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血管临床药师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的作用。方法:经过临床的药学实践,通过具体案例,总结心血管临床药师在临床工作的心得与体会。结果:临床药师能与医师、护士、患者进行很好地沟通,为临床提供药学专业知识,提高了临床药物治疗水平,降低了患者医药费用,促进了患者健康。结论:临床药师通过参与临床,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最大程度地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确保了用药安全、有效、合理、经济。  相似文献   

2.
结合现阶段中医医院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开展情况,以中医传统理论为基础,探讨中药临床药师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为中药临床药学的深入发展提出建议。目前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处于起步阶段,各医疗机构的中药临床药师培养滞后,且尚未建立完善的药学服务模式,而完善该工作模式需要面临多种问题,如中药临床药学学科体系的建立、中药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实践能力建设、中药临床药师临床科研交叉学科能力培养等。为进一步解决诸多问题,应转变临床药学服务理念,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元化的中药临床药学培养模式,使之更深入、更全面地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临床输血管理和质量安全。方法:成立临床输血的管理组织,制定临床输血工作程序,加强对临床输血前、输血中、输血后的管理。结果:通过加强对临床输血的管理,临床输血的质量安全得到保障。结论:加强临床输血质量管理,合理用血,提高医疗用血质量,保证临床用血的安全和有效。  相似文献   

4.
从培养中医人才的角度,针对中医内科学研究生临床基础、课程学习、临床实习等方面的现状,分析研究生目前临床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从理论课程、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结合及在临床环境中实践等方面培养改进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培养模式,提升临床思维能力及临床操作技能。  相似文献   

5.
在温病课堂应用"模拟临床思维教学法",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并使其熟悉临床场景及医患角色,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缩短理论与临床的距离。结果表明该教学法很受学生欢迎,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思想的稳固、主动学习的能力、临床技能的操作、临床问题的思维与处理能力等多方面都有影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6.
王安香 《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9):128-129
临床中药学是医院为提高中药临床管理水平、应用质量而设立的学科,临床中药师是临床中药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在合理用药、药品咨询、药品管理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结合某医院实际情况,从临床中药学作用、临床中药师职责及其作用变迁进行概述,并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临床药师实践过程,探索临床药师的工作方式及思维方法。方法 临床药师全程参与产后绒癌的化疗过程,充分利用专业背景,在给药方案设计、调整、药物不良事件药学监护、患者出院宣教等环节,作为临床治疗团队一员,为患者提供全面的药学服务。结果 临床药师参与的临床治疗团队能更好的为患者提供服务。结论 临床药师应做好知识储备,积极主动参与临床治疗工作,做好药学监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医临床六辨其中之辨病因、辨病位和辨病性的重要临床意义。方法:首先明确中医辨病因、辨病位和辨病性的概念,以中医临床基础学科观点为切入点,以名医经验为借鉴,阐明中医临床六辨之辨病因、辨病位和辨病性。结果:中医临床六辨之辨病因、辨病位和辨病性是中医临床分析疾病的重要步骤,为辨证论治提供重要的基础,是中医的临床基本功,深刻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结论:中医临床六辨之辨病因、辨病位和辨病性是中医临床不可或缺的部分,初步总结中医临床六辨之辨病因、辨病位和辨病性,为中医临床的辨证论治提供一定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临床中药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临床用药为主体,研究中医辨证用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中药的基本规律。临床中药学的具体实践者是临床中药师。发展临床中药学的主要目的是确保中药的安全、高效。其涵盖中药文献的研究,中药药性的研究,中药药效、作用机理、体内代谢的研究、中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和用药规律的研究,中药临床不良反应的研究等。临床中药师是临床中药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也是医师临床使用中药的指导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临床药学的工作模式,促进医院临床药学工作的发展。方法结合实际,简要分析医院临床药师可能采用的培训模式、临床药师工作模式、考核及报酬模式。结果与结论必须加强对临床药学的支持力度,采用多种培训方式,建立合理的临床药师工作制度和报酬制度,才能有效促进临床药学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崔玉衡教授疏肝止痛汤治疗经行头痛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总结归纳崔玉衡教授治疗经行头痛的临床经验。结果:经行头痛的发生大多由肝血虚损、肝气郁结、气郁血滞、循经上扰清窍引起。五脏经脉惟足厥阴肝络能上达巅顶。治疗当从肝入手,疏肝解郁,活血祛瘀为主,佐以祛风止痛之品,再结合经期不同的时间以及不同部位所属脏腑经络,佐以引经药,灵活施治。结论:崔玉衡教授疏肝止痛汤治疗经行头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总结丁学民老师治疗抑郁症经验。认为本病主要病机为气机郁滞、五脏阴阳气血失和;治疗宜疏导气机为先,结合脏腑气血阴阳盛亏灵活辨治;临床常见证型有肝郁气滞、肝郁脾虚、气滞痰阻、气滞血瘀、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及肝肾阴虚;擅用经方及花类药物治疗。并举验案1则以说明。  相似文献   

