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帝为了统治和利用朝鲜族,以东北朝鲜族为日本国臣民为由,全面取缔朝鲜族的民族教育,对朝鲜族实施了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教育。本文就伪满时期日帝对东北朝鲜族推行的殖民主义教育实质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性成就,东北地区的小康社会建设经验值得认真总结与提炼。东北朝鲜族乡村是少数民族在我国东北散杂居地区的典型代表,其小康社会建设之路具有三个特点:即“走得快”——定位的本土性;“走得稳”——策略的科学性;“走得远”——发展的超前性。这些乡村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点的小康社会建设道路,为本地的乡村振兴夯实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首届"北方民族发展论坛"的召开,对于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加强东北四省(区)交流与合作、全面做好"十一五"时期的民族工作及推进民族工作社会化均具有重要意义.与会者就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兴边富民行动"、加快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等重大理论问题和理实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在中华民族复兴、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等方面提出了新观点,取得了重要的理论突破.  相似文献   

4.
在人口较少民族中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兴边富民行动"、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速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宏观背景下,黑龙江省如何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全省人口较少民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民族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对此,必须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口较少民族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内涵,正确分析人口较少民族的基本情况,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人口较少民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开创人口较少民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王毅 《中国民族》2010,(12):60-61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于1952年9月3日,是我国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区和东北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延边州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东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接壤,南隔图们江与朝鲜咸境北道、两江道毗邻,濒临日本海,与韩日相望。  相似文献   

6.
天津朝鲜族改革开放显身手文/天津市民委李亚平常志钦(回族)天津市现有朝鲜族5636人,1988年成立了天津市朝鲜族联谊会。几年来,朝联及其成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和运用跨界民族的特殊优势,积极发展同韩国的经济贸易关系,为引进资金、项目、技术...  相似文献   

7.
积极推进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的全面发展,对于全面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加快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必须科学合理地规划,要把加快其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问题,要把发展和保护其传统民族文化作为重要内涵,要把提高其民族素质、培养自我发展能力作为根本问题.加快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长期的历史任务,必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实施全面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跨越式发展战略,努力使东北人口较少民族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朝鲜族是我国各民族大家庭成员之一。全国有一百七十六万三千八百七十人,主要居住在东北。众所周知,朝鲜族是从我国邻邦朝鲜陆继迁移来的。为探讨东北朝鲜族的迁移过程,提出自己粗浅的看法,以便求得同志们的指教。 自古以来中朝两国人民之间互相来往,并建立了亲密的友谊关系。朝鲜族的文化、风俗与东北各族人民相互影响,特别是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斗争中两国人民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东北朝鲜族的迁移过程经  相似文献   

9.
被称为"白衣民族"的朝鲜族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少数民族,其中延边地区是其主要聚居地,朝鲜族不仅在历史上对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还与延边地区汉族一道开发、建设延边。本文特选取延边地区朝鲜族作为研究对象,追溯其历史渊源,找出朝鲜族社会现存的问题,为我国完善民族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廖明 《中国民族》2013,(7):36-39
辽宁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人口664.3万人,占总人口的15.2%,全省有55个少数民族成份,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锡伯族5个世居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99.54%。辽宁省有8个民族自治县、两个在省内享受民族自治县待遇的市、65个民族乡。多年来,辽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紧紧抓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多措并举,因地制宜,在推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上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子。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同江市赫哲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提出了同江市赫哲族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民族地区的民族关系是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至关重要因素,因此,对其调适有必要性和客观性。本文分析了民族地区民族关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一些浅显的思考,以期对解决民族地区民族关系问题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记间"作为侗族祭祀祖先的一种集体行为,以祈求他们护佑村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为主旨;侗族"记间"这一文化"标识",其优秀合理的文化"内核"正越来越多地共融于中华各民族文化宝库中,并为侗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浅谈满族文化及其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族的历史悠久。满族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最早称"肃慎",汉代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辽、宋、元、明几个朝代则称"女真"。16世纪后期,女真人在努尔哈赤的领导下,融合了部分汉人、蒙古人、朝鲜人,形成了一个新的大家族———满族。(杨烈,2010,P105)本文以东北地区满族人民的语言、服饰、饮食、民居、宗教等五个方面为重点,介绍了满族的传统民俗,及满族民俗文化对后世尤其是东北地区民俗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民族研究学会2004年年会暨少数民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专题研讨会于2004年在哈尔滨市召开,有68人出席了会议,有35篇涉及黑龙江省10个世居民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论文在会上进行了交流。对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人口较少民族、自治县县域等范畴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问题,提出了理论性的指导,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了可行性的论证。  相似文献   

16.
城市中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与迁移就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少数民族在民族文化村和具有民族特色私营企业中的就业状况 ,指出少数民族迁移者因为自身民族文化在城市就业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他们不但是城市中的“就业迁移者” ,而且是城市中的“民族文化携带者”。从进入城市的角色看 ,他们不但是“就业移民” ,而且是“文化移民。”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分析制约和影响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全面小康建设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思路、构想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在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当前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和民族地区的实际,本文阐述了民族地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将会在多方面得到发展与进步,并提出了加快这一伟大进程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别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团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指出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精神实质下对民族平等团结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认为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均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