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 比较3.0 TMR动态增强扫描(DCE-MRI)与扩散加权成像(DWI)术前评估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5月至2012年8月3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术前MRI资料.MRI扫描包括:T2WI、DWI(b值为0,1000 s/mm2)及DCE-MRI.评估不同成像方法的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情况,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通过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运用诊断实验方法计算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并采用配对卡方检验确切概率法比较不同成像方法对肌层浸润的准确性.而不同成像方法判断肌层浸润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Fisher,s确切概率法.结果 T2WI诊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的准确性为73.7%,DCE-MRI联合T2 WI为84.2%,DWI联合T2WI为91.2%.DWI联合T2WI诊断肌层浸润的准确性要高于DCE-MRI联合T2WI和单独T2WI,其中DWI联合T2WI与单独T2WI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4 <0.05).DWI评估肌层浸润时不受混杂因素的影响(P值均>0.05),而肿瘤浸润宫角是DCE-MRI诊断错误的唯一影响因素(P =0.007 <0.05).结论 DWI在评估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时具有与DCE-MRI相当的准确性,应作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常规检查序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3.0T 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和20例无子宫内膜病变者行盆腔T2WI和DWI,由2名MRI诊断医师采用盲法随机进行MRI阅片后,采用5分制评分,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比分析单纯T2WI与DWI结合T2WI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对内膜癌和正常内膜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2名医师单纯应用T2WI与DWI结合T2WI检出子宫内膜癌的ROC曲线下面积(Az)值分别为0.831与0.944、0.877与0.954,2名医师DWI结合T2WI对内膜癌诊断的准确性均高于单纯应用T2WI(P<0.05).Kappa一致性检验表明2名医师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843和0.898,P<0.01).子宫内膜癌和正常内膜的ADC值分别为(0.954±0.139)×10-3mm2/s、(1.468±0.161)×10-3mm2/s,子宫 内膜癌与正常内膜的ADC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17,P<0.01).结论 3.0T MR-DWI作为常规T2WI的补充检查序列可以明显提高对子宫内膜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R不同序列对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的检出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方法对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52例患者采用MR不同序列(T1WI、T2WI、DWI)进行检查,记录患者是否检出淋巴结及其大小,按照短径大于1cm的标准判定为发生淋巴结转移,计算各序列诊断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等。结果在MR T1WI序列检出的18组淋巴结中有12组存在转移,T2WI序列检出的32组淋巴结中有16组存在转移,DWI序列检出的34组淋巴结中有16组存在转移,;经统计学分析发现T2WI序列和DWI序列对转移淋巴结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T1WI序列,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WI序列、DWI序列所检出的淋巴结短径均值明显低于T1WI序列,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T2WI序列和DWI序列的淋巴结短径均值比较则无明显差异。结论 MR不同序列诊断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用于判断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治疗结束后有无残余癌灶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因宫颈癌行同步性放化疗、结束后再行子宫切除手术的患者25例。分别评价常规 T2 WI、DWI 联合 T2 WI 对治疗宫颈癌灶残余的判断情况,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根据手术切除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分析 T2 WI 图像、DWI+T2 WI 图像、ADC值用于判断残余灶的准确性。