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吸毒人员戒毒效果的社会心理影响因素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目的 :了解吸毒人群社会心理状况 ,分析影响戒毒效果的社会心理因素。方法 :对武汉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 6 16名吸毒人员进行社会心理因素和吸毒情况的系统调查。结果 :影响戒毒效果的因素有 :毒龄、初次吸毒年龄、心理渴求、负性情绪、情绪管理能力、消极应对、社会支持度等。结论 :社会心理因素影响吸毒人员的戒毒效果 ,导致吸毒行为的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戒毒劳教人员的实地调查,客观评价吸毒的危害和对经劳教而强制戒毒提出相关建议。方法:深入湖南省衡阳市某劳教机构,对劳教戒毒人员进行调查。结果:重点调查了26位戒毒劳教人员,并对其中的5人进行了深入交谈和分析。结论:吸毒成瘾与年龄、社会地位及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吸毒影响机体多器官的功能;劳教戒毒过程中应加强技能培训和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3.
408名社区吸毒人员操守保持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正确推断社区吸毒解教人员操守保持的相关因素,为制定有效的戒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408名长沙市芙蓉区登记在册的操守保持者为研究对象,96名复吸者为对照,比较两组吸毒解教人员的人口学、吸毒和社区帮教相关情况的差异,并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操守保持者与复吸组比较,平均年龄、首次吸毒年龄相对较大,吸毒时间相对较短,曾经使用过毒品的种类和方式相对较少,戒毒次数相对较少;而操守保持者的社会帮教率(95·6%)明显高于复吸者(53·1%),平均每年尿液毒品检测次数相对较多,低保申请率和就业安置率相对较高。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劳教戒毒次数、就业安置和年尿液检测次数是影响操守成败的主要因素。结论:社区帮教措施能够促进社区吸毒解教人员保持操守,是戒毒所戒毒工作的延续和宏观戒毒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外来在京与北京籍吸毒人员情况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北京市流动性吸毒人员及北京本地吸毒人员的人口学特征和吸毒现状,并对此两类人群的特点进行对照分析。方法:采用自制量表对近五年来在北京市安康医院戒毒中心进行戒毒的物质滥用者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然后进行人口学特征、吸毒状况等指标的对照分析。结果:流动性吸毒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低于北京籍吸毒人员,感染肝炎的比率也比北京籍吸毒人员高,而吸食新型毒品的比率高于北京籍吸毒人员。结论:北京作为首都城市流动人口较多,许多流动性吸毒人员常年频繁进出自愿戒毒场所,戒毒效果难以保证,监管难度很大,极易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丙型肝炎病毒在女性吸毒人群中的分布状况,并探索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对女性吸毒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用ELISA对女性吸毒者血清进行抗-HCV检测;资料用SPSS10.0、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女性吸毒者抗-HCV阳性率为90.9%,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吸毒年限、现在吸毒方式、复吸次数是HCV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现在吸毒方式是HCV感染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静脉注射吸毒是HCV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在女性吸毒者中存在极高的HCV感染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S市社会面吸毒人员对禁毒社会工作者的满意度水平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方法:随机抽取S市16 022名社会面吸毒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面对面的形式开展问卷调查,分析社会面吸毒人员对禁毒社会工作者的满意度水平,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S市吸毒人员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吸毒人员总体满意度为93.39%,不同年龄、婚姻状况、学历及禁毒社工工作内容、对禁毒社工的态度各维度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是否了解禁毒社工”“是否经常建立信任关系”“是否帮助缓和家庭矛盾”“是否信任禁毒社工”和“是否需要禁毒社工的服务”对总体满意度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是否邀请参与社会公益志愿服务活动”对满意度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结论:S市社会面吸毒人员对禁毒社工总体满意度评价较好,下一步要加强宣传,增进吸毒人员对禁毒社工的了解与信任,重点改善吸毒人员的家庭关系,从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出发,调整工作方式方法,以进一步提高S市禁毒社会工作成效。  相似文献   

7.
