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技术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AIS)患者脊柱旁椎旁肌肌电活动频域指标变化规律进行初步探讨。方法AIS患者25例,男7例,女18例,年龄11~21岁;所有患者均执行BST实验、抬物实验,采用芬兰ME6000型表面肌电仪记录患者凸、凹侧椎旁肌表面肌电信号频域指标中位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MPF)、过零点率(ZCR)。结果AIS患者顶椎区凸、凹侧MF、MPF、ZCR波形曲线波幅较其他测试部位低平、数值降低,MF斜率(MFslope)、MPF斜率(MPFs-lope)、ZCR斜率(ZCRslope)随运动负荷时间的延长均呈线性递减。结论AIS患者脊柱旁顶椎区椎旁肌耐力较差,容易疲劳,表面肌电图可用作评定AIS脊柱旁凸、凹侧肌电活动差别的客观指标之一,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3.
陈庆庆  曹胜  金荣疆 《中国康复》2015,30(3):210-212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两种不同有氧锻炼方式对健康人心肺适能水平的影响。方法:将32名健康受试者随机分到跑步平台组和楼梯机组各16名,2组受试者分别进行跑步机及楼梯机有氧锻炼,每次30min,每天1次,共5d。结果:锻炼后,楼梯机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最大通气量(MVV)、呼气峰流速(PEF)以及6min步行距离(6MWD)均较锻炼前明显提高(P<0.05),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跑步平台组锻炼后FVC、FEV1、FEV1/FVC、6MWD、PEF较锻炼前明显提高(P<0.05),MVV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锻炼后,楼梯机组FEV1/FVC、MVV、6MWD、PEF提高幅度明显优于跑步平台组(P<0.05),但FVC、FEV1的提高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楼梯机锻炼和跑步平台锻炼对健康人的心肺适能水平都有显著影响,但楼梯机锻炼对健康人的MVV、FEV1/FVC、PEF及6MWD的提高幅度更大,即楼梯机锻炼在短时间内对健康人的心肺适能水平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低体力活动水平代谢综合征(MS)患者人体测量学指标、血压及心肺适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低体力活动水平MS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保持原有饮食及生活习惯不变,不给予任何特殊干预;观察组每天进行1~2次,每次持续时间超过30 min的有氧运动(如步行或慢跑等),运动速度不低于81 m/min,每天总运动步数>10000步,每周运动天数不少于5 d。于干预前、干预12周后对比分析2组患者人体测量学指标、血压及心肺运动试验(CPET)相关指标变化。 结果 与干预前及同期对照组比较,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多项人体测量学指标[如腰围(WC)、腰高比(WHtR)、体重指数(BMI)、体脂百分比(BFP)等]均明显改善(P<0.05);静息状态时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明显降低 (P<0.05);用力肺活量(FVC)、最大通气量(MVV)均明显增加(P<0.05);CPET试验时峰值摄氧量(PeakVO2)、峰值每千克体重摄氧量(PeakVO2/kg)、峰值氧脉搏(PeakVO2/HR)、无氧阈时摄氧量(VO2@AT)均明显增加(P<0.05),VE/VCO2斜率明显降低(P<0.05)。 结论 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有效改善低体力活动水平MS患者的人体测量学指标、代谢状态及心肺适能水平,该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5.
