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祖国医学中的方剂配伍(包括丹参与红花配伍)药效的发挥并非是简单的药物功效相加或毒性相减,关键是在于中医方剂药物(成分)之间所发生的协同或制约等作用,以达到复方功效增强而显协同作用。然而,以往的中医方剂配伍研究当中,定量评价中药组分配伍拮抗或协同效应较少,研究方法也尚不完善,影响中医方剂迅速发展。因此,阐明中医方剂配伍缩影--中药有效组分配伍之间协同或拮抗效应等配伍关系及规律,建立方药配伍相互作用现代基础研究的新策略成为今后中医方剂研究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2.
组分配伍遵循方剂的配伍理论与原则,以临床有效的名优中药二次开发为切入点,在方剂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基本明确的基础上,以组效关系为基础,优化设计,针对临床适应病证,筛选有效的中药处方。文章主要探讨中药组分配伍与方剂配伍的特性及相关性。通过对中药组分配伍研究模式的分析,阐述方剂配伍与组分配伍的衔接,并着重分析两种配伍方式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方剂配伍理论研究方法及研究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方剂配伍方法有多种,但七情配伍是中药配伍的基本形式,君臣佐使是方剂配伍的主要规则。方剂配伍研究,应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有效成分研究和药理研究相结合;通过拆方研究,确定方中主要药物或活性物质、从复方中寻找有效成分的最佳组合而从整体经过还原研究回归整体。因此,21世纪中药方剂配伍应具有时代的特点,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有效成(组)分配伍应成为当前中药配伍的新模式。中药有效组分或成分配伍是在病证结合、方证相应、理法方药一致的基础上,以中医学理论、系统科学思想和传统中药配伍理论为指导,去除方剂和饮片中无关物质,以组分或成分为表达形式,针对有限适应症,通过多组分、多靶点、以整合调节为基本作用方式、并且能辨病及辨证应用的新中药模式。实现中药有效成(组)分配伍基本方法有:单味药标准组分配伍、不同药物的有效组分配伍、针对病理环节的组分配伍、对病方与对证方的配伍。其主要特点是成分清楚、作用目标明确、质量稳定可控、毒副作用小,与传统中成药具有相似的整体功能。这一中药配伍模式的推广运用, 可为中医对病治疗,提高临床疗效开辟新途径。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4.
方剂配伍理论研究方法及研究前景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方剂配伍方法有多种,但七情配伍是中药配伍的基本形式,君臣佐使是方剂配伍的主要规则。方剂配伍研究,应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有效成分研究和药理研究相结合;通过拆方研究,确定方中主要药物或活性物质、从复方中寻找有效成分的最佳组合而从整体经过还原研究回归整体。因此,21世纪中药方剂配伍应具有时代的特点,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有效成(组)分配伍。应成为当前中药配伍的新模式。中药有效组分或成分配伍是在病证结合、方证相应、理法方药一致的基础上,以中医学理论、系统科学思想和传统中药配伍理论为指导,去除方剂和饮片中无关物质,以组分或成分为表达形式,针对有限适应症,通过多组分、多靶点、以整合调节为基本作用方式、并且能辨病及辨证应用的新中药模式。实现中药有效成(组)分配伍基本方法有:单味药标准组分配伍、不同药物的有效组分配伍、针对病理环节的组分配伍、对病方与对证方的配伍。其主要特点是成分清楚、作用目标明确、质量稳定可控、毒副作用小,与传统中成药具有相似的整体功能。这一中药配伍模式的推广运用,可为中医对病治疗,提高临床疗效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中药方剂有效成(组)分配伍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2,他引:29  