厦门市86例吸毒人员的16项人格因素量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采用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量表(16PF)分析吸毒人员的人格特征.方法:使用16PF对厦门市86名吸毒人员进行人格分析,并与常模比较;进一步分析吸毒人员不同性别之间的人格特征.结果:男、女吸毒人员与正常成年人对照存在明显的人格偏差:除男性O因子分,女性M及Q1因子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它各因子分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性别吸毒人员的人格之间也有差异,在M因子分方面,女性高于男性,除此以外,A、C、E、F、G、I、L、N、Q、Q1、Q2、Q3因子分均是男性吸毒者较女性高(P<0.05);在B、Q因子分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其它各因子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吸毒人员有明显的人格偏离,不同性别的人格特征表现不同,在强制性戒毒及心理疏导的同时,要注意人格特点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厦门市26例女性吸毒人员的人格特征与心理状况的关系。方法:对厦门市26例女性吸毒人员使用艾森克个性问卷进行人格分析,使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心理状况测量,了解其人格特征与心理状况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吸毒人员人格特征与个体的心理状况有一定的相关性:精神质与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呈正相关(P<0.05),外向-内向与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呈负相关(P<0.05),而神经质与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无相关(P>0.05),对掩饰与焦虑自评量表呈正相关(P<0.05),与抑郁自评量表无相关(P>0.05)。结论:对吸毒人员中具有精神质高分者进行针对性地心理疏导,对具有外向-内向分较高者,给予鼓励、支持,在强制性戒毒的情况下,对他们的心理状况进行干预,并实施帮教个体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康复期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以下简称强戒人员)的心理健康与毒品有关因素。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130名康复期强戒人员进行团体心理测评,分析心理健康与吸毒的关系。结果:(1)康复期强戒人员SCL-90各因子得分随着吸毒时间的延长呈"U"型的变化趋势。(2)除人际敏感、恐怖和偏执因子外,康复期强戒人员SCL-90各因子得分和总均分均存在显著的吸食毒品种类组间差异,"海洛因、冰毒合用"组得分最高,"海洛因"组次之,"冰毒"组得分最低(P<0.05,0.01)。(3)除人际敏感、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外,强戒人员SCL-90各因子得分和总均分存在显著吸毒方式组间差异(P<0.05,0.01),"口吸、注射合用"组得分最高,"口吸"组得分最低。(4)强戒人员SCL-90各因子得分和总均分存在显著的戒毒次数组间差异(P<0.05,0.01),随戒毒次数的增加,各因子得分呈上升趋势。结论:康复期强戒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吸毒时间、吸食毒品种类、吸毒方式和戒毒次数对强戒人员的心理健康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药物依赖者强制隔离戒毒期间的生命质量,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使用药物依赖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ICD-DA)对重庆市某强制隔离戒毒中心的312名男性志愿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方差分析、秩和检验、多元线性回归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戒毒人员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特异性模块、共线性模块生存质量总得分分别为(41.21±7.02)、(43.43±8.25)、(33.26±7.70)、(69.52±12.78)、(117.91±20.04)和(187.43±28.42)。多因素分析表明:家庭氛围与研究人群生存质量各领域均有关系,年龄、毒龄、营养状况、健康状况、医保情况、当地经济状况、朋友圈氛围、吸毒种类、吸毒方式等因素分别对部分领域有影响。结论:强制戒毒人群生命质量普遍不高,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根据不同社会学特征,对戒毒人员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加强家庭成员的干预有利于提高戒毒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吸毒者社会支持系统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考察吸毒者在吸毒前后社会支持系统的变化特点。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基本情况调查表》和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重庆市西山坪劳教所和江北劳教所的吸毒人员进行调查。结果:(1)与吸毒前比较,男女吸毒者吸毒后的社会支持量表总分和各维度的得分明显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0·001);(2)男女吸毒者在吸毒前的支持总分和各维度得分上性别差异无显著性(P>0·05),吸毒后,在客观支持(P<0·05)和支持总分(P<0·05)上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男女吸毒者的社会支持状况均是吸毒前明显好于吸毒后,男性吸毒者在吸毒后的处境更糟。  相似文献   

12.
