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环境保护》2008,(5):35
我国有近4亿人口生活在北方草原和南方草地.其中北方天然草原区的人口将近2亿人.1.2亿少数民族人口中70%以上生活在草原。但我国草原生态利用过度、退化成灾的现状不断恶化.而且还是国家经济建设盲区。必须采取坚决有效措施,逐步逆转草原地区环境、经济恶化的趋势.以稳定占我国国土面积40%多的草原地区,保障国土安全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2.
正土壤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好土壤环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土壤环境总体状况堪忧,部分地区污染较为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之一。切实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逐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是未来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2016年5月,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我国土壤环  相似文献   

3.
不理想的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存在显著矛盾,生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能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能源结构优化决策过程中需要对能源开发利用的生态安全影响程度进行定量化评估.应用PSR(pressure-state-response,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从实现能源安全与生态安全协同发展视角,建立国家能源生态安全影响评估指标体系和指数模型,对我国2005-2016年的能源生态安全影响进行评估,并从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视角提出优化能源开发利用的若干建议.研究显示,2005-2016年我国能源生态安全影响评估指数(文中涉及"全国"的各要素范围均未包含港澳台地区)从44.5升至66.4,能源开发利用对生态安全的影响日益减轻,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安全之间矛盾有所缓解,但部分优化能源开发利用的响应措施执行不力,应从注重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性、强化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倒逼机制、完善能源行业绿色低碳化发展的经济激励政策、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大力提升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水平、优化水电开发的生态安全格局和重视非化石能源开发利用的生态安全问题等方面优化我国的能源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4.
正农业部发布的《2013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草原保护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全国天然草原鲜草产量再创新高,草原生态呈现加快恢复的良好态势.2013年,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达到105581.2万t,较上年增加0.59%,为近10年来最高.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的重要生态屏障,从东到西有森林、草原、湿地和荒漠等陆地生态系统.进入21世纪以来,胡锦涛同志三次来内蒙古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其中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讲话对内蒙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影响深远. 胡锦涛在内蒙古考察期间对建设生态文明的指示  相似文献   

6.
正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八大制度之一,是落实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政策工具,也是新时代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举措。历经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生态补偿的实施对象已经从最初的流域拓展到了森林、海洋、耕地、草原、湿地、荒漠、水流、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领域,补偿范围也从原先的省(区、市)正在逐步实现跨区域、跨  相似文献   

7.
声音     
《环境》2022,(4):12-13
<正>“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森林和草原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林草兴则生态兴。现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实现生态环境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科学开展国土绿化,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巩固和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相似文献   

8.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部分,是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环保、国土等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土壤污染,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到2020年,建成国家土壤环境保护体系 2013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就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做出了安排.提出,力争到2020年,建成国家土壤环境保护体系,使全国土壤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正2016年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旨在不断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逐步扩大补偿范围,合理提高补偿标准,有效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意见》,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海洋、水流、耕地等重点领域和禁止开发  相似文献   

10.
我国生态安全现状及维护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安全、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坚实基础.文章论述了生态安全的含义、构成、特点及意义,分析了我国生态安全在国土安全、水资源安全、环境安全和生物物种安全等方面面临的严重危机,指出我国生态安全有加速恶化的趋势.最后,提出保护我国生态安全的几点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国家发改委、环境保护部等八部委近日联合出台的《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2016-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是国家推进耕地草原河湖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恢复的重要举措.《规划》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耕地、草原、河湖等生态资源保护和修复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长效机制和保障措施.本文分析了《规划》出台的背景和意义、特点与亮点,提出了将《规划》实施与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环境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相结合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国家环境安全及其法律保护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国家环境安全问题,即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的关系问题,既是国内法的国策性问题,又是国际法的全球性问题。我国国家生态安全主要表现为防止国内生态赤字、缓解资源供需矛盾、防治自然灾害方面的国家职能。我国生态环境安全主要包括国土安全、生物安全、环境安全和国际环境安全问题。生态安全与经济安全共同构成国家安全的基础。防治自然灾害是我国生态安全的首要任务,减少环境赤字是我国生态安全的物质基础,发挥国家职能是我国生态安全的主导方向,明确公民权利是我国生态安全的法治保证。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草原面积巨大,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1/3,其草原生态环境不仅与国家生态安全紧密相连,而且对周边国家的气候、环境也会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从国际法视角出发,根据国际合作原则,依据《京都议定书》清洁能源机制,提出了内蒙古草原生态治理的国际合作思路。一要依托联合国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开展更为广泛的环保合作项目;二要依托国际社会各种环境保护组织和环境合作机构,在《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等国际法框架内,全面开展环境外交,寻求国际社会的多方合作;三要依托内蒙古绿色食品贸易,与环境大国展开国际合作;四要依托内蒙古绿色能源基地的建设,寻求国际合作,希望本文能对政府部门制定草原生态治理规划时有所启迪和帮助。  相似文献   

