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NBI)放大肠镜下NICE分型对结直肠小息肉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肠镜检查发现的264个结直肠小息肉进行窄带成像放大肠镜检查,观察病灶表面的颜色、血管以及腺管开口,根据NICE分型预测息肉的性质,与内镜下切除或外科手术后的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窄带成像放大肠镜下NICE分型判断结直肠肿瘤性小息肉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6%(102/109)、96.1%(149/155)、95.1%(251/264)、94.4%(102/108)和95.5%(149/156)。结论 NBI放大肠镜下NICE分型可较好的区分结直肠肿瘤性小息肉和非肿瘤性小息肉,对于"切除丢弃"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结合放大肠镜下微血管形态Sano分型对结直肠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预判的准确性。方法选择经病理确诊的结直肠增生性息肉、腺瘤和腺癌患者147例。采用窄带成像技术结合放大内镜观察病灶表面微血管,按Sano分型预判每个病灶的性质。结果 Sano分型对结直肠肿瘤性病变(腺瘤、腺癌)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为97.5%(192/197)、98.1%(159/162)、94.3%(33/35),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8%(159/161)、91.7%(33/36)。结论窄带成像放大肠镜下Sano分型方法预判结直肠肿瘤和非肿瘤性病变很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非放大内镜下窄带成像(NBI)国际结直肠内镜分型(NICE)实时预判结直肠病变性质并指导治疗的价值。方法对结直肠隆起或扁平隆起性的黏膜病变采用NICE分型进行实时预判分类和处置建议,依据活检、内镜或外科手术后的病理结果评价NICE分型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进行观察一致性检验。结果共计241例患者307处病变被纳入分析。其中非肿瘤性病变12.07%、腺瘤性病变82.07%、癌5.86%,病变直径0.1~6.0 cm。NICE分型预判肿瘤性及非肿瘤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04%、89.19%、96.09%、98.50%和80.49%。一致性检验,判断肿瘤性病变和非肿瘤性病变的Kappa值为0.795,判断黏膜下深层病变和黏膜下浅层以上病变的Kappa值为0.875,总的Kappa值为0.814。结论 NICE分型能较准确地实时预判结直肠病变的性质并指导治疗,有利于推广仅将肿瘤性病变纳入内镜下切除或外科手术的适度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空气灌肠三维Fourier变换快速扰相梯度回波(FSPGR)序列MR结肠成像检测结直肠息肉及癌的灵敏度.方法 对30例因便血、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或大便习惯改变而拟接受光学结肠镜检查者进行空气灌肠三维Fourier变换FSPGR序列MR结肠成像及光学结肠镜检查.以光学结肠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为标准,按息肉及癌的大小统计分析MR结肠成像检测结直肠息肉及癌的灵敏度.结果 光学结肠镜共检出76枚结直肠息肉及癌,其中1~5 mm息肉11枚、6~9 mm息肉29枚、≥10 mm息肉及癌36枚.MR结肠成像对1~5 mm息肉、6~9 mm息肉、≥10 mm息肉及癌、≥6 mm息肉及癌的检测灵敏度分别为9.09%、75.86%、100%及89.23%,总体检测灵敏度为77.63%.结论 空气灌肠三维Fourier变换FSPGR序列MR结肠成像对1~5 mm结直肠息肉检测灵敏度低,但对≥6 mm息肉及癌的检测灵敏度较高,并能够检出全部≥10 mm的息肉及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标记CT结肠成像在基层综合性医院的应用价值。方法:招募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本院作结肠镜检查的患者62例,于同日行CT结肠成像,对比结肠镜分析CT结肠成像对结直肠息肉、癌及非肿瘤病变的诊断效能及优势。结果:CT结肠成像检查完全率为95.2%(59/62)高于结肠镜80.6%(50/62)(χ~2=6.143、P=0.013)。CT结肠成像检出结直肠癌11例,检出率100%(11/11)。对≤5mm、6~9mm、≥10mm息肉的患者灵敏度为56.0%、77.8%、90.9%,特异度为83.8%、98.1%、98.0%。经kappa检验6~9mm组与结肠镜有较高程度一致性(k=0.796,P=0.000),≥10mm组有很高的一致性(k=0.889,P=0.000)。CT对憩室的检出率高于结肠镜(χ~2=16.568、P=0.000)。结论:非标记CT结肠成像在发现结直肠癌及大息肉方面与肠镜有很高一致性,其操作简便安全,基层医院易于掌握。对结肠显示更全面可与肠镜互补,但对小息肉诊断能力不足故不宜单独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结肠阳性造影CT仿真结肠镜用于诊断结直肠息肉的价值.方法 57例疑似或确诊后复查的结直肠息肉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先进行结肠阳性对比剂充盈下CT仿真结肠镜检查,然后患者再行电子肠镜检查,影像科医生及内镜医生均在盲法干预下出具各自检查报告,由第三方统计人员统计CT仿真肠镜对结直肠息肉诊断的符合率.结果 以电子肠镜为金标准,则CT仿真结肠镜患者检出敏感度为95.23 %,特异度为 93.33 %;电子肠镜共检出90例息肉,仿真结肠镜共检出125例息肉.