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5,(7):928-930
目的:分析中医诊治肾癌的文献,探讨肾癌中医辨证论治规律和理法方药诊疗体系。方法:选取1979年1月—2013年3月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中医诊治肾癌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运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所选文献中的证型、方剂和药物进行分析和归类。结果:研究共得出肾癌证型21个,其中脾肾气虚证、湿热瘀毒证、气血两虚证、痰瘀互结证为常见类型;证候实性病机主要以血瘀、火热、水湿、毒邪、痰浊为主,虚性病机以气虚、阴虚和血虚为主;脏腑病位主要在肾、脾、肝、肺、胃。共得方剂79首,其中成方40首,自拟方39首,多为补益剂和祛湿剂;共得中药232味,总用药频次1 016次,按功能分为41类,进一步合并为18大类,其中补虛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最为常用,共占72.40%,补虚药为第一位,其中主要是补气药,清热药居第二位,以清热解毒药为主;药物主要归经为肝、脾、肾、胃、肺经。结论:肾癌所表现出的证型、组方用药功效、性味和归经与其病因、病机密切相关,中医诊治肾癌用药规律的分析可为目前肾癌的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7,(9):1592-1596
目的:调查分析淋巴瘤相关性贫血患者的中医证候、证型特点及中药应用规律。方法:收集近6年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淋巴瘤相关性贫血且接受中药治疗的5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患者的四诊信息、证型、中药药物应用频次、频率进行分析。结果:淋巴瘤相关性贫血患者主要证候有乏力、浅表淋巴结肿大、咳嗽、纳差、贫血貌、发热、舌质淡或淡红、苔白腻或薄白、脉细或弦细等。涉及的脏腑主要是脾胃和肾,与心、肝、肺相关。证候要素主要包括气虚、血虚,也可表现为阴虚、毒、痰、瘀、热等。中医证型依次为气血亏虚证、癌毒内蕴证、气阴两虚证、痰瘀互结证、痰热互结证、气虚血瘀证等。补虚药和清热药是应用最广泛的两类,其他依次为化痰平喘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消食药、解表药、理气药等。补虚药中主要是补气药,其次是补阴药、补血药和补阳药。清热药以清热解毒为主,其次是清热凉血药、清热燥湿药、清热泻火药及清虚热药。甘草、白术、黄芪、当归、白芍药等10味药占补虚药总数的75.32%。白花蛇舌草、玄参、金银花、山慈菇、半枝莲、蒲公英、连翘等10味药占清热解毒药总数的77.11%。结论:淋巴瘤相关性贫血患者的证候表现复杂,病机以虚为主,夹杂痰瘀、热毒等病理因素,健脾益肾、祛瘀解毒为主要治法,药物选择应立足辨证论治,同时可选择常用的补益药和解毒抗癌药。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8):1205-1207
检索1990年1月-2014年1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万方中医药知识系统、万方医学网、万方医学网临床诊疗知识库、维普期刊资源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内公开发表的期刊文献,并使用频数统计法统计使用中药类别的频次、中药药对使用情况。在制定的检索条件下,初步检索出418篇文献,通过逐一阅读,挑选得到相关文章58篇,基本方37首,使用的中药总数共有133味,中药使用频次达432次,平均每味中药使用次数为3.25次;使用中药药对频次为188次。通过分析得知强直性脊柱炎寒湿痹阻证使用的中药主要有祛风湿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补虚药、化湿药及理气药等;中药药对配伍主要有补虚药和解表药,祛风湿药和解表药,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补虚药和化湿药,祛风湿药和补虚药、解表药之间、祛风湿药之间及补虚药之间的相互配伍。该研究通过收集有关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寒湿痹阻证的文献,来探索、分析对该病证的用药规律,为中医药防治强直性脊柱炎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进而为中医药治疗该病的辨证施治提供新的思路,提高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2)
中风后癫痫属于中医"痫证"的范畴,是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常见并发症,导师李燕梅教授认为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为风、痰、瘀,根据脑梗死发生后、恢复期、脑出血的发病机制不同,其注重辨证论治,据其经验总结为以下几型:风痰闭阻、痰火扰神、阴虚风动、心脾两虚;治疗分别以涤痰开窍、熄风定涎;清热泻火、化痰开窍;潜阳熄风;补益气血、健脾宁心为治则,其自拟中风定痫汤,临床中取得良效。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6):901-904
