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分析玻璃体注气术治疗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及预后。  方法  收集2008年8月至2012年7月因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于本院眼科接受玻璃体注气术的患者资料, 共16例16眼, 均行表面麻醉下手术, 术后根据视网膜裂孔的位置指导患者选择合适的体位, 术后1~3 d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封闭视网膜裂孔。总结术后视网膜复位率、视力恢复情况及手术并发症。  结果  16例患者中, 男8例, 女8例, 年龄(46.4±14.4)岁(19~68岁), 病程(16.8±14.7)d(3~60 d), 术后随诊时间(7.3±7.0)个月(1~28个月)。15例视网膜裂孔位于上方8个钟点内, 1例裂孔位于颞下方。14例为圆形或马蹄形裂孔, 其中10例1个裂孔, 3例2个裂孔, 1例3个裂孔, 另2例有多发筛状裂孔, 但裂孔范围小于3个钟点。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 2例术后出现眼压升高, 使用局部降眼压药物治疗后恢复正常。13例患者术后视网膜复位, 5例在术后4 d至4个月复发视网膜脱离, 其中3例为原视网膜裂孔未能闭合, 2例为新发裂孔。一次手术未成功的患者, 再次或者多次手术后视网膜总复位率为100%。一次手术成功的8例患者中, 5例末次随访视力在0.5或以上, 5例术后视力提高, 3例无变化; 两次或者多次手术的8例患者中, 3例末次随访视力在0.5或以上, 5例术后视力提高, 1例无变化, 2例下降。9例黄斑脱离的患者中, 7例术后视力提高, 而7例无黄斑脱离的患者中, 3例术后视力提高。  结论  对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注气术是一种操作简单的手术方法, 选择合适的病例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但术后新发视网膜裂孔和复发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因此术前应掌握手术适应证, 术后应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视网膜下膜取出术治疗Vogt-小柳-原田病(Vogt-Koyanagi-Harada disease, VKH)合并黄斑区视网膜下膜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玻璃体切除+视网膜下膜取出术的VKH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3例VKH患者共4只眼接受了视网膜下膜取出术。患者中男2例, 女1例, 平均年龄40.7岁(31~48岁)。接受视网膜下膜取出术的4只眼中, 术前均有黄斑区视网膜下膜, 最佳矫正视力在光感至0.06之间; 2只眼术前无白内障, 1只眼合并轻度白内障, 1只眼合并重度白内障。所有患眼在术中均行玻璃体大部切除+视网膜切开+视网膜下膜取出术; 合并重度白内障的患眼术中行后路晶体切除术; 1只眼术中行C3F8填充, 另3只眼行硅油填充。所有患者围术期无严重并发症。随访过程中, 3只行硅油填充术的患眼均行二期硅油取出术, 术后随诊过程中均无视网膜脱离。2只术前无白内障的患眼在随访过程中均出现白内障并影响视力, 均成功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前有轻度白内障的患眼行硅油取出术的同时行后路晶体切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末次随诊在最后一次手术后1~6个月, 平均3.8个月, 均无活动性的前后节炎症。4只眼的末次随诊视力较第1次术前均有所提高。  结论  视网膜下膜取出术是治疗VKH合并黄斑区视网膜下膜的有效方法; 下膜取出术后常出现白内障, 需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方法选择并分析其疗效。  方法  视网膜脱离68例患者70只眼, 根据视网膜脱离类型和程度行不同的视网膜复位手术, 分析手术前后视力变化、视网膜复位情况及并发症。  结果  一次手术复位者62只眼(其中19只眼硅油填充下视网膜在位), 视网膜复位率88.6%;6只眼再次手术, 最终视网膜复位率为97.1%。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数指以下者46只眼, 占65.7%;术后平均随诊(5.3±2.2)个月, 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大于0.05者58只眼, 占82.9%。手术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26, P=0.000)。术后并发症分别表现为疼痛1只眼, 视网膜前局限性增生3只眼, 并发白内障5只眼, 术后一过性高眼压8只眼。  结论  及时行合理的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是确保视网膜解剖复位、恢复视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亚临床性视网膜下液的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表现。  方法  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后临床视网膜复位但视力恢复不佳或有视物变形症状患者19例21眼, 应用3D OCT在其黄斑部行范围为6 mm×6 mm×1.7 mm、分辨率为512×128的三维扫描检查。