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脂多糖(LPS)诱导的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s)在小鼠脾脏中的募集情况,以探讨诱导MDSCs募集的新方法。方法采用LPS反复腹腔注射的方法使小鼠产生内毒素耐受。流式细胞术检测正常小鼠和LPS注射小鼠第5、10天脾脏中CD11b+Gr-1+双阳性细胞,即MDSCs的比例。结果经LPS处理后第5、10天脾脏MDSCs的比例分别为(17.99±1.66)%和(27.37±6.62)%,较正常小鼠(4.53±3.00)%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PS可在短期内诱导大量MDSCs在小鼠脾脏中聚集。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高脂饲料饲养ApoE-/-小鼠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的过程中CD11b+Gr-1+髓系抑制性细胞的变化趋势,以期揭示高脂血症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另一种可能的细胞机制。方法:将12只雄性ApoE-/-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6)和模型组(n=6),分别给予普通饲料与高脂饲料处理。8周后酶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I(apoA-I)和载脂蛋白B(apoB)水平;HE染色观察主动脉病理形态学改变;油红O染色观察内皮下间隙脂质沉积情况;流式细胞术分析骨髓、脾脏、外周血中CD11b+Gr-1+髓系抑制性细胞的百分比,比较其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度。结果:8周的高脂饲喂使得ApoE-/-小鼠血脂水平显著改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明显形成,CD11b+Gr-1+髓系抑制性细胞占骨髓单个核细胞比例显著升高,并进一步被动员释放到外周组织,导致循环中CD11b+Gr-1+髓系抑制性细胞显著增加。结论:高脂饲料饲养ApoE-/-小鼠能使CD11b+Gr-1+髓系抑制性细胞的生成显著增加,并向循环和外周组织释放。高脂血症可能是通过激活CD11b+Gr-1+髓系抑制性细胞的途径来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高脂饲料饲养ApoE-/-小鼠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的过程中CD11b+Gr-1+髓系抑制性细胞的变化趋势,以期揭示高脂血症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另一种可能的细胞机制。方法:将12只雄性ApoE-/-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6)和模型组(n=6),分别给予普通饲料与高脂饲料处理。8周后酶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I(apoA-I)和载脂蛋白B(apoB)水平;HE染色观察主动脉病理形态学改变;油红O染色观察内皮下间隙脂质沉积情况;流式细胞术分析骨髓、脾脏、外周血中CD11b+Gr-1+髓系抑制性细胞的百分比,比较其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度。结果:8周的高脂饲喂使得ApoE-/-小鼠血脂水平显著改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明显形成,CD11b+Gr-1+髓系抑制性细胞占骨髓单个核细胞比例显著升高,并进一步被动员释放到外周组织,导致循环中CD11b+Gr-1+髓系抑制性细胞显著增加。结论:高脂饲料饲养ApoE-/-小鼠能使CD11b+Gr-1+髓系抑制性细胞的生成显著增加,并向循环和外周组织释放。高脂血症可能是通过激活CD11b+Gr-1+髓系抑制性细胞的途径来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髓源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起源于骨髓造血祖细胞,是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一群异质性细胞的统称。MDSCs具有免疫抑制功能,机制包括耗竭T细胞所需的氨基酸如精氨酸、半胱氨酸,产生活性氧、一氧化氮和过氧亚硝酸盐,直接抑制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促进肿瘤血管生成等。研究表明MDSCs在多种肿瘤中表达上调并与不良预后相关。MDSCs可以作为肿瘤治疗的靶点,并且在多种肿瘤的临床治疗研究中发挥作用。临床试验表明,许多药物能够靶向抑制MDSCs扩增或清除MDSCs,包括多种癌症疫苗,常规化疗如吉西他滨、铂类、5-氟尿嘧啶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舒尼替尼、Acalabrutinib等,以及异黄酮、恩杂鲁胺、β-葡聚糖颗粒等。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他达拉非、CTLA-4抗体ipilimumab、抗CD33抗体AMV564以及三萜类化合物甲基巴多酚酮则能够抑制MDSCs的免疫抑制功能。此外,全反式维甲酸可以诱导MDSCs分化成熟,而趋化因子拮抗剂BL-8040能够抑制MDSCs迁移。不同的治疗策略大都具有减少MDSCs计数,抑制MDSCs功能的作用,但它们的临床疗效是参差不齐的。总之,与MDSCs相关的临床试验大多处于初期阶段,需要开展更多的更深入的试验来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癌患者外周血中CD33+HLA-DR-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s)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分期和病理类型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肾癌患者(44例)和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CD33+HLA-DR- MDSCs水平,并分析其与肿瘤进展及肿瘤
