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对象与方法在169例心肌梗塞及冠状动脉旁路术后的患者中除去因步行困难等不能进行运动疗法(PT)及轻症中无运动耐力降低毋需PT或不愿行PT的病例,以其余81例患者为对象。其中陈旧性心肌梗73例(男65、女8)、冠状动脉旁路术后8例(男7、女1)。分为青年组(30—49岁)26例,壮年组(50—59岁)33例,老年组(60—79岁)22例。心肌梗塞的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心电图及血清酶值。原则上对心肌梗塞急性期入院的患者于发病7周后、冠状动脉旁路术患者于术后4周后、心肌梗塞慢性期入院的患者于入院2周后行运动负荷试验及心池扫描或左室造影,以评价运动耐力和测定左室  相似文献   

2.
复方甘草酸苷片致严重低血钾二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某,男,40岁,因纳差,乏力,尿黄10天,2006年1月8日入院.查体:巩膜及皮肤重度黄染,余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肝功TBil 190.8μmol/L,DBil127.4μmol/L,AST 2 420U/L,ALT 3 450U/L,乙肝血清标志物(HBVM)HBsAg( )、HBeAg( )、抗-HBC( ),HCV、HEV均(-),PT 22.9秒、PTA43.7%、APTT、31.6秒.诊断为慢乙肝重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对减少老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伴骨质疏松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56例老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伴骨质疏松拟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8例。手术切开皮肤前10 min开始按15 mg/kg氨甲环酸加入10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对照组则输入100 ml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总失血量、术中出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引流血量、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结果两组患者围术期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血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PT、APTT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静脉使用氨甲环酸能显著性减少老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伴骨质疏松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术期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且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P27对大鼠胸主动脉球囊损伤后管腔狭窄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蛋白P27在大鼠胸主动脉球囊损伤后管腔狭窄过程中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全反式维甲酸对其的影响。方法将54只400~500g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组大鼠行胸主动脉球囊损伤术,术前4天开始予全反式维甲酸(30mgkg.d)灌胃至术后处死;单纯手术组大鼠行胸主动脉球囊损伤术;对照组不行球囊损伤,作为正常对照;手术组和对照组予对照用芝麻油灌胃。分别于术后2、7、14、28天取胸主动脉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和计算机图像分析仪进行形态学、增殖细胞核抗原和P27表达水平检测。结果①正常动脉壁不表达增殖细胞核抗原,球囊损伤后开始表达,术后2天中膜表达显著(24.08±2.35);术后7天新生内膜高度表达增殖细胞核抗原(35.32±3.46),而中膜表达明显下降(9.47±1.56);后内膜、中膜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均逐渐下降,28天时形成显著的新生内膜(0.173±0.030mm2),管腔狭窄(1.641±0.088mm2)。②正常动脉壁显著表达P27(19.29±1.54),损伤后中膜表达迅速下降,2天时达最低水平(2.93±0.55),后逐渐回升;14天、28天时新生内膜中可见P27表达,并逐渐增多(14天:10.30±1.39;28天:16.01±1.33)。③P27表达与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868,P<0.001)。④全反式维甲酸治疗后明显抑制中膜P27的下调(2天:7.67±1.27),促进新生内膜中P27表达(7天:6.09±1.04;14天:22.60±2.46;28天:26.23±2.43),同时显著抑制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2天时中膜:12.11±1.84;7天时内膜:16.83±1.02),新生内膜面积明显减少(0.075±0.017mm2),管腔面积(1.901±0.085mm2)明显大于单纯手术组(P均<0.01)。结论P27低表达在动脉损伤后管腔狭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行PCI术后血浆炎性因子磷脂酶A2(sPLA2),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心肌损伤标记物(CRP)水平的变化。方法对在本院接受PCI治疗的62名冠心病患者和30名无冠心病的对照者,行冠脉造影(CAG)前后,PCI术后即刻及6个月后检测血sPLA2、hsCRP、CK、CK-MB、Tn-T水平。结果冠脉造影后sPLA2h、sCRP、Tn-T水平没有明显升高。sPLA2水平在PCI术后即刻明显升高。心肌损伤标记物在PCI即刻没有明显升高。结论PCI术可导致循环中sPLA2水平即刻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6.
