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根据病情分为急性病毒性肝炎组、慢性病毒性肝炎组和重度病毒性肝炎组各40例。另选取同时期40例健康人员为对照组,通过比较4组患者血小板功能(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及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浓度)差异探析其在病毒性肝炎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结果随病情加重,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明显升高,血小板功能逐渐下降。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随病毒性肝炎病情加重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浓度明显降低,患者凝血功能明显下降。病毒性肝炎会引发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改变,并且和病情严重程度直接相关,可作为临床疾病诊治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肝脏病理变化与肝功能、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血清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载量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5年6月本院肝病中心收治确诊的79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病理资料。收集患儿的术前3d的肝功能、肝纤维化血清学四项指标、HBV-DNA病毒栽量等检测指标。根据肝脏病理改变程度分为轻度和中重度炎症损伤两组及无肝纤维化和肝纤维化两组,分析与其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蛋白(Abl)、Ⅲ型胶原蛋白(PCⅢ)、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酶(HA)、Ⅳ型胶原蛋白(Ⅳc)水平及HBV-DNA载量的关系。【结果】轻度肝脏炎症组57例,中重度肝脏炎症组22例,两组的ALT、AST、Abl及HBV-DNA载量的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肝脏纤维化组19例,肝脏纤维化组60例,两组的肝纤维四项指标发现Ⅲ型胶原蛋白、层粘连蛋白、透明质酸酶及Ⅳ型胶原蛋白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白蛋白、HBV-DNA载量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功能及HBV-DNA载量不能预测儿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肝脏病理炎症改变程度,肝纤维四项对评估患儿肝脏纤维化程度有一定临床意义。肝穿刺活检为评估患儿肝脏病理改变的金标准,对于指导儿童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血清胆碱酯酶、白蛋白及前白蛋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近几年来就诊的肝病患者血清胆碱酯酶、白蛋白及前白蛋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急性病毒性肝炎白蛋白降低并不明显(P〈0.05),而胆碱酯酶、前白蛋白降低明显(P〈0.01);在其他各型病毒性肝炎中胆碱酯酶、白蛋白及前白蛋白均明显减低。与对照组比较P〈0.01。结论:血清胆碱酯酶、白蛋白及前白蛋白能更早更灵敏地反映肝脏的损伤、恢复程度,三者联合检测对了解临床疗效、判断预后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采用茵陈蒿汤治疗效果。方法:将125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62例接受西药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6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茵陈蒿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结果:观察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及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白蛋白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及肝脏硬度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茵陈蒿汤能明显改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功能,减轻肝纤维化损伤,干扰肝纤维化进展。  相似文献   

5.
肝脏疾病足中国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肝炎(病毒性肝炎、乙醇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得不到及时合理治疗,可导致严重的肝硬化和肝腹水;而肝硬化得不到控制就有可能发展为肝癌,最终导致患者死亡。前清蛋白(Prealbumin,PA)由肝细胞合成,半衰期较其他血浆蛋白短,各种肝病均可以影响其合成功能。故PA被视为肝脏损害及肝功能不全的早期诊断的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影响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的有关因素。方法 将80例重型病毒性肝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从年龄、临床分型、血清病原学指标、并发症、实验室检查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重型病毒性肝炎的预后与年龄、临床分型、血清病原学指标、血清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总胆固醇、胆碱脂酶、前白蛋白及并发症有关(P〈0.01或P〈0.05),而与ALT、AST、ALB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 影响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因素是多方面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总胆固醇是提示预后的重要指标,重叠感染会加重病情,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重型肝炎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抗凝及纤溶指标的改变及其对治疗和预后的指导作用。方法对正常人和肝硬化患者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纤溶酶原活性(PLG)、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PT(P〈0.01)、APTT(P〈0.05)、TT(P〈0.01)、t-PA(P〈0.01)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FIB(P〈0.05)、ATⅢ(P〈0.01)、PLG活性(P〈0.01)、PC(P〈0.01)、PAI(P〈0.01)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抗凝活性下降及易发纤溶,各指标可用于评价肝脏损伤程度,防止出血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对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意义。