病理类型的相关性。结果肾癌患者外周血中CD33+HLA-DR- MDSCs的表达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91±0.66)% vs(0.62±
0.22)%,P<0.001];根据肿瘤分期划分,晚期(Ⅳ期)肾癌外周血CD33+ HLA-DR- MDSCs表达明显增高:Ⅰ+Ⅱ期∶Ⅲ期[(1.46±
0.44)%∶(2.04±0.35)%,P<0.01];Ⅲ期:Ⅳ期[(2.04±0.35)%∶(2.50±0.64)%,P<0.05];肿瘤患者外周血中CD33+ HLA-DRMDSCs
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和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肾癌患者外周血中CD33+ HLA-DR- MDSCs表达与肿瘤分
期、分型相关,对肾癌患者的预后及肿瘤免疫方面的研究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与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关系.方法:采集1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以及100例健康对照外周血进行流式细胞学检测并分析MDSC的比例.用改良Rankin评分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随访90 d的预后(0~2分为预后好,3~5分为预后差).分析预后好组(n=51)与预后差组(n=77)临床参数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探讨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MDSC)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将6周龄SPF级BALB/c雄鼠5只制成4T1乳腺癌细胞成瘤小鼠,用于制备MDSC。6周龄SPF级BALB/c雌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和细胞移植组。采用免疫磁珠技术分选肿瘤小鼠骨髓中的MDSC,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诱导下外扩增培养,光学显微镜观察其体外培养过程中的形态特征,流式细胞仪(FACS)分析其表型特征。哮喘模型组和细胞移植组予卵白蛋白(OVA)腹腔注射致敏,OVA雾化诱发哮喘。细胞移植组在诱导哮喘的第10 d经尾静脉注入MDSC。HE染色观察小鼠肺部病理改变,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总数及分类。结果肺组织病理观察显示正常对照组支气管周围基本无炎症细胞浸润;哮喘模型组支气管周围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杯状细胞增生;细胞移植组支气管、血管黏膜下和周围肺组织炎症较哮喘模型组减轻。哮喘模型组和细胞移植组BALF细胞总数、嗜酸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细胞移植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则明显低于哮喘模型组(P〈0.05)。结论静脉输注荷瘤小鼠MDSC可一定程度上抑制哮喘小鼠气道炎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脓毒症小鼠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MDSCs)氨基酸代谢组学特点。方法: 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 CLP)制备脓毒症小鼠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 n = 10)和CLP组(n = 10)。术后第7天在各组存活小鼠中随机选取5只,分离小鼠骨髓MDSCs,采用安捷伦Seahorse XF技术测量MDSCs细胞的氧气消耗速率(oxygen consumption rate, OCR),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靶向检测细胞内氨基酸及寡肽含量。通过单维和多维检验分析差异代谢物和潜在生物标志物,并对潜在生物标志物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CLP组小鼠骨髓中MDSCs比例(75.53% ± 6.02%)显著大于sham组的MDSCs比例(43.15% ± 7.42%, t = 7.582, P < 0.001),且CLP组小鼠骨髓中MDSCs的基础呼吸速率[(50.03±1.20) pmol/min]、最大呼吸速率[(78.07±2.57) pmol/min]和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产生[(25.30±1.21) pmol/min]均显著大于sham组的基础呼吸速率[(34.53±0.96) pmol/min, (t = 17.41, P < 0.001)]、最大呼吸速率[(42.57±1.87) pmol/min, (t = 19.33, P < 0.001)]和ATP产生[(12.63±0.96) pmol/min, (t = 14.18, P < 0.001)]。亮氨酸、苏氨酸、甘氨酸等17种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均P < 0.05),是脓毒症MDSCs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增加的氨基酸主要富集在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氨回收、丙氨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苯丙氨酸和酪氨酸代谢、尿素循环、甘氨酸和丝氨酸代谢、β-丙氨酸代谢、谷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等代谢途径。