风湿性心脏病并左心房血栓患者瓣膜置换术后的抗凝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并左心房血栓患者行瓣膜置换术后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 ,总结术后抗凝治疗经验。方法 随诊 18例风湿性心脏病并左心房血栓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 ,监测血凝指标 ,术后半年复查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房内径。另选取同期 47例风湿性心脏病无左心房血栓行瓣膜置换术的病人作对照。比较两组病人术后血栓发生率。结果 血栓组 ( 组 )术后血栓发生率为 2 2 .2 % ,明显高于对照组 ( 组 ) ( P<0 .0 5 ) ,呈显著性差异 ,但凝血酶原时间 ( PT)和国际标准化比率 ( INR)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分别为 P>0 .10 ,P>0 .10 )。血栓组术后半年左心房内径明显大于对照组 ( P<0 .0 1) ,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率也明显高于非血栓组 ( P<0 .0 1)。结论 对于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左心房血栓的患者 ,瓣膜置换术后 ,抗凝治疗应注意调整 PT和 INR稍高于常规标准 ,溶栓治疗是治疗术后血栓形成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主动脉瓣成形术(AVP)治疗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的近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选取的29例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行主动脉瓣成形术的患者为成形组,并随机收集同期30例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置换组),出院后通过门诊复查和电话进行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滑脱力学和解剖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拟行手术治疗的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两组,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组(43例)采用PLIF术式治疗,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TLIF)组(57例)采用TLIF术式治疗。观察两组手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腰椎滑脱力学参数[腰椎滑脱率(SP)、滑脱角(SA)、椎间隙相对高度(DH)、局部后凸角(SK)]、脊柱-骨盆矢状面解剖参数[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L1椎体中心至骶骨垂线间距离(LASD)]的差异及两组腰椎MacNab优良率、植骨融合率、腰椎疼痛VAS评分、ODI评分、并发症的差异。结果两组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SP、SA、PT、LASD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DH、SK、SS、LL较术前显著增大(P<0.05),PI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术后12个月与术前SP、SA、DH、SK、PI、PT、SS、LL、LASD差值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O...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改良T型支架置入术与经典crush技术治疗真性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自2008年12月至2010年1月共入选62例真性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分支血管直径≥2.5mm),其中34例患者行经典crush治疗,28例患者行改良T型支架置入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即刻成功率、住院期间及术后30d内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术后6个月支架再狭窄率。结果与经典crush组相比,改良T型支架治疗组术后分支最小管腔直径大〔(2.72±0.22)mmvs(2.39±0.30)mm,P0.01〕,分支残余狭窄程度小〔(8.3±6.8)%vs(18.6±10.2)%,P0.01〕,最终球囊对吻扩张成功率高(100%vs73.5%,P0.01),支架内再狭窄率较低(5.0%vs32.0%)。两组患者术后即刻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88.24%vs100%,P=0.12)。经典crush组有1例患者因亚急性血栓再次行PCI治疗。结论改良T型支架置入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安全的,其远期有效性优于经典crush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对胸腹腔肿瘤术后肺栓塞(PE)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6年5月于福建莆田学院附属医院胸心外科和普通外科行胸腹腔肿瘤手术患者3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98例与研究组186例。研究组患者术后24 h予以低分子肝素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未予以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2、6天D-二聚体水平和凝血酶原时间(PT),PE发生情况、治愈情况、病死情况,两组患者术后出血情况及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时间与方法在D-二聚体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在D-二聚体上主效应显著(P0.05);方法在D-二聚体上主效应显著(P0.05);术后第6天研究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时间与方法在PT上无交互作用(P0.05);时间在PT上主效应不显著(P0.05);方法在PT上主效应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第6天PT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PE发生率、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PE患者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少量出血、大量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并发症。结论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可有效降低胸腹腔肿瘤术后患者PE发生率及病死率,且未增加术后出血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1.
