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沈波  杨鸫祥 《国医论坛》2022,37(3):14-16
“少阳主骨”出自《黄帝内经》,经历代医家不断补充完善,已形成一套防治骨病的中医理论体系。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全身性的慢性代谢性骨病,以全身骨量减少、骨内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属“骨痿”“骨痹”“骨繇”等中医骨病范畴,但现代医家罕有从少阳论治者。文章整理总结“少阳主骨”的涵义及少阳与OP的联系,探究从少阳论治OP的机理,是“少阳主骨”理论的传承应用,对指导OP的中医药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少阳主骨"学说首见于《黄帝内经》。相较于流传更为广泛的"肾主骨"学说,"少阳主骨"学说则是从经脉濡筋骨、利关节以及少阳经秉受胆腑之刚气的角度而论,可能与全身性骨骼疾病的关系更为密切。关于"少阳主骨"学说,后世医家虽各有所论,但均未能全面、系统地论述这一学说。本文从"少阳主骨"学说的溯源、理论依据、少阳经脉腧穴治骨病及应用举隅4个方面对《黄帝内经》"少阳主骨"学说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探讨"少阳主骨"少阳对骨之作用机制。《黄帝内经》提出"少阳主骨"观,究其机理,少阳胆经循行骨、少阳胆腑强韧骨、少阳春生之气促生骨。  相似文献   

4.
探析"少阳主骨"中医机理。"少阳主骨"语出《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曾较为全面地提出了少阳与骨之密切联系,惜于一直未受重视。究其中医机理,"少阳主骨"源于足少阳之脉循行骨,基于肝胆肾之功能作用骨。足少阳胆经循行涉及全身绝大部分骨与关节,而致多部位骨与关节疼痛及病变与少阳相关;少阳胆腑中正之官,其气刚,通于骨质之刚而强韧骨;厥阴肝藏血主筋荣养骨,肝胆少阳春生之气升发促骨生长,行正常功能活动;肾精化肝血,乙癸同源生养骨。  相似文献   

5.
《内经》中"少阳主骨"理论近年研究颇多,但缺乏系统性总结和回顾。对"少阳主骨"古义进行考析,整理分析"少阳主骨"相关文献,发现当今学者对少阳主骨所主病的阐释主要分为筋痹与骨痿两方面,并试述"少阳主骨"与胆源性骨病可能存在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少阳主骨"的理论与临床研究对进一步探索其现代物质基础提出了必然要求。笔者认为"少阳主骨"理论的核心物质基础应具备4种属性:根源性,主要来源于中医学"少阳"概念的核心脏腑;沟通性,同时存在于"少阳"与"骨"(骨关节)中,起到联系两者的媒介作用;多元性,除了能从"少阳"调控骨关节,起到重要的生理、病理作用以外,同时还能调控其他"少阳"相关脏腑组织;效应性,能反映"少阳主骨"理论指导下的中药复方对骨关节病的治疗效果。肝X受体α(LXRα)来源于肝脏,也大量存在于骨中,同时对"少阳"相关脏腑的治疗产生影响。但是目前仍欠缺"少阳主骨"理论指导下的中药复方经LXRα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尚无法得出结论。因此,本课题组拟按照此思路展开相关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7.
"少阳主骨"出自<灵枢·经脉>.手足少阳经的循行涉及全身绝大部分骨、关节,少阳胆、三焦在脏腑功能上与骨也有着密切联系系;肾为先天之本,肾主骨,偏于骨之体,少阳为枢,流通畅迭,不郁不结,主骨之用.通过阐释少阳胆与三焦及其所属经脉与骨的联系,以及现代医家对此的认识,探讨"少阳主骨"理论在治疗骨疾病方面的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施杞在提出从肝肾论治膝骨关节炎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对"少阳主骨"理论进行辨析,发现"骨繇"可能是世界上对于膝骨关节炎最早的论述,同时将石氏伤科精髓与"和"法相结合,并从症状、病机两方面认识膝骨关节炎以及运用圣愈汤分期论治膝骨关节炎,进一步提出运用"少阳主骨"理论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新观点,制定了和解少阳、调和气血、以衡为期的治疗大法。故从"少阳主骨"理论辨析出发总结施杞学术思想,希望为骨伤内治理论的进一步拓展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刘舟 《光明中医》2004,19(6):1-2
本文从<伤寒论>中的"支节烦疼"一词切入,进而以<内经>中的"少阳主骨"立论,分析了"少阳主骨"的具体内涵,将内涵合理延伸,并临床证明从少阳论治现代骨病、骨髓造血系统疾病,甚至神经系统疾病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肾主骨"与"少阳主骨"是出自《黄帝内经》的两种不同观点,前者侧重于藏象内容,广为人知;后者立足于经脉理论,但其思想的形成和真正含义仍不清晰。笔者查阅了"少阳主骨"这一理论观点的相关文献、后世注说,现从经脉学说的视角出发,基于足少阳经循行、腧穴、经脉病候及临床应用具体阐释"少阳主骨"的内涵,为其在针灸临床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从中医基础理论和现代医学的病因病机两个方面,论述"肝肾同源"理论与骨质疏松症之间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性。认为骨质疏松症与"肝肾同源"学说紧密相关。骨质疏松症病位在骨,涉及多个脏腑,主要与肝肾脾相关。其病因复杂,主要病机是肾精亏虚、肝气郁结、脾气亏虚。根据肝郁肾虚脾虚病机,其治疗原则宜补肾柔肝健脾。文章为"肝肾同源"理论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中医学六经理论,从少阳论治支气管哮喘,提出支气管哮喘的发病与少阳胆腑密切相关,其发病机理是正虚邪实,少阳枢机不利,治宜和解少阳,疏利枢机。以此理论指导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左归丸是滋阴补肾、填精益髓的经典名方,体现了"阳中求阴"的配伍思路,是防治骨质疏松症(OP)的常用有效方剂之一。OP动物模型模拟了OP在人体的病理状态和发病机制,是OP防治和新药研发的重要手段。该文详细论述了左归丸防治OP的2大类常用动物模型和特点,即原发性OP动物模型,包括去卵巢法动物模型和自发性老年OP动物模型;继发性OP动物模型,包括糖皮质激素诱导性动物模型,环磷酰胺诱导性动物模型以及肾大部切除性动物模型。左归丸防治OP的效用评价,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实验检测骨吸收标记物和骨形成标记物含量,双能X射线检测骨密度,显微CT分析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分离度、骨小梁厚度、骨体积/组织体积比以及骨表面/体积比,以衡量骨微结构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骨病理形态,生物力学实验测试骨最大载荷力等生物力学特性。OP动物模型的成功与否,以及左归丸的药效作用,必须与5种不同的客观评价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衡量,才能为左归丸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但OP动物模型有待进一步优化,以凸显左归丸治疗OP的中医病机和证候特征。  相似文献   