结论: CLP组小鼠MDSCs中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增强,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和丙氨酸代谢增强,可能为线粒体有氧呼吸提供大量原料,从而促进MDSCs发挥免疫抑制功能,阻断上述代谢途径或将有助于调节MDSCs功能,为改善脓毒症预后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黑色素瘤荷瘤小鼠脾脏中分离得到CD11b+Gr-1+的髓系抑制性细胞( Myeloid 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MDSCs)。方法给C57BL/6小鼠注射LPS或者小鼠黑色素瘤细胞株B16BL6后,取小鼠的脾脏细胞,检测其中CD11b+Gr-1+的MDSCs 细胞的比例。通过流式细胞仪( flow cytometry, FCM)分选出CD11b+Gr-1+的细胞,培养24小时后,CBA(cytometric bead array)法检测其分泌IL-10的情况;提取CD11b+Gr-1+细胞的总RNA,利用RT-PCR的方法检测其表达IFN-β、TGF-β、iNOS、ARG-1和IDO的情况。结果与注射LPS相比,注射B16BL6细胞株的小鼠脾脏中CD11b+Gr-1+的MDSCs细胞的比例更高;利用FCM分选得到CD11b+Gr-1+的MDSCs,进一步鉴定发现其表达IL-10、IFN-β、TGF-β、iNOS、ARG-1和IDO。与先前报道的MDSCs的特征相一致。结论可从B16BL6荷瘤小鼠脾脏中获得高纯度的MDSCs用于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趋化因子受体CXCR4拮抗剂AMD3100对Lewis肺癌进展及荷瘤鼠脾脏髓源抑制性细胞(myeloid 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MDSCs)积聚的影响. 方法 60只荷Lewis肺癌C57BL/6小鼠分为2组:PBS组(腹腔只注射PBS液,0.2 ml/只)、AMD3100组[腹腔注射溶解有2 mg/(kg*d) AMD3100的PBS液,0.2 ml/只,1次/d,共26 d],每组30只.隔日测2组小鼠体质量,记录成瘤时间.26 d随机处死2组荷瘤鼠各15只,剥离瘤体称量,观察肺转移灶数目,用免疫组化法计数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流式细胞仪测小鼠脾脏MDSCs比例;统计2组剩余小鼠自然生存天数. 结果 PBS组、AMD3100组小鼠Lewis肺癌成瘤时间分别为(8.03±1.47)、(9.97±1.50) d,接种瘤细胞后26 d瘤质量分别为(3.54±0.93)、(2.09±0.66)g,MVD值分别为(41.40±6.44)、(32.47± 5.33)个/HP,肺癌肺转移灶数目分别为(18.27±9.78)、(7.40± 5.83)个/只,MDSCs比例分别为(19.57±3.59)%、(31.42±5.04)%,中位生存时间分别是第29、34天,2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AMD3100可延缓Lewis肺癌进展,但可能对荷Lewis 肺癌小鼠免疫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诱导骨髓来源抑制细胞(MDSCs)在同种异系小鼠皮肤移植模型中的表达及免疫负调节作用。方法 以雌性BALB/c小鼠皮肤为供体,雄性C57BL/6小鼠为受体,建立同种异系小鼠尾—背皮肤移植模型(n=40)。受体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n=20),实验组每日地塞米松磷酸盐溶液5 mg/kg腹腔注射,对照组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观察小鼠移植皮肤排斥反应情况,确定移植皮肤排斥时间;术后第7日切取小鼠移植皮肤行病理学检查;术后第9日处死部分小鼠,获取脾脏及移植皮肤引流淋巴结,行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 实验组小鼠移植皮肤的中位生存期为(24±3.062)d,显著长于对照组小鼠的(9±0.816)d (P〈0.05)。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可见,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移植皮肤的排斥反应显著减轻。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在脾脏组织,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CD11b+GR1+ 细胞比例明显增高(P〈0.05),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表达下调(P〈0.05)、白介素-10 (IL-10)表达上调(P〈0.05),并伴有趋化因子受体CXCR2和黏附分子CD44、CD62L表达增加(P〈0.05);在引流淋巴结,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CD11b+GR1+ 细胞比例显著增高(P〈0.05),而CD4+ T细胞比例及γ干扰素(IFN-γ)表达显著减少(P〈0.05)。结论 地塞米松可能通过诱导产生MDSCs,使其向移植物局部迁移并作用于CD4+ T细胞,抑制其功能,从而达到减轻移植物排斥反应及延长移植物生存的效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髓系抑制性细胞(MDSC)和调节性T 细胞(Treg 细胞)在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使用5%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复制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每日观察小鼠体重和大便状况。DSS 处理3 和7 d 后处死小鼠,苏木精- 伊红染色法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中MDSC 和Treg 细胞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小鼠于造模第4 天体重开始下降,有腹泻和血便,HE染色结果显示小鼠结肠出现黏膜损伤及炎症表现。与对照组和造模3 d组比较,造模7 d 组肠系膜淋巴结中Treg 细胞比例增加,而MDSC 比例降低;进一步观察MDSC 亚群变化发现,粒细胞型MDSC 在造模7 d组中比例下降,而单核细胞型MDSC则无改变。