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6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静脉置管模式与恶性血液病(HM)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及耐药性评估 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1 335 例在四家三级甲等医院血液肿瘤科住院的HM 患者行静脉置管后发生 CRBSI 的病例资料。结果 股静脉置管模式的CRBSI 感染率与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置管模式的CRBSI 感 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RBSI 发生率高低与HM 患者年龄、静脉穿刺次数、导管留置时间、 规范换药与否、白细胞水平、是否合并糖尿病和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与否相关(P <0.05)。头孢哌酮/ 舒 巴坦、阿米卡星及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革兰阴性菌耐药率<20.00%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50.00% ;铜绿假单 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耐药率均<50.00%。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及替加环素对3 种革兰阳性菌不耐药; 对利福平的耐药率<20.00% ;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头孢哌酮/ 舒巴坦的抗菌药物敏感试验耐药率>50.00%。结 论 静脉置管模式与CRBSI 有关,CRBSI 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分布最多,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影响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的相关因素。方法:将本院ICU从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0日收治的313例深静脉置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CRBSI分为CRBSI患者和非CRBSI患者,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导管置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对CRBSI发生的影响及CRBSI致病菌特异性。结果:在参与研究的313例患者中,有61例患CRBSI,感染率为19.49%。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置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对是否感染CRBSI有影响(P0.05)。锁骨下静脉CRBSI发病率低于颈内静脉和股静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留置时间7 d的CRBSI发病率高于导管留置时间3 d和3~7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使用大量抗生素治疗、合并糖尿病对感染CRBSI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锁骨下静脉置管是CRBSI的保护因素(P0.05),导管留置时间7 d、大量抗生素治疗、合并糖尿病是CRBSI的危险因素(P0.05)。61例CRBSI中检出病原菌72株,包括38株革兰阳性菌(G~+菌,占52.78%),32株革兰阴性菌(G~-菌,占44.44%),2株真菌(占2.78%)。结论:采用锁骨下静脉置管,合理利用抗生素,缩短置管时间,控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均可降低ICU病房深静脉置管患者的CRBSI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该院2011年1月-2015年1月间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75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调查CRBSI发生的相关性、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及危险因素。结果  CRBSI发病率为8.0‰;股静脉置管感染率最高(38.4%);股动脉与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及股静脉置管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颈内静脉与股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率比较及锁骨下静脉与股静脉置管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分离病原体63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5株(55.6%),革兰阴性菌26株(41.3%);革兰阳性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但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均敏感,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氨曲南及亚胺培南耐药性较低;患者年龄、是否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导管留置时间、置管部位、合并糖尿病与否及APACHEⅡ评分等因素与恶性血液病CRBSI发生存在相关性,其相对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恶性血液病患者CRBSI感染率较高,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应结合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理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产生,同时给予CRBSI危险因素评估后能更有效地预防CRBSI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无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non-cuffed catheter, NCC)行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RBSI)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通过超声引导下经皮中心静脉置入NCC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16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不同置管部位的CRBSI发生率,分析CRBSI患者的感染特点及病原菌分布。依据是否发生CRBSI分为感染组(n=22)和非感染组(n=147),比较两组临床病理参数;进一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NCC患者发生CRBSI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预测效果。结果:颈内静脉置管和股静脉置管CRBSI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1,P=0.638);22例CRBSI患者共检出病原菌21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6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10株),革兰阴性杆菌5株。感染组血清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血清铁水平明显低于非感染组(P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建立血液透析长期留置导管的最佳置管途径。方法:将185例血液透析患者分3组,分别采用颈内静脉(95例)、颈外静脉(65例)、股静脉(25例)途径建立长期导管,比较不同置管途径的穿刺成功率、穿刺过程并发症及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颈内静脉、颈外静脉、股静脉置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4.74%、93.84%、9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过程并发症比较,其中误入动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并发症差异不大;置管期间并发症颈内静脉组与颈外静脉组无明显不同(P>0.05),股静脉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内静脉是血液透析长期置管的首选途径;颈外静脉可作为置管的第二级血管;尽可能不选择股静脉途径置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透患者临时性深静脉置管的最佳部位。