方剂通过配伍提高临床疗效,组分配伍是中药方剂配伍的新形式。组分配伍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其目标是能够按照中医理论辨证用药,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临床适应证明确且针对性好,成分及作用机理相对清楚,质量稳定可控,能够产业化推广。因此,组分配伍必须要建立标准组分的配伍方法,并根据实验设计确定主要组分,剔除有毒组分,还要建立组分剂量配比的方法。组分配伍模式有从有效方剂的饮片配伍深入到组分配伍,直接组分配伍及单味药的标准组分配伍几类,组分配伍的作用方式仍然是多组分、多靶点、整体综合调节。有效组分配伍的意义在于确保临床用药剂量准确和安全有效,提高疗效,节省药材,减少毒副作用。通过上述工作创制成分清楚,机理明确的现代中药。现代对中药化学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结果为有效组分配伍提供了科学依据,现代医药学面临的多基因复杂性疾病靠单一成分难以获得最佳疗效为有效组分配伍新药提供了新机遇。因此,从传统有效复方中寻找最佳配伍,从成分清楚的单味标准组分中按中医理论组合最佳配伍,突破以临床经验积累作为中药研制的一贯模式,相信可以为中医学术进步及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基于《中医方剂大辞典》数据库,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提取含丹参、红花药对的方剂,运用软件的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丹参、红花药对用药规律。最终纳入方剂39首,涉及中药280味,使用频率除丹参、红花外最高的前5位中药依次为当归、川芎、香附、白芍、桃仁/生地黄。经过聚类得到核心药物6组,分别为丹参-香附-红花,丹参-白芍-红花,丹参-当归-香附-红花,丹参-当归-白芍-红花,红花-丹参-白芍-当归,丹参-白芍-红花-当归。设支持度11(38.46%),置信度80%,共得到关联规则38组。提示丹参、红花常与活血、行气之品联用,主以妇科病、瘀血疼痛证、中风等为治疗病证。  相似文献   

7.
基于网络方法的中药方剂药理作用配伍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构建基于网络理论的中药方剂药理作用配伍网络,提出一种新的研究中药方剂配伍规律的方法。方法:依据网络理论,以中药为节点(node),中药配伍关系为边(edge),通过药理实验研究,运用两因素方差分析法判定中药方剂中中药-中药之间的配伍关系,建立中药方剂药理作用配伍网络;采用网络效能、网络效能相关性等参数分析预测中药方剂的配伍规律。结果:运用网络法研究了加味生脉散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配伍规律,结果显示,延胡索是加味生脉散起主要作用的药物,其他依次为麦冬、丹参、人参和五味子;人参-丹参作用相似,最先聚为一类,依次为麦冬-五味子聚为一类,人参-丹参、麦冬-五味子再聚为一类;人参+丹参+延胡索是加味生脉散所有组方中作用最佳的方剂;上述分析结果与验证实验基本一致。结论:运用网络理论研究中药方剂药理作用配伍规律是一种可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中药方剂配伍理论研究方法和模式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方剂配伍理论及模式是中医复方研究的关键 ,本文以方剂配伍理论方法的梳理及方剂配伍思想的研究为基础 ,就新近研究中的组分配伍进行归纳 ,通过复方组分配比优化方法研究 ,提出可将组分配伍作为中药复方配伍的新模式。中药复方配伍新模式的研究及形成 ,对新药研究及临床疗效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药组分配伍模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组分配伍模式包括方剂组分配伍、单味药组分配伍、标准物质组分配伍,但方剂组分配伍研究中仅局限于少数组分,组分配伍多采用单个药效指标评价法来确定最佳配伍比例,研究组分的层次不一致等问题急需解决.随着研究的深入,对组分配伍的研究已经不再单纯局限于对方剂中的组分进行研究,它逐步扩大到单味药中的组分配伍和标准物质的组分配伍,并且取得了不少积极的进展.中药组分配伍有可能成为中药新药研发的新方向和中医方剂配伍理论的继承与延伸,但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基础来支撑.  相似文献   

10.