13.
总结卢尚岭教授对慢性心衰病机认识与治疗经验。心衰是各种心病日久的常见转归,其危害严重。由于导致心衰的疾病不同,因而患者发病年龄、体质、病程与病性有明显差异。心气心阳虚损,乃至衰竭,推动无力,气化失司,以致血瘀水停,是心衰发病的共同病机。五脏俱病,病位在心;心脏受邪,体用俱损。正虚邪实互为影响,心气心阳不足,正虚不充,必然导致气滞、痰浊、瘀血、寒凝、浊滞、水停等邪气内生,邪甚伤正。因此,治疗心衰强调补虚扶正与祛邪泄浊兼顾,以益气温阳、活血通脉、行水泄浊为治疗原则。创制心衰1号方、心衰2号方、益心汤等,并随证加减,常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唐宋教授治疗胃痛的临床经验。方法:分析唐宋教授临床对胃痛的辨证分型和治疗方法。结果:唐宋教授将胃痛辨证分为脾胃气虚、中焦气滞、中气下陷、瘀阻胃络、湿热中阻、气阴两虚、脾胃虚寒,常用香砂六君子汤、金铃子散、七味香苏饮、补中益气汤、升陷汤、丹参饮、失笑散、芩连温胆汤、四君子汤、沙参麦门冬汤及经方。结论:唐宋教授将胃痛辨证准确,用药精当,疗效佳。  相似文献   

15.
总结卢尚岭教授对四逆散功效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化裁应用经验。基于百病皆生于气的基本原理,卢尚岭教授提出肝气郁结是诸多疾病发病的基本病机。肝郁为诸郁之先,诸郁多与肝气郁结相关,是以气机郁滞诸疾内生,疏肝解郁可治百病。因而,临床常用疏肝解郁治法,相应方剂首选《伤寒论》四逆散。其具疏肝理气解郁之功,故为疏肝解郁之祖方。卢尚岭教授结合临证所见,不断总结经验,创制疏肝解郁之经验方疏解汤,功用:疏肝解郁、调气活血,主治:肝气郁结,气滞血瘀之胸胁胀满或疼痛、头痛、眩晕、心悸、脘腹疼痛、情志不舒、痛经等病证。  相似文献   

16.
许金榜  何桂英 《光明中医》2014,29(11):2271-2272
月经后期是妇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何桂英主任医师治疗本病经验丰富,何老认为本病有实有虚,有血寒、血热、血虚、血瘀、气郁、痰阻等原因,然以血寒为多见,由血虚、气滞而致者,亦较为常见,所以本病的治疗多以温经、补血、调气为主。针对该病临床常见证型,辨别虚实,分型而治,收到良效。  相似文献   

17.
于志强教授从医40余载,取法先贤,并结合自身数十年临床经验,提出"郁滞论"学术思想,取法"五郁""六郁"之说,认为"郁滞"有"无形之郁"和"有形之郁",百病皆以"无形之郁"为先,继以"有形之郁"从之。世人治病多重有形,而轻无形,大谬也。"无形之郁"者,以气郁为首,进而衍生为火郁、寒郁、情志之郁等。"有形之郁",以痰郁、湿郁、饮郁、浊郁、食郁、血郁、络郁等为主。于教授认为病之所生,无论外感内伤,多与"郁滞"相关。此中"郁滞"囊括了所有关于气血津液的运行的失常,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而在诸郁之中,又以气机之郁为先导及核心,故而根据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可将"郁滞"分为"气机之郁""水液之郁""血络之郁""痰瘀为郁""正虚而郁"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李学麟教授认为肝郁证病位在肝,与脾肾等相关,肝郁证的成因绝非情志异常一端,其病机变化不同,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可分为肝郁阳虚证、肝郁阴虚证、肝郁脾虚证、肝郁血虚证、肝郁血热证5种证型,治以疏肝解郁为大法,兼以健脾、养血、清热、滋阴,灵活辨证加减,临床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章亚成教授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分析、总结章亚成教授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经验。结果:章亚成教授认为该病的病机主要为气阴两虚、血瘀内阻。结论:章亚成教授采用益气养阴和血法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总结李应存教授运用泻肝调气血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经验。李教授认为该病的主要病机为肝经郁结,气血不畅,故以泻肝调气血法进行治疗。本文举隅其应用敦煌大泻肝汤合疗风虚瘦弱方加减辨治慢性前列腺炎医案,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