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种最常见的侵袭性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B-NHL),在临床表现和预后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多种因素影响其预后.文章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从临床特征及分子生物学特征两方面对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152例≥60岁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通过log-rank检验对患者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  相似文献   

3.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高度异质性,高危患者预后差.如何更好地对DLBCL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并早期识别高危患者是第58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的一大热点.国际预后指数(IPI)作为经典的预后评分系统,在利妥昔单抗时代,其地位不断受到挑战,有多种新的预后评分系统被提出.分子生物学标记、基因突变在DLBCL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预后价值备受关注.一些特殊DLBCL,如原发乳腺DLBCL、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滤泡转化DLBCL以及复发难治DLBCL的预后也在该届年会上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NI)及临床特征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8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36例DLBCL患者临床资料。采用X-Tile软件和限制立方样条(RCS)确定PNI、年龄、血红蛋白的最佳截断值;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总生存(OS)情况,并进行log-rank检验。结果:236例患者中共115例(48.7%)死亡,中位OS时间32个月。患者3年OS率46%,5年OS率36%。PNI的最佳截断值为49,PNI和DLBCL预后不良风险之间表现为显著的非线性关系( χ2=34.64, P<0.01);剂量-反应关系分析表明,随着PNI的变化,预后不良风险的关联强度呈非线性下降。年龄的最佳截断值为63岁,年龄与DLBCL预后不良风险的关联强度呈非线性上升趋势( χ2=14.86, P=0.022)。使用X-Tile软件计算血红蛋白的最佳截断值为93 g/L和129 g/L。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NI、中枢神经系统是否受累、肝脏是否受累、年龄、血红蛋白、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是否有大包块是DLBCL患者OS独立影响因素(均 P<0.05)。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bcl-2阳性、bcl-6阳性患者中,PNI<49和PNI≥49患者3年OS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PNI在DLBCL患者预后评估中具有一定的价值,PNI≥49提示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极高的临床和生物学异质性。免疫化学疗法作为现今的标准治疗方案,仅能保证60%的总生存率。寻找新的临床参数和生物标志物,以更好地对DLBCL患者进行分类和预后分层,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文章通过分析一系列基因组和转录组的相关研究,对DLBCL的分型及其预后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评价体质量指数(BMI)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关于BMI与DLBCL患者预后关系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RevMan 5.3软件对各研究的总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的风险比( HR)及95%置信区间(95% CI)等数据进行分析,同时评估纳入文献质量、偏倚风险及异质性。 结果:共12篇文献纳入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体质量(BMI 18.5~24.9 kg/m 2)患者相比,超重(BMI 25.0~29.9 kg/m 2)患者OS和PFS时间更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S: HR=0.93,95% CI 0.78~1.11, P=0.42;PFS: HR=0.89,95% CI 0.67~1.20, P=0.45);低体质量(BMI<18.5 kg/m 2)患者(OS: HR=1.97,95% CI 1.41~2.74, P<0.01;PFS: HR=1.89,95% CI 1.19~3.03, P<0.01)和肥胖(BMI≥30.0 kg/m 2)患者OS和PFS时间更短,但后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S: HR=1.15,95% CI 0.88~1.51, P=0.31;PFS: HR=1.32,95% CI 0.90~1.94, P=0.15)。漏斗图对称,纳入文献无发表偏倚。 结论:一定范围内BMI升高是DLBCL患者预后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外周血中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2013年4月至2017年1月安庆市立医院38例初诊DLBCL患者及2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1β、IL-2R、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NF)及IL-10的表达水平.