方法:用免疫比浊法和溴甲酚绿法检测100例不同临床类型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清RBP、PA、ALB水平。结果:急性肝炎患者血清RBP、PA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重型肝炎患者血清RBP、PA、ALB同时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型差异(P〈O.01)。结论:血清RBP可作为判断急性肝损害的灵敏指标。能更准确地反映肝储备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血清白蛋白(Alb)与肝纤维化标志物及Child-pugh分级的关系。方法:检测50例肝硬化患者的Alb、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HPCⅢ),Ⅳ型胶原(Ⅳ-C)及层粘连蛋白(LN)。结果:Alb与HA呈显著负相关(P<0.0005),与HPCⅢ也呈显著负相关(P<0.005)。结论:Alb降低与肝纤维化有明显关系,联合检测Alb与肝纤维化标志物对判断肝硬化患者病情及预后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肝脏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合成血浆蛋白,肝脏是蛋白主要合成场所,各种肝病均可影响蛋白质合成功能,引起多种血浆蛋白浓度变化.现有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检测项目中,多选择了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A)测定.近年来,在肝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血清前白蛋白(PA)水平检测越来越受到重视[1].为了进一步了解血清PA水平在肝病中的诊断价值,我们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28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PA的含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以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4项血常规参数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冀中能源峰峰集团公司总医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病毒性肝炎患者376例为研究对象,依照患者的病情,将其分为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重症肝炎组,同期选择32名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利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针对所有人员进行血常规参数的详细检测。并且在同一时间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血清总胆红素(TBiL)以及清蛋白(ALB)进行检测。此外,利用全自动血凝仪对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进行测定。结果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以及重症肝炎组患者RDW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肝炎组及肝硬化组 MCV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以及重症肝炎组与对照组 PDW 与 MPV 水平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性肝炎患者 RDW 与 PT 以及 TBiL 呈现正相关关系,但与 ALB 呈现负相关关系(P<0.05);且患者 MCV 与其 PT 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而与 ALB 呈现负相关关系。结论对 MCV 及 RDW 进行检测,能够有效反应病毒性肝炎患者肝脏病变程度,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苦参碱对慢性病毒性肝炎伴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苦参碱对慢性病毒性肝炎伴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将96例黄疸指数均〉171μmol/L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2例应用茵栀黄、甘草酸二铵、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试验组54例,在与对照组相同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苦参碱注射液治疗。观察所有患者的症状、体征并测定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白蛋白(ALB)等指标。结果试验组在临床症状、体征、TBIL、ALT、AST、PT等方面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苦参碱对慢性病毒性肝炎伴高胆红素血症有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该病不易彻底治愈,后期常常引起肝纤维化,发展为肝硬化。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层粘连蛋白(LN)和透明质酸(HA)与肝脏功能密切相关。为了观察血清PC-Ⅲ、Ⅳ-C、LN和HA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的变化,我们应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方法,对151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PC-Ⅲ、Ⅳ-C、LN和HA含量进行了检测,并与肝组织定量纤维图象分析进行了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167例肝炎患者凝血四项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机制和凝血因子损害的程度,以及与肝脏损害严重性的关系。方法采用法国STAGO公司生产的STA-Compact型全自动血凝仪测定167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结果常规凝血四项指标的水平在急性肝炎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及重症肝炎中,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异常趋势呈现慢性肝炎组(轻度)〈慢性肝炎组(中重度)〈肝炎后肝硬化〈重症肝炎。结论患病毒性肝炎时凝血因子可呈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其严重程度与水平的升降呈正相关,凝血四项的检测是判断慢性肝病病情变化敏感而又可靠的指标,对患者出血倾向的监测和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发现能够快速灵敏地评价肝移植后供肝功能状况的检测指标。[方法]对15例肝脏移植成功者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触珠蛋白(HPT)、运铁蛋白(TRF)、a1-酸性糖蛋白(AAG)、铜兰蛋白(CER)及凝血酶原时间(PT)进行移植前后的动态监测,并加以分析。