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浅谈如何利用新技术提高玉米种植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在国际上的地位非常重要,农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农业生产,供养十多亿人口,同时还有部分出口。我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比重中占有大部分比例,农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与经济的发展,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玉米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作物之一,玉米也是世界上三大主要粮食作物,在我国的北方广大地区,均有密集种植,玉米是农业的支柱作物,在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文章主要就玉米种植运用先进技术问题的分析,全面阐述了玉米种植中先进技术对玉米种植效率和质量的影响,以此为焦点,形成可借鉴、可参照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玉米全程机械化配套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够显著提高玉米的生产效益。基于此,本文将从前期准备、机械化播种、施肥、田间管理以及机械化收获等环节着手,系统探讨玉米全程机械化配套种植技术的关键环节,希望研究结果为推广和应用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提供实用指南,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3.
张鹏 《轻工设计》2014,(36):293-293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巨大,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农业生产要进行重视。玉米是重要的农作物,也是人们生活中比较喜欢的食物,因此,对玉米栽培方法进行分析非常必要。玉米是比较典型的异花授粉农作物,因此,在杂交种植领域具有很大的优势。玉米间种栽培方法是建立在玉米杂交基础上,在功能叶方面为棒三叶,叶面具有很高的光合吸收作用。在我国的东北地区,玉米是主要的农作物,在种植面积上非常广泛,因此,对于玉米间种栽培技术非常有利,这样能够使玉米更加适合东北的气候和水土,在大面积种植以后更能保证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农业种植中,每年大约会产生3.5亿T的玉米秸秆。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在小麦种植中应用较为广泛,但在实际应用中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本文重点分析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在小麦种植中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进步,应用玉米的产业也不断兴起,对玉米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而同时玉米也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通过种植技术使玉米高效化已经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我们可以通过对玉米的种类、玉米的管理、玉米的收获等玉米种植主要技术和等行距种植玉米、宽窄行种植玉米、数字化技术种植玉米等玉米种植主要方式来提高玉米的产量。  相似文献   

6.
伴随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对小麦种植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标准。在小麦种植方面,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制约小麦产量的提高,例如,用户防治意识淡薄、技术水平落后和病虫害防治不及时等。因此,为有效提高小麦产量,用户应掌握先进的小麦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本文主要阐述了小麦种植技术以及防治病虫害的主要措施,进而使我国农业朝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玉米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还是饲料的重要来源,在我国农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玉米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为了能够有效的提高玉米的产量,则需要做好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工作,通过对玉米种植技术进行不断创新和完善,从而更好的推动玉米种植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作为世界上的农业大国之一,玉米产量影响着全球农业结构,可以说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人们提供了足够的粮食保证,所以在我国玉米也被农户广泛认知与种植。但是玉米有一定的生长条件,虽然种植广泛,但其产量与质量则存在不同的差异。随着玉米广泛种植与普及,越来越多的问题呈现出来,主要影响玉米成长的就是虫害问题。文章主要通过对黑龙江地区的玉米种植举例分析,找到黑龙江地区玉米种植优势及病虫害发生原因,进一步提出有效的改良与解决防治措施,以此,提高玉米产量与质量,为农业生产提供借鉴与帮助。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种植农作物中,玉米是比较重要的种类之一,如今,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与不断进步,现代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也呈现出上升趋势,出现了大量的玉米种植技术,在广泛应用玉米种植技术后,玉米的实际产量也得到了有效提高.在种植玉米时,为了达到增加玉米产量的目的,应对病虫害防治工作予以高度重视,科学应用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基于此,本文对玉...  相似文献   

10.
梁丹 《广西轻工业》2007,23(11):11-12,33
仿生技术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门课题。介绍了仿生技术在农业种植、农林监测、防护和农业工程等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对仿生技术与农业工程进一步结合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景作以展望。  相似文献   

