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不同部位采血时病人对疼痛的反应及穿刺成功率。方法 收集96例从不同部位(股动脉、肱动脉、桡动脉)采过血的病人,穿刺效果采用秩和检验和率的比较。结果 不同穿刺部位穿刺成功率和疼痛程度不同。结论 股动脉和肱动脉是采血气的最佳部位,桡动脉穿刺尽量避免。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科学合理利用手背静脉、减轻患者痛苦,针对不同人群使用不同穿刺准备方法提高远端浅静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探讨静脉穿刺方法在临床中的实用性。方法:两种穿刺方法均选择手背下1/3掌指关节附近的血管,第一种方法确定穿刺部位后松开止血带消毒再扎上止血带消毒待干进针;第二种方法是确定穿刺部位后消毒待干进针。结果:根据比较两者血管充盈度,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患者疼痛强度等方面,得到适合不同人群的穿刺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皮肤容易敏感患者,第一种穿刺能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对于老年人,第二种穿刺方法能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提高难度较大的老年患者手背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率的方法,减轻病人的痛苦。方法将7200例住院输液老年病人随机分成2组,应用顺行(问心)静脉穿刺法与逆行(离心)静脉穿刺法进行对比,观察局部穿刺部位血管及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结果静脉逆行穿刺法因针头部位肿胀或滑脱而重新穿刺的几率明显低于静脉顺利穿刺法。P值〈0.05,提高了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结论静脉逆行穿刺术十分适合于长期输液的老年患者,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静脉留置针2种不同穿刺送管方法的成功率,为手术室护士选择合适的穿刺方法。方法:将420例手术患者按不同穿刺部位分为3组,分别采用新方法和传统方法进行穿刺送管,比较2种送管方法的成功率,并比较各组病人的置管成功率。结果:采用新方法置管总体成功率达96.67%,而传统法成功率只有89.52%。婴幼儿组及成人下肢组采用新方法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法置管成功率(P<0.05)。结论:在粗直、充盈的大静脉中,2组送管方法无明显差异,但在细小、弯曲、分叉、扁平的静脉中,新的穿刺方法明显优于传统方法,新的穿刺送管法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许辉琼  方进博  邓静敏 《西部医学》2011,23(12):2432-2433,2436
目的分析影响肿瘤患者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的原因,以提高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79例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通过将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与肿瘤患者性别、不同穿刺部位、不同血管、有无PICC置管史及有无化疗史进行统计学分析,寻找影响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的因素。结果肿瘤患者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与患者性别、不同穿刺部位、不同血管及有无PICC置管史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与患者有无化疗史有统计学差异(P〈0.05),未行化疗的肿瘤患者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要高于已行化疗患者的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结论护理人员应加强PICC宣教,鼓励患者在首次化疗前行PICC置管,以提高PICC的一次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杜少英  孟杰  冯智敏  董沛 《河北医学》2009,15(11):1372-1374
静脉穿刺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手背静脉是临床治疗、抢救的最常用部位.穿刺方法的不同,穿刺成功率不同,给患者带来的精神方面的影响也不同.本文现将手背静脉穿刺技术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陈志珊  谷卫芬 《嘉兴医学》2002,18(4):235-236
目的:通过200例患儿静脉留置,探讨患儿年龄及穿刺部位对静脉留置的影响。方法:统一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22G-24G型静脉留置针,肝素冒,3M敷贴,常规穿刺。结果:年龄在0.5小时到7天患儿大隐静脉留置成功率较高,大于7天而小于3岁患儿头皮静脉留置成功率较高,大于3岁而小于14岁患儿手背静脉留置成功率较高。结论:不同年龄选择不同的穿刺部位是静脉留置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减轻疼痛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回顾调查法,分为常规组和改进组,应用对比法比较两种静脉穿刺护理及操作手法,观察患者对疼痛的反应及一针穿刺成功率。结果:选择适合的穿刺部位,手背静脉穿刺时采用背隆掌空的握杯状,尽量采用直刺法,掌握好进针的角度,应用心理治疗原理+物理学原理+神经反射原理,减轻疼痛提高一针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189例交通伤院前急救中心静脉置管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陆海华  史忠  刘波  周坤  李霞 《重庆医学》2006,35(23):2167-2168
目的探讨多种体位下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在交通事故伤患者院前急救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厦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89例行中心静脉置管术的交通伤患者。按在院前急救过程中穿刺部位及操作者的不同分为A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住院医师操作,40例),B组(股静脉穿刺置管,住院医师操作,27例),C组(锁骨下静脉穿刺,主治医师操作,96例),D组(股静脉穿刺,主治医师操作,26例),A组成功率95%,B组成功率88.9%。C组成功率100%,D组成功率96.2%;早期并发症A组6例,B组5例,C组1例。D组2例。结论在严重道路交通伤患者的院前救治中,快速建立有效静脉通路是救治成功的关键。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是一种快速、方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熟练掌握并应用于严重道路交通伤患者的早期救治,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张松华  韩虹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0):128-128
目的:探讨小儿静脉穿刺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以便总结经验,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随机抽取2007年8~12月住院患儿150例,从年龄、穿刺部位、环境及护士操作等方面进行失败原因分析。结果:婴幼儿静脉穿刺失败率高于其他年龄段的患儿。穿刺部位、环境因素和护士的个体因素都直接影响穿刺的成功率,结论:护士在静脉穿刺时注意克服不利因素能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蔡红霞 《大家健康》2013,(7):103-104
