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现代端砚的创新设计方法.方法:以端砚从传统到现代演变发展为启示,分析了端砚制作工艺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方式,论述了现代端砚在生活中的设计存在不足,探讨了对其进行设计上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现代美学为导向、以功能为核心进行创新设计的原则,主张从功能上创新、形制上创新、工艺美术上创新3个方面来设计符合现代美学生活的方式和大众审美的端砚.在传承的过程中应用其创新,使端砚重新定义并融入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2.
标准化是民族服饰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对羌族服饰的标准化研究,概述了羌族服饰的发展历史和文化价值,分析了羌族服饰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在现代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标准化在规范羌族传统服饰的传承方式、打破民族文化保护的时代局限性和开拓民族文化遗产传承新领域等方面的技术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砚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端砚作为四大名砚之首,始于唐武德年间,有着1300年的历史.本文通过梳理端砚历代发展状况、制作工艺、形制及纹样,力图揭示端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及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赵静静 《包装工程》2022,43(8):260-265
目的 近年来重庆文化旅游业展现了巨大的发展前景,文化旅游产品在旅游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对红色抗战文化文旅产品的现状分析和多维创新研究,对提高重庆的文化知名度、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弘扬红色抗战文化活态传承具有现实意义。方法 针对红色抗战文化文旅产品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多维对策,指出提升实用功能和审美时尚性的对策,深度挖掘重庆红色抗战文化旅游资源及个性特色,为创造符合现代人审美且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的文旅产品做指导。结论 通过对重庆红色抗战文化文旅产品设计的多维创新研究,提出将重庆红色抗战文化传承融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高校根据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从而最终实现红色抗战文化活态传承及区域旅游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5.
潘宇 《包装世界》2010,(2):66-69,71
宣纸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抄纸是宣纸制造过程中的关键工序,纸帘工艺的变迁与发展直接影响宣纸的质量与品质,同时影响中国画风格的演变。长期以来,纸帘制作技术一直是师徒口手相传,缺少详细的记述。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江南传统宣纸纸帘工艺几乎濒临失传,对其制作工艺的研究是对这一濒临失传的手工艺的文字整理和文化的传承,以使之保持中国宣纸独特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湘绣文化及其艺术特点,以及湘绣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并指出湘绣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规范湘绣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以期为湘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性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频频往访肇庆,流连于端砚作坊与市井中,逼视对琳琅满目的砚品,向名流技师讨教,与琢工贩夫们切磋,渐渐地把凝聚在端砚中的自然品位与人文价值翻检了个遍,约略心中有了不至于把好故事说歪的谱。久之,令人感动、盘踞在心中挥拂不去者渐渐清晰起来,觉得不能不为之写点什么。刘演良先生是肇庆本地人,1961年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人称是目前端砚行里的“砚学专家”。他是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入行的,自然拿得住端砚自然石品的利用与人文价值的开发。他关注端砚发展40余年后,给端砚一新面目,在某些方面带来了足以超越前代、可以启迪后人的气象。  相似文献   

8.
四川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具有地域特色且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遗产,然而不少遗产目前已经处于濒危状态.所以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并发扬光大,不仅仅是传承巴蜀文化精髓,也是发展四川特色旅游的需要,相关部门应当实施“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政策.本文从文化资源的底蕴、民族性和分布剖析了四川民俗文化特色,进而对四川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保护与开发四川民俗文化资源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刘芳  王遵富  梁晓婷 《包装工程》2021,42(14):1-8, 39
目的 基于对文化大数据平台和智能设计平台的发展现状研究,阐述多源异构融合文化大数据平台建设面临的挑战,提出文化大数据智能设计平台的系统架构,在传承和保护文化的同时,探索文化数据在设计领域的再开发与再利用.方法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了解文化大数据平台和智能设计平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综合对比分析其技术原理、研究难点与挑战,并提出文化大数据智能设计平台的基础架构.结论 文化大数据平台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保护利用,但是仍存在利用率低、使用较困难等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在设计领域的应用,为设计学科引入了新的设计方法和路径,可以有效提升设计效率与质量,但当前的智能设计工具及平台仍然存在功能较为单一、缺乏灵活性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提升;文化大数据智能设计平台的研发,可以提升文化大数据的利用效率,探索文化大数据在设计不同阶段、不同方向的应用,提升设计作品的文化底蕴与质量.  相似文献   