中年出租车司机颈部肌肉表面的肌电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研究表明,高原汽车驾驶员长时间驾驶时,由于长时间疲劳积累可致使腰背肌功能紊乱.目的:分析长时间工作的中年出租车司机部分人群颈部肌肉神经放电特点,探索这类人群颈部肌肉功能状态的最佳评价指标,为职业性颈部肌肉功能紊乱的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以35名中年出租车司机作为实验组受试对象,对照组15名为性别、年龄与实验组相匹配的无颈椎部痛病史的健康志愿者,使用ME6000表面肌电仪记录受试者在坐位姿势下颈部C3、C7两侧肌肉共4块肌肉的放电情况,观察均方根振幅(RMS)和中位频率(MF)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120 min的坐位模拟驾驶动作能够诱发实验组和对照组颈部肌肉疲劳现象产生,但是实验组C3、C7两侧肌肉均方根振的斜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3、C7两侧肌肉均方根振幅拟合曲线的截距要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中位频率的斜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C3、C7两侧肌肉中位频率拟合曲线的截距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中年出租车司机长时间坐位工作会诱发颈部肌肉疲劳,并且会使颈部肌肉产生疲劳积累以及两侧肌肉放电不对称现象,在判断中年出租车司机长时间工作时肌肉疲劳指标中,可以使用中位频率和均方根振指标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6.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首位死亡原因。大量流行病学证据表明,规律身体活动(PA)和高水平心肺适能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进展,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022年12月美国预防心脏病学会(ASPC)发布的《身体活动、心肺适能和心血管健康:ASPC临床实践声明》从PA与心肺健康的关联及机制、运动处方制定以及运动相关心血管风险等角度提出了最新指导意见。本文对该指南主要内容进行解读,旨在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制定更科学的运动处方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正常青年人自然步态下肢肌的表面肌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肌肉的生物电活动是人体的能动部分,可反映人体运动的功能。目的:观察和分析正常青年人在自然步态中下肢肌肉的表面肌电活动。方法:采用美国NORAXON公司生产的TELEMYO2400RG2表面肌电图仪对30例正常青年人在平地自然行走时,其双下肢股直肌、胫前肌、股二头肌和腓肠肌内侧进行测试,分析在正常步态中受试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规律。结果与结论:正常青年人平地自然步行中,其双下肢股直肌、胫前肌、股二头肌和腓肠肌内侧的肌电随步态周期呈活动与静止周期性变化,左右侧同名肌肉交替活动;平均肌电振幅、平均肌电积分、平均频率、中位频率值最大的是腓肠肌内侧,其余由大到小依次是胫前肌,股二头肌,股直肌,右左腿分布规律一致;右侧腓肠肌内侧平均肌电振幅、平均频率、中位频率值均明显低于左侧(P<0.05);受试肌的时域、频域值波动在一定范围。提示正常青年人自然步态中下肢肌群肌电活动呈节律性和右左侧交替活动;在受试肌中腓肠肌内侧的肌电活动最强;腓肠肌内侧的肌电活动存在着优势侧与非优势侧的轻度差别;下肢肌肌电活动的时域、频域值在一定范围波动。  相似文献   

8.
王超  彭聪  刘玉阁 《全科护理》2024,(8):1508-1511
目的:探究基于心肺运动试验峰值摄氧量下渐进式心脏康复运动方案对青年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病人体液因子水平及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0月93例青年冠心病PCI术后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6例与观察组47例。对照组根据病人自身耐受程度指导康复运动训练,观察组基于心肺运动试验峰值摄氧量开展渐进式心脏康复运动方案,比较两组病人心肺功能、体液因子水平及运动能力。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病人最大通气量(MVV)、心肺运动试验1 min后心率恢复(HRR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较对照组高(P<0.05);同型半胱氨酸(Hcy)、脑利钠肽(BNP)、乳酸(LA)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最大摄氧量(VO2max)、最大运动负荷(MWL)、无氧阈(A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心肺运动试验峰值摄氧量下渐进式...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通过施加不同条件下的局部振动刺激,探讨局部振动刺激对于正常人体下肢主要肌肉群的影响。利用表面肌电(sEMG)分析的方法探寻局部振动刺激最佳的振动频率与位置。 方法:正常男大学生10名,年龄(23.0±1.7)岁,身高(173.5±4.5)cm,体重(70.4±8.2)kg。分别于屈膝30°半蹲位接受频率为10—50Hz的振动刺激,并采集振动前,振动中的表面肌电。选取左腿股直肌(REC)、半腱肌(SEM)、左腿胫骨前肌(TA)与腓肠肌内侧头(MG)作为试验检测肌肉,分别以左胫骨前肌远端和跟腱为振动刺激点。分析不同条件的振动刺激激活下肢肌群的表面肌电特征。 结果:各种振动条件刺激均引起小腿肌肉放电量增加(P<0.05)。胫骨前肌的肌电值在两种刺激位置下且在不同频率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30Hz、40Hz、50Hz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腓肠肌的肌电值在胫前肌刺激位置下各频率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跟腱刺激点下各种频率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30Hz、40Hz、50Hz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各种振动条件刺激对大腿肌肉肌电值影响均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不同条件的小腿局部振动刺激均引起小腿肌肉放电量增加,未对大腿肌肉产生显著影响。频率30—50Hz为正常人体小腿肌肉最佳的振动刺激频率。振动刺激作用在肌腱位置能有效引起肌肉兴奋,跟腱较胫前肌肌腱位置更易激活小腿肌肉肌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功能性电刺激下踏车训练对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运动功能、心肺适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初发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n = 30)和实验组(n = 30),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四肢联动康复踏车训练,实验组予功能性电刺激康复踏车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测量峰值摄氧量(VO2peak)。 