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缺血性脑卒中发作虽有多种致病因素,但总离不开痰瘀邪气,其发病常由多邪交织、缠绵,迁延发展而来,病因病机为膏脂堆积、气血受阻、痰瘀壅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应掌握各个病变时期的病因病机特点:在疾病未发之时,应注重膏脂郁堵、脂质代谢问题,早期干预脂质因素,少食肥甘厚味,辅以降脂类药物,使脉道通利无阻;疾病进展时,脉道受阻,血脉狭窄,玄府郁闭,气血津液运行障碍,化生痰瘀邪气,痰瘀邪气久居体内反向加重气血障碍,疾病反复,当治以开通玄府、化痰通络,开窍醒神,使神机复用;疾病后期病邪耗伤正气,故须扶正补虚。  相似文献   

2.
心合小肠是指心与小肠生理上相互为用,经络上相互沟通,病理上相互影响。心合小肠功能正常是气血调和、心脉通畅的重要条件。若小肠"受盛化物"功能失常,则精微不生,心失所养,血脉不充,导致气血亏虚,血液运行迟缓,停滞脉中,瘀血阻滞,发为心力衰竭;若小肠失于"泌别清浊"之功,则清者不升,浊者不降,心主血脉功能失常,水液糟粕留滞脉中,浊者入血酿生痰浊、瘀血,使气血失和、脉失所养、心脉失畅,痰瘀相互夹杂于脉中,也可发为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归于中医消渴病痹证范畴,其病机属本虚标实,以脏腑亏虚为本,瘀血痰毒阻络为标.玄府、络脉皆为维系周身气血津液有序运行的微观结构,也是瘀血、痰、毒产生的关键病位,故基于中医"玄府-络脉"理论,提出玄府开阖失司、络脉瘀滞不通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基本病机.玄府郁闭,精微不布,化生糖毒,发为糖尿病,诸邪滋生进一步加重玄府闭塞,成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始发环节,日久内生毒邪、损伤络脉为其病机关键所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宿病顽疾,病邪痼结难解,非一般之药可解.临证组方时借藤类风药以"开玄通络",玄府开、络脉通、瘀痹除,则诸症皆除,临床获效颇丰,为从中医微观结构层次认识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的发生以痰浊血瘀证居多,气血津液运行障碍乃为痰瘀形成的基础,脏腑功能失调则是痰瘀生成的根本.痰浊、瘀血同为水谷精微所化,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夹滞,受脏腑功能的调控,既是病理产物,又是新的致病因素,二者相互为病.治疗上应注重痰瘀同治,应注重气、血、津液及肺、脾、肾等脏腑功能的平衡与调护,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远期预后.临床常用导师经验方通脉降浊汤.  相似文献   

5.
产后痹属于中医“痹证”范畴,临证多以产后“多虚多瘀”为病机特点,治以补虚泻实之法。玄府、络脉幽微难察,遍布全身,二者相互为用、沟通内外,是运行气血津液的功能性通道,也是外邪入侵、痰瘀等实邪产生的关键病位。本文基于“玄府-络脉”理论体系,阐明了玄府通、络脉荣、营卫调、脏腑和的生理功能,提出玄府开阖无常、络虚邪阻、营卫失和为产后痹的基本病机,临床上以开玄解郁、补虚通络、调和营卫为治疗基础,为从中医微观结构层次认识及治疗产后痹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消渴日久,脏腑耗损,气阴两虚,精微化生过剩,津液输布失常,内生糖毒、浊毒、热毒,"毒"淫机体,挟糖毒耗损气血,挟浊毒黏滞缠绵,挟热毒灼营伤阴,致使血行不畅,"瘀"从"毒"化,共损目络,而成消渴目病。"毒瘀损络"为消渴目病的关键病机,解毒化瘀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方法。解毒通络使水谷精微得以运化,津液输布恢复正常,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受其濡养,从而改善消渴目病诸症。针对毒之成因和毒之特性,在解毒通络的同时,结合益气、养阴、化痰、清热等法治病求本,扶正祛邪。健脾益气使脾气强健,气血化生源源不息;养阴生津使阴精充足,肝肾之精源源不绝;祛除痰浊、清热解毒,使营阴充足不黏稠、血行流利不成瘀。活血化瘀法应贯穿本病的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7.
