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细胞遗传学特征及其在FAB分型的分布特点;初步探讨其诊断价值及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短期培养法制备骨髓细胞染色体,R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分析不同核型的治疗缓解率。结果本组96例共检出55例(57.2%)染色体异常,共有16种异常核型,t(15;17)、t(8;21)及inv(16)为最常见的染色体结构异常。t(15;17)仅见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t(8;21)主要见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2);inv(16)主要见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4)。-y为最常见的染色体数目异常。t(15;17)、t(8;21)、inv(16)治疗缓解率高,其它异常核型及正常核型疗效较差。结论 AML患者常有染色体异常,特异性的核型异常与特定的FAB亚型相关,治疗缓解率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体外诱导的白血病细胞源树突状细胞(DC)的抗原递呈功能。方法:分离初诊8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9例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ML)患者和6例正常人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用rhGM-CSF、rhIL-4和TNF-α诱导培养。分别于培养第1、6、14天用倒置显微镜进行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学表型,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抗原递呈功能。结果:经诱导培养,AML,CML和正常组骨髓单个核细胞均出现DC典型形态的细胞,而且免疫标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结果显示,AML-DC、CML-DC和正常DC诱导生成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能够杀灭白血病细胞,AML-DC、CML-DC之间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相似(P〉0.05),但2者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均低于正常DC(P〈0.05)。结论:急性和慢性白血病细胞均能诱导分化成DC,但其抗原递呈功能较弱。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基因克隆技术构建C型凝集素受体(CLR)过表达/siRNA慢病毒载体,观察胎盘来源的树突状细胞表面CLR过表达或低表达对人绒毛外细胞滋养细胞(EVCT)侵袭力、黏附能力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质粒转染和RNA干扰技术获取过表达和低表达CLR基因的树突状细胞。将分离、培养及鉴定后的EVCT分别与过表达和低表达CLR基因的树突状细胞共培养(过表达组和低表达组)。采用体外侵袭试验、黏附能力实验和AnnexinV/PI双染法检测共培养对EVCT侵袭、黏附能力及凋亡的影响。以共培养前的EVCT作为对照组。结果过表达组EVCT的侵袭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表达组EVCT的侵袭能力明显弱于对照组(P〈0.01)。过表达组和低表达组与对照组的黏附率比值分别为(94.2±2.3)%和(52.8±1.5)%,低表达组EVCT的黏附能力明显下降(P〈0.01)。过表达组、低表达组和对照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9±0.8)%、(8.2±1.4)%和(1.1±0.3)%,低表达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抑制树突状细胞表面CLR表达可使EVCT的侵袭力和黏附能力显著减弱,凋亡率显著增高;提示树突状细胞表面CLR表达异常可能是EVCT免疫损伤和子痫前期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心肌亚细胞Ca^2+分布电镜细胞化学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Ca ̄(2+)细胞化学探针—焦锑酸钾技术,结合电镜X线电子探针显微分析技术,研究心肌细胞内Ca ̄(2+)定位、分布。结果:正常心肌细胞Ca ̄(2+)以细小颗粒形态主要位于肌浆网腔、肌膜、细胞核,而胞浆和线粒体Ca ̄(2+)分布少。X线电子探针证实沉淀颗粒主要为Ca ̄(2+),直接证实心肌亚细胞Ca ̄(2+)的高度隔空化分布,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心肌缺血再灌注等Ca ̄(2+)异常代谢变化提供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与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结合CIK细胞抗肿瘤效应。方法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DC和CIK细胞,将DC与CIK共培养,以CIK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用MTT法测定杀伤活性,流式细胞术分析免疫表型,ELISA法测定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12(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结果 DC-CIK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CIK细胞(P〈0.05),DC-CIK细胞共培养后,CD3+CD8+、CD3+CD56+细胞比率较相同条件下CIK细胞组显著增多(P〈0.05),共培养3 d,DC-CIK细胞上清液中IL-12、IFN-γ、TNF-α水平均比CIK细胞单独培养的水平高(P〈0.01),DC-CIK细胞对白血病细胞与淋巴瘤细胞的杀伤率显著高于CIK细胞(P〈0.01)。结论 DC-CIK细胞比CIK细胞有更强的抗肿瘤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施万细胞样细胞(SCLCs)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细胞突起生长和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阐明SCLCs促进DRG细胞生长的作用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7.