仿真结肠镜发现直径在0.3 cm以上的病灶93处,电子内镜有 90 处,对所有检出直径在0.3 cm以上病灶进行点对点比较,二者的吻合率为86.67 %,仿真结肠镜诊断的假阳性率为16.67 %,假阴性率为13.33 %.结论 阳性对比剂充盈下仿真结肠镜能提高结肠息肉的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全结肠镜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经结肠镜检查的1055例患者,尤其是全结肠镜检查进入回肠末段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55例结肠镜检查患者中,结肠病变共655例(62.09%),以大肠癌、结肠息肉为高发病率,其中肠癌合并结直肠息肉的53例(35.33%)。进入回肠末段的有582病例,回肠末段病变共178例(30.58%),结肠疾病合并回肠末段病变的42例(23.60%),其中有回肠末段炎、淋巴滤泡增生症、溃疡性回肠炎、回肠结核、回肠克罗恩病、回肠末段出血、回肠息肉、回肠末段恶性淋巴瘤。结论回肠末段病变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病变具有多样性,另外结肠疾病合并回肠末段病变及大肠癌并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也较高,结肠镜检查时不应仅满足于一处病灶的发现,除肠腔狭窄或禁忌外,均应在肠道清洁良好的基础上进入回肠末段进行全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自体荧光(AFI)联合窄带成像(NBI)技术对 Barrett食管上皮内瘤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患者自体荧光内镜诊断Barrett的74个可疑上皮内瘤变的病灶,进一步行窄带成像检查,观察黏膜微血管及小凹的改变,并于相应病变区取活检送病理检查。结果在AFI诊断74例可疑病灶中共有44例病灶病理确诊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30例病灶为假阳性。NBI对这44例病灶HGIN的诊断:确诊39例,可疑5例;在30例HGIN假阳性的病灶中,NBI假阳性为7例。两者的假阳性率由40.5%减少至14.9%。自体荧光内镜对Barrett食管HGIN诊断的阳性预测值为59.5%(44/74),AFI联合NBI技术后诊断的阳性预测值为84.8%(39/46)。结论自体荧光联合NBI技术可提高Barrett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CT仿真结肠镜在结直肠病变认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与纤维结肠严格对比客观评价螺旋CT仿真肠镜诊断结肠病变的价值和限度。方法:采用CTVE技术与纤维结肠镜对照,前瞻性研究一组55例结肠病变,评价CTVE对结肠病变检出的敏感性和准确性。结果:35例结直肠癌患者CTVE成功检查33例,有31例(88.6%)诊断正确,得到手术病理证实。对于10mm以上息肉样病变,CTVE和结肠镜都能正确的诊断,5-10mm息肉样病变,CTVE检出率为81%,5mm以下病灶检出率为25%。结论:CTVE是一种非侵入性、简便、安全有效的结肠病变的检查手段,对于5mm以上的息肉样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管狭窄内镜无法通过及不能耐受全结肠检查的病例,CTVE更有诊断价值。缺点为对小于5mm的病灶以及较平坦表浅的病灶检出率不高,无法显示粘膜色泽变化,不能直视下活检,对肠道准备要求较高等。CTVE虽然无法完全取代纤维肠镜,但可作为结肠镜一项很好的补充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普通电子结肠镜与色素放大内镜(FICE系统)对结肠粘膜微小肿瘤样病变的检出率,分析FICE系统在临床诊断中的使用价值。方法对2006年10月-2009年9月期间随机行普通电子结肠镜检查与FICE系统检查的结果进行回顾分析,以病理组织学诊断为标准,比较两种检查对微小肿瘤检出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剔除直径〉5 mm肿瘤性病变患者,与病理组织学诊断比较,普通结肠镜诊断结肠粘膜诊断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依次为68.0%、97.1%、78.0%和95.2%;FICE系统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依次为87.9%、97.4%、89.9%和96.8%,其中灵敏度及阳性预测值显著高于普通结肠内镜检查结果 (P〈0.05)。结论 FICE系统较普通电子结肠镜对结肠微小肿瘤的检出具有更加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胆囊隆起样病变分为肿瘤性病变和非肿瘤性病变两大类。肿瘤性病变包括胆囊腺瘤和胆囊癌;非肿瘤性病变包括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胆囊腺肌症等。常规超声检查是诊断胆囊病变的首选影像学方法,但诊断能力有限。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超声造影在部分胆囊病变的应用中渐被认可。不同类型的胆囊隆起样病变在超声造影动脉期及静脉期病灶的增强程度、消退特点、增强模式、血管构型、胆囊壁的连续性方面表现不同。对比剂达峰时,病灶增强的均质性在鉴别胆囊腺瘤与1 cm以上胆固醇息肉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100%、90.9%、92.9%、100%、95.8%。超声造影对胆囊腺肌症特征性结构罗-阿窦的显示率从常规超声的22.0%上升到56.1%;在胆囊腺瘤诊断中,超声造影检查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6%和87.0%;超声造影诊断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93%、94%。病灶形态不规则、树枝状血管、静脉期低增强是提示胆囊腺癌的3个特异性超声造影征象,结合任意2个或3个征象,诊断胆囊癌的特异度可达92.4%。在胆囊隆起样病变的诊断中,超...  相似文献   

12.
