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西北干旱城市建成环境绿地生境主要特征表现为破碎化、规模大、尺度小和生境多样化,但在现实中其设计方式单一,绿地空间和生境资源被浪费,亟待找到适宜的生态设计途径。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个生境花园的实践和实验研究为例,提出以1m×1m作为基本尺度单元的"生境营造+地被群落"设计模式。"生境营造"以光照和水作为主导生境因子划分生境类型,并在场地设计时优化生境条件。"地被群落"设计可以师法西北地区多样化的自然草地群落原型,结合8种群落设计的基本模式,营造多样性、动态性的城市植物群落景观,降低管理维护成本,提高群落的生态效益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2.
西安作为中国丝绸之路上最大的西部中心城市,具有承接四方的重要战略地位。但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推进,西安城市生态建设也将面临诸多挑战。针对目前西安地区城市景观建设中植物种植设计与场地生境条件之间的矛盾,基于前期的生境营造理论与方法,构建"自然植物群落调研-基地模拟-数据库建立"的研究框架,采用实验性研究对植物景观构建与土壤优化途径进行研究。首先,基于自然植物群落调研,对近自然植物群落的生态原型进行量化测评并建立数据库;其次,采取"生境岛"式植物群落构建与土壤优化设计模式,营造出结构稳定、功能突出、养护成本低、适旱耐积水、景观效果好的植物群落模式,筛选适宜于植物生长的土壤介质配比、地表覆盖物类型;最后,遵循"人工干预、自然形成"的设计思路,开展生境单元营造实践,建立西安地区城市建设中的植物群落组构模式数据库,为西北地区场地生境营造中植物景观构建与土壤优化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基于不同视角与方法的北京市密云区生境规划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快速城市化导致的生境破碎化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因此,保护与规划城市生境尤为重要。然而目前科学的生境规划设计方法仍有待探索,因为生境的定义具有不同的视角与内涵。基于保护生物学与景观生态学理论,对比了物种视角与景观视角下的2种规划思路,并结合北京市密云区的生境规划,分析对比2种方法的规划结果。在物种方法中,首先选取承担多种生态作用的豹猫为目标物种,运用HSI模型并结合专家赋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每个评价因子的权重,最后通过Arc GIS计算选取高适宜性源地并建立生态网络。景观方法则基于Arc GIS、Guidos、Conefor等软件平台,采用MSPA和景观连通性分析方法,选取重要核心区源地并建立景观生境网络。研究结果表明,2种方法的源地分布差异较大。因此生境规划不能盲目选择一种方法,需有机结合2种方法得到源地与廊道结果。根据地块承载的生境生态功能重要程度确定源地核心保护区,以实现最佳的生境规划和有效的生态系统服务。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化、大规模物种灭绝、快速城市化以及工业土地利用极大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并削弱了地球上所有生命所依赖的核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城市外围的自然土地已不足以确保人类自身的生存。为减少负面的环境影响,修复必不可少的生态系统服务,重塑人与自然元素的联系,并创造更健康、更具韧性的城市景观,有必要在城市和工业景观中采用具有超高生态功能并能引起公众强烈共鸣的种植方式,从根本上转变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方法。介绍了美国Phyto景观设计工作室应用的基于植物群落的种植设计方法,解释创新的种植系统如何重建城市多样而丰裕的生境。阐述了植物之间、植物与人、植物与更大的环境如何联系的3个核心原则,通过案例说明该种植模式的应用,并讨论使其适应中国城市独特环境和社会政治背景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以解决岩石园"如何设计""为何设计"的问题入手,通过分析国内外知名岩石园,从而得到当前岩石园规划设计依据的类型,确定以高山生境特征作为设计依据。但高山生境在城市中无法完全复制,因此仅以模仿其景观风貌特点作为设计依据。以中国高山生境为例,通过对生长的高山植被景观风貌进行提炼,得到高山植被外观风貌构建模式图;结合外观风貌特点,提取高山植被景观元素特点和设计要点,通过植物种类替换,构建出岩石园基于高山生境特征的植物造景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6.
当前生态规划中,主要倚重“千层 饼”生态适宜性区划和“廊道—斑块—基质” 景观生态格局构建这两种方法,所建立的生 态空间或局限于城市不可能发展的区域,或 以不确定的迁移廊道联系景观斑块,其最大 缺失是缺乏对生态过程的深层理解与预测。 针对该问题,本文通过剖析不同时期生态规 划思想方法对生态本体的认知广度和深度的 缺失与不足,尝试拓展对生态本体认知的广 度和深度,扎根于对生境这一具有“生物群 落”邻里概念、能作为生态系统基本空间单元 的生态本体的认知,提出以“结构控制”生境 网络为手段的生境生态系统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7.
袁嘉  杜春兰 《风景园林》2020,27(4):50-55
城市植物景观的系统稳定性、观赏效果和生态服务功能的维持正面临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的严峻挑战。近年来,生态系统关键种的保育研究为城市植物景观提供了增强环境适应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分析关键种对于城市植物景观的重要生态功能,综述国内外关键种的研究应用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重建“城市植物景观—关键种”协同共生体系的设计框架。从环境要素设计、关键种选择与吸引、植物筛选及种植、营巢生境与庇护生境设计、踏脚石生境与迁徙廊道设计等方面探讨关键种与城市植物景观协同共生体系设计的基本要求。提供风景园林实践中以关键种与植物景观协同共生来提升城市植物景观功能的有效途径,以及“城市植物景观—关键种”协同共生设计与实践的理论归纳、设计框架和应用范式参考。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影响了城市绿色空间的生境质量,城市生物多样性受到极大威胁。构建城市范围内的多物种综合生境网络能够整合现有的城市绿色空间格局,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育。以北京市丰台区为例,面向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城市绿色空间发展提出了基于In VEST-MCR复合模型的城市绿色空间生境网络格局构建方法体系:即以生境类型为导向选取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焦点物种,通过大数据选取焦点物种的栖息源地,基于In VEST模型生境质量模块选取潜在栖息地(汇)并生成生境网络构建阻力面,采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构建丰台区城市绿色空间生境网络。研究结果明确了丰台区的生境质量现状与未来生境网络发展脉络,为城市绿色空间生境网络构建提供了新方法,为丰台区绿地空间格局规划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参考框架。  相似文献   