分析患者黄斑部的OCT表现, 包括中心凹神经上皮厚度、神经上皮脱离情况、感光细胞内外节(inner segment/outer segment, IS/OS)结合部情况等。  结果  3D OCT检查显示15眼存在黄斑区亚临床性视网膜下液, 均为术前黄斑脱离的患者。其中14眼神经上皮的IS/OS结合部反光信号完整且增厚增强, 2眼可见中心凹外色素上皮层的高反射隆起, 2眼可见视网膜前膜反射信号。15眼中, 7眼神经上皮断续脱离。7例患者进行了多次OCT随访, 时间为术后3~12个月, 神经上皮脱离最终全部消失, 最佳矫正视力恢复到0.7~1.2。  结论  3D OCT能发现临床视网膜复位患者的亚临床性视网膜下液并确定脱离范围, 大多数患者表现为神经上皮浅脱离, IS/OS结合部反光信号完整且增厚增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 PCV)并发玻璃体积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2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29例(29只眼)首诊为玻璃体积血, 玻璃体切除术后确诊为PCV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18例, 女性11例; 年龄40~84岁, 平均(61.5±11.5)岁。术前视力:光感者5只眼, 手动者17只眼, 眼前数指者3只眼, < 0.1者3只眼, ≥ 0.1者1只眼。29只眼均给予玻璃体切除术, 其中13只眼给予C3F8填充, 14只眼给予硅油填充。14只眼合并白内障行摘除术。术后随访1~84周, 平均33周。  结果  术后23只眼视力提高, 占79.3%;6只眼视力不变, 占20.7%。末次随诊, 视力≥ 0.3者4只眼, ≥ 0.1者6只眼, ≥ 0.01者9只眼, 眼前手动与眼前数指者各5只眼。术前与术后视力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032, P < 0.05)。术后视网膜在位28只眼, 其中8只眼为硅油填充下视网膜在位; 视网膜脱离1只眼。29只眼手术中均见视网膜下大量出血。术后视网膜下出血均有不同程度吸收, 其中7只眼积血完全吸收, 仅见色素紊乱及机化膜。  结论  玻璃体切除术可以有效治疗继发于PCV的玻璃体积血, 提高患者视力; 合并视网膜脱离时联合硅油或惰性气体填充可使大部分患者获得视网膜解剖复位及视力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最小量巩膜外加压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和并发症。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采用无放液、最小量巩膜外硅海绵加压术治疗28例患者30只眼, 术前术后视力变化、视网膜复位情况及并发症。  结果  采用无放液、最小量巩膜外加压治疗的28例患者30只眼中巩膜外硅海绵加压缝合1针13只眼, 缝合2针14只眼(其中1只眼2个裂孔分开, 分别进行巩膜外加压1针), 缝合3针及以上3只眼。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 < 0.1为14只眼, 0.1~0.3为8只眼, > 0.3为8只眼。术后平均随诊(9.4±2.5)个月, 术后最佳矫正视力 < 0.1为5只眼, 0.1~0.3为9只眼, > 0.3为16只眼, 治疗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视网膜24 h内复位20只眼, 72 h内复位8只眼, 再次手术3只眼。一次性手术成功率90%, 二次成功率100%。发生巩膜外加压海绵外露1例。  结论  无放液、最小量巩膜外加压术是治疗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经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检查确诊并接受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的22例(22只眼)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后平均随访8个月(1~51个月), 观察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情况。  结果  22只眼中有12只眼(54.5%)为视力明显改善, 6只眼(27.3%)为视力轻微改善; 3只眼(13.6%)为视力不变; 1只眼(4.5%)为视力下降。其中视力达到0.3及以上者所占比例由术前的13.6%增加至术后的59.1%。术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为(545±175)μm, 术后平均厚度为(220±105)μm, 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较术前明显减少(P < 0.01)。  结论  玻璃体切除手术是治疗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分析2621例腹膜后腹腔镜手术的临床资料。  方法  2002-2009年在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行腹膜后腹腔镜手术病例2621例, 分别对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诊断、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日和并发症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621例患者中男性1271例, 女性1350例, 年龄8~86岁(平均48.9岁)。