14.
吴志华 《辽宁中医杂志》2009,(12):2171-2172
王振邦教授从事中医教学及临床工作4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对经方的应用有独到之处,学生有幸随其数载,获益匪浅,今介绍王老小柴胡汤验案四则,指出运用小柴胡汤方,不必拘泥于典型的往来寒热之症,只要抓住"邪犯少阳,枢机不利"这一病机,凡病位在少阳出现一部分少阳主症即可施用。  相似文献   

15.
黄桂成教授善用络病理论治疗骨质疏松症(OP),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完善了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络病理念。他认为OP病位在骨,与络脉输布经脉气血的功能失常密切相关,病机包括肝肾不足、络虚不行,脾精亏耗、络脉虚损,痰瘀阻滞、络脉不通。因此,在OP的治疗中,黄老师强调扶正与通络兼顾,尤其善用蜈蚣、全蝎、天南星等搜风通络药物透骨搜络、祛瘀散结。  相似文献   

16.
①“热入血室”与“热入因作结胸”的“热入”似同实不同,“热入因作结胸”是病因病机,热是外来表热;而“热入血室”是证候,热是病人正邪相争时产生的热,不是外来的邪热,也不是风寒所化热,这种热进入血室,与经血相搏,形成“热入血室”证。②“无犯胃气及上二焦”,热入血室证病位在下焦胞宫,与胃气及上、中焦无关,胃气包括下焦的大小肠,所以在上二焦的基础上提出胃气加以强调,一则表明重视胃气的一贯思想,二则提示病虽在下焦,但与胃气系统的脏腑无关。(3)第148条“半在里半在外”指部分表证和阳郁的里证,并非病位;用小柴胡汤是调理枢机,疏通阳郁,而不是和解少阳;本证“可与小柴胡汤”说明不是小柴胡汤的主证,少阳的半表半里之说与本条无关。④大结胸证的形戍分别由太阳表热证、少阳热证、太阳少阳并病三者误下,致邪热入里和伤寒日久不解化热入里,与素体停痰留饮搏结而成。⑤女子胞作为奇恒之腑之一,与其他奇恒之腑“藏精而不泻”特点不同,不管是经血还是胎儿,都是要有规律的、有时限的藏泻交替,绝对不是藏而不泻。所以说《素问‘五脏别论》关于奇恒之腑特点的归纳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7.
总结汪受传教授运用钱乙“肺主喘”理论辨治儿科肺系疾病经验。认为以“喘”为主症的肺系疾病,其病机为肺失宣肃,实证为实邪犯肺、肺失宣肃,虚证为气阴不足、宣肃无力;实证治宜祛邪利肺、宣肃肺气,虚证宜益气养阴。并附验案2则。  相似文献   

18.
柴瑞震  陈业兴 《河南中医》2013,(12):2054-2055
在经脉理论的表述中,经脉是固有的全称概念,其表述形式有多种,除了经脉外,还用通称的“脉”,简称的“经”,代称的“三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阳)。以简称的“经”取代的全称的经脉概念来表述经脉理论,往往造成误解,没有内涵清晰的概念,理论的表述就不会严密。  相似文献   

19.
肾性骨营养不良是慢性肾脏病引起的钙、磷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以骨痛、骨质疏松、骨折等病理性改变为主要表现。李佑生教授受《黄帝内经》“胆主骨所生病”理论启发,将“胆主骨”与“肾主骨”理论相结合,根据肾性骨营养不良的临床特点,以及“他脏治本脏病”的理念,从胆主骨理论入手治疗肾性骨营养不良。肾性骨营养不良的病机为肾虚髓空,胆腑郁滞,加之脾气亏虚,肝宗筋束骨不利,瘀血、浊毒壅滞经脉,以肾虚、胆郁为本,三焦闭阻、瘀血浊毒内蕴为标。据此立补肾、调胆两大治则,并以补肾温髓调胆为纲,健脾补肾、补益肝肾、温髓壮胆化瘀、疏胆升阳祛浊为法,从整体观入手,辨证施治,达到阴阳协调,五脏六腑和安。以期在临床为他脏治本脏病、本脏病同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医理论认为,"小儿体禀少阳",阳气初生,虽不至盛,但寓轻清冲和之气,禀上升之性。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胆气怯弱,虽生机蓬勃,但邪气侵犯常杀少阳升发之气,表现出"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的临床特点。因此在辨治外感疾病时要注重寒热,在调理脏腑时要注重疏导。具体体现为"辨外感,重视寒热;调脏腑,注重疏导,忌壅补妄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