无论Treg细胞还是MDSC,脾脏中的水平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溃疡性结肠炎可导致MDSC降低和Treg细胞增高,可能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3.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 is a group of clona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disorders,characterized by varying degrees of peripheral cytopenia caused by ineffective dysplasia of the myeloid lineages.MDS also has a high risk of progression to acute myeloid leukemia.But the role of immune abnormalitie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MDS is still not clear.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在荷瘤小鼠肺部组织的表达情况。方法取12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实验组:将体外培养的3LL细胞(0.3×106个)注射入小鼠尾静脉,成瘤后3周取小鼠肺组织,酶消化肺组织,制备肺组织单细胞悬液,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DSCs(GR1-FITC、CD11b-PE双染阳性)的表达量。对照组:在小鼠尾静脉注射PBS,其余步骤同实验组。结果实验组小鼠肺部组织高表达免疫抑制细胞MDSCs(GR+CD11b+双阳性),表达量为(19.92±6.08)%;对照组MDSCs表达量为(7.06±2.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肺癌小鼠的肺组织高表达免疫抑制细胞MDSC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在荷瘤小鼠肺部组织的表达情况.方法 取12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实验组:将体外培养的3LL细胞(0.3×106个)注射入小鼠尾静脉,成瘤后3周取小鼠肺组织,酶消化肺组织,制备肺组织单细胞悬液,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DSCs(GR1-FITC、CD11b-PE双染阳性)的表达量.对照组:在小鼠尾静脉注射PBS,其余步骤同实验组.结果 实验组小鼠肺部组织高表达免疫抑制细胞MDSCs(GR+CD11b+双阳性),表达量为(19.92±6.08)%;对照组MDSCs表达量为(7.06±2.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肺癌小鼠的肺组织高表达免疫抑制细胞MDSC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液体复苏失血性休克大鼠后,不同时间点骨髓中髓系抑制性细胞(MDSCs)的数量变化情况。方法:采用股动脉放血方法建立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在液体复苏早期阶段釆用乳酸林格液(乳酸林格液组)、晶胶液(晶胶液组)、7.5%高渗氯化钠(高渗氯化钠组)3种不同液体复苏,其后进行自体血液回输复苏,复苏成功后12、24和48 h脊髓离断法处死大鼠,同时设假手术对照组。处死后,获取大鼠骨髓细胞悬液,采用流式细胞技术观察大鼠骨髓中MDSCs的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结果:乳酸林格液组大鼠平均动脉压高于晶胶液组(P<0.05)。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各时间点的乳酸林格液组、晶胶液组及高渗氯化钠组大鼠骨髓中MDSCs所占的比例均明显降低(P<0.01);高渗氯化钠组大鼠各时间点骨髓中MDSCs所占比例较乳酸林格液组和晶胶液组均明显降低(P<0.01);乳酸林格液组和晶胶液组12 h和24 h骨髓中MDSCs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4 h晶胶液组低于乳酸林格液组(P<0.05)。结论:失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后,大鼠骨髓中MDSCs的数量随时间的延长先升高后降低,说明液体复苏可能适度抑制MDSCs的数量。与乳酸林格液、晶胶液相比,高渗盐溶液复苏失血性休克时,能够更有效抑制骨髓中MDSCs的数量,对失血性休克后的免疫调节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地塞米松对小鼠体内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用角叉菜胶诱发小鼠尾部血栓的模型,测量尾部血栓形成长度百分数、凝血酶原时间(PT)、红细胞数(RBC)、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压积(HCT)和血小板数(PLT),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活性.结果:高剂量地塞米松组与模型对照I组相比,尾部血栓形成长度百分数增加,RBC、MCH、HCT和PAI活性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0.05或P<0.01);小剂量地塞米松组与模型对照Ⅱ组相比,尾部血栓形成长度百分数降低、PT延长、t-PA活性增加(P<0.05).结论:地塞米松在血栓形成机制中具有双重作用,即高剂量地塞米松使血栓形成加重主要与提高Hb、RBC使血液粘度比提高和PAI释放增加使纤溶系统被抑制有关;低剂量地塞米松具有抑制血栓形成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外源性凝血因子减少以及t-PA增加使纤溶系统活动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