用MTT法测定了体外培养的正常星形胶质细胞与恶性SWO38星形胶质瘤细胞的细胞增殖速率,用粘附式细胞仪(ACAS570)对2种细胞间隙连接通讯进行测试。结果正常胶质细胞比胶质瘤细胞分化程度高,生长慢(OD值分别为0.201±0.008和1.092±0.075,P<0.01),前者间隙连接通讯(10.05±8.72%,n=20)显著高于后者(2.83±5.5%,n=38,p<0.05)。  相似文献   

8.
DC疫苗联合CIK细胞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体肿瘤抗原负载的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集7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加入细胞因子定向诱导成CIK及DC,培养的第5天用自体肿瘤抗原(Ag)负载DC,第8天将DC与CIK细胞共培养,14d后将联合培养的细胞(Ag-DC-CIK)分次回输给患者.治疗4周后,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水平,以评价细胞免疫功能,结合临床指标综合评价疗效,同时观察不良反应;以35例单纯的CIK细胞治疗作为对照.结果(1)培养的第14天,Ag-DC-CIK细胞的增殖达(20.6±2.16)倍,对照组仅为(12.2±2.65)倍(P〈0.05);CD3+CD8+细胞及CD3+CD56+细胞的表达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70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中CD3、CD4、CD8T细胞的百分比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Ag-DC-CIK组57.14%(20例)的患者CD4/CD8比例调节至正常,与对照组(42.85%,15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g-DC-CIK治疗后51.42%(18例)的患者Thl/Th2细胞因子比例恢复正常,而对照组恢复正常者仅占37.14%(13例)(P〈0.05);(4)Ag-DC-CIK治疗组中Ⅱ、Ⅲ期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39.30%和28.60%,与对照组的相应期别(Ⅱ期26.90%,Ⅲ期22.2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的副反应包括寒颤、发热及兴奋失眠,无1例出现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及实质脏器的损害.结论肿瘤抗原负载的DC细胞可增强CIK细胞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有推广运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创伤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诱导T细胞应答的能力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失血合并闭合性骨折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诱导异源T细胞应答能力的变化.方法:致伤后24h分离小鼠骨髓细胞,体外应用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诱导BMDC,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未成熟、成熟树突状细胞(DC)诱导异源T细胞的应答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BMDC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类分子(MHCⅡ)及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脂多糖(LPS)刺激的BMDC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2(IL-12)p40、IL-12p70以及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结果:无论是否经过LPS诱导,创伤组小鼠BMDC介导的MLR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值(P〈0.05),创伤组小鼠BMDC在LPS刺激前后的CD40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0±1.0)%vs(22.0±3.5)%;(56.0±7.5)%vs(91.0±8.0)%,P〈0.01],但MHCⅡ、CD80和CD86表达在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创伤组小鼠BMDC在体外经LPS刺激24h后其IL-12p40、IL-12p70分泌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5.0±6.5)vs(78.0±6.8)ng/L;(9.0±1.0)vs(18.0±1.9)ng/L,P〈0.05],但创伤组小鼠BMDC分泌IL-10的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创伤小鼠BMDC诱导T细胞应答的能力降低,该变化可能与其共刺激分子CD40表达降低及IL-12分泌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10.
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经胶质细胞(Neuroglial cell)是神经系统的间质细胞,分布在神经元之间,是神经系统内数量众多的一大类细胞群体,约占中枢神经系统(CNS)细胞总数的90%。CNS内的胶质细胞包括: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小胶质细胞(Microglial cell)、室周膜细胞及嗅鞘系膜细胞等。  相似文献   

11.
