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充盈不佳血管中甩臂法对静脉穿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静脉穿刺姜醇充盈血管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由于静脉高价营养疗法、肿瘤多种化疗药物的静滴或静推高浓度、刺激性较强药物等因素,临床常常出现浅静脉变硬,弹性差;加上天气寒冷等原因,使外周血管收缩,静脉穿刺时血管充盈不佳,增加穿刺难度,同时给广大患者造成痛苦。为此,我们采用生姜醇局部涂擦,待血管充盈后再做静  相似文献   

3.
静脉给药是临床广泛应用且迅速生效的治疗方法之一。近年来由于静脉高价营养疗法、肿瘤多种化疗药物的静滴或静推高浓度、刺激性较强药物等因素,临床常常出现浅静脉变硬、弹性差,以及天气寒冷等原因使外周血管收缩,静脉穿刺时血管充盈不佳,增加穿刺难度,同时给广大患者造成痛苦。为此,我们采用姜醇局部涂擦,待血管充盈后再做静脉穿刺,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减轻了患者痛苦。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末梢血循不好的患者静脉细小易导致穿刺失败。我科自2004年1月至10月应用负压静脉穿刺50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用品准备同静脉穿刺方法。2操作方法(1)患者取仰卧位或半卧位;(2)将液体排气后悬挂于床旁备用;(3)选择静脉,常规消毒皮肤;(4)取排气后的输液管,折叠输液管下段3~5 cm  相似文献   

5.
黄干秀 《家庭护士》2009,7(19):1723-1723
[目的]观察触摸静脉穿刺法在静脉穿刺困难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12例静脉穿刺困难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穿刺方法,观察组采用触摸静脉穿刺法.评价两组静脉充盈程度,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结果]观察组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为96.43%,对照组为73.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触摸静脉穿刺法明显高于传统法.  相似文献   

6.
静脉输液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广泛应用于临床。患儿静脉细小,生性好动,为了保证输液质量,降低复针率,减轻患儿痛苦,减少护士的工作量。笔者根据护理学基础和力学原理,结合实际操作情况。对患儿静脉穿刺固定方法进行了改良,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方法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手术静脉穿刺困难患者实施超声引导静脉穿刺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3月—12月期间睢宁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手术静脉穿刺困难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为原则规范化1:1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行传统盲穿法穿刺,观察组实施超声引导静脉穿刺。评价两组的穿刺次数、平均穿刺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留置针留置时间,对比非计划拔管和静脉炎发生率,评价患者心理状态和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穿刺次数少于对照组,平均穿刺时间短于对照组,留置针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且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静脉炎、血肿、感染、血管损伤、非计划拔管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穿刺前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穿刺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针对手术静脉穿刺困难患者实施超声引导静脉穿刺,可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8.
临床上在为静脉不充盈患者进行留置针穿刺时,常因患者血容量不足,静脉痉挛收缩,管径变小、静脉萎陷等原因,虽留置针穿刺见回血,但在送套管针时穿破静脉而导致穿刺不成功。笔者于2009年7月起,对穿刺方式进行改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周围循环不良患者静脉输液穿刺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未开展静脉留置技术的基层医院中常规静脉输液穿刺仍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我们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对周围循环不良患摸索到了一个成功率较高的静脉穿刺方法,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反方向静脉穿刺法在长期静脉输液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慧  王娟 《护理管理杂志》2011,11(4):304-304
目的 探讨反方向静脉穿刺法临床应用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90例患者单日用顺向穿刺法,穿刺130例次;双日用反方向穿刺法,穿刺124例次,比较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输液外渗率.结果 反方向静脉穿刺法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提高(P<0.05).结论 对输液造成的血管受损、变硬、阻塞的患者,应用反方向静脉穿刺法,效果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快速抚摸法在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效果,为改善患者预后积累经验。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及呼吸内科2015年11月至2016年1月接收的200例需静脉穿刺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后按照随机取样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拍打法;观察组采用快速抚摸法。比较两组患者静脉充盈度、一次穿刺成功率、输液外渗或脱针、穿刺部位肿胀的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以及静脉穿刺时穿刺部位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静脉充盈度及穿刺部位疼痛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7.0%、满意度为96.0%、输液外渗或脱针发生率为1.0%、穿刺部位肿胀发生率为3.0%,对照组分别为88.0%、78.0%、9.0%、11.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抚摸法有助于提高静脉充盈度,进而增加一次穿刺成功率,避免渗漏、肿胀等发生,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颈内静脉(IJV)与锁骨下静脉(SV)穿刺中心静脉置管部分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收集有关IJV与SV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对照研究,根据纳入标准纳入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并对结果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纳入18篇文献. Meta分析结果提示IJV与SV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74,95%CI(1.32,2.30)],误入动脉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3.19,95%CI(1.70,5.99)],一次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6,95%CI(0.90,1.24)].结论 IJV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及误入动脉率高于SV穿刺;尚不能认为2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有差别;本结果仍需要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评价.  相似文献   

13.
大角度静脉穿刺术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58,自引:2,他引:56  
目的 验证大角度静脉穿刺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大角度一胸脉穿刺术与常规静脉穿刺术各行815例次临床应用,观察静脉穿刺的速度与质量,以及两种静脉穿刺术对兔耳静脉穿刺后局部病理组织改变的影响。结果 临床对比应用表明,大角度静脉穿刺组回血时间缩短1.24s,一针成功率提高4.11%,皮下瘀血率减少0.71%,各项指标皆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1动物实验提示,大角度静脉穿刺组静脉管壁周围组织损伤程  相似文献   