目的将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染色内镜检查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探讨NBI在大肠息肉样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1年3月行结肠镜检查发现大肠息肉样病变的患者46例。分别采用常规模式、NBI模式及染色方法对病变进行黏膜表面细微腺管开口(pit)形态分型及微血管(CP)形态分型,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46例患者发现息肉样病变54个。NBI与普通内镜对病变轮廓、pit及CP图像清晰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NBI明显优于普通内镜。NBI与染色内镜对病变轮廓与CP的显示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NBI优于染色内镜;两者在病变表面pit的观察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NBI内镜下pit分型对大肠肿瘤性病变诊断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0.7%、90.9%和90.0%,CP分型对大肠肿瘤性病变诊断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2.6%、95.3%和81.8%。结论 NBI内镜能更为清晰地显示大肠息肉样病变轮廓、腺管开口及微血管形态;能较好地区分大肠肿瘤与非肿瘤性病变;操作转换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3.
许玲 《临床医学》2013,33(7):112-113,128
患者,男,2005年(18岁)在我院参加高考体检时,我科参检医生见其嘴唇及指间有斑点样色素沉着建议其行胃肠镜检查。高考结束后,患者在家长陪同下来我院行胃肠镜检查。胃镜下食管、胃、十二指肠黏膜未见息肉等;结肠镜检示:结肠多发性小息肉。询问其家长,无明显家族史。遂告之其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日本窄带成像技术专家小组(JNET)分型联合超声内镜(EUS)在结直肠肿瘤性病变浸润深度判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衡水市人民医院内镜诊疗中心发现的86例结直肠息肉样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按JNET分型对病变微血管分型,并用EUS评估其浸润深度;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黏膜下剥离术、外科手术所获组织病理结果加以对比;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EUS联合JNET分型判定结肠肿瘤性病变浸润深度的可靠性,并与单用JNET分型评估进行对比,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结果86例患者94个病灶,JNET分型1型与病理诊断增生性息肉/无蒂锯齿状息肉(SSP)的符合率为82.1%(23/28),2A型与病理诊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的符合率84.1%(32/38),2B型与病理诊断高级别上皮肉瘤变(HGIN)/黏膜内癌(M)/黏膜下浅层浸润癌(SM-s)的符合率为65.2%(15/23),3型与病理诊断黏膜下深层浸润癌(SM-d)的符合率为61.1%(11/18)。以病理结果为准,EUS联合JNET分型判断病变浸润深度的准确度为97.06%(33/34);一致性检验结果提示,单独JNET分型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中等(Kappa值0.580,P<0.01),而EUS联合JNET分型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较高(Kappa值0.940,P<0.01)。结论JNET分型与病理诊断具有一定符合率,但部分亚型符合率仍较低,JNET分型与EUS联合在结直肠肿瘤性病变浸润深度判断中的准确度高于单用JNET分型。  相似文献   

15.
