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围术期护理措施。方法:对17例换瓣患者术前加强健康教育指导,做好充分术前准备,术后加强循环、呼吸、心功能监护,抗凝治疗及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结果:术后发生早期并发症2例,实发室颤而死亡1例,其余均康复出院。随访6个月~1年,心功能均达Ⅱ级以上。结论:术前加强健康教育指导,完善术前准备。术后加强各系统功能监护及抗凝治疗是心脏瓣膜置换手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围手术期血清 N-末端脑尿钠肽原(NT-proBNP)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296例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围手术期血浆 NT-proBNP 水平,分析术前血浆 NT-proBNP 水平与心功能分级的关系,观察术后变化情况,比较死亡和有并发症患者及无并发症患者围手术期血浆 NT-proBNP 水平。结果术前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血浆 NT-proBNP 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分别为5.268、8.173,P <0.05),术前血清 BNP 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呈正比(r=0.776,P <0.01),与患者的 LVEF 呈反比(r=-0.472,P <0.05);术后第1天血浆 NT-proBNP 水平达到峰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13,P <0.05)),术后第3、5、7天逐渐下降。死亡和有并发症患者术前血浆 NT-proBNP 水平及术后血浆 NT-proBNP 峰值水平均高于无并发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前血浆 NT-proBNP 浓度能够反映心功能情况,术后血浆 NT-proBNP 水平早期升高,然后逐渐下降,术前及术后血浆 NT-proBNP 浓度升高对预测患者的转归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心脏瓣膜病变外科治疗的术后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通过置换受损的瓣膜,回复瓣膜的启闭功能,可使心脏重建合适的血运,恢复血液动力学,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3].由于患者术前心功能差,手术创伤大,操作复杂,体外循环及主动脉阻断时间长,身上管道多,病情变化迅速,易发生各种并发症[4-5].本院2006年3月~2008年6月共施行心脏瓣膜成形术或置换术87例,现将术后监护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心脏瓣膜病变外科治疗的术后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通过置换受损的瓣膜,回复瓣膜的启闭功能,可使心脏重建合适的血运,恢复血液动力学,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由于患者术前心功能差,手术创伤大,操作复杂,体外循环及主动脉阻断时间长,身上管道多,病情变化迅速,易发生各种并发症。本院2006年3月~2008年6月共施行心脏瓣膜成形术或置换术87例,现将术后监护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瓣膜置换同期行改良CoxⅢ迷宫手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房颤的护理效果和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4月-2008年7月收治的58例瓣膜置换同期行coxⅢ迷宫手术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房颤患者的护理措施. 结果 本组病例中围手术期因肾功能衰竭死亡1例,低心排死亡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死亡1例,死亡率5.2%,其余均康复出院.在术后住院期间及术后短期随访中存活患者均为窦性心律.在完成术后6个月随访的43例患者中,有3例(7.0%)出现房颤心律,其余均保持窦性心律. 结论 对于瓣膜置换同期行迷宫手术的患者,护理上要注意术前的心理护理及呼吸道准备,术后加强对患者心功能的监护,注意抗凝治疗的护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疾病患者术后出现心排血量减少的高危因素,以提高预后,改善心功能。方法:经诊断、纳入与排除后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心脏瓣膜疾病手术患者120例,所有患者接受心脏瓣置换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具体手术方法,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并给予相应得(的)辅助治疗。术前6个月患者接受飞利浦超声诊断检查,测量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模内径、左心房内径、心排血量及术后心排血量,记录患者手术时间、体外循环转机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置换膜瓣数量。并分析心脏瓣膜疾病患者术后出现心排血量减少单因素与多因素。结果:120例患者中有24例心排血量减少,发生率20.00%,未减少96例(8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术前左室舒张末内径、术前心胸比与术后排血量减少无关(P0.05),术前心功能分级、体外循环转机时间、置换膜瓣数量、术前左室输血分数、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前左室射血分数是排血量减少的单因素(P0.05)。术前心功能分级、体外循环转机时间、术前左室输血分数、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前左室射血分数是排血量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置换膜瓣与其无关。结论:重视脏瓣置换术前患者的术前心功能分级、体外循环转机时间、术前左室输血分数、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能有效预防心排血量减少,有利于提高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计划行为理论促进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抗凝行为的效果。方法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框架调查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抗凝行为的影响因素,并制定个体化干预措施;将46例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的术后抗凝知识健康教育,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个体化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抗凝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抗凝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的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可影响其抗凝行为,其中主观规范对行为意图的影响最大;干预组患者抗凝知识掌握得分高于对照组,干预后抗凝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划行为理论能有效地影响瓣膜置换患者术后抗凝行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能有效提高患者对抗凝知识的掌握、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循证护理在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抗凝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通过运用循证护理理论,寻找我科于2002年1月-2005年6月在98例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抗凝治疗在临床实践中需要解决的护理问题,规范护理程序,寻找最佳的抗凝治疗措施,系统地对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进行抗凝治疗.结果 98例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无出现抗凝并发症.结论 循证护理作为一种理想的实践活动,为临床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抗凝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瓣膜再次手术病死率高的原因,总结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17例再次瓣膜置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瓣周漏92例,瓣膜毁损70例,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22例,血栓及内皮增生33例;心功能Ⅱ级49例,Ⅲ级115例,Ⅳ级53例.结果:217例患者中死亡12例,病死率5.53%.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21例,其中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5例,肾功能衰竭3例,神经系统并发症2例,呼吸衰竭1例.结论:术前心功能差是再次瓣膜置换病死率增高的主要原因,对术前心功能差和感染不易控制的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感染性心内膜炎可造成心脏瓣膜严重损害,导致心脏、肺脏功能及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瓣膜置换围术期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术后观察十分重要.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多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围术期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