10.
设计中的传统文化传承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孙许方  付小莉 《包装工程》2007,28(12):227-229
针对当前中国设计在发展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以不同国家传统文化特质在设计中的不同体现,对传统文化、文化传承与设计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特点进行了探讨,在对"人"的考虑上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在设计中体现文化的传承,以期实现内涵意义上的传统与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民间武术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对促进现代体育文化多元化和建设和谐社会起着很大作用。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民间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福寿长拳的发展历史、技击特色及其保存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福寿长拳的发展存在着武术基本理论系统性不够、武术艺人断层等问题,本文章针对问题提出几点传承和保护路径,希望能唤起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自觉,对我国民间武术的发展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洋  刘苏  张子豪  郑兴华 《包装工程》2021,42(4):210-215
目的 为解决传统节日文化传播与大众文化需求、文化信息接收方式之间的矛盾,优化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途径,进行理论及设计实践研究.方法 针对传统文化传播出现的问题进行文献资料研究.针对传统节日文化及其传播的满意度进行用户问卷调研及用户访谈.结果 针对传统节日文化内容,运用服务设计的方法,从用户体验和用户文化需求的角度出发,探讨其传播现状的问题及对策.提出建设集多种形式传统节日文化内容于一体的文化传播移动端应用,以满足大众多样化的节日文化需求的设计构思及实践.结论 传统节日文化及其传播方式与人民生活方式和文化需求的高度匹配,是解决传统节日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采用服务设计方法提升用户体验满意度,为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网站设计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视觉设计。在网络时代,用户体验对网站的使用率有直接影响。红色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蕴藏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将红色文化符号融入高校网站设计,是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传承红色精神的有效路径,能够激发用户的情感共鸣,更好地传承与发展红色文化。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了符号学和红色文化符号的概念,分析了红色文化符号的构成要素,论述了红色网站设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优化措施,并重点对基于符号学原理的高校红色网站设计的发展对策进行了总结,以期改善网站用户体验,传承与发展红色文化。  相似文献   

14.
郭亮亮  胡书可 《包装工程》2021,42(8):248-254
目的 探究广西传统文化在当代设计语境下价值再现的应用策略,为广西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方法 运用分析和推理指出广西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及当代设计对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在深入了解和分析广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广西传统文化归纳为器物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三类,从纹样、造型、工艺、色彩材质等方面探究广西传统文化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方法和设计范畴.结论 广西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相结合,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构建新模式.通过铜鼓家具、壮锦文房、百色红鼓的设计实践,论证广西传统文化从造型、纹样、工艺、色彩材质等方面与当代设计的结合方式,为广西传统文化的传承指引方向,同时为当代设计提供新的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15.
张妍  钟蕾 《包装工程》2021,42(16):339-346
目的 对京津冀历史文化的同源性进行有效梳理,结合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文化旅游过程中共享文创产品设计研究为载体,从文旅协同的角度助力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方法 通过分析京津冀文化旅游协同发展的思路,探寻与共享发展理念和共享经济中共享资源、合理分配、共同发展等方面的契合点,结合燕赵文化在京津冀地区的历史文化推演,总结出符合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的文化旅游类共享文创产品设计方法.结论 总结了京津冀文化协同下的共享与传统、现代、未来的设计方向.以文化旅游为主线,开发出以饮食、民俗、生态设计为思路的共享文创产品创新设计策略.侧面分析了协同发展与共享发展的互联关系,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方法,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开辟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王巍  窦巍  马驰 《包装工程》2018,39(12):68-74
目的从技术层面和应用方式上提出了图形技术一种新的应用方式,研究图形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的作用。方法基于多平台的资源库建设将图形技术从赏析作品、认知技艺和宣传文化的层面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尝试结合二维技术、三维技术、影像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使表现手段多样化。通过打破应用技术间的界限,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上存在的信息缺失、表现缺失、机制缺失等问题,从原有"文物式"的保护变成对其内容上的保护。结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只有科学与文化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结合,通过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艺术手段并用,才能最大程度地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7.
李珉 《包装世界》2021,(9):60-61
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包含着人类智慧结晶,在整个民族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加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是当前社会发展发展过程中重要内容.然而,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今天,西方文化的流入给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带来一定威胁,民族传统文化传承面临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传承人的缺失等困境.基于此,本文分析文化生态视野下民族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并结合分析的不足,进一步探究文化生态视野下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路径,旨在提供一些有益参考,推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包装设计民族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永红 《包装工程》2010,31(6):74-77
从包装设计民族化的意义出发,通过分析民族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包装设计民族化对策:首先要深刻了解民族的文化,在此基础上将民族传统的思想精髓同当代设计的要素有机结合,做到民族化与时代性的统一;其次要有国际化的设计意识,在继承中发展传统,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才能使民族风格包装设计具有生命力和新意境。  相似文献   

19.
深入分析与探索南宁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的重要意义,剖析了南宁非遗文创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基于问题导向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以切实做好南宁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在其中的综合性融入,以期提升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质量、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大学生当仁不让地肩负着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未来建设与传承的使命.本研究对于高校大学生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把握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并分析其现象背后的原因,寻找培育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路径和方法.经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处于较高水平,但存在一定程度认知浅显、知识储备量不足、教育资源不平衡等问题.只有完善对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培育,充分重视教育教学的积极构建作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不断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