福州地区吸毒人群高危行为特征和复吸原因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福州地区吸毒人群的高危行为特征和复吸原因。方法:自行设计问卷对福州地区强制戒毒人员进行相关内容调查。结果:在被调查的870例吸毒人员中,男性占75.2%,女性占24.8%;年龄34.16 a±s0.247 a,26-40 a年龄段占到68.9%(599例);女性低龄吸毒情况比男性严重;86.3%为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水平;未婚、离异和丧偶者占61.4%;53.0%为无业人员。静脉注射(552例,占63.4%)和烟枪吸(277例,占31.8%)为主要滥用方式;30.4%(265例)的人回答有共用吸毒器具行为;23.7%(206例)的人有多性伴侣,不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占40.8%(355例);失眠(113例,13.0%)、身体疲劳(57例,6.6%)、性功能降低(41例,4.7%)是产生复吸的主要身体因素;打发无聊时间(222例,25.2%)、消除烦恼(192例,22.1%)以及被人冷落歧视、破罐破摔(120例,13.8%)是产生复吸的主要心理因素;毒友影响(265例,30.4%)、旧的吸毒环境引发毒瘾(152例,17.5%)是产生复吸的主要社会因素。结论:福州地区吸毒人群中存在注射、共用注射器具、多性伴侣等高危行为;复吸是身体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开展毒品预防教育,对吸毒人群进行综合干预和戒毒后的后续管理,建立家庭社区综合康复机制,有助于改变吸毒人群的高危行为,预防复吸。  相似文献   

13.
南宁市吸毒人群婚外性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南宁市吸毒人群婚外性行为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匿名填写问卷的方式,对来自社区和戒毒所的781名吸毒人员进行艾滋病预防知识和行为调查。结果:当地吸毒人群最近一年与临时性伴、商业性伴发生性关系的比例分别达到了40.1%和15.0%。男性、低年龄组、非在婚状态的吸毒者发生婚外性行为的水平较高;有共用针具行为的吸毒者与临时性伴、商业性伴发生性关系的水平均明显高于不共用针具者。分别有47.6%、37.6%的吸毒人员在与临时性伴、商业性伴发生性关系时从不使用安全套。对与临时性伴发生性关系的多因素L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是否与他人共用过注射器、艾滋病预防知识得分是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的影响因素。对与商业性伴发生性关系的多因素L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首次注射吸毒年龄、是否与他人共用过注射器是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的影响因素。结论:稳定的婚姻关系有助于减少吸毒人员与临时性伴发生性关系,但是无助于减少与商业性伴的性行为;共用注射器是增加吸毒人群与临时性伴、商业性伴发生性关系的影响因素;掌握艾滋病预防知识并不能减少吸毒人群的婚外性行为,在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宣教的同时,更加要侧重于行为的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海洛因滥用者和新型毒品滥用者的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自编健康调查表和药物成瘾者生存质量测定量表(QOL-DA),对辽宁省9个强制隔离戒毒所356名戒毒者进行问卷调查,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对海洛因滥用者和新型毒品滥用者的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海洛因滥用者的生存质量各维度得分均低于新型毒品滥用者,尤其在躯体功能和戒毒症状维度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吸毒频率、美沙酮维持治疗、婚姻状况是海洛因滥用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而吸毒剂量、吸毒后家庭收入是新型毒品滥用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结论:不同类型吸毒人员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出现不同程度损害,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改善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注射毒品者梅毒感染状况及其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注射毒品者梅毒感染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在该人群中预防和控制性病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对2001年5月-2002年6月在北京市社区和强制戒毒所招募的232例注射毒品者进行匿名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有人口学特征、毒品使用行为、性行为、艾滋病知识和相关行为。调查结束后采取静脉血5ml,试验室检测梅毒螺旋体感染情况。结果本次调查的注射毒品者中梅毒感染率为5.17%,女性是注射毒品者感染梅毒的影响因素。结论注射毒品人群中梅毒的感染率远高于普通人,且女性是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建议对此人群的干预措施应结合高危性行为,尤其对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我国部分地区吸毒人群的人口学特征、探讨其变化趋势。方法 :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 ,对三次不同时间药物流行病学调查的非法成瘾物质滥用者人口学指标进行纵向比较。结果 :三次调查吸毒人群中 ,女性所占比例逐次增加 ,分别为 10 1%、17 1%和 2 2 4 % ;吸毒人员中 ,2 0 - 2 9a和 30 - 39a两年龄组人员最多 ,且年龄呈增加趋势。约 5 0 %吸毒人员未婚 ,离婚比例逐次增加 (3 3%、7 2 %和 17 0 % ) ,分居比率后两次调查 (6 2 %和5 9% )高于首次调查 (2 3% )。 1993年调查小学或以下文化的吸毒人员占 86 4 % ,后两次调查初中文化者分别占6 5 0 %和 6 2 3%。无业、工人或个体户是吸毒人员最常见的职业 ,无业者逐次增加。年收入 10 0 0元以下者和 70 0 0元以上者是吸毒者主体 ,随调查逐次增加 ,吸毒与经济收入呈“U”字关系。结论 :青中年男性、受教育程度较低者、无业或非固定性职业、未婚或非稳定婚姻形式人员是吸毒的高危人群 ;女性使用非法物质者越来越多 ,应加强对她们的关注。吸毒人群年轻化在研究中没有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17.