[结果]PAB于术后4d即显著高于术前(P〈0.05);HPT、TRF、AAG、CER移植后呈缓慢上升趋势,并于术后3周显著高于术前(P〈0.05);ALB水平在移植前后无显著改变;PT于术后3d即最著低于术前(P〈0.05)。[结论]PAB及PTT是评价供肝存活状况最为快速灵敏的指标。同时,其他一些血清蛋白的动态监测对于评价肝脏功能状况亦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应用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virtual touch tissue quantification,VTQ)动态检测肝脏剪切波速(shearwave velocity,SWV)变化无创评估急性肝炎肝损害及预测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42例急性肝炎患者(实验组)及55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携带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次日收集凝血及肝功生化等血清学指标,同日行超声检查,同时行肝脏SWV检测,计算超声评分。随访12个周,每2周检测肝脏SWV,直至好转出院(好转组)或持续进展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大于正常值上限10倍且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percentage,PTA)≤40%(恶化组)。结果 两组肝脏SWV总检测成功率为92.78%(90/97), 7例检测失败(实验组3例、对照组4例),实际纳入统计的患者共计90例,实验组39例,对照组51例。实验组肝脏SWV值高于对照组[(1.95±0.78)m/s VS(1.13±0.15)m/s,P<0.05];实验组肝脏SWV值与AST、ALT、TB间呈正相关(r=0.303、0.415、0.512,P<0.05),与GGT 、ALP和PTA无相关性(r=0.115、0.109、0.118, P值均>0.05)。恶化组的肝脏SWV高于好转组[(2.35±0.89)m/s VS(1.66±0.78)m/s,P<0.05]。以肝脏SWV 2.18m/s作为急性肝炎预后不良的阈值,敏感度为0.82,特异度为0.75,评估急性肝炎患者预后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为0.891。动态检测肝脏SWV,好转组维持在1.87m/s以下并呈下降趋势,恶化组则持续高于2.18m/s。结论 急性肝炎患者肝脏SWV值持续高于2.18 m/s者预后较差,应用VTQ技术检测肝脏SWV无创评估急性肝炎患者预后具有较高准确性,动态检测急性肝炎肝脏SWV变化对于患者预后评估更具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患者肝细胞Fas和血清sFas与肝脏病理炎症程度、血清生化指标等的相关性。方法 ELISA法检查106例各型乙肝患者及24例体检健康者sFas,并同步测定生化指标和HBV DNA定量。分析19例慢性乙肝患者肝活检的炎症活动度和肝细胞Fas表达强度与sFas相关性。结果 各组患者血清sFas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1)。sFas含量慢性重性肝炎〉急性乙肝〉肝硬化〉慢性乙肝。sFas含量与T-Bil呈显著性正相关(r=0.94894);与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和清蛋白(Alb)呈负相关(r=-0.68409,r=-0.39437);与ALT、AST、HBeAg半定量、HBV DNA定量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r〈0.26,P〉0.5)。结论 乙型病毒性肝炎痛程中血清sFas含量显著升高;各乙肝sFas含量各不相同;慢性乙肝患者肝细胞Fas与血清aFas关系密切;sFas与肝脏损伤有相关性,但与血清HBeAg半定量、及HBV DNA定量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有部分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者久治不愈,还有一些不明原因、具有相似临床症状的慢性肝病,出现肝功能异常、肝细胞破坏长期用药医治无效,究其原因是由于患者肝脏本身的免疫耐受性减退,不能识别肝组织(抗原)成份而产生免疫反应引起一种非自限性肝炎称为自身免疫性肝炎(AIH).自身免疫性肝炎只要早期确诊,是能够得到有效治疗、控制疾病的进展,甚至达到治愈.为使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得到早期确诊我们开展了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自身抗体包括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ASM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肝特异性蛋白抗体(LSP)、抗肝细胞膜抗原抗体(LMA)、可溶性肝抗原抗体(SLA)、肝肾微粒体抗体(LKM-I)等项目.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磁共振钆塞酸二钠增强评价肝脏功能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磁共振钆塞酸二钠增强肝胆期肝脏信号强度与肝脏功能关系。方法:本研究包括5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病人和对照组18例正常成人。所有受试者行肝脏功能实验室检查及Child-Pugh评分,并在注射钆塞酸二钠后行MR动态增强以及延迟5、10、15、20和25 min行MR肝胆期成像,测量各时间点肝脏、脾脏信号强度,分析对照组、Child-Pugh评分A级、B级病人之间在肝胆期各时间点上肝脏信号强度的绝对值、净增值、肝脏与脾脏信号强度比值的差异,并分析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水平和凝血酶原时间与这些信号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经Child-Pugh评分,A级35例,B级18例,C级2例。对照组和Child-Pugh A级、B级之间肝胆期各时间点信号强度的绝对值有显著差异(P≤0.006),信号强度净增值以及肝脏与脾脏信号强度比值也有显著差异(均为P≤0.001)。55例病人注射钆塞酸二钠后15、20和25 min肝脏信号强度绝对值无显著差异(F=0.121,P=0.886)。肝胆期肝脏信号强度与血清白蛋白之间呈正相关,而与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之间呈负相关。结论:肝硬化病人MR钆塞酸二钠增强肝胆期肝脏信号强度反映肝细胞功能,并与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水平以及凝血酶原时间相关。延迟15 min的肝胆期MR图像已经可以反映肝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测定血清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及前白蛋白(PA)了解急性肝炎患者肝脏合成功能的变化。方法检测Alb为终点法、Che为酶动力学法、及PA为免疫透射比浊法。比较急性肝炎组(成人组与儿童组)与对照组血清Alb、Che及PA值和敏感性。结果成人组与儿童组Alb、Che、PA降低明显,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扁奇度计算Alb(-12%~-17%)〈Che(-34%~-36%)〈PA(-54%--61%)。结论肝炎急性期血清敏感性PA〉Che〉Alb,尤其是PA能更旱更敏感的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损伤、恢复程度,三者联合检测对预后、用药的疗效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