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FTIR对彝药大红袍根皮和根心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杨群  徐学森  董勤 《光谱实验室》2006,23(2):383-386
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对彝药大红袍根块的根皮、根心进行特征谱比较分析.通过分析,可知大红袍根皮、根心的主要特征峰峰位相同,但其相同组分在各自物质中含量有差异.为大红袍的特征谱对大红袍根块鉴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彝药大红袍、鸡根红外光谱的快速、无损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傅里叶变换衰减反射红外光谱法(ATR-FTIR)对2种彝药药材进行了快速无损的红外光谱测定。鸡根的主要特征峰是1 726,1 641 cm-1(宽峰), 1505 cm-1(小峰),1 379 cm-1附近为四指小峰,1 244 cm-1(小尖峰),在920~1 200 cm-1有1个阶梯峰C(最强峰);大红袍的特征峰是1 605 cm-1(次强, 单峰), 1 512 cm-1(小峰),1 438 cm-1(小尖峰),1 044 cm-1(最强,单峰)。实验发现2类块根类药材光谱有一共同点,即由C—O—C振动在1 034 cm-1处产生的吸收峰最强,说明彝药块根的红外吸收光谱图主要由碳水化合物木质素、纤维等吸收峰组成。  相似文献   

3.
彝药双参主须根有效成分FTIR分析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杨群  王怡林  姚杰 《光散射学报》2007,19(3):272-275
双参是一味彝医特色用药。本文获取了双参主根和须根的红外特征谱,发现二者相差较大。分析表明主根和须根所含主要成分不同,主根含淀粉较多,须根含纤维素较多。文章还分析了双参的IR图谱和有效成分(即药物活性)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主根和须根的药物活性也不完全相同。在两者的图谱中在1373cm-1和1245cm-1处都有峰,表明主根、须根都有活血化瘀的功能;此外主根在931cm-1处有峰,有保肝的活性;须根却在894cm-1,832cm-1处有峰,表示须根有抗肝炎作用,最后在须根中还含有生物碱(在1736部分cm-1处有小峰),说明它还有杀菌解毒功能。本文对双参的主根和须根的不同药效提供了分子依据,对彝药的有效成分与IR图谱的联系作出了首次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对大红袍和红花的吸收峰的峰强、峰形、峰位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表明,大红袍和红花的红外光谱图极相似,在3427、2929、2029、1635、1083、642、529cm-1附近均有吸收峰出现且大红袍的强度强于红花,说明二者含有相同或相近的药物成分。根据光谱图看出,两种药物具有其各自的特征峰,这与二者的某些特有功效是相对应的。此外,大红袍为地方性药物,红花为中草药常见药物,此分析为药物大红袍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三种彝药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丽  杨群  王怡林 《光谱实验室》2007,24(4):542-54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三种彝药材的指纹图谱,并初步分析了它们的有效药物成分和图谱的关系.在金丝杜仲的块根中,淀粉纤维素含量高,而在真金草和回心草中,纤维素和蛋白质的含量更高些.实验发现,金丝杜仲的止血功能和溶血功能可能与所含鞣质类物质和四环三萜类成分有关.真金草的抗梅毒作用可能源于其中的生物碱的生理活性,其活血作用也与四环三萜类物质成分有关,所含多糖和苷则对治疗肝炎有效.回心草的安神作用可能与所含的三萜皂元成分有关,三萜皂元具有安定作用.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可以方便、快速和准确地分析中药材的某些有效成分,文章对三种药材的部分药物疗效在分子水平上给出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王怡林  杨群  姚杰 《光散射学报》2007,19(2):185-189
