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徐晓雁  汪玮  江日红 《安徽医学》2007,28(5):441-442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其对产程影响。方法对100例产妇用硬膜外阻滞进行分娩镇痛(观察组),与同期100例未干预产妇(对照组)比较镇痛效果、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及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分娩镇痛效果非常显著(P<0.001),而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及新生儿Apgar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效果可靠,对母婴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低浓度罗哌卡因配伍芬太尼硬膜外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 研究组采用低浓度罗哌卡因配伍芬太尼硬膜外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产妇120例,同期未采用分娩镇痛的产妇110例为对照组,观察镇痛效果,比较两组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及产后出血量.结果 研究组镇痛效果好,与对照组比较活跃期明显缩短(P<0.05),两组在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时间、新生儿评分、产后出血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硬膜外麻醉用于无痛分娩镇痛安全有效,对新生儿的Apgar评分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程及分娩结局的影响,分析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足月分娩产妇1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为常规阴道试产,观察组采用自控硬膜外镇痛分娩,比较两组产妇分娩时间、剖宫产率、产后2h出血量、缩宫素使用率及新生儿Apagar评分,分析自控硬膜外镇痛分娩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第二产程活跃期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第一产程活跃期、第三产程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产后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剖宫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但缩宫素使用率高于对照组,两组产妇产后2h出血量以及新生儿Apagar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自控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根据产妇自身感受调节,安全性较高,可降低剖宫产率,虽然会延长产程,但不会影响产妇、新生儿的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用于分娩镇痛对产程进展、分娩方式、新生儿1分钟和5分钟Apgar评分及产后阴道流血等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择2004年6月~2005年6月在我院自愿接受分娩镇痛的产妇120例为镇痛组,另选择同期条件相似,未采用任何镇痛处理自然临产的产妇150例为对照组。镇痛组以0.1%罗哌卡因+芬太尼(2μg/ml)硬膜外阻滞,观察两组产妇产程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1分钟和5分钟Apgar评分及产后阴道流血情况。结果(1)两组产程时间比较:镇痛组第一产程活跃期及第二产程时间均长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第三产程时间变化不大,P>0.05,无显著性差异。(2)分娩方式比较:镇痛组阴道顺产率低于对照组,P<0.05;阴道器械助产率高于对照组,P<0.01;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新生儿1分钟和5分钟Apgar评分及产后阴道流血量比较:镇痛组1分钟Apgar评分为9.20±1.51分,5分钟Apgar评分为9.90±0.48分;对照组1分钟Apgar评分为9.25±1.64分,5分钟Apgar评分为9.92±0.52分;P>0.05,无统计学意义。镇痛组产后阴道流血量为219±70ml,对照组产后阴道流血210±80ml,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罗哌卡因用于分娩镇痛对产妇第一产程活跃期及第二产程有延长作用,可以降低剖宫产率,增加阴道器械助产率,对于新生儿1分钟和5分钟Apgar评分及产后阴道流血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硬膜外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其对产程及母婴的影响。方法:将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的160例产妇作为观察组,与同期160例未采用镇痛措施的产妇(对照组)比较镇痛效果、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分娩镇痛效果显著,剖宫产率下降,而产后出血及新生儿Apgar评分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硬膜外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效果确切,剖宫产率下降,对母婴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用甲磺罗哌卡因 芬太尼硬膜外阻滞进行分娩镇痛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择500例孕龄37~42周,单胎头位,无明显头盆不称,无产科并发症、合并症的初产妇进行分娩镇痛为镇痛组,500例同期相同条件的产妇设为对照组,两组进行产程进展、产后出血量及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产程中胎心音变化的比较.结果:无痛分娩镇痛效果好,产程进展显著快于对照组,剖宫产率明显降低,产程中胎心音变化降低,新生儿Apgar评分及产后出血量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使用甲磺酸罗哌卡因 芬太尼硬膜外阻滞镇痛效果确切,可促进产程进展,降低剖宫产率,对母婴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黄雅  黄燕  朱丽仙  许友珍 《当代医学》2009,15(18):11-12
