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致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东莞市东坑人民医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存在消化道出血及在出血前10d内有服用NSAIDs史的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老年组62例和中青年组38例,按照使用NSAIDs的不同和患者的年龄进行研究。结果老年组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1),老年组服用的NSAIDs药物以阿司匹林为主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1);中青年组以布洛芬为主显著高于老年组(P〈0·01);老年组消化道出血以溃疡性病变为主,中青年组以黏膜糜烂为主。两组患者的Hp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患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具有其自身特点,不同于中青年患者,应该进行个体化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人应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16例,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416例和中青年组(<60岁)200例,分析两组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老年组应用NSAIDs以阿司匹林为主,占55.8%(232/416),高于中青年患组(37.0%,74/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血液常规及凝血常规指标与中青年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服用NSAIDs药物后近期出血率(21.2%)低于中青年组(6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及中青年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溃疡病史及Hp感染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NSAIDs相关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与青年患者不同,需予以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诱发上消化道出血(PU)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调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02年1月至2009年1月间因上消化道出血收住院治疗366例患者,根据入院前1周内有无服用NSAIDs,将患者分为服药组(103例)及未服药组(263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服药组患者的年龄较未服药组更高,血红蛋白在服药组下降更明显(P〈0.01);胃溃疡和复合溃疡、多发溃疡在服药组更多见(P〈0.01),服药组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率与未服药组的感染率有显著差异,分别为65.05%和26.24%,(P〈0.05)。结论应加强对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的认识,尽量减少NSAIDs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老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78例病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潘跃进  李济福 《中国医药》2009,4(9):670-671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病因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0月至2007年9月收治的78例老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老年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50例中青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青年组)的临床病因进行比较。结果老年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依次为消化性溃疡、恶性肿瘤、急性胃黏膜病变、食道及胃底静脉曲张,其中胃溃疡及恶性肿瘤的患病率[分别为39.7%(29/78)和15.4%(12/78)],明显高于中青年组的22.0%(11/50)和4.0%(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的呕血黑便、伴随疾病的发生率[分别为94.9%(74/78)、65.4%(51/78)]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分别为76.0%(38/50)和24.0%(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组上腹部疼痛的发生率39.7%(31/78)明显低于中青年组的58.0%(2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中胃溃疡和恶性肿瘤占有重要地位,以呕血黑便、失血性休克及伴随疾病为主要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5.
老年与中青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波  王利明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7):1233-1234
目的分析老年人与中青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17例上消化道出血住院病例资料,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198例,中青年组219例。就两组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及内镜检查结果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老年组与中青年组上消化道出血的首要原因均为消化性溃疡,分别为53.0%和61.6%,但是老年组胃溃疡患病率(23.7%)明显高于中青年组(12.8%)(P〈0.01),中青年组十二指肠溃疡患病率(39.7%)明显高于老年组(21.7%)(P〈0.01)。老年组应用阿司匹林/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明显增多,达17.1%,中青年组仅为5.0%(P〈0.01)。与中青年组比较,老年组发生外周循环障碍、血尿素氮升高、需输血增多,平均住院时间延长(P〈0.05)。结论上消化道出血病因较多,应及时行内镜检查明确。老年人较中青年人病情重,病程长。酌情行内镜下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老年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特点及炎性指标,与54例中青年组类风湿性关节炎进行对比观察。结果(1)临床表现:四肢关节畸形表现老年组高于中青年组(P〈0.01);四肢小关节受损、对称性关节受损、皮下结节发生明显低于青中年组(P〈0.01);伴发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老年组高于中青年组(P〈0.01)。(2)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比较:中青年类风湿因子(RF)检出率高于老年组(P〈0.01),抗环状瓜氯酸抗体检出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学改变(类风湿性关节炎X线分期Ⅲ期以上)老年组高于中青年组(P〈0.01)。结论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易出现四肢关节畸形,伴发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关节功能明显下降,但RF升高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Hp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p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患者的年龄、性别关系。方法:根据患者年龄分为老年组、中青年组,通过胃镜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检查、Hp检测,分析不同年龄段、性别、上消化道疾病与Hp感染的关系。结果:老年组Hp阳性率为74%,中青年组阳性率为4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慢性胃炎和胃溃疡的Hp阳性率分别为78.5%及72.7%,中青年组分别是32.3%和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组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癌Hp阳性率与中青年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Hp阳性率为79.3%,女性患者为65.4%,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的感染与年龄、上消化道疾病状况、性别等有关。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分析(附158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雷健康  杨冬英  奚娜 《江西医药》2010,45(4):335-336
目的探讨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7年1月我院收治的158例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375例中青年病例比较。结果老年组上消化道出血以消化性溃疡、胃癌多见,分别占51.27%和21.52%,与同期中青年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老年组合并症、并发症、再出血率、病死率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1)。结论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仍以消化性溃疡为多见,胃癌在发病中占有一定比例,并发症多,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胃和/或十二指肠溃疡、黏膜糜烂导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3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出血前7d服用过NSAIDs作为观察组,未服用过NSAIDs作为对照组,分析观察组应用NSAIDs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消化道症状、血红蛋白(Hb)水平、胃镜表现、预后情况。结果: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50例(17.2%);服用时间平均21.7±19.8d;空腹服药史者35例(70.0%);按医嘱餐后服药15例(30.0%);剂量均为常规剂量。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年龄大、消化症状少、Hb水平高、住院时间短,病变部位胃部为主,出血方式ForrestⅠ~Ⅱ少;观察组死亡1例低于对照组死亡12例(P〈0.05)。结论: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较高,应掌握NSAIDs类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可同时使用胃肠道保护药;选择COX-2阻滞剂;在服药过程中定期检查大便潜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老年上消化道溃疡(PU)出血的现状,探讨其可能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和开展有效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广州市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确诊的PU患者共331例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114例和非老年组(<60岁)217例,对两组患者的发病原因和并存疾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老年组(占50.88%)两种以上基础疾病患病率高于非老年组(占1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精神紧张或劳累过渡、吸烟史和饮酒史的发生率非老年组均高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老年组(占44.74%)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高于老年组(占6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组服用降压药、抗凝药、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及合用多种药物者的比例均高于非老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合理使用降压药、抗凝药及NSAIDs药物对防治老年PU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人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311例60岁以上老年人上消化道疾病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取胃黏膜组织作病理诊断和HP检测。同时与中青年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老年组患者HP阳性率显著高于青壮年组(P<0.01)。老年组患者慢性胃炎和胃溃疡HP阳性率分别为84.77%和83.67%,显著高于青壮年组(P<0.05);老年组患者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癌HP阳性率分别为71.01%和69.05%,与青壮年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上消化道疾病患者与HP感染密切相关,且感染率高,应予以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12.
