察其表面有凹陷和裂痕,在高倍镜下观察其表面有褶皱现象;牡丹籽多肽微胶囊在人工模拟胃液中可以稳定存在,在人工模拟肠液中可以缓慢释放,3 h时释放率达到了95.43%。  相似文献   

16.
用碱性蛋白酶酶解牡丹籽蛋白,研究了不同酶解程度牡丹籽蛋白的功能特性,并与大豆分离蛋白(SPI)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随着牡丹籽蛋白水解度的升高,其溶解性呈上升的趋势,当牡丹籽蛋白水解度大于27.43%时,其溶解性大于SPI的溶解性;保水性随着牡丹籽蛋白水解度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后趋于平缓,当牡丹籽蛋白水解度大于19.96%时,其保水性大于SPI的;牡丹籽蛋白水解度在0~30.11%的范围内,其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均大于SPI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