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腹膜后腹腔镜手术治疗, 其中肾上腺手术1410例, 占53.79%;肾脏手术1041例, 占39.72%;肾盂、输尿管手术170例, 6.49%。手术时间20~120min (平均60.5min); 出血量10~1500ml (平均85.2ml); 住院日3~97d (平均20.6d), 术后住院日2~35d (平均6.5d)。共发生各类并发症191例, 均得到及时处理。  结论  腹膜后腹腔镜手术技术已逐渐成熟, 在泌尿外科得到广泛应用, 已逐渐替代传统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新型末端可弯3D腹腔镜进行肾部分切除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29例肾肿瘤患者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了末端可弯3D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男性18例,女性11例,年龄37~65岁,肿瘤直径2.2~5.6 cm。记录并观察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出血量及术后住院天数。  结果  29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75~130 min,缺血时间11~28 min,出血量30~150 ml,术后住院5~8 d,随访3~15个月,无复发和转移。  结论  利用末端可弯3D腹腔镜成像系统行肾部分切除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高速玻璃体切割系统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联合后段玻璃体切割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60岁以上且有Ⅱ级以上晶状体浑浊伴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81例(86眼), 采用高速玻璃体切割系统行前后节联合手术。其中男性43例(46眼), 女性38例(40眼), 平均年龄(72.1±10.5)岁(60~83岁)。患者术前均行眼科常规检查、A/B超声检查及人工晶体度数测定。患者行23G微创切口穿刺后, 先闭合眼内灌注, 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 保留前房粘弹剂, 行Resight非接触式广角镜系统下高速玻璃体切割, 术后行硅油或C3F8或眼内灌注液填充。观察患者视力改善状况、眼底情况及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 平均手术时间(48.0±12.6)min(35~65 min)。86只眼中, 术后视力提高者80只眼(93.0%), 不变者5只眼(5.8%), 视力下降者1只眼(1.2%)。术后角膜水肿者10只眼(11.6%), 前房反应25只眼(29.1%), 经对症处理1周后均明显缓解。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结论  对于有Ⅱ级以上晶状体浑浊且需要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老年白内障患者, 釆用高速玻璃体切割并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 可在术后快速提高视力, 且较少发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糖皮质激素治疗视神经炎(ON)患者的效果和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68例ON患者(96只患眼)的临床资料,根据采用的糖皮质激素药物分为地塞米松组(组1,23只眼)和甲基强的松龙组(组2,73只眼),组2根据甲基强的松龙起始剂量1 000 mg、500 mg和200 mg分为组2A(10只眼)、组2B(41只眼)和组2C(22只眼)三个亚组。结果长期随诊视力提高的患眼数组1和组2相比(13只眼vs.44只眼)无显著性差异(P=0.230),回归分析表明与视力提高相关的因素是开始使用糖皮质激素距离发病的时间(P=0.046)、视神经萎缩(P=0.015)、视野改善(P=0.007)和VEP改善(P=0.048)。组2A患眼视力提高的时间[(4.5±1.6)d]明显短于组1[(7.5±5.1)d]、组2B[(5.8±2.4)d]和组2C[(9.0±3.7)d](P=0.011)。结论在发病后尽早使用糖皮质激素是治疗ON的关键,采用每日静脉滴注甲基强的松龙1 g为起始剂量的治疗方案能在短时间迅速提高视力,但对长期随诊视力提高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多波长氪离子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8例98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者采用多波长氪离子激光光凝治疗,术后定期观察视力、黄斑水肿、视网膜新生血管及无灌注区情况,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10个月。