风湿病属中医痹证范畴.其主要病因病机是:患者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气血不足,腠理空虚,风、寒、湿、热诸外邪侵袭,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痹阻,筋脉关节脏腑失于濡养而致;既病之后,又易与内生痰、瘀等内外合邪;后期转归复杂,多表现为虚实夹杂、寒热互见、阴阳失调.临证应结合病因、病程、病种辨证治疗;求脏治本,表里兼容;依据病程,灵活用药;中西结合,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8.
络病多以络脉损伤为基础,气血瘀阻为特征,脏腑功能失调为临床表现。其基本病理变化多是络脉郁滞,并伴有痰、湿、瘀、毒等病邪的聚集。络脉是络病的中心环节,痰瘀互结是络脉损伤的基本演变过程。任何原因导致的络脉损伤均可引起气血运行障碍,从而加重痰浊、瘀血痹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9.
通过中医回医文献、临床研究等方面,对痰浊的形成及其病因病机、论治体系进行梳理。认为五脏失和与气血津液失常为痰浊基本机制,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生痰之本,肺为储痰之器;肝郁气结、心之血脉瘀滞则津停凝结为痰浊;五脏皆生痰浊,其致病多属本虚标实。其次,中风多因体虚,与痰浊密切相关。回医痰浊理论与中风:四性、四液禀性衰败为痰浊病理根源;脑主脏腑,脑经主司全身脏腑经络,痰浊交阻脑经,脑元失养失用而发中风,化痰浊与通利脑经防治脑中风。为完善回医对中风的理论认知,丰富回医药治疗中风的手段与方法,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王东红教授基于玄府-浊邪理论结合脏腑辨证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的经验。[方法] 通过临床跟师学习、收集总结门诊PCOS患者的病历资料,总结探讨王教授基于玄府-浊邪理论结合脏腑辨证治疗PCOS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并列举验案加以佐证。[结果] 王教授认为,PCOS的发病与肝脾肾三脏有着密切联系,肝脾肾三脏之玄府不通,气机失调,津液代谢失衡,气滞、痰湿、血瘀浊邪遂生,胶结难解,导致气血失和,发为PCOS。王教授提出以开玄泄浊为PCOS的重要治法,结合脏腑辨证,施以疏肝解郁凉血、健脾祛湿化痰、温肾活血化瘀等不同治法。文中所附验案为肝郁痰凝型PCOS,以玄府-浊邪理论为基础,治以平肝开郁、理气化痰,收效斐然。[结论] 王教授基于玄府-浊邪理论,结合脏腑辨证治疗PCOS疗效显著,为临床PCOS的诊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腰骶椎前路手术"有效工作区"血管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腰骶椎“髂血管三角区”和“侧方安全区”的血管分布及手术处理后“有效工作区”的范围大小,为临床进行腰骶椎前路手术提供相关应用解剖学数据。方法:对30具成人尸体标本进行观察,比较正常“髂血管三角区”及外侧牵拉髂血管后“髂血管三角有效工作区”面积的大小;正常和安全牵拉椎前血管后“侧方安全区”以及结扎腰节段血管后“侧方有效工作区”面积的大小。结果:正常“髂血管三角区”面积为(785.85±333.91)mm2,外侧牵拉髂血管后“髂血管三角有效工作区”面积为(938.97±351.39)mm2。L5-S1水平“侧方安全区”正常情况下左侧为(148.44±64.40)mm2,右侧为(142.45±46.66)mm2;安全牵拉椎前血管情况下左侧为(178.76±72.97)mm2,右侧为(178.59±60.54)mm2;结扎腰节段血管后“侧方有效工作区”左侧为(314.80±82.47)mm2,右侧为(322.12±73.68)mm2。结论:在行L5—S1前路手术时,以“髂血管三角有效工作区”为首选,此区可以满足单钉棒或单钉板内固定的空间需求。  相似文献   

12.