结果25例患者手术后病理可见癌残余9例,无癌残余16例。T2 WI 单独阅片、DWI+T2 WI 联合阅片判断的准确性分别为56.0%和72.0%,敏感性77.8%和66.7%,特异性43.8%和75.0%,联合 DWI 后判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提高(P<0.05),敏感性稍下降。ADC 值在有无残余2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MRI 可以用于评价宫颈癌同步放化疗结束后的残余癌灶情况,DWI 具有良好的辅助价值。常规 T2 WI 联合 DWI 后可以显著提高特异性及准确性,但仍然存在降低敏感性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评价磁共振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和对比增强T1WI对ⅠB1期宫颈癌病灶大小测量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术后病理确诊为ⅠB1期宫颈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行常规平扫、对比增强MRI和DWI(b值取0、800和1000s/mm2)检查。分别在T2WI、ADC、DWI和对比增强T1WI图像上测量病灶的左右径、前后径及上下径,采用t检验将MRI测量值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四种图像上测得的病灶左右径与手术病理结果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增强T1WI和T2WI上测得的病灶前后径与手术病理结果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DC图和DWI上测得的病灶前后径小于病理测量值(P<0.05)。对比增强T1WI和T2WI上测得的病灶上下径与手术病理结果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各成像序列能够对宫颈癌ⅠB1期病灶大小进行相对精确的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息肉与早期子宫内膜癌的特征性MRI平扫表现,以期在无需静脉注射对比剂的情况下,提高两者术前鉴别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9例子宫内膜息肉和32例早期子宫内膜癌病人的MRI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病人病变大小及DWI相对信号强度值。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分析2组病人MRI平扫信号特征,包括T2WI上病变内部信号特征(低信号纤维核心和高信号小囊),DWI上病变与正常肌层的信号强度差值,T2WI和DWI上病变周围线样高信号。结果与子宫内膜癌相比,子宫内膜息肉T2WI上有高信号小囊和低信号纤维核心表现者更多(P<0.05)。DWI上病变与子宫肌层信号强度差值比较,子宫内膜息肉(36.4±61.7)低于子宫内膜癌(229.8±94.8)(P<0.05)。子宫内膜息肉在T2WI、DWI上的病灶周边线样高信号表现均多于子宫内膜癌(P<0.05)。结论 子宫内膜息肉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T2WI及DWI上病变周围线样高信号有助于鉴别子宫内膜息肉与子宫内膜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成像中T_2WI、DWI及动态增强在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判定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均行3.0T MRI检查且手术病理证实的9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资料,将T_2WI、DWI及动态增强对肌层浸润深度的判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T_2WI序列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的判断总符合率为59.3%,DWI判断总符合率为64.8%,动态增强序列总符合率为92.3%,对深肌层浸润诊断的敏感性T_2WI、DWI、动态增强为100%,特异度分别为87.2%、88.4%、97.7%。Kappa一致性检验,动态增强序列与术后病理一致性较好,而常规T_2WI序列、DWI序列一致性较差。结论动态增强扫描,可显著提高对子宫肌层浸润评估的准确性,为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T2WI、动态增强成像(DCE)、DWI及联合序列(T2WI+DCE+DWI)在Ⅰ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Ⅰ 期子宫内膜癌的43例患者的术前MRI资料,分别应用T2WI、DCE、DWI及联合序列对肿瘤肌层浸润深度进行评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T2WI、DCE、DWI、联合序列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3.72%、88.10%、80.49%、93.02%,4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WI、DCE、DWI、联合序列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57、0.66、0.48、0.78。