本文应用HATR和FTIR两种方法测试分析了彝药四块瓦和五气朝阳草的药物有效成分。四块瓦主根的主要成分、药物有效成分和须根的差别较大,四块瓦主根的主要成分有木质素和淀粉,须根表面层光谱主峰在1008.5cm-1处,是由纤维素νc-o振动峰产生的。主根表面层中多糖成分的934 cm-1和846.7 cm-1吸收峰,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抗肾炎作用,为四块瓦的“补养肾脏”的疗效给出分子依据。主根和须根中都含有1731 cm-1吸收峰,1731 cm-1峰有生物碱成分的贡献,生物碱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五气朝阳草表面层的HATR图谱中含有三萜化合物和多糖成分的吸收峰,表明其表面的物质具有活血作用,其生物活性较内部强。表面层物较其内部成分更具有药用效果。此外在五气朝阳草表面层的HATR和粉末样品的FTIR光谱中都出现生物碱成分的吸收峰,说明在其表面层和内部物质成分都具有杀菌和抗病毒作用。实验表明:HATR-FTIR法对于直接测试中药材的不同部位的有效药物成分信息有优势,而FTIR压片法则能给出药材整体的平均有效药物成分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老鹳草中药材红外光谱的分析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红外光谱、二阶导数光谱和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对来自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老鹳草中药材进行了分析。不同产地的老鹳草的红外光谱都具有1 730和1 337 cm-1等表征鞣质类成分的特征吸收峰和1 618和1 318 cm-1波数表征草酸钙的特征峰。其中还发现在1 370 cm-1的C—H弯曲振动区和1 230 cm-1的C—O伸缩振动区三产地老鹳草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高分辨的二阶导数谱中, 1 509,1 204,764和763 cm-1附近的表征鞣质类成分的吸收峰更明显,三产地老鹳草在CO羰基伸缩振动区表征了脂肪类化合物的不同;尤其是在二维相关光谱上,各自的自动峰具有显著的差异性,黑龙江的老鹳草出现了7个自动峰,其中1 621 cm-1处自动峰最强;而在吉林和辽宁产地的老鹳草中同样出现了4个自动峰,前者1 580 cm-1处的自动峰最强,后者在1 649 cm-1处自动峰最强。该方法直观、简单、方便、快速,可以作为鉴别和鉴定同种不同产地老鹤草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FTIR对不同产地陈皮的鉴别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分析鉴别了7个不同产地的陈皮挥发油。结果表明,在红外图谱中,产自广东、广西的陈皮挥发油具有2-甲氨基-苯甲酸甲酯成分的一组相关峰;而两广区域外的陈皮挥发油在红外光谱图上观察不到该成分的特征吸收峰。其中,两广区域内新会陈皮与非新会陈皮在1 690与1 644 cm-1处的峰高比值有明显差异。该指纹特征可作为陈皮道地药材的一种简单、快速的鉴别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HPLC技术测定槲皮苷含量并与其药材的傅里叶红外光谱进行相关分析,研究不同产地地枫皮槲皮苷含量相关的特征峰,试图快速筛选出高槲皮苷含量的优良地枫皮种质.结果显示:不同产地地枫皮间红外吸收光谱的峰形和峰位置均比较接近,但各谱峰的峰强有一定差异;为进一步研究与槲皮苷相关的吸收峰,对1732、1613、1518、1448、1373、1281、1158、1105、1056、824、771、663cm-1等处的峰强与实测槲皮苷含量的关系进行多元对数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1613、1448、1153、663cm-1等处附近的吸收强度与实际测定不同产地地枫皮槲皮苷含量均密切相关,R2=0.9800,P=0.002;两种方法均一致显示,槲皮苷含量以靖西化洞产地最高,其次是靖西安德和来宾忻城,其中以龙州产地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10.