目的:探索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湿热痹阻证中药规律。方法:检索1990—2014年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万方中医药知识系统、万方医学网、万方医学网临床诊疗知识库、维普期刊资源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内公开发表的期刊文献。使用频数统计法来统计使用中药类别的频次、每味中药的使用频次、高频药物的性味归经及高频药对使用情况。结果:检索出基本方有57首,其中49首是自拟方,使用的中药总数共有158味,中药使用频次达612次;常用的是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化湿药及理气药。温性药、凉性药及寒性药较多,平性药、热性药其次;辛、苦、甘药物使用频次较多;大多数药物归肝经、脾经、肾经,兼顾胆经、心经、肺经及胃经等;药对使用总频次为313次,其中苍术和黄柏、知母和石膏、知母和黄柏等出现频次较高。结论: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湿热痹阻证药物使用有规律可循,为中医药防治强直性脊柱炎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痰瘀阻络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痰瘀阻络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痰瘀阻络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5)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探讨宋代名医陈自明所撰《外科精要》辨治中医外科疾病用药组方配伍规律及主干药的功效。方法整理《外科精要》辨治中医外科疾病方药并将方剂录入计算机,建立《外科精要》方药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其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结果整理《外科精要》方剂99首,使用中药174味,用药总次数达499次。采用统计学方法筛选出高频核心药为甘草、乳香、黄芪、大黄、当归、人参、木香、没药、瓜蒌等;核心药类为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理气药等;药性为温、寒、平,累计频率达92.99%;药味为苦、甘、辛,累计频率达86.42%;归经为脾、胃、心、肺、肝、肾,累计频率达86.09%。结论陈自明擅长运用核心药加减,药类主要以补虚药为主,配伍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理气药治疗中医外科疾病。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6):891-894
对1984年12月—2014年12月中国期刊数据库(CNKI)所有包括中医诊断治疗肝纤维化文献的方药、证候,按照术语规范标准进行收录整理,按照频次进行统计,确定最常见的方剂、药物和证候,同时对其证候要素进行分析。统计出肝纤维化中医证候文献142篇,其中证候11种,频次520次,常见证候有瘀血互结、肝郁脾虚、湿热瘀阻、肝肾阴虚、肝气郁结等;运用方剂86首,频次1 683次,其中最常用的有血府逐瘀汤、四逆散、鳖甲散、柴胡疏肝散、桃核承气汤、小柴胡汤、茵陈蒿汤、补阳还五汤、四君子汤、阳和汤;使用中药频率高于0.5%的有62种中药,频次4 172次,按功用最终归为13类,其中最常用的有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归经最多的是肝经、脾经、胃经。通过对近30年期刊发表的中医治疗肝纤维化文献中的中药、方剂等相关因素进行挖掘整理,并对中医辨证论治肝纤维化的规律进行收集整理,为临床诊治提供相关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4):517-520
王老认为中风后遗症是由于患者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素虚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酒饱食、用力过度,而致瘀血阻滞、痰热内蕴,或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从而引发此病。本病多为本虚标实,其虚多为肝肾阴虚、脾气内虚,其实多为痰瘀内结、热极生风。由于发病的性质不同,且每多兼证,临床应根据病情,辨证论治。常见分型的辨治方法有以下几种:气虚血瘀证宜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方药选用自拟益气活血复原汤加减;风痰瘀阻证宜熄风化痰、通络开窍,方药选用自拟熄风化痰开窍汤加减;痰热腑实证宜祛热熄风、化痰通腑,方药选用自拟活血涤痰承气汤加减;肝肾阴虚证宜补益肝肾,滋阴熄风,方药选用自拟醒脑解语通络汤加减。此外,中风后遗症不仅有偏侧肢体不利、言语不利等主症,还常伴有肿胀、痹证、不寐等并发症,中风并发症轻则给患者带来痛苦,延缓康复进程,重则发病突然,危及生命。因此,应早期预防,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12):2699-2703
目的:探讨补肾方药治疗妇科疾病的用药规律。方法:以中国知网收录的题目中含有补肾方药治疗妇科疾病的临床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收集文献记载的方剂,建立数据库,使用Excel 2013、SPSS Modeler 14.1、SPSS Statistics 24.0统计软件对纳入的中药进行疾病种类、中药频数、关联规则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15篇,文献包含25种疾病,以不孕、多囊卵巢综合征和月经失调居多;181种中药,以当归、菟丝子和熟地黄居多;功效分类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为主,性味以甘、辛、苦,温、平、寒为主,归经以肝经、肾经、脾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核心药物组合11个,因子分析提取得到11个公因子。结论:补肾方药治疗妇科疾病用药以补虚药为主,与中医对妇人"以血为本、以气为用"的认识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