结论:磁共振T2WI、DCE、DWI及联合序列对I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中DCE、联合序列与术后病理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T2WI、DCE及DWI序列均是子宫内膜癌术前肌层浸润深度评估的可靠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评估常规MRI(T2WI)、DWI及动态增强磁共振(DCE-MRI)探查结直肠癌肝转移灶的价值。方法共32例患者行3.0T MRI腹部扫描,两名放射医师独立分析所有受检者肝脏的常规MRI序列(T2WI),DWI序列及DCEMRI序列,以手术病理、术中超声及治疗前后影像图像的综合评价作为金标准,评判各个序列探查肝转移灶的阅片间一致性,并两两比较各序列探查肝转移灶的敏感性、阳性预测值(PPV)及AUC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结果探查所有肝转移灶时,DWI及DCE-MRI序列均获得了很好的阅片者间一致性并明显高于T2WI,在探查直径小于1cm的肝转移灶时,DWI的阅片者间一致性明显高于DCE-MRI及T2WI序列;探查所有肝转移灶时,DWI及DCE-MRI序列的敏感性、PPV及AUC面积均高于T2WI;探查直径小于1cm的肝转移灶时,DWI的各参数均明显高于T2WI,敏感性及AUC高于DCE-MRI序列,DCE-MRI序列的阳性预测值及AUC高于T2WI序列。结论非增强DWI序列可以有效探查结直肠癌肝转移灶,且与增强DCE-MRI序列无明显差异;而在探查直径小于1cm的肝转移灶时,DWI序列的整体价值较其他序列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扩散加权成像(DWI)和高分辨T2WI结合与常规T2WI对比,用于子宫内膜癌诊断和分期方面的能力及优势。方法共50例经病理证实子宫内膜癌患者,实验组:25例行DWI和高分辨T2WI结合扫描;对照组:25例行常规T2WI扫描。术前分别进行诊断与分期,与术后病理学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组选取扩散b值800,对病灶信号强度观察及ADC值测量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对于子宫内膜癌诊断和分期准确率为92%,对照组为68%,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子宫内膜癌病灶DWI图像的信号强度明显增高,ADC值明显减低,均值为(0.78±0.06)×10-3 mm2/s)。结论与常规T2WI相比,DWI和高分辨T2WI结合在子宫内膜癌诊断和分期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3.0T MRI 扩散加权成像(DWI)单一序列在宫颈癌诊断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名观察者分别独立分析65例宫颈癌患者术前 T2 WI、DWI 和 LAVA-Flex 动态增强图像,比较三者对宫颈癌影像学分期结果的差异,对肿瘤的 T2 WI、DWI 和 LAVA-Flex 动态增强图像进行分期效能评估。结果DWI 检测到所有的病灶,其中3例病灶在常规 T2 WI 序列未能发现,1例在动态增强图像上未能发现。DWI、T2 WI 与 LAVA-Flex 动态增强对宫颈癌总体分期准确率分别为90.8%、78.5%、87.7%。DWI 单一序列分期的准确率高于单一 T2 WI 序列(P =0.04),DWI 序列与多期动态增强序列分期准确率无显著差异(P =0.39)。结论单一的 DWI 序列在宫颈癌分期中的准确性优于单一的 T2 WI 序列,在不具备增强的条件下 DWI 有望替代 MRI 动态增强序列,对宫颈癌做出准确的分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脑实质内表皮样囊肿(EC)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脑实质内EC的常规MRI和DWI的信号特征。定量测定EC、正常脑白质和脑脊液(CSF)的平均表观扩散系数(mADC)值,并比较常规MRI和DWI各自诊断的准确性。结果(1)4例位于幕下小脑实质内,其中1例合并蛛网膜囊肿。1例呈巨块状跨左侧额、颞叶实质,另1例位于左颞叶内;(2)2例为均匀性长T1、长T2信号,类似CSF信号,4例表现为不均匀性囊实性混杂信号,其内可见漩涡状或卷发状短T1信号。所有病灶DWI上均表现为明显高信号、ADC图表现为等低、等高信号,部分病灶内信号不均;所有病灶均无灶周水肿信号;增强后均无异常强化;(3)所有EC的mADC值均较CSF值显著减低(t=39.97,P<0.001),较脑实质值显著增高(t=4.73,P<0.01);(4)单纯常规MRI对EC的诊断正确率为50%(3/6),结合DWI后的正确率为100%(6/6)。结论DWI有助于确诊脑实质内EC,对预防术中化学性脑膜炎的发生有重要意义。DWI应作为颅内囊性病灶检查时的常规序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 hypertrophic olivary degeneration , HOD)的MRI信号及大小改变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方法收集继发于脑桥、小脑病变的HOD病例27例,原发病变位于脑桥25例,其中海绵状血管瘤1例,挫裂伤8例,高血压性出血14例,梗死2例;原发病变位于小脑2例,其中小脑挫裂伤1例,小脑出血1例。所有病例均行T1 WI、T2 WI、FLAIR、DWI,8例行SWI检查,分析HOD的信号特点,测量下橄榄核径线。结果 MRI表现为下橄榄核体积增大,T2 WI均呈高信号,14例DWI序列呈等信号,13例DWI序列呈稍高信号,所有病例FLAIR呈稍高信号,10例T1 WI呈等信号,17例T1WI呈稍低信号。病变下橄榄核平均横径为(6.94±0.67)mm,平均前后径为(6.69±0.83)mm,平均纵径为(16.95±1.20)mm,下橄榄核前缘与延髓前缘平均间距为(1.37±0.56)mm。结论 MRI能清晰显示下橄榄核肥大变性,正确认识该病,可避免漏诊及误诊。  相似文献   

14.