造血干细胞低温保存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低温保存造血于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的效率及冻存HSC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25例骨髓造血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BMSC)以10%二甲基亚砜加10%自体血浆为冷冻保护剂,采用程控降温液氮保存。21例外周血于细胞(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PBSC)采用CP1(cryopreservativesl)加4%人血白蛋白为冷冻保护剂,非程控降温后液氮保存或低温冰箱保存。检测复温后单个核细胞(MNC)回收率、粒-单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回收率、台盼蓝拒染率(TBR),并行细菌学培养,移植后观察输注反应及植入情况。结果BMSC冻存时间为1~3个月,中位时间1个月。复温后MNC回收率为(97.74±0.85)%,TBR为(96.74±0.91)%,CFU—GM回收率为(72.04±1.87)%。PBSC冻存时间为1~20个月,中位时间2个月。复温后MNC回收率为(97.75±1.34)%,TBR为(96.28±2.16)%。复温后46份标本细菌学培养均为阴性。实施自体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ABMSCT)25例,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0.5×10^9/L的时间为(10.79±0.93)d,血小板计数(PLT)〉20×10^9/L的时间为(12.88±0.95)d。实施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21例,ANC〉0.5×10^9/L的时间为(10±1.14)d,PLT〉20×10^9/L的时间为(12.04±2.13)d。两组间MNC回收率和TBR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移植后APBSCT组ANC〉0.5×10^9/L的时间早于ABMSCT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PLT〉20×10^9/L的时间两组无显著差异。出院前所有患者复查骨髓均示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BMSC输注出现的不良反应明显多于PBSC输注。结论采用联合冷冻保护剂、非程控降温后液氮保存或低温冰箱保存来冻存HSC是切实可靠的,这种方法操作简便、价格低廉、安全有效;建议今后冻存BMSC前应去除红细胞。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哮喘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及其分泌的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IL-2、IL-4、IL-10)、1干扰素(IFN-γ)等相关因子的失衡情况,分析其与哮喘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2012年5月~2014年1月于温州市鹿城区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62例首诊急性哮喘发作期患者[急性组,此组按病情再分为轻度组(22例)、中度组(18例)及重度组(22例)3个亚组]及58例哮喘缓解期患者(缓解组)采用流式细胞仪与ELISA免疫法测定两组患者外周血Th1细胞浓度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IL-2、IFN-γ)和Th2细胞浓度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IL-4、IL-10)以及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并与60例同期正常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组患者Th1[(5.25±3.18)%]、IL-2[(124.52±42.14)ng/L]、IFN-γ[(133.12±10.25)ng/L]、Th1/Th2(0.59±0.08)水平显著低于缓解组[Th1(9.15±2.85)%、IL-2(195.32±45.13)ng/L、IFN-γ(58.96±12.14)ng/L、Th1/Th2(0.82±0.06)]及对照组Th1(12.98±0.67)%、IL-2(215.36±51.32)ng/L、IFN-γ(64.98±10.42)ng/L、Th1/Th2(1.15±0.18)],而Th2[(22.15±4.58)%]、IL-4[(127.52±57.14)ng/L]、IL-10[(90.25±21.04)ng/L]、IGE[(412.63±212.15)×10^3U/L]、IGG[(228.21±112.46)×10^3U/L]水平则高于缓解组[Th2(15.68±3.12)%、IL-4(51.25±14.35)ng/L、IL-10(46.78±11.98)ng/L、IgE(212.48±115.62)×10^3U/L、IgG(125.14±45.85)×10^3U/L]及对照组[Th2(1.48±0.65)%、IL-4(46.79±13.57)ng/L、IL-10(34.52±8.15)ng/L、IgE(48.75±22.95)×10^3U/L、IgG(42.36±18.96)×10^3U/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组中,重度组患者Th1、IL-2、IFN-γ水平显著低于轻度组、中度组,而Th2、IL-4、IL-10、IgG、IgE水平则高于轻度组和中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清IL-4、IL-10与IgG、IgE均呈正相关,而IL-2、IFN-γ均与IgG、IgE均呈负相关。结论 Th1/Th2细胞的失衡是哮喘的主要原因与关键环节;Th1/Th2细胞因子分泌失衡与哮喘病程进展关系密切,在哮喘防治过程中应重视对Th1/Th2失衡细胞因子的调节。  相似文献   

13.