结果 DLBCL组IL-2R、IL-6、IL-8、TNF及IL-1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LBCL患者中,临床分期Ⅲ~Ⅳ期组IL-2R及TNF水平为(5985±26)U/ml、(42.2±5.8)pg/ml,高于Ⅰ~Ⅱ期组的(3672±28)U/ml、(30.4±2.6)pg/ml(t值分别为34.861、28.451,P值分别为0.023、0.038);高危组[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4~5分]IL-2R及IL-10水平为(6322±36)U/ml、(77±7)pg/ml,高于低危组(IPI 0~1分)的(2567±32)U/ml、(50±5)pg/ml(t值分别为58.327、24.264,P值分别为0.001、0.041);有B症状组IL-2R、IL-6及IL-10水平为(6234±26)U/ml、(38.1±2.3)pg/ml、(90±10)pg/ml,高于无B症状组的(3588±33)U/ml、(25.3±1.5)pg/ml、(54±5)pg/ml(t值分别为32.263、24.321、36.529,P值分别为0.027、0.043、0.020).结论 DLBCL患者IL-2R、IL-6、IL-8、TNF及IL-10水平均高于健康体检者,并且细胞因子的水平与DLBCL患者临床特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NanoString荧光条形码技术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分子分型中的临床应用,分析细胞起源亚型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山西省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12例及北京大学医学部8例DLBCL患者的肿瘤组织样本,采用Hans模型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1例和非GCB型19例。在mRNA水平利用NanoString技术平台分析样本中15个Lymph2Cx分子分型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对20例DLBCL患者分型,并分析按此分型组间预后的差别。结果:通过NanoString荧光条形码技术对20例DLBCL患者样本进行检测并进行聚类分析后分型显示,11例为类GCB样型,9例为类活化B细胞(ABC)样型;10例类GCB样型按Hans模型为非GCB型。生存分析显示,类GCB样组总生存优于类ABC样型组( P=0.019)。 结论:NanoString荧光条形码技术可用于DLBCL的细胞起源分型,该分子分型策略可有效预测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本研究拟探讨D-二聚体升高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 NHL)患者总生存之间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NHL 425例,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D-二聚体及国际预后指数(the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对总生存的影响。  结果  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IPI评分明显相关。低、中、高水平D-二聚体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97.4%,86.1%,35.0%(P < 0.05)。与IPI为0或1的患者相比,IPI≥4分者预后较差(P < 0.05)。Ann Arbor分期、病理类型、D-二聚体水平以及IPI评分是影响总生存的主要因素,多元分析表明IPI评分、血浆D-二聚体水平是独立预后因子。  结论  高水平的D-二聚体是NHL患者预后差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例1男性,49岁,因左侧阴囊坠胀不适10余年,偶然触及右侧睾丸肿物2个月于2014年8月就诊。阴囊彩色超声示右侧睾丸见低回声团块,边界不清,未见包膜,内部回声不均,血流丰富。盆腔CT示右侧睾丸密度略欠均,男性肿瘤标志物及碱性磷酸酶结果正常。行睾丸切除术后病理镜下观察:睾丸曲细精管结构保存,间质内肿瘤细胞弥漫性浸润,肿瘤细胞体积较大,核大,有1~3个清楚的核仁,染色质较粗,核分裂象易见(图1)。免疫组织化学:Ki-67(40%+),CD20、CD43、CD79a、PAX-5、bcl-6、bcl-2、Mum-1、ALK (图2)、FOXP1均阳性;CD3、CD5、cyclin D、CD10、CD21、CD30、GCET1均阴性;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BER阴性。病理诊断为非生发中心(non-GCB)型ALK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诊断明确后患者拒绝化疗,随访8个月后死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5年5月130例初诊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前18F-FDG PET-CT检查结果.结果130例DLBCL患者18F-FDG PET-CT检查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病灶代谢体积(MTV)及病灶糖酵解总量(TLG)的中位数分别为19.93、34.45cm3、459.9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AnnArbor分期、β2微球蛋白水平、乳酸脱氢酶水平、肿瘤直径、骨髓侵犯、改良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评分、MTV、TLG均是患者无进展生存(PFS)率及总生存(OS)率的影响因素(均P<0.05);年龄是患者PFS率的影响因素(P<0.05).由于MTV与TLG高度相关,多因素分析时,二者中仅纳入TLG,结果显示:ECOG评分、Ann Arbor分期、NCCN-IPI评分及TLG是影响患者PFS率的独立因素(均P<0.05);NCCN-IPI评分及TLG是影响患者OS率的独立因素(均P<0.05).