结果视力增加76.5%(75/98),不变者23.5%(23/98)。无一例视力减退。激光治疗前视力0.5以上者占48.98%(48/98),治疗后为65.31%(64/98);黄斑水肿完全消退者42.85%(42/98),部分消退者43.88%(43/98),不变者13.27%(13/98)。视网膜新生血管完全消退者66.66%(10/15),部分消退者33.44%(5/15)。视网膜无灌注区经多次激光治疗后,大部分消失。结论多波长氪离子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飞秒激光(瑞士Femto-LDV飞秒激光)与机械刀(法国MORIA OUP)制作角膜瓣的SBK手术的有效性、预测性、安全性、稳定性。方法 2010年1~4月成都康桥眼科医院门诊完成的SBK手术病例2000眼(球镜-1.00~9.75 D,柱镜0~2.75 D),根据制瓣方式分为飞秒激光组和板层刀组各1000眼,所有手术均采用VISX S4(美国AMO公司)行基质切削,且都由同一手术医师完成。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天、1周、1月、3月、6月的裸眼视力(UCVA)、术后屈光度、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丢失,并分析各组屈光稳定性和术后并发症。结果预测性:两种手术均具有良好的预测性,但术后1天时飞秒激光组优于角膜板层刀组;有效性:术后1天UCVA达到或超过术前BCVA的比例,飞秒激光组为95.5%,明显高于机械刀组的9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周、1月、3月、6月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视力超过BCVA一排以上的比例,飞秒激光组为21.5%,明显高于机械刀组的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性和安全性:术后6月BCVA丢失在2排以上者飞秒激光组为0眼,机械刀组有3眼。结论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的SBK手术有较快的视力恢复,更好的术后视力,更高的安全性,但对于术后晚期视力稳定性和角膜生物力学变化情况,仍需长期观察。  相似文献   

14.
唐晨  赵英  钟守国  苏文成 《华西医学》2011,(8):1200-1202
目的观察在表面麻醉下不作结膜瓣和传统的以穹窿为基底结膜切开的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5.5mm直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0年12月资料较完整的老年性白内障160例,将160例320只眼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80例160只眼。在表面麻醉下行小切口白内障手术。A组不做结膜瓣,行长5.5mm角巩膜缘的平行切口;B组行以穹窿为基底的传统的结膜瓣,做长5.5mm角巩膜平行切口;两组均行手法小切口白内障劈核摘除联合5.5mm直径硬质人工晶状体植入。观察术后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1个月,患者眼部舒适者:A组154只眼(96.25%),B组141只眼(88.1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32,P〈0.05)。术后结膜退缩、下垂、巨大瘢痕:A组7只眼(4.38%),B组29只眼(18.1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49,P〈0.01),两组患者术后1d、1周及1个月视力比较:1d,A组120只眼(75.00%),B组128只眼(80.00%)(χ2=1.467,P〉0.05);1周,A组130只眼(81.25%),B组132只眼(82.25%)(χ2=0.084,P〉0.05);1个月,A组138只眼(86.25%),B组139只眼(86.86%)(χ2=0.027,P〉0.05);角膜水肿于术后2周后均消退。结论在表面麻醉下不做结膜瓣较做结膜瓣小切口白内障劈核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省时、对眼表面破坏小,角巩膜切口较小且较为隐闭,术后恢复快。在基层医院是一种较好的白内障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以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亚砷酸(ATO)双诱导联合化疗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效果.方法 对18例初诊APL病人以ATRA和ATO进行双诱导,达完全缓解(CR)以后,给予联合化疗:DA方案(第1个月,去甲氧柔红霉素每天10 mg/m2或柔红霉素每天45 mg/m2,第1~3天;阿糖胞苷每天100 mg/m2,第1~7天)、ATO(第2个月,5 mg/d静滴,第1~28天)、MTX(第3个月,15 mg静滴,每周1次,共4次)、ATRA(第4个月,每次10 mg,每日3次口服,第1~15天),交替序贯巩固维持治疗3~4周期,总治疗时间1.0~1.5年.结果 APL病人诱导治疗后均达CR,经巩固维持治疗,15例病人至今均为持续CR(CCR)状态;3例停止治疗1~2年内复发,复发病人经再诱导后,再次缓解.无病人出现严重或不可逆的毒性反应.3年内无死亡病例.结论 ATRA和ATO双诱导联合化疗治疗初治APL,疗效可靠,毒性反应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角膜胶原交联疗法治疗圆锥角膜的疗效.