目的比较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PCEA)改进方法前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测评镇痛程度,记录产程时间、催产素的应用、分娩方式、产后两小时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实验两组均有较可靠的镇痛效果,活跃期均缩短,催产素应用率增高,阴道助产率增高,剖宫产率降低,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改进前组第二产程延长,产后两小时出血量增多,新生儿Apgar评分降低,与改进后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改进后组第二产程时间、产后两小时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实验两组第三产程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试验两组会阴缝合时间比对照组缩短,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改进方法后的POEA是较理想的PGEA模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用于分娩过程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55例自愿要求无痛分娩的产妇,实施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采用0.2%罗哌卡因+芬太尼,并与同期55例未实施麻醉的产妇进行比较,观察两组的生命体征、镇痛评分、下肢运动评分、分娩方式、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出血量及并发症等。结果两组产妇生命体征稳定,镇痛组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与对照组相比,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但是第一产程延长、第三产程延长(P〈0.05);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及并发症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蛛网膜下腔一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镇痛效果好,对产科质量无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硬膜外腔阻滞(CSEA)对产程和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 CSEA无痛分娩产妇124例(观察组),无镇痛分娩产妇136例(对照组),观察2组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缩宫素使用、阴道出血量、异常分娩指征、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观察组第一产程活跃期及第二产程均长于对照组(P<0.01);2组第三产程时间无差异(P>0.05);观察组阴道器械助产率及缩宫素使用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阴道器械助产指征:观察组宫缩乏力、胎儿窘迫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剖宫产指征:2组在胎儿窘迫、头盆不称方面比较无差异(P>0.05),其他指征方面则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产后出血及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硬膜外腔阻滞可使第一产程活跃期及第二产程延长、剖宫产率降低、阴道器械助率增加,但不增加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12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芬太尼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120例自愿要求分娩镇痛的足月初产妇为镇痛组,L3-4椎间隙穿刺注入0.1%罗哌卡因与2μg/mL芬太尼.记录两组产妇疼痛情况、运动神经阻滞情况、产程、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两组镇痛效果有显著性差异,镇痛组活跃期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剖宫产率下降,第二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0.1%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芬太尼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预先镇痛或超前镇痛(preemptive analgesia)临床和动物试验研究的结果存在着明显差异,其原因可能与对手术疼痛病理生理过程以及预先镇痛概念的认识不全面、镇痛研究方案设计不规范和评价体系不完善有关。近年来提出的预防性镇痛(preventive analgesia)新概念提倡将镇痛治疗时间拓展到术前、术中和术后,采用持续、多模式镇痛方式覆盖整个围手术期,以彻底消除手术应激创伤引起的疼痛,并防止和抑制中枢及外周的敏化,从而取得完全、长时间的有效镇痛。  相似文献   

12.
自控镇痛技术是以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为基础,以血浆或效应室药物浓度为指标,由微机调控给药速度以达到一定镇痛深度,并允许产妇根据自身镇痛需求自行给药的一种方法。近年来临床应用愈加受到重视,方式多样,使用方便,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亦较为成熟。多项研究结果表明,此技术可有效满足产妇镇痛的需要,且有运动阻滞较轻、局麻药物用量减少及对产妇和胎儿相对安全等诸多优点,较各种传统镇痛方式有明显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产程潜伏期罗哌卡因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评价潜伏期镇痛的可行性。方法:初产妇300例,ASAⅠ~Ⅱ级,足月、单胎、头位、无产科并发症及硬膜外麻醉禁忌证,随机分为3组(n=100)。潜伏期组(L组),进入产程后,宫口开至0.5~2.5 cm进行镇痛;活跃期组(A组),宫口≥3 cm进行镇痛;对照组(非镇痛组,C组),不予镇痛药物。L、A组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分次注入0.15%罗哌卡因达10 mL/h,至宫口开全时停止注入药物。行VAS评分和运动神经阻滞分级,记录产程、催产素使用情况、阴道出血量、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L组和A组镇痛效果、产程、催产素使用及分娩方式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C组比较,L组、A组镇痛期间呼吸循环平稳,VAS评分降低,产程延长,催产素使用例数增多,顺产及器械助产率增加,剖宫产率降低(P〈0.05);三组阴道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Bromage分级及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程潜伏期硬膜外腔注入0.15%罗哌卡因行分娩镇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丛勇滋 《黑龙江医学》2007,31(11):826-828