扩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缺血性中风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扩散加权成像 (DWI)技术在急性脑缺血性中风 (AIS)急诊MR检查中的价值和对急诊MR诊断质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 86例AIS急诊MR检查资料 ,将距症状发作 1 0h内进行急诊MR检查者定为A组 ,1 0h后急诊MR检查者定为B组。利用双盲法 ,对DWI和TSET2 WI、FLAIRT2 WI、SET1 WI所见作对照分析。结果 A组 ,TSET2 WI+FLAIRT2 WI+SET1 WI对AIS新梗死灶显示能力为DWI的 32 .98% ,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 <0 .0 1 )。B组 ,TSET2 WI+FLAIRT2 WI+SET1 WI与DWI具有相同的显示能力。AIS新梗死灶DWI呈高信号 ,ADC图呈低信号。结论 DWI能早期、超早期诊断AIS ,降低错、漏诊率 ,提高AIS常规急诊MR诊断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低场磁共振弥散序列对各期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方法 应用磁共振T1W1,T2WI和水抑制反转恢复成像(T2 FLAIR)和DWI对70例各期脑梗死病人进行86人次MRI检查,并作ADC图,测定ADC值。结果在超急性脑梗死病例中,DWI和ADC图均表现缺血,但T2及T2FLAIR成像表现正常,病灶的ADC值随梗死时间延长,呈由低向高变化的趋势。结论低场磁共振DWI对急性期及超急性期脑缺血病变高度敏感,显示率及敏感性是100%.常规T2WI敏感性37%;ADC图可进一步量化缺血程度,二者结合应用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病灶的转归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关顺  飞勇  董兴祥  张大福   《放射学实践》2012,27(6):652-656
目的:探讨DWI结合高分辨T2WI在子宫内膜癌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DWI及高分辨T2WI表现,测量其ADC值,判断其浸润范围,并与术后病理结果相比较。结果:DWI结合高分辨T2WI对子宫内膜癌2009FIGO分期准确性为94.3%,评价浅肌层、深肌层浸润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4.5%、82.4%、94.3%和83.3%、95.3%、94.3%;评价子宫内膜癌宫颈基质浸润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100%、100%和100%。结论:DWI结合高分辨T2WI磁共振能够提高子宫内膜癌浸润深度评价的准确度,有助于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分期及帮助制定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RI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临床确诊的36例DAI患者行常规MRI快速自旋回波(TSE)T2WI、流动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和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扫描,比较各序列的病灶显示率。结果DWI序列的阳性率为91.67%(33/36),TSET2WI序列的阳性率为77.78%(28/36),FLAIR序列的阳性率为83.33%(30/36),DWI序列阳性率明显高于TSET2WI序列(P〈0.05)和FLAIR序列(P〈0.05)。结论应用DWI序列对急性DAI较TSETzwI和FLAIR序列有更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探讨全身DWI和全身一体化T2WI扫描在恶性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4例疑诊为淋巴瘤的患者进行全身DWI和全身一体化T2WI扫描并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比最后诊断(以病理检查作为判断依据),计算诊断符合率。结果全身DWI和全身一体化T2WI扫描检查结果与最后诊断符合率为85.1%(46/54)。在淋巴瘤病灶检测中敏感性为86.7%(118/136),特异性为95.5%(472/494)。结论全身DWI和全身一体化T2WI扫描较常规MR更能敏感的显示病灶,从而有助于临床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9.
扩散加权成像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脊髓型颈椎病(CS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0例临床及影像学证实为CSM患者,行颈髓MRI和扩散加权成像,分析病变表现并测量其ADC值。结果:30例中除2例因伪影明显未行ADC值测量外,余28例均成功行DWI及ADC值测量。CSM的MRI主要表现为颈椎曲度异常、椎体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及黄韧带增厚等,相应部位的脊髓均有不同程度的受压改变,伴有椎管狭窄者20例。T2WI脊髓受压部位出现高信号者18例,其中16例DWI相应部位均表现为ADC值增高,2例表现为ADC值略减低;10例T2WI未见异常信号者中有5例亦表现为脊髓受压部位不同程度的ADC值增高。3例手术后复查DWI显示病变部位ADC值不同程度减低。结论:DWI对CSM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且可以在手术疗效监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超高b值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T2加权成像(T2WI)诊断外周带前列腺癌(PCa)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1日至2019年10月1日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超声引导下前列腺靶点穿刺、临床病理学确诊并于穿刺前后1个月内行前列腺MRI检查的PCa患者41例,年龄49~89岁,中位年龄69岁。所有患者均行3.0T超高b值(分别为2000、3000 s/mm2)的DWI及T2WI脂肪抑制序列MRI成像。以前列腺靶点穿刺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T2WI、DWI(b=2000 s/mm2)、DWI(b=3000 s/mm2)、T2WI+DWI(b=2000 s/mm2)、T2WI+DWI(b=3000 s/mm2)对PCa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计算各方法诊断PCa的曲线下面积。 结果 41例患者中,PCa患者26例(通过临床结合穿刺点位置确诊为外周带PCa),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15例。T2WI、DWI(b=2000 s/mm2)、DWI(b=3000 s/mm2)、T2WI+DWI(b=2000 s/mm2)、T2WI+DWI(b=3000 s/mm2)诊断PCa的灵敏度分别为0.962(25/26)、0.962(25/26)、0.962(25/26)、0.923(24/26)、0.923(24/26),特异度分别为0.400(6/15)、0.667(10/15)、0.876(13/15)、0.800(12/15)、1.000(15/15),准确率分别为0.756(31/41)、0.854(35/41)、0.926(38/41)、0.878(36/41)、0.951(39/41),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1、0.814、0.914、0.872、0.972(P=0.056、0.001、<0.001、<0.001、<0.001)。 结论 T2WI+DWI(b=3000 s/mm2)序列图像诊断PCa具有较高的准确率,有望成为一种可靠的诊断前列腺疾病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