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40年来,农业农村的发展虽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城乡发展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的乡村发展也不平衡。因而,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乡村治理既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推进实现乡村善治,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善治治理体系,既能够为破解农村治理困境提供新思路和改革取向,也可以通过塑造具有新素质、新思想、新文化、新境界的新型农民,为区域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与活力。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并结合地方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农村发展。其中,农村治理逐渐受到重视,农村治理现代化成为主要方向。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农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文章将围绕问题提出改进策略,以期能够提升农村治理现代化水平,促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3.
4.
2021年我国贫困治理进入新阶段,即相对贫困治理阶段。相较于绝对贫困,现阶段贫困治理更关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等相对贫困问题,因而,探索建立现阶段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并提出有效对策是亟须解决的问题。通过对相对贫困治理对象及治理方式的界定,探索乡村振兴与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互动机制,从乡村振兴战略与相对贫困治理融合的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6.
城乡关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必须处理好的重大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分析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依据、历史背景、发展演进、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总结浙江城乡融合发展的做法和经验,提出推进城乡空间布局科学、城乡居民权益平等、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城乡产业发展融合等六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秦中春 《管理世界》2020,(2):1-6,16
乡村治理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领域。对治理问题的分析必须尊重治理规律。现阶段探讨我国的乡村治理问题有特定的背景。目前我国的乡村治理已进入历史新方位。乡村治理的关键是要解决人的精神思想问题、人的社会管理问题和人的公共服务问题等三大问题。做好乡村治理工作责任重大,它的紧迫任务是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保障,最终目标是要在乡村建立良好稳定的社会秩序。在实践中,要应对城乡人口流动,扩大乡村治理主体的范围,实行共建共治共享,建立治理框架;加强村庄人员管理和服务,了解乡村居民现状,健全联系机制,完善登记制度;引导乡村居民的进步,改造人的精神思想,推动人的现代化,夯实善治之基;调控乡村居民的矛盾,重视改革"三有结合",完善治理体系,保证社会稳定;服务乡村居民的需求,强调分类分级施策,创新体制机制,有效解决问题;疏导乡村居民的转变,正确解释人的差异,支持社会流动,搭建转变阶梯。  相似文献   

8.
随着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农村社会治理有了更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但农村社会治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理念滞后弱化治理效能、组织惰性导致活力不足、机制缺陷减弱治理动能。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应坚持党建引领,增强农村社会治理保障力;强化共治理念,推进农村社会治理融合化;聚焦现实问题,找准农村社会治理着力点;推动机制变革,激发农村社会治理新动能。  相似文献   

9.
数字化治理是我国乡村振兴进程中农户实现可持续脱贫的重要路径,是农村地区基层治理的重要发展方向。数字科技可以为农户提供发展平台与机会,促进农村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政治价值与技术理性的协同增效。未来,应充分合理地利用数字化治理,搭建贫困治理的数字化运作共享框架,完善农户可持续脱贫的数字化治理机制,塑造“生产—服务—市场”的惠农支农政策体系,巩固脱贫成果。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学者关于乡村治理的研究,在乡村治理的概念内涵、涵盖要素、模式机理、政策体系和绩效评估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具有乡村治理概念的内涵界定日臻清晰、乡村治理涵盖的要素越来越多样态、多样化的乡村治理模式成为关注焦点、乡村治理政策体系越来越趋于完善、关于乡村治理绩效评估体系的探讨不断深化等特点,但也存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多元化乡村治理的内涵定位欠精准、体制构建欠系统、功能融合待深化等问题。未来,可进一步探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多元化乡村治理的理论内涵及要素结构、体制构建路径、融合实现机制及效益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法治乡村建设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是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实施的制度基础,而要促使目前封闭、排外的村民自治制度实现向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的转型,就必须以"政经分开"改革为先导,并由此推动中国的农村民主实践由村民自治向社区治理的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农村的全面深化改革必然要以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的改革为引领,通过"政经分开"改革以构建以共建共治共享为核心原则、以社区治理为主要运作方式的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并推动以生活共同体为范畴的、超越单一行政村为治理单元的更加丰富多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13.
科学理解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导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理解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导向,对于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和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提出推进乡村振兴应坚持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等重大战略导向。围绕为什么要坚持、怎样坚持这三大战略导向,分别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探讨了相关延伸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以湖北省荆州市S村为研究范本,从"元治理"理论视角考察该村的治理精细化过程,研究发现:该村的乡村治理精细化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与村级自治有机结合、双重发力,但在实践中存在治理预期与村民诉求错位情形。提升村级治理效能,需要充实、培强村干部队伍,培育村民的治理主体意识,合理赋予村级组织权力。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作为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为区域经济培养各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应聚焦乡村振兴中凸显的人才培养问题。本研究基于山东省大力推进“电商+新媒体”的转型,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着力发展农村电商的新趋势上,通过校企共同探索建构“双主体、三层联动、四维协同”的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支持乡村振兴,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驻村第一书记的领导能力主要包括群众凝聚力、办事说服力、攻坚战斗力、自身公信力,而个人综合素质、领导决策水平、领导方法与艺术、形象印象评价是影响其领导能力的重要因素。在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效衔接的开局之年,有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以科学选拔机制挑选德才兼备的驻村第一书记、以创新发展机制提升驻村第一书记的领导能力、以健全的培训成长机制提升驻村第一书记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宜宾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城镇化水平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拓展等方面的重要任务,多次提出打造各种不同类型的特色小镇的思路,但由于地处中国西南,在城市发展、产业集聚、创新人才等方面存在要素瓶颈。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创建具有宜宾特色的小镇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本文就有效实现特色小镇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要素对接,深入挖掘宜宾特色优势产业及核心要素资源,努力破解西部后发城市创建特色小镇的要素瓶颈,形成宜宾特色小镇形态架构和创建路径进行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8.
努力把福建建成台湾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积极探索两岸农业产业融合机制,推动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举措。该文通过实地调研总结福建省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为促进两岸农业产业高度融合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驻村帮扶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能为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的落实保驾护航。就现阶段而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了对返贫的预防,更有效地巩固了脱贫成果。笔者通过在新疆吐鲁番农村驻村担任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的亲身体验,对驻村帮扶的现状以及乡村振兴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供相关人士借鉴。  相似文献   

20.
王欢 《科学咨询》2023,(6):8-10
实现农村地区人民精神富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更是广大农村地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当前,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乡村文化产业落后,村民思想层次滞后,甚至存在“等”“靠”“要”的消极观念,东西部地区农村文化教育发展差距较大,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因此,我国既要大力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做大做强做优乡村文化产业,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又要增强农村地区人民的志气,使其发挥主体性,积极主动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更要提升落后地区的文化教育质量,推动区域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