崔鲂  孟江萍 《当代医师》2014,(1):35-36,41
目的 研究不明原因习惯性流产(UHA)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regulatery T cell,Treg)和辅助性T细胞17(T help cell 17,Th17)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42例不明原因习惯性流产患者为UHA组,选择同期20例健康体检正常女性作为对照,分别对两组采集与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用流式细胞仪分析UHA外周血Treg细胞、Th17细胞的表达,同时用ELISA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中IL-17的水平.结果 Treg细胞在UHA组中明显降低(t=6.68,P<0.01),Th17细胞在UHA组中明显升高(t=-17.52,P<0.01),UHA组PBMC培养上清中IL-17水平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2,P<0.01).结论 Treg/Th17免疫平衡对不明原因习惯性流产患者免疫调节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髓源性抑制性细胞(MDSCs)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筛选3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和14例健康体检者,采集其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MDSCs频率,同时对病例组血清标本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TRFIA)检测HBV血清标志物。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MDSCs频率[2.10%(1.23%~3.30%)]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0.54%(0.43%~0.76%)](P〈0.01);HBsAg高含量组的MDSCs频率[3.30%(2.40%~5.30%)]显著高于低含量组[1.20%(0.90%~1.60%)](P〈0.01);不同HBeAg含量间MDSCs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HB患者外周血MDSCs频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而且MDSCs频率与HBsAg含量有关。提示CHB患者外周血中MDSCs募集增多,从而介导机体免疫耐受机制,参与乙型肝炎慢性迁延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红细胞、单个核细胞及多形核粒细胞内钾(K)、钠(Na)含量的变化。[方法]选取住院COPD合并肺心病患者40例,健康对照组36例。采用密度-梯度法分离血细胞,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细胞的K、Na含量。[结果]患者组红细胞K(65.97±12.80)mmol/L、Na(7.93±1.33)mmol/L明显降低(P〈0.05),单个核粒细胞K(11.93±3.34)μmol/10^9cells、Na(27.32±18.76)μmol/10^9cells无明显改变(P〉0.05),多形核粒细胞K(27.32±18.76)μmol/10^9cells、Na(15.84±12.53)μmol/10^9cells,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单个核细胞K与多形核粒细胞K、Na及PaCO2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67,0.34,0.31,P〈0.05)。[结论]COPD合并肺心病患者存在体K的缺失,多形核粒细胞及单个核粒细胞并不能很好地反映体内K、Na的慢性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IL-10+CD19+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s,Breg)与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的比例及两者的相互作用。方法:收集急性乙肝(acute hepatitis B,AHB)患者28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31例和健康体检者(健康组)25例。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经CpGODN2006和佛波酯体外作用后,流式细胞术分析Breg、Treg的表达及其相关性,ELISA检测培养上清IL-10水平。通过免疫磁珠剔除CD4+CD25+T细胞后分析Breg与Treg表达频率间的相关性。结果:CpGODN 2006和佛波酯作用后CHB组Breg和Treg百分率较AHB组和健康组均明显升高(Breg:P值分别为0.003和0.001;Treg:P值分别为〈0.001,0.005),AHB组和健康组间两类细胞表达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reg:P=0.796;Treg:P=0.227);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CHB组Breg与Treg表达百分比存在正相关关系(r=0.50,P=0.004),而AHB组和健康组无此相关性(r=-0.15,P=0.462;r=0.09,P=0.669)。CHB组IL-10表达高于AHB组和健康组(z值分别为-6.596、-6.373,P均〈0.001),AHB组和健康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52,P=0.341)。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CHB组IL—10与Breg存在正相关关系(r=3.303,P=0.005)。CHB组患者Breg和IL-10的表达在剔除CD4’CD25’T细胞前后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reg和Treg在CHB患者中表达频率升高,Breg可能通过IL-10的分泌参与慢性乙肝的免疫调节,且该作用不依赖于Treg。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与施万细胞(SCs)联合移植对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雌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各12只;制作右下肢长10 mm坐骨神经缺损模型后,A组注入全贴壁法培养的BMSCs与差速贴壁结合阿糖胞苷法培养的SCs,B组仅注入BMSCs,C组仅注入SCs,D组注入磷酸盐缓冲液(PBS)作为阴性对照。