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因呕血或黑便就诊并行胃镜检查确诊的216例患者,分为NSAIDs组和非NSAIDs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内镜特点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结果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性别、出血方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年龄、出血前消化道症状、心血管病史、HP感染及内镜特点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多见于老年人,有心血管病史,以粘膜糜烂及胃溃疡居多,HP感染增加了NSAIDs相关性胃黏膜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埃索美拉唑对老年患者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老年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埃索美拉唑组24例。对照组均服用阿司匹林每日100~300mg或加氯吡格雷每日75mg。埃索美拉唑组在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埃索美拉唑每日40mg。4周后对患者上消化道症状及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10.7%,埃索美拉唑组未见消化道出血,两组比较差别显著(P〈0.05)。对照组出现上腹部不适症状发生率为17.8%,埃索美拉唑组出现上腹部不适为8.3%,两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在应用非甾体抗炎药过程中预防性应用埃索美拉唑,能减轻消化道症状、预防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化学法及免疫法两种粪隐血试验对中老年人消化道出血的筛查价值。方法采用化学法(CFOBT)及免疫法(IFOBT)粪隐血试验对1159例军队中老年干部(军队组)和3585例地方中老年人(地方组)进行筛检,结果阳性者进一步检查确诊,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①军队组与地方组粪隐血试验阳性分别是144例(12.4%)和246例(6.9%),其中CFOBT阳性为63例(43.7%)和227例(92.3%);IFOBT阳性为118例(81.9%)和109例(44.3%),而双项检查法均阳性分别为37例(25.7%)和90例(36.6%);军队组与地方组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分别有62例(43.1%)和173例(7n3%),下消化道出血分别为82例(56.9%)和54例(22.0%)。②两组上消化道出血阳性率CFOBT高于IFOB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消化道出血阳性率IFOBT高于CFOB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CFOBT诊断下消化道出血,地方组阳性率比军队组高(P〈0.05)。结论诊断上消化道出血CFOBT优于IFOBT;诊断下消化道出血IFOBT优于CFOBT。同时采用两种粪隐血试验筛查消化道隐性出血及相关疾病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9月我院住院的老年上消化道出血86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治疗的中青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4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出血原因、临床特征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中胃溃疡、胃癌所致的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因食管静脉曲张及十二指肠溃疡的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因上腹痛就诊患者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因无明显上消化道出血,但具有呕血黑便、贫血症状的患者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复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症状不典型、耐受性差、易发生并发症,治愈率低,复发率高,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需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致中青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81例非甾体抗炎药中青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81患者2周内均有服用NSAIDs病史,都经大便潜血及纤维胃镜确诊。伴有腹部疼痛症状18例占22.2%(18/81);有嗜咖啡或酸辣饮食习惯53例(占65.4%);有吸烟史48例(占59.3%)。结论中青年人群服用NSAIDs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起病隐匿、临床症状轻和体征不明显的特点,应引起临床医师和药师的警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接诊的214例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51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的原因进行分析,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服药时间和剂量、既往消化道病史、吸烟史及联用胃黏膜保护剂等情况。结果:随着患者年龄增长,上消化道出血率显著升高(=11.526,P<0.01);服药超过3个月的患者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服药低于3个月的患者(=8.530,P<0.01),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义;大剂量组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小剂量组(=5.12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与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无相关性(P>0.05),有吸烟史或消化道病史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后更易导致上消化道出血(P均<0.05),而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剂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未服用胃黏膜保护剂的患者(P<0.05)。结论:有消化道病史、高龄、大剂量、服药时间、有吸烟史、不用胃黏膜保护剂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的危险因素,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的同时,应注意及时给予胃黏膜保护药,以期减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