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血透中心使用临时性深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患者98例,分为颈内静脉组58例,股静脉组40例,统计两组患者发生局部感染和血行感染情况。结果颈内静脉组发生局部感染5例,血行感染1例,感染发生率为10.34%;股静脉组发生局部感染11例,血行感染1例,感染发生率为30%,两组间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静脉组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颈内静脉组。结论当肾功能衰竭患者需要临时性深静脉置管行血透治疗时,应优先选择颈内静脉,次选股静脉,以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化干预策略(central line bundle,CLB)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影响效果。方法:参照美国健康促进会(Institution for Healthcare Improvement,IHI)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的集束化干预策略,制定CRBSI集束化干预办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本院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行常规护理的25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随机选取同期在我院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行集束化干预策略的27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实验组,对常规护理与集束化干预策略后的效果进行比较性分析。结果:对照组股静脉GRBSI平均发生率最高,达26.1‰,集束化干预策略后股静脉置管GRBSI平均发生率7.4‰,对照组股静脉GRBSI平均发生率较实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GRBSI平均发生率较实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的CRBSI发生率分别为13.5‰、6.1‰,集束化干预策略后实验组的CRBSI率(‰)、CRBSI起始时间、留置天数、住院时间和费用及手消毒剂消耗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RBSI以革兰阳性菌为主,集束化干预策略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病原菌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集束干预策略可有效降低恶性血液病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了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护理管理在对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液感染进行控制的效果。方法将本院在2014-2016年收治的实施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共计100例作为研究资料,这100例患者全部来自ICU的老年患者,对中心静脉置管的位置和血液感染(CRBSI)的发生率及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在实施护理管理的前、后CRBSl的发生率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颈内与锁骨下静脉CRBSI的感染率显著的比股静脉CRBSI的感染率要低,经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和加强护理管理前进行对比,加强了护理之后CVC患者CRBSI的发生率显著的下降了,经过比较统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实施护理管理措施对于控制中心静脉置管的相关性血液感染的发生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显著地使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的发生率下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不同的处理措施对危重患者并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发生的73例确诊为CRBS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1.2%患者有>3个基础疾病,68.5%患者有≥4个危险因素.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导管及单腔导管、双腔导管留置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真菌分别占64.3%、26.0%、9.7%.发热12h内拔除中心静脉导管(CVC)且及时应用敏感抗生素者,退热和血培养转阴时间早于其他患者(均P<0.05),病死率亦较低(均P<0.05).结论 危重患者并发CRBSI多发生于有多个基础疾病和多个危险因素情况下,以股静脉处和双腔CVC较易发生感染,以革兰阳性细菌较多见.及时拔除CVC和给予恰当抗生素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陈欣  温贤秀  夏琪  江华  邓洪飞  李庭  赖永明星   《四川医学》2021,42(11):1155-1161
目的系统评价ICU患者安置在股静脉与锁骨下静脉及颈内静脉的中心静脉导管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及导管病原菌定植的风险。方法系统检索相关的随机对照研究及观察性研究,并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过系统的文献检索,得到可能相关的文献834篇,经过筛选后最后纳入11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股静脉导管发生CRBSI及导管病原菌定植的风险均高于锁骨下静脉(P=0.0002,P<0.00001),但与颈内静脉导管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P=0.83)。结论为了降低ICU患者CRBSI的发生率,本研究建议在患者病情允许的前提下,将CVC导管的安置时间控制在7 d以内,否则应尽量选择锁骨下静脉作为置管部位,且在安置导管期间根据患者病情适当运用有抗菌效果的敷料及导管。而股静脉与颈内静脉置管的CRBSI发生风险是否有差异性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s,CVC)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其病原菌耐药性,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本院ICU 2010年9月~2012年8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261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发生导管相关感染(CRBSI)的患者一般情况、危险因素、细菌培养结果及病原菌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CU共留置中心静脉导管261例次,发生CRBSI 34例次,阳性率13.03%.其中颈内静脉导管179例,阳性25例,阳性率13.97%;锁骨下静脉导管82例,阳性9例,阳性率10.98%.共培养出细菌3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1株(61.77%),革兰阴性菌11株(32.35%),真菌2株(5.88%).性别、导管留置部位与感染无关(P 〉 0.05).年龄〉75岁、留置导管时间〉10 d、行有创监测及机械通气患者感染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锁骨下静脉导管感染率低于颈内静脉导管,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年龄、留置导管时间、是否有创监测、是否机械通气与感染有关,有统计学意义(P〈 0.05).应对相关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注意局部清洁及无菌操作,以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CVC)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制订预防对策。