14.
血液透析股静脉穿刺建立临时性血管通路的护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为急症血液透析、血液灌流等急救患建立安全有效的临时性血管通路。方法:采用动静脉内瘘针行股静脉穿刺建立血管通路,同时选择直接动脉穿刺法进行对照观察。结果:动静脉内瘘针股静脉穿刺法明显优于直接动脉穿刺法。结论:该技术操作简便、快速、易掌握、成功率高,为急救患赢得了时间,且费用低,局部组织创伤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浅静脉直刺穿刺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浅静脉直刺穿刺法的临床效果。方法操作者分别采用传统法和直刺法,为100例住院病人行手背静脉穿刺输液,了解两种不同穿刺法在进针速度、病人对疼痛的感觉、穿刺成功率、血管可重复利用的次数、病人穿刺部位皮下淤血发生率、病人对穿刺进针方法的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进针速度、血管重复利用次数分别经t检验,P<0.001及P<0.01,有显著性差异。两组病人对疼痛的感觉及穿刺方法满意度分别经秩和检验P均<0.001,有显著性差异;两种方法穿刺成功率分别经字2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异;两种方法皮下淤血发生率经字2检验,P<0.001,有显著性差异。以上说明浅静脉直刺法明显优于传统法。结论浅静脉直刺法可减轻病人疼痛,减少皮下淤血,增加血管重复利用次数,达到快速、准确、高效、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静脉穿刺直入血管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3,自引:1,他引:83  
目的通过对静脉穿刺进针方法的研究 ,采取直接刺入血管的进针方法 ,使静脉穿刺达到无痛、微创、快速、准确无误的质量标准。方法操作者分别用传统的“三段式”进针法和直接刺入血管法为 70名住院患者行静脉输液 ,了解两种不同穿刺方法进针速度、病人对疼痛的感觉 ,穿刺对病人局部组织的损伤程度及一针见血率。结果两组病人对穿刺疼痛的感觉经秩和检验Uc =4 .2 2 ,P <0 .0 0 0 5 ,有显著性差异。两种不同进针方法 ,进针速度经U检验 ,U =15 .70 ,P <0 .0 0 1,差异有显著意义。直接刺入血管法对局部组织的损伤范围只是对皮肤、皮下组织及血管壁穿刺点的损伤 ,而“三段式”进针法 ,除对皮肤、血管壁穿刺点的损伤外 ,对皮下组织的损伤为遂道式损伤和撕裂伤。按进针深度 1/ 2计算 ,其损伤体积为 2 .2 4mm3 。两种方法穿刺一针见血率分别为 95 .71%、92 .88%。经 χ2检验 ,χ2 =0 .5 3,P >0 .2 5 ,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直接进针法可减少病人的局部损伤 ,减轻病人疼痛 ,且进针速度快 ,准确无误 ,明显优于传统的“三段式”进针法  相似文献   

17.
自制混合酊剂减轻病人静脉穿刺疼痛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赵美玉 《护理学报》2003,10(6):52-53
目的探讨减轻或消除静脉穿刺疼痛的方法。方法将184例门诊输液病人按治疗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混合酊剂组和利多卡因组各92例。混合酊剂组,每例于输液第1天应用皮肤常规消毒法穿刺。第2天在皮肤常规消毒前用无菌干棉签蘸混合酊剂由内向外呈螺旋式涂擦穿刺处皮肤,直径≥5cm,待干后再行皮肤常规消毒后穿刺;利多卡因组每例于输液第1天也用皮肤常规消毒法,第2天在皮肤常规消毒前用2%利多卡因涂擦穿刺处皮肤,涂擦方法、面积同混合酊剂组。两组止痛效果比较进行统计学处理(χ2检验)。结果混合酊剂组止痛效果与利多卡因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混合酊剂用于减轻静脉穿刺止痛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依赖于多普勒超声引导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需进行锁骨下静脉置管术的1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法静脉置管。观察患者的穿刺成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28例患者在不依赖超声引导下锁骨下静脉置管过程中,一次穿刺成功95例(74.22%);经反复穿刺多次获得成功24例(18.75%);4例(3.12%)反复调整不成功,更换穿刺部位或超声引导下穿刺成功;穿刺不成功停止穿刺5例(3.91%)。128例患者穿刺置管中误穿动脉12例(9.38%),局部血肿形成6例(4.69%),气胸2例(1.56%),短期内(1周内)堵管17例(13.28%),菌血症2例(1.56%)。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是神经外科患者常用、安全、有效的血管通路。掌握正确的锁骨下静脉盲穿方法是术者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的保障,不依赖多普勒超声适时引导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手背静脉离心性静脉穿刺与常规静脉穿刺方法的效果.[方法]500例住院输液治疗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0例,观察组采用离心性静脉穿刺,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穿刺.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即刻回血、一次穿刺成功和松止血带效果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即刻回血率、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松止血带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离心性静脉穿刺输液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The present case report underlies the importance of modifications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st-lumbar puncture headache, which led us to diagnose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 in a 34-year-old woman affected by multiple sclerosis. The patient underwent a lumbar puncture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and successively was treated with megadoses of methylprednisolone (1 g intravenously for 6 days). After lumbar puncture, the patient developed an orthostatic headache sue to cerebrospinal fluid (CSF) hypotension. Eight days later, and two days after finishing the cycle of methylprednisolone, the headache worsened, became diffuse and persisting, and was longer modified by postural changes. This was associated with psychomotor slowing and, the day after, a partial epileptic statu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howed an alteration in the signal corresponding to the sagittal superior, transverse and sigmoid sinuses, indicative of venous thrombosis. The potential role of lumbar puncture, steroid treatment and other associated risk factors, and 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modifications in post-puncture headache as a condition which needs specific neuroradiological examinations are discussed. Received: 19 October 2000 / Accepted in revised form: 9 January 2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