毒品滥用对男性吸毒人群性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毒品滥用对男性吸毒人群性行为的影响。方法:2004年5-7月,在四川省西昌市调查男性吸毒人员的社会人口学、吸烟、饮酒、吸毒和性行为方式及频率。结果:共调查男性吸毒者892人,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近6个月与固定性伴性行为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年龄(OR值,0·49,95%CI:0·28-0·87),住自己的房子(OR值,0·56,95%CI:0·36-0·88)和吸毒年限(OR值,0·54,95%CI:0·33-0·87);近6个月与临时性伴性行为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无业(OR值,1·40,95%CI:1·03-1·91),有固定性伴(OR值,0·56,95%CI:0·40-0·79)和近3个月静脉吸毒频率(OR值,1·53,95%CI:1·11-2·10)。结论:长期毒品滥用可降低男性与固定性伴的性行为和近3个月毒品滥用可增加男性与临时性伴的性行为。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长沙市芙蓉区社区普通居民和吸毒解教人员对吸毒和艾滋病的认知和态度,评估“无毒社区”创建工作成效。方法:自拟调查问卷,调查470例芙蓉区登记在册吸毒人员和1185例社区普通居民对吸毒和艾滋病的认知和态度。结果:92.7%的普通居民知道“毒品对个人和家庭危害很大”,4.0%认为“毒品虽可成瘾,但使用一两次没有问题”,3.3%的从未听说过毒品;吸毒解教人员首次吸毒前对毒品的认知分别为“毒品对个人和家庭危害很大”者18.7%、“毒品虽可成瘾,但使用一两次没有问题”者34.5%和从未听说过毒品者46.8%;普通居民艾滋病知晓率为98.8%,正确知晓率为94.4%;吸毒人员艾滋病知晓率为86.5%,正确知晓率为75.5%;电视、广播或报纸是毒品和艾滋病知识的第一来源,其它来源有学校或社区、书本等。结论:芙蓉区社区普通居民对毒品和艾滋病相关知识认识基本清楚,抵制毒品意识较强,好于吸毒解教人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收集分析已故吸毒人员的死亡原因,为降低吸毒人群死亡率后续活动提供依据。方法:云南、广西17县为调查点,立意抽样,通过对死者家属或亲友问卷调查,回顾收集2009年以来,3 a死亡吸毒人员相关人口学信息、吸毒史、死亡原因等。Epidata建立数据库,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调查188名死亡吸毒人员,其中男性占83.3%;年龄为:37.4 a±s 5.7 a;187人使用毒品为海洛因(其中1人漏答),46.5%吸毒人员死于吸毒注射过量,24.1%死于艾滋病,注射吸毒方式是吸毒过量导致死亡的危险因素,OR值为1.445。结论:吸毒人员多中年死亡,注射吸毒过量及艾滋病是造成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加强吸毒过量预防宣传培训及扩大过量急救可及性,增加吸毒人员入组抗病毒治疗将有效降低吸毒人员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作为第三次全国非法成瘾物质使用流行病学调查系列报告的第三部分 ,本文报告我国 2 0 0 0年 6个高发区非法成瘾物质使用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方法 :整群抽样 ,采用自拟的调查表 ,以挨户、线索和机构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调查了 5 374 7例 15a及以上社区人群的非法成瘾物质使用情况 ,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找出影响非法成瘾物质使用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非法成瘾物质使用者中男性居多 ,平均年龄较小 ,首次吸毒大多在 2 0 - 2 9a之间 ,大多数使用者为初中及以下文化、无稳定婚姻关系、无固定职业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职业对非法成瘾物质使用的影响最大 ,其后依次为婚姻状况、年龄、文化程度和性别。结论 :无固定 (或流动性 )职业、已婚之外的婚姻状态、年龄 4 0a以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男性是使用非法成瘾物质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