方法选择该院肝胆外科颈内静脉留置CVC患者564例,采用杏林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提取患者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颈内静脉留置CVC患者感染率为4.07%。革兰阴性菌感染占43.5%,革兰阳性菌感染占34.8%,真菌占21.7%,感染患者中多重耐药菌感染占52.1%。导管留置14d以上感染率为8.5%,14d以下感染率为2.1%,感染患者多为晚期肿瘤和重症胰腺炎患者。不同导管接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内静脉留置CVC感染不容忽视,感染的发生与患者病情、置管时间、接头装置等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中心静脉置管患儿发生相关性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及有效护理措施。方法从到我院接受治疗的中心静脉置管患儿中选取70例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其临床资料及护理措施。结果≥1岁患几率(5.71%)明显低于1岁患儿(22.86%);肱静脉置管发生深静脉血栓几率(26.47%)明显高于外周中心(12.50%)、颈内静脉置管患儿(5.00%);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深静脉血栓发生时间(18.10±1.21 d)明显长于肱静脉(5.83±2.51 d)、颈内静脉置管(6.21±1.01 d),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儿深静脉血栓发生与其自身年龄、置管方式有直接关联。结论掌握中心静脉置管患儿发生相关性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可及早实施有效的护理,降低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老年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PICC-RI)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方法 对自2013年1月—2015年9月在医院接受治疗并留置PICC导管的258例老年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PICC-RI的发生情况以及其危险因素。分析内容包括年龄(以70岁为界分组)、性别、季节(春秋/夏冬)、穿刺方式(直接/赛丁格穿刺)、留置时间(以7 d为界)、导管移动(有/无)、并发症(是/否)、周期性导管维护(有/无)、免疫功能(正常/低下)等因素,对上述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 共有31例患者出现术后PICC-RI,感染率为12.0%,分离出28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16株(57.1%),革兰阳性菌11株(39.3%),真菌1株(3.6%);单因素分析显示,在导管移动、并发症、导管维护、穿刺方式、留置时间、季节、免疫功能等发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夏冬季节、直接穿刺、有并发症、留置时间超过7 d、无周期性导管维护、免疫功能低下等危险因素可引起老年肿瘤患者PICC-RI发生,将以上因素进行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夏冬季节、有导管移动、留置时间超过7 d、无周期性导管维护、免疫功能低下是老年肿瘤患者PICC-R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是老年肿瘤患者PICC-RI发生最主要的因素,同时感染发生同样和留置时间超过7 d、有导管移动、冬夏置管、无周期性导管维护及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肝素+抗生素封管治疗血透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导管感染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肝素 抗生素封管治疗中心静脉置管导管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68例血液透析者行中心静脉置管出现的导管感染及其治疗病历。结果:268例中出现导管感染22例,其中股静脉置管15例(11.9%),颈内静脉6例(4.8%),二者有明显差异(P<0.05);永久性颈内静脉置管1例。采用纯肝素 抗生素封管,2例联用全身抗生素静滴治疗,全部导管感染均得到完全控制。结论:肝素 抗生素封管治疗中心静脉置管导管感染,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血透)用临时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并发感染的相关因素及临床表现特征,寻求预防感染的有效措施。方法对104例建立中心静脉导管的血透患者进行观察。(1)对不同部位(颈内或锁骨下静脉组及股静脉组)置管的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2)对相同部位不同预防方法感染发生率的比较:从样本中筛取80例经颈内或锁骨下静脉途径的临时性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前期37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措施预防导管感染;后期43例为试验组,使用抗生素多途径联合给药的试验方法,两组的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 (1)常规预防感染方法的61例临时中心静脉导管中,共发生与静脉导管相关的感染12例(19.6%),股静脉置管感染发生率(29.2%)显著高于颈内及锁骨下静脉(13.5%)(P〈0.05);(2)致病菌主要为葡萄球菌属和大肠杆菌属;(3)两组采用不同的预防感染方法感染率分别为13.5%和2.3%,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静脉置管易发生感染,而抗生素多途径联合用药有助于降低感染率,延长置管后抗生素使用时间可能减少重新置管的几率。  相似文献   

17.
皮下埋藏式中心静脉导管应用于肿瘤化疗患者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皮下埋藏式中心静脉导管应用于肿瘤化疗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寻找一种合理的可长期留置的中央静脉导管给药方式.方法 120例肿瘤根治术后患者,需长期全身化疗(9个月至2年).分3组:40例患者采用经皮外周插入式中央导管(PICC)化疗(PICC组),40例患者采用反复中心静脉穿刺置管(CVC)行化疗(CVC组:颈内静脉组和锁骨下静脉组各20例),40例患者采用皮下埋藏式中心静脉导管(PORT)行化疗(PORT组:颈内静脉组和锁骨下静脉组各20例).比较3组患者导管植入并发症及化疗期间生活质量满意度评分.结果 PICC组的近期并发症主要表现为置入导管位置异常;中心静脉穿刺的近期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血肿(颈内静脉)和气胸(锁骨下静脉).PICC组导管阻塞及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另两组(均P<0.05).发生局部组织感染和全身感染的机会PIEC组和CVC组明显高于PORT组(均P<0.05).PORT组患者化疗期间生活质量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另两组(均P<0.05).结论 经皮下泵中心静脉留置技术在肿瘤化疗患者应用中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郑洁  黄雯  姜立萍 《北京医学》2012,34(4):295-298
目的探讨老年血液透析患者隧道式中心静脉置管所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CRBSI)的病原菌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北京同仁医院使用隧道式中心静脉置管的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6例,根据血培养结果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分析CRBSI患者血培养分离出的病原菌及相关因素。结果老年血液透析患者隧道式中心静脉置管CRBSI的发生率为1.36次/1000导管日。CRBSI患者血培养阳性8例,分离出病原菌9株,包括表皮葡萄球菌3株(33.3%)、金黄色葡萄球菌2株(22.2%)、人葡萄球菌1株(11.1%)、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大肠埃希菌1株(11.1%)、绿脓杆菌1株(11.1%)、肺炎克雷伯杆菌1株(11.1%)。导管留置时间是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为11.09,P0.05)。低白蛋白水平与CRBSI的发生相关。CRBSI患者降钙素原水平明显升高。结论使用隧道式中心静脉置管的老年血液透析患者随留置导管时间的增加易发生CRBSI,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