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我院1980~1987年收治乳腺巨大纤维腺癌12例,均为女性。年龄12~35岁,平均19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半月。病人均以乳房肿物就诊,肿瘤位于左侧者5例,右侧7例。瘤体直径最大16cm,最小5cm,平均9cm。12例中,伴乳头内陷3例,同侧腋淋巴结肿大2例,乳头溢液、皮肤桔皮样变,乳房静脉怒张各1例。术前诊为乳腺巨大纤维腺瘤2例,乳腺纤维瘤7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1例,乳腺癌2例。全部病人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肿瘤切除9例,乳房单切1例,乳癌根治2例,随访10例,无复发或转移。  相似文献   

2.
我院自 1998年 7月至 2 0 0 2年 10月收治绝经后乳头血性溢液患者 36例 ,常规行乳管探查术 ,对乳管内乳头状瘤行瘤体单纯切除 ,乳头状瘤病及乳腺导管扩张症行区段乳腺切除 ,乳头状癌行乳癌改良根治术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 :本组 36例均为绝经后乳头血性溢液患者 ,年龄 4 9~ 6 7岁 ,平均 5 3 6岁。 36例患者 4 1个乳房均为乳头单乳管开口血性溢液 ,其中左侧 15例 ,右侧 16例 ,双侧 5例。全组患者均未扪及乳腺包块及腋窝肿大淋巴结。2 术前检查 :本组 36例 ,4 1个乳房均行钼靶 (ALphaRT型 )摄片 ,无阳性发现 ;血…  相似文献   

3.
乳头血性溢液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乳头血性溢液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2002年住院治疗的以乳头血性溢液为首发症状的74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在乳头血性溢液病人中乳管内乳头状瘤或乳头状瘤病63.5%,乳腺癌24.3%,乳腺导管扩张症8.1%,乳腺囊性增生症4.1%,其中乳腺癌年龄大于45岁者占乳腺癌病人的88.9%,乳腺癌伴有肿块者占乳腺癌病人的77.8%。结论对于乳头血性溢液应积极给予外科治疗,年龄45岁以上或伴有乳腺肿块的乳头血性溢液病人乳腺癌的可能性明显增加,对于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乳腺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定位针引导下的乳管内隆起样病变切除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乳管镜和乳腺定位针对乳管内隆起样病变的诊断和指导微创手术的价值。方法对103例不伴有乳腺肿块的乳头溢液病人行乳管镜检查,其中63例乳管内隆起样病变行乳腺定位针定位,乳晕弧形切口手术切除定位针及周围1cm腺体组织一并送术中冰冻,导管内单发乳头状瘤者结束手术,乳管内乳头状瘤病行单纯乳房切除术,导管内癌行单纯乳房切除联合一期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自体再造术。结果冰冻及术后病理诊断导管内单发乳头状瘤59例(93.6%),乳管内乳头状瘤病2例(3.2%),导管内癌2例(3.2%)。59例导管内乳头状瘤术后3个月复查,无溢液症状及明显不适。结论定位针引导下的乳管内隆起样病变手术切除范围小,创伤小,乳房外形基本无改变,手术切除率和病理标本检出率高,误诊和漏诊少。  相似文献   

5.
我院1998年至2006年共收治54例单纯性乳头溢液患者,采用乳头内置管引导,注入适量美蓝标记,选择性区段切除蓝染导管及腺体,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54例均为非哺乳期女性,平均年龄46岁(28~59岁)。发病时间为3个月~2年。本组均未触及肿块,其中12例已行一次乳腺部分切除术仍有溢液。乳头溢液为首发症状,均为单侧,血性溢液34例,浆液性溢液15例,水样5例。检查:细胞学检查32例中可疑癌细胞1例。B超检查50例中乳腺导管扩张症4例,乳腺小叶增生6例。钼靶X线检查34例,1例疑乳癌。乳管镜检查17例中导管内乳头状瘤7例,乳头状瘤病3例,乳腺导管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发病情况及诊治措施.方法 对2000年11月至2011年9月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及乳头状瘤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65例患者,其中49例患者首发症状为乳头溢液,占75.4%,16例以乳头乳晕区肿块来诊,占24.6%.术后石蜡病理诊断为乳管内乳头状瘤者56例,乳管内乳头状瘤病者5例,乳头状瘤病伴癌者4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恶变率是7.1%.49例乳头溢液患者行乳管镜检查,检出率为85.7%.结论 乳导管内乳头状瘤最常见症状为乳头溢液.术前行乳管镜检查有较高的确诊率.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有一定的恶变率.  相似文献   