例1 女,21岁,乏力、纳差,尿黄15天于1989年9月19日入院,无服氯霉素史。查体:T 36.4℃,巩膜皮肤深度黄染,心肺叩听未见异常,腹平软,肋下未及肝脾,腹水征(+)。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30g/L,红细胞4.5×10~(12)/L,白细胞6.4×10~9/LN 0.64 L0.33血清胆红质(SB)102μmol/L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49u,凝血酶元时间(PT)14秒(对照14秒)。HBVM六项标志(-),抗HAV-IgM(+)。临床诊断:病毒性肝炎、甲型、急性黄疸型。入院后给保肝等治疗。起病第17日起出现持续性发热(T37.8~40℃),用抗菌素治疗无效,一周内Hb从130g/L降至30g/L,网织红细胞0.5%,黄疸加深。第31病日肝穿刺病理诊断:急性肝炎。骨髓相:有核细胞增生  相似文献   

12.
杜江  张林 《山东医药》2015,(10):45-47
目的探讨肺曲霉菌病的临床特点,为肺曲霉菌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对58例肺曲霉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治疗经过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现咯血症状48例(82.7%),有肺结核病史45例(77.6%)。CT图像出现较典型的新月征37例(63.8%),出现随体位移动的球形影8例(13.8%)。药物治疗可控制咯血症状,但对大咯血及霉菌球效果不明显。因大咯血行急诊介入动脉栓塞止血治疗28例,其中12例出现再咯血而转手术治疗。行手术治疗47例,无术中及术后30 d内死亡患者,术后未出现再咯血。随访1~130个月,无因本病复发而死亡者。未行手术治疗者11例,其中随访期间死亡7例。高龄(>50岁)、大咯血及未手术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手术是肺曲霉菌病较好的治疗方法,高龄、大咯血及未行手术治疗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脓毒症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紊乱与病情严重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100例脓毒症休克患者,按照临床预后分为存活组48例,死亡组52例,收集两组患者脓毒症发病原因、器官功能不全数、转归及住院时间和ICU入住时间等临床资料,并抽取入院当日外周静脉血进行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AT)-Ⅲ、血小板计数(PLT),并对比两组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结果存活组患者PT较死亡组低、AT-Ⅲ、PLT水平较死亡组高(P0.05),两组APTT、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APACHEⅡ评分共分三组,其中低分组28例,中分组44例,高分组28例;高分组的PT较低分组和中分组高,AT-Ⅲ和PLT水平较低分组和中分组低(P0.05),而三组APTT、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脓毒症患者行PT、AT-Ⅲ及PLT监测有助于判断患者预后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和右室心尖部起搏(RVP)对房室传导阻滞的老年患者早期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01-2019-08期间我院因房室传导阻滞行LBBP治疗的60岁以上的患者30例(LBBP组),以我院同期行传统RVP的30例老年患者作为对照(RVP组),分析起搏术前术后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相关参数及NYHA分级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前LAD、LVEDD、IVST、PWT、LAA、LAV、LAVI、E、IVS-e、LAT-e、E/e'、TRV、LVEF、NYHA分级无统计学差异。LBBP组患者术后与术前相比,上述指标无统计学差异;RVP组术后与术前相比,LAD、LAA、LAV、LAVI、IVS-e、LAT-e、E/e'和TRV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DD、IVST、PWT、E、LVEF、NYHA分级无统计学差异;RVP组术后与LBBP组术后相比,LAD、LVEDD、LAA、LAV、LAVI、IVS-e、LAT-e、E/e'和TRV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ST、PWT、E、LVEF、NYHA分级无统计学差异;RVP组术后与RVP组术前及LBBP组术后相比,二尖瓣反流及三尖瓣反流缩流颈增加(P0.05)。结论:相比传统RVP,LBBP保护老年患者早期左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肺康复护理方案在结核性脓胸行胸腔镜清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于2021年10月至2022年12月,连续纳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胸科医院新入院的符合手术指征的结核性脓胸患者6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结核性脓胸行胸腔镜清除术患者中西医结合肺康复护理方案》。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入院当天、术后第2天、出院当天、出院后1个月的肺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焦虑水平,以及术后第2天疼痛水平和术后胸管留置时间情况。结果:研究对象经治疗出院后1个月,对照组完成干预者28例,完成率为84.8%(28/33),观察组完成干预者31例,完成率为93.9%(31/33)。出院前、出院后1个月观察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水平[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1.83(1.60,2.29) L和2.20(2.00,2.32) 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58(1.43,1.83) L和1....  相似文献   

16.