贾萌萌  周英发 《临床荟萃》2020,35(5):429-433
目的 探讨改良的微血管及表面结构分型(RVS)对诊断早期胃癌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住院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早期胃癌(EGC)及癌前病变患者60例,男性46例(76.67%),女性14例(22.33%),平均年龄(61.03±9.87)岁, 共计病灶63处。观察符合纳入标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部位、内镜下形态分型、放大结合窄带成像内镜下微结构和微血管形态和内镜下诊断结果及病理诊断结果。结果 病理诊断胃部肿瘤性病变内镜下最常见的形态是Ⅱ型,最常见的部位为贲门和胃窦。微血管及表面结构分型(VS分型)、RVS分型均对EGC有很高的诊断价值。结论 放大结合窄带成像(ME NBI)及其镜下RVS分型有助于胃肿瘤性病变与非肿瘤性病变的鉴别,且对 EGC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结直肠癌手术切除后患者的结肠镜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结直肠癌手术切除后患者行肠镜检查情况的分析,探讨结肠镜检查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年间结直肠癌术后行肠镜检查患者86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由于术后粘连、肠腔狭窄和肠道准备差等原因,45例未完成结肠镜检查。结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23例(2.7%),异时性癌症8例(0.9%);结直肠息肉检出率:肿瘤性息肉为29.2%,非肿瘤性息肉为23.1%。结论:结直肠癌术后3~6个月以及1年内肠镜检查是早期发现结直肠癌局部复发和异时性病灶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变焦放大电子大肠镜在结-直肠隆起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放大大肠镜配合局部病灶染色的方法,观察结-直肠隆起性病变隐窝开口形态变化情况。结果:变焦放大电子大肠镜配合局部病灶染色对结-直肠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与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的符合率为88.24%(45/51),其中对良性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94.44%(34/36),恶性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88.24%(15/17)。结论:变焦放大电子大肠镜对结-直肠隆性病变的诊断具有观察病变全面及病理组织学诊断符合率高等优点,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直肠腔内灌注肠道超声造影在结直肠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可疑结直肠占位性病变的患者196例,每例患者分别接受经直肠腔内灌注超声造影检查和肠道内窥镜检查。以外科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比较经直肠腔内灌注超声造影检查和肠道内窥镜检查诊断结直肠占位性病变的准确性。 结果经直肠腔内灌注超声造影观察结肠和直肠的解剖结构和病变特征,发现恶性占位性病变81例,其中结肠癌39例,直肠癌42例;良性占位性病变30例,其中直肠息肉11例,结肠息肉19例。经直肠腔内灌注超声造影探查结直肠占位性病变的位置、数目和>10 mm的病变,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与肠道内窥镜检查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经直肠腔内灌注超声造影检查与肠道内窥镜检查在判断病变位置和数目方面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值=0.97,0.98)。两者在判断结直肠占位性病变大小方面的一致性因病变大小而不同:对于<5 mm、5~10 mm、>10 mm的结直肠占位性病变的探查,两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K值分别为0.82,0.89,0.98,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结果也显示在探查微小的(<5 mm)黏膜病变时,肠道内窥镜检查略优于经直肠腔内灌注超声造影检查。在探查经手术证实的周围组织浸润病变时,经直肠腔内灌注超声造影检查明显优于肠道内窥镜检查。 结论经直肠腔内灌注超声造影检查可以有效探查结直肠占位性病变的位置和范围,与肠道内窥镜检查互补性强,其可作为结直肠占位性病变的常规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超声内镜、染色法及窄带成像技术联合使用在诊断早期食管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1月行普通白光胃镜检查怀疑食管黏膜病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424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2例,对照组采用普通白光内镜进行检查,观察组在对照组检查基础上加用超声内镜、染色法及窄带成像技术检查,比较两组检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结果观察组检出癌69例,癌检出率为32.55%;对照组检出癌72例,癌检出率为33.96%。两组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检测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3.02%、82.84%、84.91%,对照组分别为82.86%、75.71%、76.89%。观察组检测方法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但两组检测方法检测灵敏度、特异度无显著差异( P >0.05)。结论普通白光内镜检查用于筛查早期食管癌具有较高的检出率、灵敏度及特异度,但对可疑病变患者可进一步行超声内镜、染色法联合窄带成像技术检查,以提高食管癌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20.
电子肠镜在腹腔镜结直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电子肠镜在腹腔镜结直肠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1年5月~2006年12月627例患者成功进行了腹腔镜结直肠切除术,94例同时进行术中电子肠镜检查。结果术中电子肠镜检查94例,其中肿块定位13例,术前肠镜不能通过的肿块近端肠管检查80例(74例成功进行,发现近端肠管有小息肉12例均未行活检;直径大于5mm息肉3例,术中快速冷冻活检未见癌;行术中息肉电切术1例,6例因存在不全结肠梗阻导致肠道准备差而失败),术中明确肠吻合口出血1例。无手术死亡,检查后1例出现肠穿孔,3例浆膜撕裂。结论对小肿瘤和术前肠镜不能通过又未进行成功的CT仿真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右半结肠癌患者除外)实施腹腔镜手术时,需要进行术中电子肠镜检查,以方便小病灶的定位和排除近端多原发癌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