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症状脑梗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症状脑梗塞(SBI)是指无卒中病史而由神经影像学或尸检发现的梗塞。其症状可能未被认识或被病人遗忘或只有短暂缺血症状。SBI很常见,在无症状颈动脉病变的病人中,约15%的病人CT发现有梗塞;短暂性单眼盲病人中约25%及短暂性半球卒中病人中的相当比率的病人在CT检查时发现有短暂体征性脑梗塞(CITS);约10%的症状性卒中患者CT发现还有与其无关的其它梗塞。MRI检测SBI较CT更具敏感性,3组TIA病人中,103例SI病人中75%是由MRI检出的,相比之下,由CT发现的仅27%。许多SI小而部位深,较大的SI更多见于右半球。在CITS病人中,当TIA发作超过1h且恢复缓慢者,梗塞较常见。在颈动脉闭塞的病人中SI与狭窄的严重程度相关,而在颈动脉溃疡性损伤的患者中SI可能更常见。栓塞(包括心原性和动脉原性)和腔隙梗塞也许是SI的两个最常见发病机制。SI病人在危险因素方面与TIA病人和症状性脑梗塞病人差不多。SBI和症状性脑梗塞的存在,给临床医师提供一些关于病人脑血管病的自然病史信息。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特征取决于下列几点:(1)症状(无、短暂性视网膜性、半球性、偏盲性、脑干/小脑或卒中);(2)脑的状态(正常、功能异常、梗塞);及(3)引起或可能引起卒中的心血管-血液疾病的性质、部位和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社区就诊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PSCI)患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在北京市5个城区各选一家二级医院所管辖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对在此就诊的2003年1月-2004年12月首发或二次复发的缺廊性卒中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应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测量表(MMSE)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同时收集了卒中发病情况、PSCI危险因素等资料。结果共有993例患者完成MMSE评估,PSCI为7.9%(78/993)。卒中后6个月内、6个月〈卒中〈12个月、12~24个月的PSCI患病率分别为8.5%、10.1%和4.9%。〈60岁者的PSCI患病率为3.9%,60~、65~、≥70岁患者的患病率分别为5.1%、8.1%和11.4%,趋势检验,,=12.521,P〈0.0001。大专学历以上者PSCI患病率为3.6%,中学、小学和文盲卒中患者PSCI的患病危险分别是大专以上者的1.72、3.94、4.04倍(趋势检验,X^2=13.694,P〈0.0001)。影响PSCI的因素有多病灶卒中(OR=4.53,95%CI:2.26~9.06)、抑郁状态(OR=9.13,95%CI:3.35~24.83)、日常生活能力障碍(OR=2.53,95%CI:1.73~3.71)和非腔隙性梗死,其中前三项为PSCI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社区就诊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PSCI与病程、文化程度、患病年龄等多种因素有关,多病灶卒中、抑郁状态和日常生活能力障碍为PSCI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对缺血性卒中后认知损害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可延缓疾病进展以及预防痴呆的发生.文章对缺血性卒中引起认知损害的各种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后认知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筛查在缺血性卒中发病后3d内出现认知损害的患者.根据MMSE评分将患者分为认知损害组与非认知损害组,比较两组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临床资料.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卒中后认知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缺血性卒中患者202例,其中认知损害组48例(23.8%).认知损害组年龄[(66 ±6)岁对(57±5)岁;t=2.231,P=0.038]、糖尿病(39.6%对18,2%;χ2=9.388,P=0.003)、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39.6%对20.8%;x2=6.856,P=0.007)的比例、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11.8±2.4)分对(8.1±1.9)分;t=2.046,P=0.043]以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29.2±7.8)μmol/L对(19.9±6.5) μmol/L;t =2.781,P=0.008]、尿酸[(401.5±51.1) μmol/L对(312.4± 60.7) μmol/L;t=3.042,P=0.003]和C反应蛋白[(18.4±5.2)μmol/L对(11.3±4.2)μmol/L; =2.903,P=0.004]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认知损害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优势比(odds ratio,OR)1.81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38~3.205;P=0.039]、糖尿病史(OR2 520,95% CI 1.854 ~4.111;P=0.025)、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OR4.232,95% CI 1.905 ~8.582;P=0.014)以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OR3.618,95% CI 2.061 ~6.312;P =0.018)、尿酸(OR 2.179,95% CI 1.654 ~3.836;P =0.031)和C反应蛋白(OR 2.716,95% CI 1.507 ~5.552;P=0.022)水平增高为缺血性卒中后认知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缺血性卒中发病后的认知损害发生率较高,年龄、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糖尿病史以及血清C-反应蛋白、尿酸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高为缺血性卒中后发生认知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卒中后易发生痴呆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痴呆是脑血管病的常见后遗症,作者以往对缺血性卒中后3个月的患者随访时发现有26.3%表现为痴呆。