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研究三维重建在单操作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0例行单操作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早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是否行三维重建分为重建组(58例)和非重建组(92例)。对两组患者进行PSM,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通过对术前8个混杂因素(年龄、性别、吸烟史、BMI、CT肿瘤最大径、肿瘤位置、%FEV1和拟切除肺段类型)PSM后,两组各成功匹配43例患者。PSM后,与非重建组相比,重建组患者复杂肺段手术时间更短(155.77±30.17 min vs. 212.94±66.49 min, P<0.001),术中出血量更少(46.00±25.94 ml vs. 88.79±68.36 ml, P=0.002)。结论 术前三维重建有助于提高单操作孔胸腔镜复杂肺段手术效率并减少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2.
中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所有恶性肿瘤之首,随着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在临床的普及,胸部CT已成为临床筛查早期肺癌、降低肺癌死亡率的重要手段.早期肺腺癌的影像学常表现为含有磨玻璃成分的部分实性结节.随着影像学的发展,部分实性结节的影像学表现与其预后的关系越来越受关注.同...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随着胸腔镜手术技术的提高,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日渐成熟。本文旨在研究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用于治疗Ⅰ期肺癌患者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4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收治的临床诊断为Ⅰ期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后接受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的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8例,女性36例,中位年龄59岁(39~86岁)。分析围术期各项参数。结果:64例患者顺利接受了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中位手术时间为120 min(90~240 min),中位出血量为50 mL(10~200 mL)。术后中位胸管引流时间为3 d(2~7 d),术后中位住院时间为5 d(3~23 d)。无围术期手术死亡病例,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1例中转开胸,1例转为肺叶切除。51例毛玻璃样(ground glass opacity,GGO)病变患者的术后病理显示,浸润性腺癌30例,原位腺癌10例,微浸润腺癌6例,良性病变5例。结论: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对有经验的医师而言,是安全可行的,对临床Ⅰ期肺癌患者同时兼具了诊断和治疗的价值,尤其适用于GGO病变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 自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技术普及以来,影像学随访为主要管理方法的磨玻璃结节(ground glass nodules, GGNs)检出率明显增加,本研究旨在应用三维重建技术定量分析GGNs随访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探索GGNs自然进展规律,为临床指导患者合理地进行结节管理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纳入2015年3月-2022年11月舟山医院肺结节联合门诊中规律随访的GGNs患者共115例。利用3DSlicer软件半自动分割提取结节的定量影像学特征,评估随访过程中的结节增长情况及临床干预情况。结果 患者平均基线年龄为(56.9±10.1)岁;平均随访时间为(48.8±18.9)个月。CT二维直径为(7.9±2.9)mm,三维最大径为(10.1±3.4)mm。末次CT扫描二维直径为(9.9±4.7)mm,三维最大径为(11.4±5.1)mm。共27例(23.5%)随访期间出现增长,中位体积倍增时间为822 d,中位质量倍增时间为1,007 d。手术切除32例,其中6例浸润性腺癌(invasive adenocarcinoma,IAC),16例微浸...  相似文献   