中医认为,人体在正常情况下,营卫伴行,卫气不得入于脉。而五脏功能失调,可导致营卫化源失常,清浊相干,杂合以入脉;或卫气阳热禀赋不足,难以脱"营"而出,潜于脉中;或营卫之道阻塞,卫气郁遏于脉中,终致卫气内伐于脉。而卫气郁遏于脉中,又可作为肇病之基,熏灼血脉,扰乱人体阴阳消长昼夜节律,同时可使多脏功能受扰,痰瘀并生。在代谢综合征(MS)中,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原本为血管外各组织器官提供能量(热量),却在血液中过度堆积,表现为异常升高的血脂、血糖、血压或胰岛素抵抗等,成为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这种病理变化类似中医"卫气内伐于脉"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13.
"肺朝百脉、主治节"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肺的全身气血津液调摄作用的高度概括."肺朝百脉"是对于气的调摄,不是单一的调控,而是利用类似"8"字形的体内外气流转模式,实现体内外的气体交换.肺失治节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的主要机制,其中医致病机理主要包括气虚、痰浊、血瘀3个病理要素相互胶结,导致本病的发生、发展和加剧."肺朝百脉、主治节"理论为继承和完善中医基础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临床诊疗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奇经八脉为先天一气所生,其中运行元气.肿瘤的发生发展受基因调控,与先天密切联系,现代医家多从后天脏腑论治肿瘤,以先天奇经为切入点辨治未得到重视.基于《黄帝内经》相关条文,论述肿瘤发生与先天的直接、间接关系,并提出肾-十二经-奇经的先天一气周流说,阐发先天奇经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治疗则应据奇经虚实、肿瘤所处疾病阶段、治疗阶段的不同,灵活调整通、补、攻比重,并结合八脉不同特性,分经论治,望以此丰富中医辨治肿瘤的病因病机学说及临证治则治法.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 探讨脑梗死大鼠软脑膜血管吻合与脑梗死内血管数目及梗死灶周边血管面积的关系.方法 试验分为对照组及梗死组,通过线栓法闭塞大脑中动脉建立大鼠脑梗死模型,对照组则不插入线栓.在术前、术后1d、术后3d、术后7d,采用大鼠的神经功能三项评分评估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TTC染色计算梗死大鼠梗死面积比;采用嗜银染色计算在梗死灶内新生血管数目;采用乳胶灌注方法评估梗死灶周边软脑膜吻合情况;采用尾静脉注射荧光右旋糖苷方法显示梗死灶周边的血管面积.结果 在术前,对照组和梗死组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7d,梗死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梗死灶内血管数目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d,梗死灶周边软脑膜吻合血管面积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术后7d,梗死灶周边软脑膜吻合血管面积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7天梗死大鼠的梗死面积比明显小于术后第1天的面积比(P<0.05).大鼠梗死侧软脑膜血管面积与梗死灶内再生血管数目、大鼠梗死周边血管面积呈正相关(P<0.01).结论 梗死灶周边软脑膜血管吻合与梗死后再生血管、梗死面积缩小及神经功能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18.
19.
20.
目的:观察食管各部的血管来源和分支分布特点,为食管微创外科的治疗和食管病变机制的分析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50例体积分数为10%福尔马林固定和红色乳胶血管灌注的成人尸体标本进行大体解剖,观测食管的动脉来源、血管口径及其分支分布特点.结果:①食管颈、胸和腹部的主要动脉分别来源于甲状腺下动脉、胸主动脉、肋间后动脉以及胃左和膈下动脉的食管支;②分布于食管各部的动脉口径和密度存在差异;③食管的静脉血分别经同名静脉回流至奇静脉和半奇静脉,食管胸部下段的静脉行程迂曲,且口径较粗.结论:①食管各部的动脉口径和穿壁分支密度不同,各来源动脉之间存在吻合;②食管切除术中应保留各部来源的动脉主干,将可有利于植入器官的局部血循环重建,避免食管切除后器官吻合端坏死;③食管胸部中、下段静脉迂曲较粗,呈现淤血征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