7.
浆细胞性乳腺炎比较少见,本组5例误诊为乳腺癌,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5例均为非哺乳期妇女,年龄在30~42岁之间。病程:从发病至就诊最短半年,最长2年。乳房局部所见:肿块位于乳晕深部及其上方3例,位于乳晕区之外者2例,占据大部乳房者1例。肿块大小自3×2×3cm至8×6×7cm。有黄色及乳白色溢液者2例。乳头回缩、皮肤粘连者4例。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5例。轻度压痛、胀感4例。白细胞4000~7500,中性80%1例。术前诊断:乳腺癌4例,乳腺肿块性质待查1例。治疗:本组5例均做单纯乳房切  相似文献   

8.
例1:患者女性,54岁.右乳头血性溢液伴肿块1月.查体:右乳腺内上象限近乳头处触及1.0 cm×0.8 cm大小结节,边界尚清,质地硬,活动不明显,表面皮肤正常,乳头无内陷,钼靶导管造影检查:右乳内侧上方距乳头2.3 cm处有一直径为1.3 cm大小的充盈缺损,边界清,其下导管扩张,直径约为0.7 cm,考虑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导管扩张症.术中见肿块形状不规则,质较硬,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术中冰冻快速诊断考虑导管内乳头状瘤伴重度异形增生,给予右侧单纯乳腺切除术,术后石蜡病理诊断:右乳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随访5年无复发.  相似文献   

9.
乳头溢液的诊断与治疗(附36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乳头溢液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360例乳头溢液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360例均为女性,年龄16—74岁,平均43岁。溢液时间3天一2.5年。单侧溢液者302例,双侧溢液者58例,伴乳房肿块者29例。选择其中82例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术后病理结果为乳腺癌18例,乳管内乳头状瘤36例,良性乳房疾病28例。65例乳头血性溢液患者中病理结果为乳癌者15例,占23.1%;乳管内乳头状瘤病32例,占49.2%。结论 乳头溢液涂片细胞学结合乳管造影、导管镜可明确乳头溢液原因。对45岁以上的乳头血性溢液患者应及时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良性乳腺导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性乳腺导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包头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014010)朱思倬,沈乃欢,李颖良性乳腺导管疾病包括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增殖症和乳腺导管扩张症等疾病,是妇女常见的乳房疾病。主要表现为乳房疼痛、肿块和乳头溢液。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和乳腺增殖症有...  相似文献   

11.
针吸细胞学检查在乳癌诊治中的意义--附86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乳腺肿块是乳癌病人最常见的症状 ,快速而准确的病理学诊断是乳癌病人合理治疗的依据和关键。近年来我院采用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的方法结合术后病理切片诊断的结果比较 ,认为针吸细胞学检查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现总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回顾总结有病理证实的乳癌病人 86例 ,术前均初步诊断为乳癌或怀疑乳癌。男1例 ,女 84例 ;年龄 2 2~ 74岁 ,平均 4 6岁。左侧乳腺肿块 4 6例 ,右侧 36例 ,双侧 4例。肿块直径 1~ 2cm者 2 6例 ,2~ 5cm者 4 8例 ,大于 5cm者 12例 ,其中多发性肿块 4例。1 2 方法 所有病人术前均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管内乳头状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方法。 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1?211例不同类型乳管内乳头状病变的年龄分布、乳头溢液与乳房肿块情况、病理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1?211例患者中,乳头状瘤874例,乳头状瘤病231例,乳头状癌106例;恶性病变患者平均年龄大于良性病变患者(P<0.01),31~50岁为乳头状瘤及乳头状瘤病的高发年龄;16.0%患者有乳腺疾病手术史,乳头状瘤病患者中先后多次手术及同时双侧手术者明显多于乳头状瘤与乳头状癌患者(P<0.05);67.8%患者有不同性质的乳头溢液,乳头状癌患者中溢液病例少于良性病变患者,但血性溢液明显多于良性病变患者(P<0.05);约80%的良性病变术中可见肿块,恶性者术中均可见肿块,乳头状瘤病患者中伴有中-重不典型增生者明显多于乳头状瘤(P<0.05),肿块>1.0 cm时常伴有中-重不典型增生,乳头状癌患者肿块平均最大径(1.93±0.78)cm;导管造影及导管镜检查对良性病变诊断的准确率高于彩色B超和钼靶(P<0.05)。 结论:不同类型乳管内乳头状病变有一些共同表现,也有各自特征,掌握这些特征有利于临床正确诊断及合理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89例乳头溢液患者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于2004年1月至2009年9月收治89例乳头溢液患者,分别采用乳腺区段切除,单纯乳房切除或者改良根治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病理类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57例,乳腺增生21例,导管扩张5例.导管癌4例,浸润性导管癌2例。结论乳头溢液最常见的原因是乳管内乳头状瘤,其次是乳腺增生。乳腺导管扩张及导管癌。乳头溢液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式应根据病理决定。行术中冰冻切片病理活检可以确定病理类型。  相似文献   