5.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一直都以肺叶切除为主,近年来,随着腔镜技术的发展,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成为另一个选择,为探讨该术式的安全可行性,本文就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肺段切除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措施制定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肺癌患者临床资料,均行机器人辅助肺段切除术治疗,术后依据是否出现肺部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与非并发症组,收集2组基础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临床分期、术中出血量等,先对2组基础资料开展单因素分析,待获取有差异的项目后,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获取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90例肺癌患者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20例(22.22%),其中持续性肺漏气5例(5.56%),胸腔积液5例(5.56%),肺部感染10例(11.1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单肺通气时间、出血量、术前白蛋白水平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体质量指数<23 kg/m2、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2 h、单肺通气时间≥2 h、出血量≥100 mL、白蛋白<35 g/L为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结论 年龄≥60岁、体质量指数<23...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我院用肺楔(段)形切除治疗肺癌92例的情况,和同期肺叶切除对比,合并症少,安全度高,在相同条件下(分期、病理和年龄),术后5年生存无显著差异。提示肺楔(段)形切除治疗肺癌与肺叶切除具有同样的生存效果。认为凡有肺楔(段)形切除条件者,应考虑此种术式,并提示适应症和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维影像重建血管、支气管引导胸腔镜肺段、亚段切除技术处理肺段间区域结节的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4月四川省肿瘤医院胸外科中心26例肺段间区域结节的临床资料。纳入病例术前均根据三维影像重建的结节定位,模拟结节安全切除范围和血管、支气管构象,规划切除技术选择。术中精准离断靶支气管、血管,膨胀/萎陷法确定段间/亚段间界限,电凝切割和切割缝合器相结合处理断面。结果:实施联合肺亚段切除术(combined subsegmentectomy,CSS)5例,肺段联合亚段切除术(segmentectomy combined with subsegmentectomy,SCS) 6 例,联合肺段切除术(combined segmentectomy,CS) 8 例,肺叶切除术4例,楔形切除术3例。其中1例CSS,2例SCS和1例楔形切除术因诊断为腺癌,再中转扩大行肺叶切除术。结节直径:(9.38±2.89) mm,结节深度:(17.12±9.84) mm,手术时间(150.58±36.62)min,术中出血50(20200)mL。切除淋巴结均未查见肿瘤。胸管引流管留置时间(3.23±1.47)天,术后住院时间(5.15±1.28)天。无开放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 基于三维影像定位、安全边距预估、三维影像重建支气管、血管(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bronchography and angiography,3D-CTBA)引导的精准解剖VATS肺段、肺亚段切除技术处理肺段间区域结节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9.
摘 要:[目的] 分析单孔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在治疗Ⅰ期外周型非小细胞肺癌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浙江省肿瘤医院30例诊断为Ⅰ期外周型非小细胞肺癌行单孔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的患者临床资料,平均年龄68.3岁,术前患者肺功能FEV1实测值/预计值平均为60.13%(43%~112.8%),术前胸部CT示肿瘤直径≤2.0cm。[结果] 30例肺癌患者成功施行了单孔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无增加辅助腔镜切口,无中转开胸,无中转行肺叶切除,无术后并发症及无围手术期死亡。平均手术时间110.7±30.5min,平均术中出血量93.5±30.5ml,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平均为3.5±2.1d,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为6.5±1.6d,术中清扫淋巴结数平均为8.8±2.5枚。30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0.7(2~39)月,30例患者皆为无瘤生存,未发生转移或复发。[结论] 单孔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Ⅰ期外周型非小细胞肺癌是可行且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究肺腺癌患者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中应用三维智能交互式定性定量分析(IQQA-3D)图像分析系统指导下荧光反染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96例肺腺癌单孔胸腔镜切除术患者,根据实际操作技术的不同将上述研究对象划分为观察组(n=54)、对照组(n=42),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IQQA-3D图像分析系统指导的荧光反染技术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记录两组手术持续时长、术中出血量、胸管持续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切缘宽度、交界线识别率、交界线呈现时间、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胸管持续引流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两组手术切缘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观察组的交界线识别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交界线呈现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腺癌患者单孔胸腔镜肺...  相似文献   

12.
肺癌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肺叶切除术和系统淋巴结清扫术被认为是肺癌外科治疗的标准术式。随着我国CT技术的进步与广泛普及,越来越多的早期肺癌被及时发现并得到治疗;肺亚段切除术作为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项治疗早期肺癌的新技术,其在完整切除癌组织的基础上对患者肺功能的保护作用显著,受到相关研究人员的关注;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支持,这项技术的推广受到了一定阻碍。本文将对肺亚段切除术的前期基础、技术难点、手术方法及存在的争议进行阐述与归纳。  相似文献   

13.
杨焕松  牟巨伟 《癌症进展》2019,17(11):1251-1253,1278
肺癌一直是严重危害国民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肺叶切除术一直是治疗早期肺癌的经典术式。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进展和微创外科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早期肺癌被发现并接受有效治疗,肺段切除术不仅可以完整地切除肿瘤组织,还可以保护患者的肺功能,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同时由于缺乏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这项新技术的开展和推广也受到了一些质疑。本文对肺癌肺段切除术的应用基础、技术难点、操作方法及存在的争议进行介绍和总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能谱CT定量参数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肺段切除术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采取前瞻性研究,选择行肺段切除术的130例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能谱CT检查,统计能谱CT定量参数,分析能谱CT定量参数与非小细胞肺癌肺段切除术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随访1年后,NSCLC患者预后不良38例...  相似文献   

15.
曾敏  徐利强 《现代肿瘤医学》2020,(20):3560-3564
目的:观察单孔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其对患者术后疼痛、并发症发生率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单孔组45例和三孔组42例,单孔组采用单孔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治疗,三孔组采用常规三孔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中纵隔淋巴结切除个数无显著差异(P>0.05),单孔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高于三孔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三孔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3 d、7 d疼痛评分均呈逐渐降低趋势(P<0.05),且单孔组显著低于三孔组(P<0.05)。单孔组无进展生存率与三孔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单孔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疗效显著,可抑制患者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3年内生存率与三孔法相当。  相似文献   