目的探讨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方法对我院注射室收集的128例行头皮静脉穿刺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不同穿刺方法随机分为经改进后头皮静脉穿刺,辅助护理的观察组和常规头皮静脉穿刺的对照组,比较2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经额前正中静脉部位穿刺,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其他头皮部位(P0.05)。观察组在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回血量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士操作、患儿因素等是造成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失败的主要原因。在经额正中静脉粗直部位穿刺的同时,辅助实施护理干预,可大大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静脉输液是抢救患者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有效措施。穿刺部位的选择与患者的配合及治疗效果密切相关.对输液次数多、时间长的重病患者尤为重要。近年来,我们选用手背静脉网中的分支无名静脉穿刺150例。效果满意,穿刺成功率达到95%,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逆行静脉穿刺法在长期输液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其可行性。方法:对50例因长期输液静脉穿刺困难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比较,单日采用逆行穿刺法输液作为观察组,双日采用向心穿刺法输液作为对照组,穿刺部位均为手背掌指关节处浅静脉,2组各穿刺150次,观察比较2组1次穿刺成功率、1次输注成功率及输液速度情况。结果:观察组1次穿刺成功率及1次输注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组输液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手背掌指关节处静脉逆行穿刺效果优于相同部位的向心穿刺,可作为长期输液静脉穿刺困难患者建立静脉通道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方法 对我院注射室收集的128例行头皮静脉穿刺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不同穿刺方法随机分为经改进后头皮静脉穿刺,辅助护理的观察组和常规头皮静脉穿刺的对照组,比较2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 经额前正中静脉部位穿刺,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其他头皮部位(P<0.05).观察组在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回血量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士操作、患儿因素等是造成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失败的主要原因.在经额正中静脉粗直部位穿刺的同时,辅助实施护理干预,可大大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有吸毒史患者不同部位静脉采血的体会。方法:通过对13例有吸毒史患者静脉采血,认真评估其综合情况,观察不同部位静脉采血穿刺成功率,患者的满意度。结果:颈外静脉和股静脉一次性穿刺性成功率明显高于四肢浅静脉,病人的满意度最高。结论:给吸毒史患者静脉采血尽量选择股静脉或颈外静脉。  相似文献   

16.
李新利  何锴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4):170-171
静脉输液是临床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护理操作,手背静脉是患者最容易接受也是护士静脉输液最常采用的穿刺部位之一。手背静脉具有暴露部位最少,活动限制最小等优点。为了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护士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我们对60例患者进行了400次静脉输液,对采用两种静脉穿刺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王颖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0):1209-1210
目的:减轻患者痛苦,保护静脉,便于快速输液、输血,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对68例大面积烧伤患者分别进行四肢浅静脉、头皮静脉、胸腹壁浅静脉、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并进行比较。结果:均取得满意效果,患者感觉舒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量。结论:可根据患者年龄及烧伤部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穿刺部位,以达到最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周围静脉穿刺技巧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利 《西部医学》2008,20(6):1312-1313
目的探讨提高周围静脉穿刺技术的方法及影响穿刺成功的因素。方法对不同患者的血管特点进行分类分析,归纳总结不同静脉穿刺对象采取不同的静脉穿刺方法和穿刺过程中注意的问题,以及提高周围静脉穿刺成功率的相关技巧。结果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静脉穿刺方法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结论根据不同的患者应采取不同的静脉穿刺方法;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和操作中的误区是影响静脉穿刺成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动静脉内瘘是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赖以生存的生命线,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由于机体抵抗力差、营养不良、贫血、皮肤瘙痒抓挠以及穿刺本身的原因及易造成穿刺部位皮肤溃烂、感染,严重影响了穿刺的成功率及透析效果,如果感染侵人血液,后果将极为严重,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穿刺部位皮肤溃烂、感染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1998年1月至2003年4月,我们对10例穿刺部位皮肤出现溃烂、感染的长期维持性血液透病人应用碘伏纱布湿敷,收到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周围静脉穿刺是临床应用最广泛、最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也是临床治疗、抢救病入的重要给药途径之一。穿刺的成功是患者和护士关注的焦点。提高穿刺的成功率,不仅可以为抢救病人赢得时间,而且能减轻病人的痛苦,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如何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本文从心理、生理、穿刺部位和穿刺技巧等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