而缺血性卒中后易发生痴呆的危险因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引起脑缺血缺氧的疾病可加重痴呆,形成低灌注痴呆。作者通过前瞻性研究来确定缺血缺氧(HI)性疾病是否为卒中患者发生痴呆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损害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发病前无认知损害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价认知功能,MRI确定梗死部位和侧别,磁共振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定粥样硬化动脉.结果 共纳入10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75例(74.3%)存在认知损害,认知损害组年龄[(54.54±12.59)岁对(64.43±10.37)岁;t=-3.960,P<0.001]以及受教育年限≤6年(50.7%对11.5%;x2=12.257,P<0.001)和脑动脉粥样硬化(89.3%对50.0%;x2=18.137,P<0.001)患者构成比显著高于认知功能正常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720,95%可信区间1.005~2.942;P=0.048).MoCA评分与责任血管(r=-0.365,P<0.001)和粥样硬化程度最重血管(r=-0.243,P=0.014)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多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后早期即存在认知损害,且MoCA评分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负相关,脑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内科》2015,(1)
许多卒中的危险因素是可以预防或可以控制的,通过有效的人为干预,即可降低卒中患病率,减轻患者致残程度,提高生活质量。本文就卒中可干预性危险因素如高血压、房颤、糖尿病等的研究现状及预防控制情况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主要表现为睡眠期间反复发生部分或完全上气道阻塞,气流减少或暂停,引起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睡眠结构紊乱,导致白天嗜睡、心脑肺血管并发症乃至多脏器损害,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OSAHS成人患病率为2%-4%[1],是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卒中是世界第二死亡原因,年龄、性别、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心脏病史等是卒中的危险因素.近年来,OSAHS与卒中的关系受到广泛重视,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OSAHS是卒中的重要的可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认知功能障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微微 《中华内科杂志》2005,44(10):797-798
老年人群中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普遍存在,大量证据表明,能引起卒中和心脏事件的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同样可增加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的危险。为保护老年健康,降低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的危险,毫无疑问应当控制血压、胆固醇、血糖和体重等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急性卒中病人入院时血压的预后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卒中病人入院时常有高血压,因高血压是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且严重高血压是一种潜在的生命威胁,急性降压治疗似乎是符合逻辑的。另一方面,卒中可因自发性或药物性低血压而引起,曾有报道急性降血压治疗对急性卒中病人是有害的,由此提示急性卒中降压要谨慎。一些急性脑缺血患者降压治疗能降低缺血区脑血流量而有害。急性卒中病人的血压可自然下降,不必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新疆汉族和维吾尔族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 收集2007至200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家医院589例卒中患者(汉族294例,维吾尔族295例)的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生活方式以及入院时血压、血糖、血脂等资料,对两个民族患者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或比例进行比较.结果 汉族患者吸烟(18.0%对1...  相似文献   

12.
卒中后认知功能损害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率为21.8%-50.O%。卒中后认知功能损害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但是在度过急性期后,卒中后发生认知功能损害的患者也出现了不同的转归。年龄比较小、卒中前认知功能状态良好的患者相对容易出现认知功能的好转,但是年龄偏大、卒中前认知状况差、文化程度低、血压控制偏低、脑白质变性程度较重、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即使度过了卒中急性期仍易出现认知功能的进一步恶化。而性别,卒中部位,卒中常见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病史、饮酒史等,对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转归产生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3.