16.
摘 要:[目的] 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后肺功能的损伤情况。[方法]对68例ⅠA期NSCLC患者,行2次以上肺功能检查,分别于术前与术后第3d和或术后3个月测试肺功能。术后第3d天测试肺功能的44例患者为A组,术后3个月测试肺功能的24例患者为B组。[结果] 两组术前肺功能没有差异。A组术后第3d肺功能水平: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为(1.46±0.56)L,FVC%为41.58%±10.56%,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为(1.31±0.50)L,FEV1%为46.35%±12.09%,FEV1/FVC(%)为89.78%±5.71%,最大呼气流速峰值(peak expiratory flow,PEF)为(2.94±1.42)L/s,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aximal voluntary ventilation,MVV)为(49.29±4.23)L/min,肺一氧化碳弥散因子(transfer factor for carbon monoxide of lung,TLCO)为(4.04±1.08)mmol/min/kPa,TLCO%为48.40%±11.12%,比术前降低明显(P<0.05)。B组术后3个月肺功能水平:FVC为(2.88±1.02)L,FVC%为81.19%±14.46%,FEV1为(2.36±0.84)L,FEV1%为82.74%±15.09%,FEV1/FVC(%)为82.23%±10.13%,PEF为(5.17±1.89)L/s,MVV为(83.00±29.58)L/min,TLCO为(7.10±1.58)mmol/min/kPa,TLCO%为77.00%±24.24%,相比A组第3d肺功能水平有所提高。[结论] 肺癌胸腔镜肺段切除在术后极早期(术后3d)与术前相比,肺功能损伤较大。术后3个月时,患者的肺功能很可能可以达到正常水平,但与术前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肿瘤的毛刺征和肺段间隔增厚的影像学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78例肺腺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MSCT)图像和MRI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毛刺和肺段间隔增厚的影像学区别。结果 MSCT图像中肺腺癌的毛刺征和肺段间隔增厚的出现率分别为32.1%和14.1%,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5)。MSCT图像中毛刺和增厚肺段间隔均表现为高密度线状影,T2-MRI中毛刺和增厚肺段间隔均表现为高信号线状影,动态增强磁共振(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图像中毛刺可见,而增厚肺段间隔不可见。结论肺肿瘤毛刺和增厚的肺段间隔在MSCT和T2-MRI图像都表现为线状高密度影,但是毛刺的厚度不均一,而增厚的肺段间隔厚度均一,且连接肺段间静脉;DCE-MRI图像中仅可见毛刺征,DCE-MRI是鉴别毛刺征和肺段间隔增厚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与目的:对于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胸腔镜下肺段切除因其对患者损伤更小而越来越受到胸外科医师的重视,但是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仍被认为是标准的治疗方式。因此,系统评价胸腔镜下肺段切除与肺叶切除治疗临床Ⅰ期NSCLC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借鉴。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CBM、VIP和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15年7月,收集胸腔镜下肺段切除与肺叶切除治疗临床Ⅰ期NSCLC的对比研究,由2名研究员分别对纳入的研究进行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最后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回顾性临床对照研究,共计167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于临床Ⅰ期NSCLC,胸腔镜下肺段切除与肺叶切除术后总体复发率(OR=0.77,95%CI:0.48~1.21,P=0.25)、5年生存率(OR=0.77,95%CI:0.52~1.14,P=0.19)和全身并发症(OR=0.76,95%CI:0.53~1.09,P=0.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胸腔镜下肺段切除可减少术中失血量[均数差(difference in means,MD)=-41.16,95%CI:-59.46~-22.86, P<0.0001]、缩短术后胸管引流时间(MD=-0.29,95%CI:-0.49~-0.09,P=0.005)和住院时间(MD=-0.74,95%CI:-1.44~-0.05,P=0.04)。结论:对于临床Ⅰ期NSCLC,胸腔镜下肺段切除和肺叶切除在术后总体复发率、全身并发症和5年生存率上效果相当,但是在术中失血量、术后胸管引流时间和住院时间方面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效果更好,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治疗老年(≥65岁)高危Ib期(pT状态:>2 cm,≤3 cm)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方法:368例Ib期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高危组:182例,伴严重心、肺功能及其他系统器官的功能障碍,接受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常规风险组:186例,心肺功能储备好,无合并其他系统器官功能障碍,接受胸腔镜下肺叶切除+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结果:高危组手术时间和失血量[(73.0±25.0) min,(58.0±25.0) ml] 明显低于常规风险组[(102.0±17.0) min,(98.0±16.0) ml]。高危组5年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和复发率分别为62.09%、30.22%和13.74%,常规风险组为62.90%、32.80%和12.90%,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5)。结论:解剖性肺段切除联合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治疗老年、高危、Ib期非小细胞肺癌创伤小,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0.
唱宽  毛志刚  舒健 《癌症进展》2020,(6):606-609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下微创肺段切除术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86例NSCLC患者分为观察组(行VATS肺段切除术,n=36)和对照组(行VATS肺叶切除术,n=50),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淋巴结清扫数目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随访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和临床转归情况(无瘤生存期、复发率和总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淋巴结清扫组数和个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FVC、FEV1和DLCO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无瘤生存期、复发率和总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ATS微创肺段切除术较VATS肺叶切除术的创伤更小,更有利于保护肺功能,在早期NSCLC的治疗中有较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