丹参-人参组分配伍对肺癌A549增殖、凋亡和骨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组分配伍抗肿瘤研究是近年来治疗恶性肿瘤的新方向。该研究通过正交设计优选丹参-人参活性组分抗肺癌A549的有效配伍,并探讨其对肺癌A549细胞增殖、凋亡和骨架的影响。研究发现,正交设计优选出丹参-人参组分配伍抗肺癌的最佳组合为丹参总酚酸、人参总皂苷和人参多糖的最佳配伍剂量为5,10,5 mg·L-1。并利用CCK-8法结合实时细胞分析技术检测丹参-人参组分配伍对肺癌细胞增殖的量效和时效关系,结果显示丹参-人参组分配伍能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的方式显著抑制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进一步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丹参-人参组分配伍对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和高内涵细胞成像系统分析丹参-人参组分配伍对肺癌细胞骨架蛋白F-actin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丹参-人参组分配伍能够显著诱导肺癌A549细胞凋亡和显著降低肺癌A549细胞骨架的面积,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综上表明丹参-人参组分配伍能抑制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和生长,具有治疗肺癌的应用前景,其机制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减少微丝形成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将丹参、红花实现高效及高通量的组分分离与表征,观察其水溶性有效组分及其配伍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SD大鼠冠状动脉(A)左前降支造成心肌缺血40 min后,剪开丝线,再灌注120 min,建立实验性心肌I/R损伤模型.结扎冠A 10 min后股静脉给药.实验分为假手术组(只穿刺不结扎),模型组.丹红注射液组(原儿茶醛质量浓度0.05 g·L-1,给药量1.80 g·kg-1),丹参水溶性有效组分组(丹酚酸B质量浓度49 g·L-1,给药量30.68 g·kg-1),红花水溶性有效组分组(羟基红花黄色素A质量浓度31.76 g·L-1,给药量17.87 g·kg-1),丹参红花水溶性有效组分配伍组(给药量24.28,48.55 g·kg-1),药物均用生理盐水稀释同等药量.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组10只.测定大鼠梗死(MI)面积大小,检测血清肌钙蛋白T(cTnT)水平,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的变化,观察药物对心肌损伤后血浆血栓素(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含量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的影响.结果:造模后大鼠血清cTnT和CK-MB水平均有升高,和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丹参、红花水溶性组分及其配伍低、高剂量组均能减少大鼠MI面积,降低血清CK-MB活性和cTnT水平.丹参水溶性组分能显著升高6-keto-PGF1α含量(P<0.01)和降低TXB2含量(P<0.01),并对血小板聚集性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红花水溶性组分对TXB2水平降低幅度最大(P<0.01),丹参红花组分配伍后作用加强,部分指标改善幅度优于丹红注射液.结论:丹参、红花水溶性组分对L/R损伤后的指标改善方面侧重面有所不同,配伍后在降低MI面积,抑制CK-MB漏出和升高6-keto-PGF1α水平方面作用加强,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治血栓形成,对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的心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定红花、川芎、丹参及其合并提取液中亚油酸的含量。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使用HP-INNOWAX(30.0m×250μm×0.25μm)柱,Agilent6890N色谱工作站,采用外标一点法进行测定。结果:亚油酸甲酯在0.6~3.7μg内,进样量与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6,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回收率试验的RSD值均小于2%,平均回收率为101.57%,红花中亚油酸含量为1.004%,丹参为0.00066%,川芎为1.803%,红花/川芎为1.40%,红花/川芎/丹参为1.060%。结论:该法对于川芎等药材制剂的质量控制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药防治硬皮病的特点及组方规律。方法:建立临床防治硬皮病中药及方剂文献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的关联规则对其用药特点及组方规律进行系统分析。结果:①单味药黄芪、当归、丹参出现的频率最高;药类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和解表药出现频次最高。②防治硬皮病常用方剂为阳和汤;常用药对为桂枝—黄芪、红花—黄芪;常用药组为首乌、鸡血藤—丹参,首乌、桂枝—丹参,首乌、黄芪—丹参,熟地、党参—红花,熟地、党参—桂枝,党参、赤芍—桂枝;常用药团为桂枝、甘草、黄芪、党参。结论:中医防治硬皮病用药规律的研究,为临床防治硬皮病选药组方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探讨红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可能性。