[方法]对在本院接受角膜胶原交联疗法治疗的20例圆锥角膜患者(33眼)进行前瞻性研究,观察患者术后1周内术眼反应,以及术后6个月相关指标(视力、角膜、晶体、视网膜情况、眼压、角膜地形图、角膜内皮计数)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1周内术眼反应轻微,术后6个月角膜、晶体、视网膜情况、眼压和角膜内皮计数稳定,30眼(18例患者)裸眼视力改善,矫正视力稳定,角膜曲率显著降低.有3眼(2例患者)角膜扩张仍有进展,并进行了再次交联治疗,最终获得改善.[结论]采用角膜胶原交联疗法治疗圆锥角膜具有有效率高,术后反应轻,无副作用的优点,大部分患者治疗后角膜曲率降低,裸眼视力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爱维治联合曲安奈德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ION)的疗效。方法临床确诊AION病例36例(36眼),采用静脉滴注爱维治注射液1200mg/d,15d为1个疗程;曲安奈德注射液20mg,球后注射1次。每天观察视力、眼底,治疗前有视野检查的复查视野。结果治疗后视力明显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前作视野检查的27例,治疗后好转23例,占85.2%,无明显改变4例,占14.8%;视盘水肿完全或部分消退29只眼,有效率80.5%,无明显变化7只眼,占19.5%。结论应用爱维治联合曲安奈德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钟捷  刘三梅 《华西医学》2010,(1):112-114
目的:观察波及黄斑区的孔源性视网膜离术后各时期黄斑区相干光断层扫描图像特征及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眼轴长度与手术后视网膜下液吸收的关系,分析其与视力恢复过程的相关性。方法:对53例(53眼)波及黄斑区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经巩膜外加压术后视网膜复位的患者分别于术后1周、1月、3月、6月进行相干光断层扫描检查,观察黄斑区形态变化及黄斑区视网膜下液残留情况,并将检查结果与患者病程、眼轴长度以及手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等临床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术后1周,所有病例均残留程度不等的视网膜下液,随着时间的延长,积液不断吸收。与之相对应,患者视力逐渐提高。术后3月,黄斑区视网膜下积液全部吸收累计33例,其中眼轴长度大于26 mm患者视网膜下液吸收速度较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43例患者黄斑区视网膜下积液全部吸收,仍有7例神经上皮浅脱离,3例局限性神经上皮脱离。术后6月时患者最佳矫正视力〈0.05者7眼,0.05~0.3者17眼,≥0.3者29眼。结论:光学相断层扫描能从微观角度清晰地显示视网膜复位后黄斑区形态结构的变化。巩膜外加压术后视网膜复位的患者黄斑区仍残留少量的视网膜下积液,视网膜下积液的逐步吸收能较好地解释术后视力的恢复过程。眼轴长度大于26mm患者视网膜下液吸收速度较慢。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儿童视神经炎(ON)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确诊为ON的患儿共31例(52眼)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比较不同临床特征对ON转化为多发性硬化(MS)或视神经脊髓炎(NMO)的影响。结果:10例(32.3%)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21例(67.7%)双眼起病,初诊视力下降至≤0.1共29眼(55.8%),13例(41.9%)出现视乳头炎;治疗后视力恢复至≥1.0者共21眼(40.4%)。平均随访时间为43.6月(12~84月),9例(29.0%)在随访期间转化为MS或NMO,其中6例诊断为MS,3例诊断为NMO。2组复发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结论:儿童ON双眼起病多见,视力下降严重,治疗后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20.
吴定渊 《华西医学》2009,(4):988-989
目的:雷尼替丁三联疗法与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比较。方法:将73例消化性溃疡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7例,雷尼替丁150 mg、阿莫西林1000 mg、甲硝唑400 mg每日2次,治疗2周后,单用雷尼替丁150 mg连用4周。对照组:36例,奥美拉唑20 mg、阿莫西林1000 mg、甲硝唑400 mg每日2次口服。治疗2周后,单用奥美拉唑20 mg连用4周。治疗期间每周到门诊随访,记录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用药结束后1月做胃镜检查。结果:治疗后两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或消失。胃镜复查结果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疗效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