14.
分析 1 1 8例单导管乳头溢液的导管小叶标本 ,在这些病例中发现乳腺癌 1 6例 (1 3 .6 %) ,导管内乳头状瘤 42例 (35 .6 %) ,多发性乳头状瘤病 1 3例 (1 1 .0 %) ,导管扩张症 1 7例 (1 4 .4 %) ,囊性乳腺增生 2 7例 (2 2 .9%) ,乳腺导管炎 3例 (2 .5 %)。在 8例导管浸润癌中 ,6例发现残余原位癌 ,2例多发性乳头状瘤病 ,而另 8例非浸润性导管癌仅 1例导管不典型增生。乳头溢液中有 1 3 .6 %是由乳腺癌引起。提示导管内乳头状瘤和囊性乳腺病是构成单导管溢液的主要原因 ,但也可由乳腺癌引起 ,应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5.
正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breast intraductal papilloma)约占乳腺良性疾病的10%,表现为乳管内的乳头状新生物[1]。该病多数是单发病灶,少数为多发病灶,因溢液、肿块而就诊。外科手术是治疗该疾病的惟一手段。1病因及分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病因不明。该病可以分为孤立的导管内乳头状瘤(solitary papilloma)和多发导管内乳头状瘤(multiple papillomas)。孤立的导管内乳头状瘤是起源于  相似文献   

16.
单纯乳管切除治疗良性乳头溢液1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纯乳管切除治疗良性乳头溢液17例报告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067000)刘志满,姚有为乳头溢液为女性乳房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其中以大导管乳头状瘤及乳腺导管扩张症为多见,以往多主张行乳腺腺叶切除或乳房的区段切除。术后常因乳房组织的局部缺损.造成患...  相似文献   

17.
男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1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患者 男 ,5 9岁。发现右乳晕下豆粒大结节 1年余 ,逐渐增大入院。半年前右乳头曾有间断溢血性液体史 ,无痛。体查 :右乳头下方可触及 2 5cm× 2cm肿块 ,边界清楚 ,质中等 ,轻压痛 ,活动 ,与皮肤及深部组织无粘连。右腋窝淋巴结未及。诊断 :右乳包块待查。行肿块局部切除。术后病理报告 :(右乳 )男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腺样型 )。随访 1年余 ,无复发。讨论 发生于男性乳腺的导管内乳头状瘤少见。临床表现与女性相似 ,也可有乳头溢液、乳晕下触及包块等。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本瘤切除后预后良好 ,很少复发男性乳腺导管内乳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手术方式。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经手术有病理诊断的90例住院患者的临床及随诊资料。在局麻下经病变导管注射美蓝染色定位后,行导管区段切除术72例,肿瘤切除术12例,象限切除4例,单纯乳腺切除术2例。术后切除标本常规石蜡切片检查,诊断为大导管内乳头状瘤72例,中小导管内乳头状瘤14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合并不典型增生4例。结果 90例患者门诊随访,患乳无溢液复发及癌变。保留乳房者88例无乳头缺血坏死、无明显变形。结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应根据临床特征,合理选择诊断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治疗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有效方法。方法 采用亚甲蓝标记切除蓝染导管及腺体的方法治疗 13 2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4例伴有癌变 ) ,评价其疗效。结果 导管内乳头状瘤 91例 ,导管内乳头状瘤病 41例 ,其中 ,癌变 4例。 119例 (90 .1%)随访 3~ 46个月 ,术后原导管溢液治愈 ,无复发。结论 采用亚甲蓝标记切除蓝染导管及其腺体是治疗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20.
妇女非哺乳期间发生的乳头溢液多数是病理性的,这种乳头异常分泌约占各种乳腺疾病的5%~8%,最常见病因是乳管内乳头状瘤,约占总发病人数的一半,其次是乳房囊性病、乳腺导管扩张症及乳腺癌。我院因未开展纤维乳管镜,历来对乳头单导管溢液者行乳腺区段切除术。我院自2000~2006年对32例病理性乳头溢液病人进行了术前溢液细胞学检查和乳管造影检查,术中采用正确的定位方式行相应的手术治疗,现将病例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