14.
着眼于辽宁省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凸显的现状,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生态安全评价模型,选取辽宁省14个城市2003年-2012年的经济、社会与环境等25个指标数据进行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对生态安全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十年来辽宁省城市生态安全指数呈现整体上升趋势,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数基本与生态安全指数变化趋势相似,说明辽宁省生态安全状况正逐步改善,并且总体呈现发展趋势,辽宁省的生态安全建设取得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15.
草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功能(如水源涵养、水分调节、水土保持、初级生产、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保护)和社会经济价值(如牧业生产、牧民生计维持、牧区文化传承等)。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和有效恢复是草原资源和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的根本基础。2018年国家机构改革后草原主体功能从生产转向生态,草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凸显。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快速推进过程中,对标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系统治理的总体战略,聚焦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理念,提出基于地理分异和功能特征的草原分区方案,是推进草原资源高质量管理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利用文献调研、专家问卷调查和会议咨询等方法,构建以“生态保护优先、兼顾绿色发展”为主导思想的中国草原分区体系,提出生态地理单元分异原则、主体功能优先原则、产业布局协调性原则、历史传统相结合原则、行政边界完整性原则,提出了区、亚区和小区三级分区体系的主要指标、命名方式、功能判定及产业布局的厘定方法,将全国草原分为5个区(内蒙古高原草原区、西北山地盆地草原区、青藏高原草原区、东北华北平原山地丘陵草原区、南方山地丘陵草原区)、47个亚区、2899个小区,并给出了不同分区的主导生态功能及产业发展方向。分区结果具有综合性、协调性和时代性,可以为新时代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异常以及频繁的人为经济开发活动,我国部分自然保护区出现了湿地面积减少、植被破坏、草原退化、荒漠化加剧等生态环境问题,珍稀保护动植物的栖息地遭到了严重破坏,已经威胁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安全,制约了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这类自然保  相似文献   

17.
藏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兴元  冯琦胜 《环境科学学报》2012,32(12):3152-3160
藏北高寒草地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和生态安全屏障.然而,高寒草地退化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减弱,生态服务价值降低,不仅严重影响了藏北高原畜牧业生产和牧民生活,而且直接威胁到区域生态安全及东亚水资源安全.因此,本研究在综合考虑草地生态系统的地域差异性、空间异质性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的基础上,选择了贡献率较高的12项指标,对藏北那曲不同类型和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藏北那曲地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年总生态服务价值为1199.07亿元,其中,高寒草原、高寒荒漠、高寒荒漠草原和高寒草甸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分别占总生态服务价值的62.9%、1.5%、8.0%和28.1%.从退化程度上看,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严重退化草地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分别占总生态服务价值的54.9%、29.3%、11.0%和4.8%.  相似文献   

18.
草原生态补偿作为一种应对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的草原资源耗竭和草原生态破坏的经济手段,对平衡和协调经济快速发展与草原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探讨我国草原生态补偿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更具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要闻     
正11月30日,国家发改委、环保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了《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2016—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的阶段性目标和政策措施,推动实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维护国家资源和生态安全。A主要方针和任务《规划》把合理降低开发利用强度作为休养生息的首要任务,通过暂停或退出生产功能、调整生产结构、调节生产时序,辅之以最严格的管控措施,做到取之有时、取之有度,逐步恢复自然生态和资源承载力。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凸显,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人类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生态安全的严峻挑战,因此,生态安全正逐步由一个学术概念升级到政治层面,对于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高度的战略意义,通过对生态环境整体及生态环境因子进行可操作、可定性、可比较的生态安全评价,才能令生态安全这一概念在政府决策中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