11.
精准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关键驱动力。本文探讨了精准农业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和实施方法,并分析了其对提高农田管理和作物生产效率的潜力。首先,探讨了精准农业技术的各个方面。传感器技术在土壤和植物监测中的应用,为农户提供了实时的土壤养分、水分和植物健康状况信息。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处理大量数据,生成预测模型,优化施肥、灌溉和作物管理计划。其次,分别从地块划分和作物管理、施肥和灌溉管理以及病虫害监测和防控等方面分析了精准农业的实施方法,有助于推动精准农业技术在农业种植中应用的不断深入,进而为农业生产建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农业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在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在农业生产中不断的进行研究与创新,为我国创造科技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在过去的农业发展模式中,都是沿用的传统种植方法,为了适应时代的进步,在农业种植方法方面要不断的提高科技含量,实现科学种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玉米种植方面,我国不断的研究新的技术,首先要攻克的就是种子的培育与选择,只有科学合理的选择种子,才能够提升玉米的种植技术,从而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相似文献   

13.
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为农业种植过程带来革命性的变革,推动农业种植水平的不断提高。本文对农业物联网技术进行了一定介绍,明确了其核心组成和应用意义,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实时监控系统、环境信息采集和控制系统以及无线mesh网络等方面探讨了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种植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有助于推动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应用的不断深入,进而实现农业种植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用地越来越紧张,而绿化面积越来越少。园林绿化是现代城市的一张名片,不仅美化了环境,改善了城市生态,还为人们打造了良好的休憩空间,切实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在现代化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纵观辽宁省园林绿化现状,由于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种植技术等方面的影响,园林绿化植物种植成活率较低,绿化效果不够理想。因而,须积极寻找植物栽植与养护的关系,对园林绿化植物种植与养护技术管理进行深入研究,改变成活期短、成活率低的植物种植现状,提高城市绿化率。本文主要对园林绿化植物种植与养护技术管理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古县玉米种植面积占所有农业种植面积的80%,尤其是在玉米种植过程中,气象和气候条件对玉米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较大。为了确保优质高产玉米的形成,除了全面掌握玉米适宜种植的气候条件外,还要了解玉米不同生长发育期内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本文根据玉米种植中的生物学特性,结合古县温度、降水量和光照等气候条件,得出了当地气候条件比较适宜玉米种植的结论,并探讨气象灾害对玉米种植的影响,提出气象服务对策。  相似文献   

16.
播种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把握不好种植密度,玉米产量就会大打折扣。玉米种植密度受到地理条件、天文气候、土壤肥力、玉米品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何确定合适的玉米种植密度,是当下农业从业者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玉米种植密度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分析,具体说明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株高、穗长、产量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注意事项,有助于提升我国的玉米种植水平,进一步提高玉米单位面积产量。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农业生产上,有着先天的优势,随着现代农业技术发展,农业种植已经向科学化方向发展。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作物,在我国的种植历史比较悠久,目前,全国各地均有着广泛的种植,有效促进了种植地当地经济效益提升和农民个人收入提高。只有不断研究玉米种植新技术,才能提高玉米产量,更好地推动农业进步。文章就玉米种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重点研究,针对性提出玉米丰产增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2011年7月6日.全国首次针对酿酒葡萄种植技术与管理的行业年会在山东篷莱召开.酿酒葡萄种植领域的各路专家就目前我国酿酒葡萄种植技术与管理中存在的各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客观科学的角度提出了下一阶段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方面,在品种选择、产区规划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2011年7月6日.全国首次针对酿酒葡萄种植技术与管理的行业年会在山东篷莱召开.酿酒葡萄种植领域的各路专家就目前我国酿酒葡萄种植技术与管理中存在的各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客观科学的角度提出了下一阶段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方面,在品种选择、产区规划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正据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迄今为止,我国批准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仅有棉花和番木瓜,批准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有大豆、玉米、棉花、油菜和甜菜5种作物。除批准了转基因棉花的种植外,进口的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油菜等仅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