许一凡 《临床肺科杂志》2013,18(9):1734-1734,1739
目的探讨经呼吸机三通连接管行肺灌洗术在机械通气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0例拟行肺灌洗术的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30例):纤支镜经呼吸机三通连接管行肺灌洗术;对照组(n=30例)纤支镜经气管导管行肺灌洗术。观察两组术前、术中、术后的血氧饱和度(SaO2)、心率、收缩压、不良反应和操作耗时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SaO2、心率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收缩压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观察组挣扎和憋气、喷溅及中断操作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操作耗时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机械通气基础上经呼吸机三通连接管行肺灌洗术具有安全有效,操作容易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远端缺血后适应与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5月在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并在心导管室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病人13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对照1组(49例):常规行PPCI术治疗,既往无心绞痛病史,无充气加压处理;对照2组(52例):常规行PPCI术治疗,既往有心绞痛病史,无充气加压处理;观察组(36例):既往无心绞痛病史,于术前2 h内行远端肢体加压试验,之后常规行PPCI术。监测所有病人术中、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检测3组术前与术后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术后及随访1个月、3个月、6个月心脏超声检查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结果 3组术前、术后cTnⅠ、CK-MB、NT-proBNP及CK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PPCI术后及随访1个月、3个月及6个月LVEF及LVI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术中、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对照1组术中、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2组术中、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端缺血后适应和缺血预适应均可以减轻STEMI病人行急诊介入治疗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心脏收缩功能及远期预后,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圆韧带间置行肠肝吻合在围肝门区肿瘤切除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08年12月到2013年12月在该院行围肝门区肿瘤切除手术的患者30例(观察组),另选同期30例行围肝门区肿瘤切除手术的患者(对照组)。两组予以常规肝门区肿瘤切除,对照组另行常规吻合方式,观察组行改良的吻合方式。对比两组手术情况、近远期生存率以及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1年生存率为100.00%(30/30),2年生存率为93.33%(28/30),3年生存率为83.33%(25/30),略高于对照组的96.67%(29/30),86.67%(26/30),73.33%(22/3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主要并发症总发生率为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00%(9/30)(P<0.05)。结论肝圆韧带间置行肠肝吻合手术能够明显减少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围术期进行保温处理对老年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该院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76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处理,观察组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保温处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30、60、90 min及手术完毕时的鼻咽温,同时对麻醉前后各时间点和术后24、48 h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血管性学友病因子(vWF)和纤维蛋白原(Fib)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补液量、术中出血量、尿量、麻醉时间及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两组的凝血功能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麻醉前相比,观察组麻醉后30、60、90 min和术后的APTT、PT、TT、D-D、血小板计数、vWF、Fib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麻醉后30、60、90 min和术后PT、APTT和TT延长,术后24、48 h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麻醉前,而D-D和vWF明显升高,Fib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围术期保温干预保护凝血功能,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脂用于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的镇痛效果。方法60例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Ⅲ级在连续硬脊膜外麻醉下行TURP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30例。Ⅰ组术前15min和手术结束时缓慢静注氟比洛芬脂各50mg;Ⅱ组相同时间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记录手术结束后1、2、4、8、12、24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测定Ⅰ组患者术后2、8、24h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并记录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Ⅰ组术后2、4、8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Ⅱ组(P<0.05)。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氟比洛芬脂用于TURP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