血压水平与老年血管性痴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痴呆已成为世纪性灾难,据统计,在我国≥65岁人群中,发病率达5%,其中血管性痴呆2倍于阿尔茨海默病。高血压为血管性痴呆的重要危险因素,Framingham研究发现对象入选时的血压高低与随访结束时的认知功能障碍相关。其他很多研究也显示血压与痴呆之间有明确量效关系。高血压可以通过促脑血管硬化,减少脑血供而引起或加重痴呆;更能通过引起卒中而造成血管性痴呆。循证医学中,SYST—EUR证实对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病人降压治疗2年,可明显减少卒中的发生,并使痴呆减少559/6。PROGRESSS则证明对已有卒中的病人降压治疗可减少再发脑中风,并使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减少199/6~459/6。但有人认为SBP下降过低可使认知功能恶化,因此降压应适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出血性脑卒中进展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连续登记237例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欧洲进展性卒中研究小组定义的进展性卒中诊断标准判定卒中有无进展,并进行定期随访;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卒中进展与预后的关系。结果75例(31.6%)诊断为进展性脑卒中;进展性卒中患者在3、6个月随访时死亡和死亡/残疾比例均高于非进展患者(P〈0.05),卒中进展是3个月死亡和死亡/残疾、6个月死亡和死亡/残疾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约有30%可出现病情进展,卒中进展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有报道口服抗凝剂疗法(OAC)可有效降低心房颤动患者卒中及栓塞的发病率至68%。OAC尤其被推荐用于存在中风或栓塞危险因素的患者,如年龄>65岁,收缩期高血压病,糖尿病,以前的中风史。本文旨在探讨以OAC治疗门诊心房颤动患者其合并症发生率是否受上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尤其老年病例,主要是出血、免疫学并发症、低血压、心肌破裂或再灌损伤。本文讨论溶栓疗法的这些临来危险及其处理。颅内出血这是溶栓疗法最严重并发症,发生率0.2%~1%;溶栓药在一般剂量时发生率0.2%~0.6%。大样本试验发现,重组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时,总卒中发生率高于链激酶治疗组,分别为1.3%和1.0%;但出血性卒中无明显差别,分别为0.4%和0.3%。配合肝素皮下注射时,颅内出血危险少许增加,但总卒中发生率无差别,可能因为肝素使血栓性卒中减少。溶栓疗法引起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1)已知颅内肿瘤、有神经手术史、6个月内卒中、1个月内头部创伤(绝对禁忌证);(2)急性重度高血压、陈旧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脑梗死后痴呆对存活率的影响。方法对61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人文因素、血管因素、卒中特征资料收集和神经心理检查。在入院及卒中后3个月按美国精神病学会DSM-Ⅳ标准对卒中患者进行痴呆诊断,随访2年,分析痴呆患者的存活率及死亡相关预测因素。结果 卒中后3个月共有146例(23.6%)患者被诊断为痴呆,其中39例为卒中前痴呆,107例为卒中相关痴呆。随访(19.4±8.3)个月,卒中后痴呆患者存活率为49.3%,随访(21.3±9.1)个月,卒中相关性痴呆存活率为53.7%,非痴呆患者存活率为92.0%。多因素分析显示,卒中后痴呆与死亡明显相关,脑梗死后痴呆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年龄、心房颤动、卒中史、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卒中后痴呆和卒中相关痴呆。结论痴呆降低卒中患者存活率,并可作为卒中后存活的一个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卒中引起的认知损害日益引起关注,探究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和相关临床预测指标对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至关重要.文章从脑白质损伤、淀粉样蛋白异常沉积、血脑屏障破坏和突触可塑性损伤等方面探讨了卒中后认知损害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并对可用于预测卒中后认知损害的危险因素、影像学检查和物学标志物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在心力衰竭(HF)患者,常易发生卒中及其它血栓栓塞事件,其中卒中发生率约为1.3%~3.5%/年。且关于不伴有心房颤动(Af)或换瓣术后的HF患者,其血栓栓塞事件发乍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尚罕有报道。现为HF相关心脏猝死研究(SCD—HeFT),旨在就不伴Af或换瓣术后的中重度收缩功能不全性HF患者,其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等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0.
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pneumonia,SAP)是卒中患者主要的并发症,也是卒中患者病情加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患者脑卒中后并不是死于脑卒中本身,而是死于并发症,其中SAP是主要原因之一。2003年Hilker等首次提出SAP的概念,指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及后遗症期并发的肺部感染。SAP是患者住院死亡率增加、神经功能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报道其发生率为2.4%~47%,大约占卒中患者病死率的35%,而误吸和坠积是SAP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