根据NCCN-IPI评分和TLG将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低、中、高危组患者3年PFS率分别为66.0%、36.8%、26.1%,3年OS率分别为70.0%、49.1%、3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8F-FDG PET-CT所测得的TLG是影响DLBCL患者PFS及OS的独立预后因素,对DLBCL患者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微小RNA(miRNA)是一类小分子非编码RNA,通过与目标mRNA互补序列结合,在转录水平调控基因的表达。研究发现,包括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在内的不同恶性肿瘤中存在特定的miRNA表达谱。因此,体液、组织标本中miRNA的表达将有望成为评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枢神经系统(CNS)浸润的发生率、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1月确诊DLBCL之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浸润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入组DLBCL患者168例,发生CNS浸润11例(6.5%)。11例中6例表现为软脑膜浸润,3例表现为脑实质多发浸润,2例同时有两者的浸润。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2、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正常上限2倍和多发结外病变是影响DLBCL CNS浸润的相关因素(χ2值分别为11.6、4.61、3.92,均P<0.005)。出现CNS浸润后患者平均生存期仅4.5个月。结论 DLBCL患者发生CNS浸润并不罕见,其表现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不同。发生CNS浸润的DLBCL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4.
凋亡相关基因是人体的重要基因,通过抗凋亡与促凋亡协同作用维持细胞凋亡过程。凋亡相关基因及其蛋白的异常表达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最近研究表明靶向凋亡相关基因在DLBCL治疗中具有潜在可能性,其中bcl-2抑制剂和Bax激活剂与化疗联合的治疗方式备受关注。文章旨在对凋亡相关基因与DLBCL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99例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2006年期间收治的99例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所有病例经过病理和免疫组化确诊.胃肠道原发32例,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和睾丸共14例,其余部位53例.结果 结外DLBCL的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高龄、男性略多见、全身症状少见、Ⅰ~Ⅱ期多见、一般状态较好、国际预后指数评分多为中低分.全组5年总生存率为78.9%,原发胃肠道、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和睾丸、其他原发部位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5%、37.0%、74.6%.全组病例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PS评分、结外受侵>1个及国际预后指数评分对5年总生存率有影响.结论 结外DLBCL为一组异质性疾病,预后良好,但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和睾丸部位的病例预后可能较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p53突变蛋白表达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的预测作用,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法 随机选择初治DLBCL患者62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53突变蛋白和CD10、bcl-6、MUM1的表达,分析p53突变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特征、分子分型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48.4 %(30/62)的患者表达p53突变蛋白。p53突变蛋白表达与初始治疗反应有关(χ2=20.365,P=0.040),阳性组的完全缓解率为33.3 %(10/30),阴性组为59.4 %(19/21);与分子分型有关(χ2=31.023,P=0.021),阳性组非生发中心型比例显著高于阴性组,分别为83.3 %和56.2 %;与其他临床特征无关。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p53突变蛋白表达是独立的预后预测因子,阳性组的无进展生存期和中位生存期均短于阴性组(χ2=36.784,P=0.005和χ2=35.276,P=0.006)。结论 p53突变蛋白表达是DLBCL独立的不良预后因子,能够用来指导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7.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恶性淋巴瘤.虽然R-CHOP标准治疗方案改善了DLBCL患者的整体生存,但高危患者5年总生存率仍<50%.因此DLBCL一直是研究和关注的热点,如新药的联合治疗、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和抗体治疗为代表的免疫靶向治疗、如何降低治疗的长期不良反应以及寻找新的预后生物学标志物和分型系统等.文章就第60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上DLBCL的最新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