结果 治疗后,两组FMA评分、MBI评分和VO2peak均显著升高(|t| > 7.889, P < 0.001),实验组FMA评分和VO 2peak明显高于对照组(|t| > 3.332, P< 0.01)。 结论 功能性电刺激下踏车训练更有利于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运动功能、心肺适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2周高强度间歇运动(HIIT)对超重/肥胖男性青少年心肺适能、身体成分及血脂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超重/肥胖男性青少年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受试者保持日常生活习惯不变,运动组受试者给予12周HIIT干预。于干预前、后分别检测2组受试者最大摄氧量(VO2max)、最大有氧功率(MAP)、体重、体重指数(BMI)、腰围(WC)、体脂百分比(BF%)、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C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结果干预前2组受试者上述各项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发现运动组体重、BMI、WC、BF%、TC及TG等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VO2max及MAP均较干预前明显升高(P<0.05),LDL-c及HDL-c较干预前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上述各项指标均较干预前无明显变化(P>0.05);通过进一步组间比较发现,干预后运动组体重[(76.9±5.9)kg]、BMI[(25.9±2.5)kg/m2]、WC[(89.7±7.0)cm]、BF%[(20.1±4.7)%]、TC[(5.00±0.87)mmol/L]及TG[(1.71±0.31)m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VO2max[(41.3±4.0)ml/kg·min]及MAP[(143.7±8.9)W]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LDL-c及HDL-c与对照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持续性有氧运动比较,HIIT是一种省时、有效的运动方式,能显著改善超重/肥胖男性青少年心肺适能、身体成分及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头位吞咽不同黏度液体食物对健康成人舌骨上肌群表面肌电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健康受试者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设置的顺序,依次采用3种头位吞咽5种浓度的食物,每口量均为5 ml,实时记录每次吞咽时左、右侧舌骨上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对原始肌电信号进行处理后,分析不同黏度和头位对舌骨上肌群激活水平影响的主效应,再...  相似文献   

13.
王英杰  周欣  王玉  乔然  王晓晶 《护理学报》2022,29(16):65-70
目的 探讨高龄衰弱患者基于健康体适能评价模型的抗阻运动对其活动能力和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2020年3—4月选取北京某三级甲等医院老年病房住院的80岁及以上疾病稳定期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6个月常规运动指导和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健康体适能评价模型的抗阻运动干预策略,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活动能力和糖脂代谢情况。结果 共有59例患者完成研究,对照组30例,观察组29例。在干预6个月末观察组日常活动能力高于对照组(F=8.022,P=0.006),观察组随时间变化日常活动能力逐渐改善,对照组随时间变化逐渐变差(P<0.05);糖代谢方面,血糖组间和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脂代谢方面,在干预3个月末和6个月末高密度脂蛋白均优于对照组(F=6.048,P=0.018;F=14.051,P=0.001),观察组随时间变化逐渐改善(P<0.05)。2组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脂、总胆固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甘油三脂观察组随时间变化逐渐改善(P<0.05)。结论 基于健康体适能评价模型的抗阻运动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4.
马胜 《中国临床康复》2013,(7):1259-1264
背景:尝试应用曲线拟合分析方法对表面肌电图进行分析和研究国内外尚处于起步阶段,将其应用于功率自行车运动至疲劳的研究鲜见报道。目的:探讨功率自行车不同负荷运动中下肢肌中值频率值的变化特征和规律,分析肌肉疲劳拟合曲线的特点及其影响肌肉疲劳的相关因素。方法:受试者为苏州大学体育学院8名男性青年,利用MONARK功率自行车,对受试者在不同负荷以及不同踏蹬频率下进行测试至疲劳,同时对股直肌、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内侧头和腓肠肌外侧头进行表面肌电信号的采集与记录。分析中值频率指标的变化,并用minitab.15统计软件,按照在F检验的统计学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的前提下,选取判定系数序最大,偏差的平方和最小的原则,对实验结果进行曲线优度拟合。结果与结论:①功率自行车150W运动时,肌纤维的募集形式由运动初始快肌纤维募集数量逐渐增多向慢肌纤维募集比例增高转变。②功率自行车300W运动时,肌纤维的募集形式从运动初期的快肌纤维募集为主逐渐向慢肌纤维募集比例增高转变。③功率自行车150W运动时,肌肉疲劳的拟合曲线均为三次项曲线,提示影响肌肉疲劳的主要因素有3个。300W运动时,肌肉疲劳的拟合曲线均为二次项曲线,提示影响肌肉疲劳的主要因素有2个。  相似文献   

15.
基于小波和非线性指标的表面肌电信号动作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表面肌电信号的复杂性,使得寻找到适合其分类的特征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特征选取在表面肌电信号的模式识别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表面肌电信号具有非平稳,非线性的特性.小波分析是一种分析非平稳信号的有效工具,而最大Lyapunov指数己广泛应用于判定非线性指标中.文章基于小波分析和Lyapunov指数的特点,提出了算法上的改进方案,利用小波分析和最大Lyapunov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对表面肌电信号进行分类识别,取得了很好的分类效果.  相似文献   

16.