分别于4、8周观察动物一般状态,测定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神经传导速度(NCV)以及免疫组化检测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水平。结果 4周时,SFI绝对值A组(53.07±5.36)优于B组(62.73±7.63)、C组(67.17±8.06)、D组(77.56±2.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损伤侧NCV[(20.38±3.13)m/s]优于B组[(16.54±2.18)m/s]、C组[(17.74±0.93)m/s]、D组[(8.25±1.73)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周时,SFI值A组(35.43±4.5)优于B组(48.25±3.62)、C组(51.48±3.93)、D组(70.53±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损伤侧NCV值[(25.67±2.18)m/s]优于B组[(19.69±4.07)m/s]、C组[(21.37±3.17)m/s]、D组[(10.93±1.59)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周时A、B、C组EGF和bFGF表达平均光密度值(AOD)与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SCs与SCs联合移植能够促进损伤轴突的再生,恢复神经功能,对周围神经损伤具有明显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激活态雪旺细胞(SCs)对神经干细胞(NSCs)的分化作用。方法取出生24 h内的SD乳鼠脊髓NSCs,分离培养并传至4代。取体重(100±5)g的SD大鼠,结扎右侧坐骨神经,1周后取双侧坐骨神经,左侧提取正常坐骨神经分离培养SCs(普通SCs),右侧提取结扎变性的坐骨神经分离培养SCs(激活态SCs),均采用双酶消化加差速贴壁法。将SCs与NSCs应用Transwell培养皿联合培养,分为三组:A组为激活态SCs与NSCs;B组为普通SCs与NSCs;C组仅为NSCs。于培养的第2、4、6天检测各组NSCs活性。1周后,Western blot检测各组SCs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检测各组NSCs分化比例。结果传至4代的NSCs生长稳定,分离的SCs 7 d后大量增殖呈旋涡状。联合培养后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第2、4天三组细胞的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6天C组活细胞比例开始降低,A、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A组细胞表皮生长因子(EGF)表达水平(0.486±0.028)、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水平(0.385±0.023)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P-2荧光染色,每高倍视野阳性细胞比例A组[(35.26±2.53)%]高于B组[(27.63±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FAP荧光染色,每高倍视野阳性细胞比例A组[(62.42±3.78)%]低于B组[(70.18±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活态SCs能够促进NSCs向神经元的分化进程,提高神经元的分化比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回顾性分析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 aplastic anemia,SAA)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联合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identical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haplo-HSCT)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总结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2007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收治的27例SAA患者进行UC-MSCs联合haplo-HSCT治疗的资料,观察移植后细胞植入、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和2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结果 干细胞全部植入成功,无MSC回输不良事件发生.白细胞及血小板植入时间分别为12(8~ 21)d及14(10~26)d;Ⅱ~Ⅳ度和Ⅲ/Ⅳ度aGVHD发生率分别为40.7%和22.2%,cGVHD发生率为50.0%,广泛性仅为15.4%;2年OS为76.3%.结论 UC-MSCs联合haplo-HSCT对无全相合亲缘或无关供者的SAA患者疗效可行有效,可作为SAA患者挽救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足月新生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潜能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50例足月新生儿,中度HIE和轻度HIE和对照各10例,重度HIE20例,其中2周后明显好转者10例,2周后无明显者10例。取出生后3 h内和第7天时(仍存活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10 d,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estin阳性表达细胞。结果新生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化形成的具有神经细胞标志Nestin的细胞数,生后3 h重度HIE症状好转组(68.99±7.85)、症状无好转组(71.43±6.88)、中度HIE(73.34±6.46)、轻度HIE(70.46±6.66),与对照组(71.13±7.1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82,P〉0.05)。生后第7天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化为具有神经细胞标志Nestin的细胞数,重度HIE新生儿症状好转组明显增高(94.50±15.57 vs 68.99±7.85,t=4.657,P=0.000),且高于同时期症状改善不明显组(94.50±15.57vs 69.48±5.32,t=4.621,P=0.000)。结论重度HIE新生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潜能的高低与中枢症状改善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