9.
鲍璇  李雪  张昕  刘晖 《园林》2021,(5):13-16
在降水稀少、气候干旱的西北地区,水分是决定植被类型及分布的主导因素。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同的立地条件、人为干预对水文条件的优化,产生不同于自然环境的多样生境,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植物景观多样化营建创造了可能性。基于"生境+植物群落"设计模式,针对场地生境类型选择人工营建的植物群落及景观类型,探索适宜的建植与维护管理方法,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可持续植物景观的营建提供参考途径。  相似文献   

10.
廖凌云  鲁贝  曹越 《中国园林》2023,39(12):21-27
在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背景下,统筹周边区域发展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尚缺少有关国家公园周边区域生境质量变化及其与景观格局破碎化关系的研究。以武夷山国家公园周边县市为研究区域,基于In VEST模型和Fragstats分析近40年(1980—2020年)生境质量和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利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二者的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1)近40年研究区域生境质量较好,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幅度较小,平均值从0.861下降至0.845;2)近40年研究区域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小但波动较大,建阳区的景观格局破碎化最为显著;3)研究区域景观格局与生境质量具有显著空间关联,LPI、CONTAG与生境质量呈显著正相关,PD、LSI、SHEI与生境质量呈显著负相关;4)研究区域城镇中心的景观破碎显著、生境质量较低;武夷山脉附近景观连通性较好、生境质量较高。解析了武夷山国家公园周边区域景观格局与生境质量的时空动态变化及空间关系,可为国家公园周边区域规划优化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1.
蒋刚 《中外建筑》2014,(1):106-107
当代愈演愈烈的城市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要求我们开始从自身出发,从人的需求出发,从人的意识出发,从人的行为出发。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坚持“以人为本”,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环境心理学作为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理论的学科分支对城市环境的建设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郑昱 《城市建筑》2014,(8):30-30
为了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和城市形象美观,如何有效进行城市空间的规划和建筑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为出发点,简要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3.
基于公共安全的城市设计——安全城市设计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当今城镇建筑环境建设所面临的公共安全问题,文章从现代城市设计的视角,阐明开展基于公共安全的城市设计研究的必要性,提出安全城市设计的概念,并尝试探讨其基本内涵和内容构成,初步建立安全城市设计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建筑设计中的城市设计逻辑,介绍了与之相关的城市设计分析方法。最后结合作者的实践案例介绍了现代城市设计分析方法在建筑创作中的应用。案例表明以城市设计分析方法处理现实中的建筑设计问题,可使建筑设计与城市环境既协调又富有创意,也使城市建筑生成和评价更加理性,更加科学。  相似文献   

15.
范铁 《时代建筑》2001,(3):50-52
本文对比分析了纽约和爱丁堡两个城市的空间,并以二个设计方案(C-House,B-Office和Media Village)为实例,提出并探讨了建筑与规划中最大化可穿越性的设计原则,同时论述了建筑设计和城市复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梁慧 《城市建筑》2014,(15):15-15
城市建筑规划包含了建筑设计,建筑设计必须要和城市整体规划设计相适宜,两者紧密相连。长期以来,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关系是制约我国经济信息化的主要因素,所以对两者关系的研究对我国城市化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一 《新建筑》2005,(3):53-56
从探讨城市构成要素和城市设计要素的相互关系出发,围绕城市设计系统整合的学科特征,提出了城市设计要素的概念和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城乡建设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被凸显,建筑学教育中基于城市视角的观念培养变得尤为必要。本文结合现状教学中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课程相互独立设置所产生的问题,提出以文脉设计理念为主线将两者进行融合的教学新体系,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建筑与城市等环境的关系。新教学架构从价值观的树立、思维方式的调整、设计方法的加强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阐述了培养的重点,并对相应的教学方法实践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9.
结合杭州市中心区武林广场中西湖文化广场建筑设计,指出:在城市中心区域的超大体量建筑综合体的设计过程中,建筑师应将城市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的基础,首先须考虑城市中心区域的整体性、关联性、耦合性,其次才是建筑本身。运用丰富的空间想像力,将城市建筑形体空间有效地组织起来,并与立体交通统一设计、建设,这是大城市走向高度集中的一种新型建筑模式,也是大城市旧城综合再开发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