闹羊花与野菊花红外光谱的分析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杜鹃花科植物闹羊花与菊科植物野菊花两种花类中药材的主成分进行表征,其中闹羊花出现在1 648和1 543cm-1出现明显的酰胺Ⅰ带和酰胺Ⅱ带吸收峰,证明其中含有蛋白质,可能与其具有的免疫作用相关;野菊花出现在1 734和1 515cm-1等CO伸缩振动吸收峰,证明其中含有挥发油等酯类成分。由于二者的红外光谱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且难以区分,通过二级鉴别比较闹羊花与野菊花的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可看出,在1 656和1 515cm-1附近的吸收峰,表明二者均含有黄酮类成分;野菊花的二阶导数谱图中出现在1 163,1 077,1 026,986和869cm-1的吸收峰与菊糖的特征吸收峰一致,因此可以看出野菊花中含有菊糖。选取不同波数范围的闹羊花与野菊花的二维相关红外光谱进行对比,发现在1 700~1 400cm-1黄酮类成分区域闹羊花有3个明显的自动峰,野菊花有10个明显的自动峰;在1 250~900cm-1糖苷类成分区域闹羊花有10个明显的自动峰,野菊花有9个明显的自动峰。红外光谱的"三级鉴定法"为中药材的鉴别提供更快速、准确、方便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落叶松树皮活性物质提取及红外光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一维红外光谱法并结合二阶导数红外光谱法以及二维相关光谱分析技术对超声波辅助提取的落叶松树皮活性物质进行了无损快速对比分析研究。发现落叶松树皮活性物质中的主要成分是(+)-儿茶素、(-)-表儿茶素为结构单元,且以4-8位连接的二聚原花青素,没食子酸以及vitisinol为代表的一系列聚多酚化合物;二阶导数光谱中落叶松树皮原花青素在1 631, 1 517, 1 468 cm-1处吸收峰与原花青素标准品相比,向低波数位移,而1 200和1 062 cm-1处吸收峰则向高波数位移;并且在1 643,1 518,819,780,765 cm-1处的吸收峰越强,(+)-儿茶素含量越高;1 518, 1 469, 1 112, 796 cm-1处的峰强则可以代表(-)-表儿茶素的含量。二维相关红外谱显示落叶松树皮活性物质谱图对角线上出现5个自动峰:1 385, 1 449, 1 505, 1 532, 1 628 cm-1,以1 628 cm-1最强。成功地为深入研究落叶松树皮活性物质结构鉴定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种子类中药材黑豆和牵牛子都含有大量的油脂和蛋白质,因此两种药材的一维红外光谱极其相似,为了区别科属不同的两种药材,采用红外光谱三级鉴定法对黑豆和牵牛子进行分析鉴定。经典红外光谱中,黑豆和牵牛子均有1 745 cm-1表征油脂类的特征吸收峰,以及1 656和1 547 cm-1表征蛋白质酰胺Ⅰ带和酰胺Ⅱ带的特征吸收峰。其中油脂特征吸收峰与蛋白质特征吸收峰的相对高度不同,说明二者的相对含量不同。同时,一维红外光谱对两种中药材主体成分的分析结果,即含有大量的油脂和蛋白质,与文献所报道的一致。在二阶导数红外光谱中,牵牛子中存在1 712 cm-1属于有机酸类的特征吸收峰,然而黑豆中却没有此吸收峰的存在。此外导数光谱中两种药材峰形和峰强度的差别更为明显。二维相关红外光谱中,黑豆和牵牛子自动峰的峰位置和峰强度等均具有显著差异。在1 500~1 700 cm-1波数范围内,黑豆有2个明显自动峰,牵牛子有3个明显的自动峰。在2 800~3 000 cm-1波数范围内,黑豆和牵牛子均有2个强自动峰,但最强自动峰的位置不同。运用红外光谱三级鉴定法,可以更直接快速简便的分辨出主体成分相同的两种种子类中药材,为今后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彝药金沙青叶胆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金沙青叶胆是常用彝药之一,具有独特而显著的药用价值。本文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方法(FTIR)对金沙青叶胆的根、茎、花不同部位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其根、茎、花的红外光谱有较大的相似性,主要吸收峰位置基本相同,它们共同显示出该药材独特的红外指纹特征,三者所含主要物质成分基本相同,由此说明在彝医临床应用中将该药全草入药具有其合理性,但其根、茎、花的红外光谱的吸收峰位置、个数、强度、峰形又有一些差异,表明其不同部位所含的化学成分及其相对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的分析研究为临床应用及开发利用该彝药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采用二维红外相关技术,对黄芩原药材、饮片及其提取物进行分析研究。在一维红外光谱中,各样本间的谱图十分相似,导数光谱分析发现,经过炮制之后在1 745和1 411 cm-1处吸收峰向高波数位移,1 357 cm-1处吸收峰向低波数位移。