[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得到红花OB≥30%,DL≥0.18的有效活动成分,通过Swiss靶点预测数据库获取成分对应靶点。利用DisGeNet数据库及OMIM数据库获取NAFLD的靶点。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交互基因蛋白之间的关系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分析GO富集和KEGG信号通路。[结果]筛选得到红花的361个靶点,其中涉及NAFLD的靶点38个,主要与VDR、PPARD、TNF、INSR等靶点有关。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示红花治疗NAFLD与胰岛素抵抗、催乳激素信号通路、PPAR信号通路等通路有关。[结论]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系统探讨了红花活性成分及其所对应的靶点,以及治疗NAFLD潜在通路,为深入研究红花治疗NAFLD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丹红注射液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制剂工艺从丹参和红花中提取有效成分制成的中药注射剂。具有活血化瘀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和缺血性脑病。近年来,随着对丹红注射液研究的深入,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展。主要采纳中国知网(CNKI)和Pubmed中收录的文献,旨在综述近10年丹红注射液用于防治老年病的临床应用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为丹红注射液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丹参等活血化瘀药物对实验性肝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临床应用丹参等活血化瘀药物治疗慢性肝炎取得良好效果,我们实验也证明丹参对实验性急、慢性肝损伤均具有防治作用。此防治作用是否与促进肝再生有关,我们进行了如下实验观察。  相似文献   

17.
由丹参和红花组成的中药注射剂-丹红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通脉舒络的功效,可以保护血管内皮,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微循环,能够降低冠心病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缩小脑心梗死范围,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发挥着有效的治疗作用.现代研究表明其可能机制与组分丹参和红花的成分有关,丹参和红花是临床上活血化瘀的常用药,长期的药理研究表明,其各种复杂的有效成分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疗效显著,本文主要分析丹参和红花的有效成分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方面的药理作用,进而对丹红注射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机制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8.
红花及其主要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花为活血化瘀的经典中药之一,其供药记载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冠心病、脑血栓等疾病。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红花及其主要成分红花黄色素、羟基红花黄色素A等在抗脑缺血、抗心肌损伤、抗血栓、抗氧化、抗细胞凋亡、抗炎、抗肿瘤等方面的药理效应和作用机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为红花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红花及其主要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科研工作者的理论研究、药物的临床应用及新药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黄浩  姜海霞  周琳  姜标 《中成药》2007,29(1):104-106
目的:研究和探讨两味药共煎煮后产生的化学成分动态变化现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分离和鉴定变化明显的化学成分,总结化学成分动态变化与药材共煎煮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红花、甘草两味药为药对研究对象,以HPLC为主要研究工具,追踪了红花-甘草共煎液与单煎混合液化学成分的异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分离和鉴定变化明显的化学成分。结果:红花与甘草配伍后出现化学成分含量明显变化的有两个成分,经分离纯化、结构鉴定确定这两个化学成分的结构分别为:甘草查耳酮A(Licochalcone A)和甘草查耳酮B(Licochalcone B)。结论:红花与甘草配伍后共煎煮的化学成分不同于单味药化学成分的简单加和,在配伍后共煎煮过程中发生了化学成分的变化,各成分由此产生不同于单味药化学成分简单加和的相互比例和各自的浓度范围。  相似文献   

20.
丹参种植地点的选择依据及标准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按照丹参生长习性和中药材 GAP要求选择丹参种植地点及制订基地环境标准 ,是保证丹参质量的前提条件。陕西商洛是丹参的地道产区 ,其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特别适宜丹参生长 ,其品种纯正、种植历史悠久、有效成分含量名列全国前茅 ;其大气、灌溉水质、土壤环境无污染 ,特别适宜建立丹参 GAP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