<正>人类寿命正在迅速增加,到2050年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20亿[1]。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老年群体中的衰弱发病率日益增高[2]。在美国,65岁以上的社区老年人中,衰弱患病率为15%[3],在我国社区、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中衰弱的患病率为12.8%、44.3%[4],对老年人的健康造成较大影响,给医疗保健系统、社会经济带来严峻考验。运动是预防和治疗衰弱的最佳疗法[5]。抗阻运动能增强肌力、改善机体功能,但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退行性腰椎后凸畸形(LDK)患者手术前、后椎旁肌肉表面肌电(sEMG)信号特征。 方法 共纳入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LDK患者30例,均给予椎弓根减压截骨术治疗。于手术前、手术后3个月时分别采用sEMG技术评估患者椎旁肌肉肌电变化情况,分析患者弯腰抬物过程中椎旁肌平均肌电值(AEMG)及平均功率频率斜率(MPFs)变化,并与同龄健康人群(对照组)进行对比。 结果 术前LDK组患者在静态站立时,其椎旁肌AEMG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术后明显低于术前水平(P<0.05),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术前LDK组患者在躯干伸展时,其L1-2节段椎旁肌AEMG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术后明显高于术前水平(P<0.05),此时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LDK组L4-5节段椎旁肌AEMG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术后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仍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术前LDK组患者抬物保持阶段其椎旁肌MPFs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显著高于术前水平,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LDK患者存在明显椎旁肌肉无力及严重疲劳,椎弓根减压截骨术可在短期内显著改善患者椎旁肌肉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8.
表面肌电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功能评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检测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4例,按照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分为轻度疼痛组(A组)和中重度疼痛组(B组),分别采集两组患者在完成自身重量的腰部竖脊肌等长负荷测试和踝跖屈最大角度自身重量的腓肠肌等长负荷测试时健、患侧L5~S1水平竖脊肌和腓肠肌内侧头的表面肌电信号,分析平均肌电值(AEMG)和中位频率的斜率(MFs)。结果两组患者患侧腰部竖脊肌和腓肠肌内侧头AEMG较健侧均有降低(P<0.05),患侧MFs绝对值较健侧升高(P<0.05); 组间比较,B组患侧两组肌肉MFs绝对值均较A组增大 (P<0.05);B组健/患侧肌肉AEMG比均大于A组(P<0.05),但MFs比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表面肌电图可以作为一种无创检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部和下肢神经肌肉功能状态的工具;踝跖屈最大角度自身重量的腓肠肌等长负荷测试可以作为评价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肢神经肌肉功能状态的方法之一;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部主观疼痛感程度不同时,双侧腰部竖脊肌和腓肠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失衡程度也不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短期下肢血流限制(BFR)联合四肢联动训练对健康人心肺耐力、下肢肌耐力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9年12月至2020年3月,选取本院健康青年人2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例。两组根据心肺运动试验(CPET)结果选择无氧阈水平强度进行四肢联动训练,每次20 min,每周3次,共2周;试验组于双侧大腿根部以血流加压训练带250 mmHg加压,对照组于相同位置佩戴无压力的血流加压训练带。训练前后采用CPET、6分钟步行测试、靠墙静蹲、座椅试验、功能性前伸试验进行评定。结果 训练后,除功能性前伸试验外,两组各项测试成绩均提高(|t| > 2.321, P < 0.05),试验组靠墙静蹲和座椅试验成绩高于对照组(t > 2.660, P < 0.05)。结论 下肢BFR基础上行四肢联动训练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下肢肌耐力。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偏瘫患者股直肌和股二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在最大等长收缩(MIVC)时股直肌和股二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26例恢复期的脑卒中患者,在进行膝关节屈、伸肌群的MIVC时检测并记录股直肌和股二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并计算积分肌电图(iEMG)和协同收缩率等。结果:在MIVC状态下,膝伸展时,健侧股直肌的iEMG大于患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健、患侧股二头肌的iEMG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膝屈曲时,健侧股二头肌的iEMG大于患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患侧股直肌的iEMG大于健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患侧膝屈曲的协同收缩率大于健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患侧膝伸展的协同收缩率与健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膝关节痉挛以伸肌群为主,对膝关节屈肌群和伸肌群收缩的协调性训练,尤其在膝关节屈曲运动时,增强主动肌收缩,抑制拮抗肌的协同收缩,应是脑卒中患者下肢康复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