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参地轮作紫穗槐(Amorpna fruticose)后,人参根际微生物区系发生了变化。增加了根际微生物区系的总数量,尤其增如细菌(氨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等)的数量。但是真菌,放线菌和纤维分解微生物的数量降低。并且,有机质、全氮和速效磷均有明显地增加,即增加土壤肥力,又为人参梗际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进一步提供人参生长需要的丰富养料。  相似文献   

2.
老参地轮作豆科植物紫穗槐后人参土壤真菌区系数量有明显地增加。不同培养基的真菌区系数量差异性很大。不同季节对人参土壤真菌区系数量的动态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不同培养基略有差异,如马丁氏培养基和李特曼氏培养基的高峰在7月24日至8月26日出现,而赫氏培养基的高峰提前在6月25日出现。不同季节不同培养基出现频率最多的优势种为青霉属、毛霉属、木霉属、镰刀菌属和曲霉属等五个属。  相似文献   

3.
老参地轮作胡枝子和肥施,可以增加人参微生物的活跃性,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为人参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人参微生物区系的总数量的增加,增强土壤速效养分、土壤呼吸强度作用、硝化作用和氨化作用,这与人参的产量有关。但是,老参地施肥不恰当,会促进致病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也会导致人参病害加剧,存活率降低和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4.
人参是我国名贵的中药材,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人参栽培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栽培方法虽有一定的改进,但还是沿用砍树栽参的传统方法。足以严重地破坏自然生态,给人类带来不可预期的后果。人参是禁忌连栽的。这样不仅障碍了参业的发展,而且也适应不了我国四化建设的步伐。“老参土再栽参”是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国内外参业工作者和参农做了  相似文献   

5.
前言老参地轮作柴德槐后,人参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笔者在《老参地轮作紫穗槐对人参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一文中已作了评述,放线菌在土壤中在某些物质转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分布在土壤中的主要抗菌素产生菌。对于土壤中放线菌的分布、区系组成及其产生抗菌素的研究,已有了许多报道。但从老参地再利用的角度,探论与分析放线菌的区系变化,以及探讨人参根际土壤拮抗放线菌的抑菌效应的报道还很少。本文是在研究老参地轮作紫穗槐对人参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干旱地区不同土壤类型,温度和水分以及施用有机肥和无机肥对土壤微生物类型和数量消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三江源不同生态系统下土壤微生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三江源国家保护区不同生态系统下土壤有机质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结果表明:各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数量、有机质均表现出差异,湿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均高于其他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8.
不同退耕还林模式下土壤微生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四川省洪雅县两种主要退耕还林模式的桦木(Betulaluminifera)、苦竹(Pleioblastusamarus)林地为对象,并以农耕地为对照,研究了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季节动态变化及这两种林木的根际效应,分析和探讨了这两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微生物数量在不同季节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两种林地中,微生物数量从春季到秋季一直增加,秋季达最大,冬季最小;在农耕地中,从春季到冬季一直增加,在冬季最大。(2)三大类土壤微生物区系中,细菌数量占绝对优势,放线菌数量次之,真菌数量最少;农耕地全年的微生物总数(干重条件下)最多,苦竹林地次之,桦木林地最少。(3)不同的季节,桦木和苦竹的根际效应各不相同,各季节微生物的R/S值都在1~2,全年的微生物R/S值分别为1.37,1.24。(4)从微生物学总体上评价两种退耕还林模式的生态效益,则苦竹林模式优于桦木林模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微生物学角度评价了酸雨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经不同地区土壤中微生物(细菌、霉菌和放线菌)数及细菌和真菌组成的比较,结果表明:酸雨使土壤中细菌的数量减少最为明显,其中芽孢杆菌和假单孢菌的数量变化占主导地位。真菌的数量则相对增加,主要是曲霉和青霉呈增长趋势。而土壤中放线菌的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11.
促生菌对青饲玉米土壤微生物区系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进行了促生菌对青饲玉米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变化及消长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促生菌能使青饲玉米土壤微生物数量显著增加,其细菌,放线菌的数量随玉米的生长发育逐渐增多,而具菌数量增和缓慢,微生物生理群显著地高于对照,玉米根际芽孢杆菌明显增加,并随青饲玉米生育其而变化,促生菌对玉米大斑病及瘤黑粉病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层取样比较不同栽培年限苜蓿地土壤主要养分及在土体的垂直分布特征,分析了不同栽培年限苜蓿地土壤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苜蓿种植时间的长短对土壤主要养分分布影响程度不同,总体表现是苜蓿种植时间越长,对土壤主要养分分布影响越大.不同种植年限苜蓿地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随苜蓿栽培年限的增长而增加,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pH随苜蓿栽培年限的增长而略有降低,随土层深度增加而略有增加,但差异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张博  董瑜  张薇 《科学观察》2012,(4):28-39
土壤微生物区系研究对于探索自然生命机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各类环境污染、维持生态服务功能及促进土壤持续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这些领域的发展趋势和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核桃林下魔芋根区土壤微生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镇安县新民村和庙坡村核桃林及林外魔芋根区土壤养分和微生物区系进行分析研究,探索林下魔芋长势好、产量高的原因。采用常规方法分析土壤养分;用稀释平板法测定土壤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采用形态观察结合序列分析对优势微生物进行分类鉴定。研究显示:(1)林下土壤pH、速效氮磷钾及有机质含量高于林外。(2)林下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总数增加,真菌减少。(3)林下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真菌增加。(4)林下土壤优势微生物放射型根瘤菌(R.radiobacter)、苏云金芽孢杆菌(B.thuringiensis)、黄色蠕形霉(T.flavus)、黒附球菌(E.nigrum)及绿淀粉酶链霉菌(S.viridodiastaticus)数量和比例较林外不同程度增加。结果表明核桃林下魔芋长势好、产量高与其根区土壤养分及良好的微生物区系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黑松林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其养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山东低山丘陵区黑松林林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方法,对不同树龄和生长代数的林地根际与林间土壤微生物及其主要几种生理类群的数量分布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黑松林地土壤微生物以细菌占绝对优势,其次为放线菌.②随着树龄的增加,除氨化细菌外,林地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微生物总数量及各生理类群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③头栽林地土壤的细菌、放线菌、微生物总数量及各生理类群(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固氮菌、纤维素分解菌和磷细菌)都不同程度高于连栽林地,平均数量分别约是连栽林地的1.43倍、1.08倍、1.18倍及(1.37倍、1.94倍、1.45倍、1.31倍和1.24倍),但真菌平均数量(1.33×10^6个/g土)比连栽林地(1.48×10^6个/g土)的低11.3%.④除放线菌R/S值小于1.0外,土壤其余2大类和各生理类群的R/S值均在1.0以上,其中硝化细菌的R/S值最小,固氮菌的R/S值最高.⑤连栽引起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含量及pH值分别下降9.42%、14.3%、19.9%、14.7%、20.4%及7.3%.  相似文献   