二维红外谱图显示的药效组分特征差异明显,生黄芩在1 300~1 800 cm-1波数范围内有4个特征峰,以1 575 cm-1最强;黄芩片的自动峰有3个区域;酒黄芩的自动峰有2个区域。各区域内自动峰均为正相关。不同样品总苷提取物的一维谱图显示, 在1 615, 1 585, 1 450 cm-1(苯环骨架振动)和1 658 cm-1(CO)附近均有特征吸收,二阶导数谱图给出在1 656 cm-1(黄酮的CO)附近有特征峰,推测共有的成分为酚苷类化合物。二维谱图在800~1 800 cm-1波段均体现苯环骨架振动的5个自动峰1 366,1 420,1 508,1 585,1 669 cm-1。可见红外光谱宏观指纹技术可提供大量整体信息,能够较准地把握黄芩的整体质量。可用于研究黄芩药材及饮片特征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血红蛋白氧合与脱氧的周期循环在体内驱动红细胞结构与功能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引起广泛关注;但是对体外培养的红细胞在单个活态水平上进行携氧功能随孵育时间动态变化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应用显微激光共聚焦拉曼散射技术,采集不同时间的活态红细胞拉曼光谱,分析表征血红蛋白携氧能力特征峰(1 636和1 562 cm-1)和构象敏感的酰胺Ⅲ谱带(1 240~1 300 cm-1)随时间变化规律;同时结合扫描电镜观察相应RBC形态。结果发现,在0~24 h内,结构稳定、变构协同功能正常的血红蛋白发生着携氧量增加与减少和构象R态与T态交替变化,与此同时扫描电镜下双凹圆盘型红细胞也发生“伸长”与“收缩”交替变化。本结论不仅为体外研究红细胞携氧功能提供来自单个活细胞内的多水平特征参数,同时也为体外开展针对红细胞筛选活性组分、评价药物药效和毒副作用研究开拓思路。  相似文献   

16.
红外光谱法研究聚苯乙烯磺酰氯树脂功能基团的均一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380FTIR型红外光谱研究了聚苯乙烯与氯磺酸在不同时间及投料比条件下的氯磺化反应。以1 601.5 cm-1苯环特征峰作为内标峰,1 377.4与3 476.8 cm-1处的磺酰氯和磺酸特征峰作为参比峰,以朗伯-比耳定律为理论依据,利用红外光谱法测定了特征频率强度A,将 A1 377.4A3 476.8A1 601.5进行比较,并以A1 377.4A3 476.8的大小表示聚苯乙烯磺酰氯树脂均一性的高低。结果表明:(1)当反应1 h之后A1 377.4A3 476.8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2)在投料比为1∶1之前,A3 476.8∶A1 601.5随投料比的增大而增大,之后则随投料比的增大而减小,同时出现了磺酰氯吸收峰且A1 377.4A1 601.5随投料比逐渐增大,在4∶1之后A1 377.4A1 601.5A3 476.8A1 601.5呈现稳定。在一步法反应条件下,当投料比为4∶1时,反应5 h,可获得均一性较好的聚苯乙烯磺酰氯树脂 (磺酰氯的担载量为4.0 mmol·g-1)。结果证明红外光谱法可方便、快捷地检测聚苯乙烯磺酰氯树脂的均一性,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及推广性。  相似文献   

17.
拉曼光谱和MLS-SVR的食用油脂肪酸含量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食用植物油中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含量的快速预测,对一批纯食用油以及不同比例两两混合油共91个样品进行了拉曼光谱检测,在800~2 000 cm-1范围内,通过基于寻峰算法的自动确定支点的基线拟合方法,对获得的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提取八个特征峰作为拉曼光谱的特征值。以这些特征值为输入,以样品油中实际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含量为输出,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和多输出最小二乘支持向量回归机(MLS-SVR)方法,分别建立了可以同时预测三种脂肪酸含量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MLS-SVR方法具有较好的效果。将MLS-SVR模型的预测结果与气相色谱法结果相比较,可得到三种脂肪酸的预测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496 7%,0.840 0%和1.019 9%,相关系数分别为0.813 3,0.999 2和0.998 1;对未知样品三种脂肪酸的预测均方根误差不超过5%。表明,拉曼光谱和MLS-SVR相结合的食用油脂肪酸含量预测方法,具有快速、简便、无损、准确等优点,为食用油脂肪酸含量分析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