目的 研究联合阻滞加双管法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产程、分娩方式和婴儿的影响。方法 选择156例单胎、足月临产初产妇为镇痛组,行蛛网膜下腔复合双管法硬膜外镇痛。未使用镇痛的154例产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产程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镇痛组产程时间和器械助产率无显著差异(P〉0.05);剖宫产率降低,催产素使用增加(P〈0.05)。结论 蛛网膜下腔加双管法硬膜外联合阻滞用于分娩镇痛对产妇产程无明显影响,不增加器械助产率,减少剖宫产率,对新生儿评分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硬膜外麻醉病人自控镇痛技术,对两种配伍布比卡因术后镇痛的临床效应进行比较。方法60例(ASAI~Ⅱ级)手术病例随机分为Bu-F组和Bu-M组。在术后患者感到疼痛时自行给药镇痛,给药剂量每次4~6ml,锁定时间为60分钟,每次PCA注射速度为5分钟,术后4、8、12、24小时随访并记录观察时间内用药量,疼痛评分(VAPS),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及恶心呕吐、搔痒等副作用。结果首24h各观察时间内Bu-F组用药量比Bu-F组多(P<0.05),两组病人术后PCEA期IulCAS评分,无明显异常。两组观察期间动脉压,呼吸频率无明显变化.Bu-M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BI-F(P<0.05)。结论布比卡因配伍芬太尼和布比卡因配伍吗啡用于PCEA时,镇痛效果均显著,但布比卡因配伍吗啡的副作用发生率较高,选择布比卡因配伍芬太尼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硬膜外腔自动镇痛泵 (AFA)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及对产后各项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剖宫产术后患者 10 0例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各 5 0例。硬膜外腔自动镇痛泵内含有 0 75 %布比卡因 15ml,0 5 %布比卡因 0 5ml,氟哌啶醇 5mg ,吗啡 8mg ,麻黄素 15mg ,生理盐水 80ml,以每小时 2ml速度给药 ,持续给药 48小时 ,对照组则不给任何药物。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分别观察 2组患者术后的疼痛情况 ,肠蠕动恢复时间 ,拔尿管后排尿情况 ,产后出血、子宫复旧、泌乳情况及下床活动早晚情况 ,以及是否有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结果 :①术后镇痛泵组患者术后无明显疼痛感 ,镇痛效果好 ,而对照组患者术后有明显疼痛感 (P <0 0 1) ;②镇痛泵组患者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为 (16 68±9 3 2 )h ,对照组 (16 2 3± 10 1)h ,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③术后尿管拔除后尿潴留发生率 ,镇痛泵组 8例 ,对照组 2例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④镇痛泵组下床活动时间为 (19± 5 )h ,明显早于对照组 (2 7± 8)h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⑤ 2组患者产后出血、泌乳情况、子宫复旧、术后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发生情况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性(P >0 0 5 )。结论 :硬膜外自动镇痛泵具有良好的镇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60例行剖宫产手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S组(使用舒芬太尼行术后静脉自控镇痛)T组(使用曲马多行术后静脉自控镇痛),观察两组患者剖宫产术后4、8、12、24、48h VAS评分、血压、心率及不良反应。结果:S组术后镇痛效果优于T组,两组术后镇痛期间血压、心率及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舒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术后静脉自控镇痛,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有利于提高产妇术后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8.
如何看待预先镇痛和预防性镇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预先镇痛(preemptive analgesia,或称超前镇痛)是指在切皮前给予镇痛药物或神经阻滞等方法以缓解术后疼痛、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的用量,其机制是防止中枢和周围敏化所产生的痛觉过敏。但预先镇痛措施不能只在切皮前而应贯穿于术中和术后初期,并且要采用多模式镇痛以期达到围术期的完全镇痛。这种概念的更新称之为预防性镇痛(preventive analgesia)。本文对于此种镇痛方法的临床应用及其结论的不一致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丁丙诺啡超前镇痛对围术期患者应激反应及自控镇痛的影响。方法:60例于全身麻醉下行脊柱内固定术患者,随机分为超前镇痛(P)组,于手术开始前30min静脉缓慢注射丁丙诺啡0.15mg;术后镇痛(C)组,于手术结束时静脉缓慢注射丁丙诺啡0.15mg。两组患者术后均行静脉自控镇痛。术后不同时间点观察视觉模拟评分(VAS)。并于麻醉前(T0)、术后6h(T1)、术后12h(T2)分别测定皮质醇(Cor)、C反应蛋白(CRP)。结果:P组与C组均能在术后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P组在术后2、6、12、24、48hVAS评分显著低于C组(P<0.05),24h内各时点PCIA有效按压次数P组明显少于C组(P<0.05),与T0时比较,两组T1和T2时血清CRP、Cor的浓度均升高(P<0.05);与C组比较,P组T1和T2时血清CRP、Cor的浓度均降低(P<0.05)。结论:丁丙诺啡超前镇痛,可有效抑制围术期的应激反应,减轻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初产妇潜伏期和活跃期分娩镇痛的产程和分娩方式.方法 自愿接受分娩镇痛无产科及硬膜外阻滞禁忌证的单胎孕初产妇360例,按宫口扩张度分为两组.潜伏期组(L组):当宫口<3 cm时进行硬膜外穿刺,注入0.1%罗哌卡因和0.5μg/ml舒芬太尼混合液10~15 ml.活跃期组(A组):当官口≥3 cm时进行硬膜外穿刺,注入0.15%罗哌卡因和0.5μg/ml舒芬太尼混合液10~15 m1.两组PCA泵均采用0.1%罗哌卡因和0.5μg/ml舒芬太尼的混合液,按PCA 6 ml/15~20 min方式,由产妇自行给药,于分娩结束后停泵.结果 两镇痛组均可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L组的剖宫产率高于A组(P<0.05),器械助产率低于A组(P<0.05).两组剖宫产的主要指征均是产程中活跃期停滞和胎儿窘迫.两组器械助产的主要指征均是胎儿窘迫,有30%的胎儿窘迫具有脐带绕颈因素.两组的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均无差异.两组新生儿出生结局良好.结论 镇痛提前至潜伏期后不影响产程进展,但是剖宫产率增加,器械助产率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