16.
以黄冠梨为材料,分别研究了在根部施用和叶面喷施光合细菌菌剂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土壤酶活力、土壤养分、梨树根活力、叶片营养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根部施肥改善了土壤的pH和速效磷质量分数,显著增加了有益微生物菌群数量,提高了土壤酶活力和根的活力,增加了有效氮、有效钾和有机质的质量分数;2)叶面、根部施用菌液改善了叶片一些营养元素的质量分数,其中叶片中Ca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显著提高了20.5%,15.9%,Mg元素的质量分数提高了7.1%,3.9%,Fe元素的质量分数提高了131.2%,20.1%,在改善梨树叶片中、微量元素营养上叶面施肥效果更好;3)在梨果实品质方面,叶面施肥和根部施肥较对照改善了果皮亮度,增加了中、微量元素的质量分数,提高了果实内外品质,其中单果质量、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和Zn元素质量分数皆显著增加.试验说明:在改善外观品质方面叶面施肥优于根部施肥,而在内在品质方面,根部施肥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不同土壤灭菌方法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灭菌处理是土壤生态学、微生物学及其相关学科的一种重要研究手段,灭菌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后续研究的进行及其结果的准确性.常用土壤灭菌方法的灭菌效果及其评估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本文选取目前常用的3种灭菌方法,即高温高压蒸汽法、氯仿熏蒸法及辐射灭菌法,对不同背景的土壤样品进行灭菌.通过改变灭菌次数及灭菌间隔时间,观察灭菌后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1)常规氯仿熏蒸灭菌后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并不完全随着微生物量的减小而降低,说明单纯从土壤微生物量的角度不能准确界定灭菌效果以及解析微生物在土壤生态过程中的作用;(2)高温高压蒸汽比常规氯仿熏蒸和辐射灭菌方法有更好的土壤微生物灭活效果.实际应用中采用高温高压蒸汽灭菌时,建议采用灭菌2次、时间间隔为3d的灭菌处理;在相关研究中,对使用该方法灭菌效果的分析研究最佳时间不宜超过2d.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沙质草地开垦后,玉米不同种植年限下土壤磷库变化及磷循环的微生物过程。选取科尔沁地区沙质草地开垦后种植玉米不同年限(10yr,20yr和60yr)的土壤,探究了土壤磷形态变化规律及微生物的作用。结果表明:长期(60yr)种植玉米的土壤中速效磷(3.28mg·kg-1)和全磷(0.34g·kg-1)含量较10yr分别显著提高至7.81 mg·kg-1及0.56g·kg-1(P<0.05);活性磷和中等活性磷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稳态磷含量持续上升。另外,种植玉米60yr土壤较10yr降低了丛枝菌根真菌的丰度;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增加(P<0.05)。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种植玉米60yr后,土壤中含phoD基因细菌的多样性显著下降,群落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土壤pH值、全碳和全氮与含phoD基因细菌群落的变化显著相关,这表明长期种植玉米造成土壤碳、氮及pH值的改变影响了土壤磷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饲料方面的因素对动物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提出了消除其对微生物区系不良影响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为掌握共和盆地沙化土地不同恢复年限土壤细菌与真菌群落变化特征,以贵南县黄沙头25、20、15、10、5年等5个恢复年限(分别为1997、2002、2007、2012、2017年营造)的人工混交林(青杨、乌柳和沙棘)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恢复年限0~20 cm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土壤含水率、有机质、速效氮、速效钾、速效磷逐年增大,pH逐年降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在恢复20年为最大值,全磷含量在恢复15年为最大值。(2)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细菌OTUs、Chao I指数、Shannon指数及真菌Shannon指数逐年增大,真菌Simpson指数逐年降低,真菌OTUs、Chao I指数在恢复15年达到最大值。(3)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为土壤细菌中的优势菌群,子囊菌门、担子菌门、被孢霉门为土壤真菌中的优势菌群。(4)冗余分析(RDA)表明,速效钾和速效氮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因子。综上,在共和盆地开展沙化土地人工植被营造,可有效改善土壤养分,丰富微生物群落结构,受降水、造林树种和土壤养分限制,在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