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通过监测河段与边界条件相近河段、水沙条件相近年份以及长时段监测河段与上游河段冲淤变化比较,对2004年黄河河口第三次挖河固堤工程的减淤效果进行了分析,结论认为:此次挖河固堤的减淤比约为0.70,挖河对研究河段具有明显的减淤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河工模型试验,研究了黄河下游朱家屋子-西河口河段挖河固堤启动工程的减淤效果。分析表明,挖河后在一定时段内和试验水沙条件下,有一定的减淤效果,挖沙减淤比为0.76左右;开挖段的回淤量对挖河减淤效果影响很大。由于黄河水沙特性和河床演变的复杂性,还有不少关键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黄河下游朱家屋子至西河口河段挖河固堤启动工程的减淤效果及水位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挖河后的水面比降调整与挖河水深的-2次方成正比;不论挖河断面大小,其水面比降的调整规律是基本一致的;在一定的时段和试验水沙条件下,挖河有一定的减淤效果,挖沙减淤比为0.76左右;开挖段的回淤量对挖河淤效果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4.
格立民  霍玉华 《人民黄河》2003,25(5):12-12,21
通过对1998年和2001年山东黄河实施的两期挖河固堤试验工程进行总结,指出挖河固堤中采用的将挖河疏浚与加固堤防相结合的方案,既可以减少河道淤积,实现顺畅的排洪和排沙通道,实现河床不抬高的目的,又能利用挖出的泥沙加固堤防。两期挖河固堤的工程实践说明,挖河固堤是一项解决黄河泥沙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措施,是黄河下游防洪减淤整体布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挖河固堤工程的实施重点应是河口河段。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山东黄河挖河固堤启动工程实施的必要性和挖河固堤从河口开始的原因,介绍了挖河固堤启动工程的规模、实施及原型观测情况,系统分析了挖河固堤工程对观测河段水位和河道减淤的影响,并得出观测结论。  相似文献   

6.
黄河尾闾河道冲淤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斌  由宝宏  王春华 《人民黄河》2007,29(10):34-35
对1996年以来黄河口来水来沙情况的分析表明,近10年利津站进入中(枯)水枯沙系列,且水沙条件不利。进一步分析显示,河口河道主槽冲刷、同流量水位下降、平滩流量增大,说明同期河道冲淤变化是受来水来沙变化、清8改汊、调水调沙和河口挖河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建议继续开展调水调沙和挖河疏浚,改善河道边界条件,维持并增大河口河道排洪输沙能力。  相似文献   

7.
黄河下游挖河固堤工程规划意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河下游挖河固堤将挖河疏浚与加固堤防结合起来,既可以减轻河道冲淤,又能利用挖出的泥沙加固堤防,是黄河下游防洪减淤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2020年前挖河固堤的目标和规模,确定了挖沙河段和淤筑堤防的范围;在分析挖沙时段之后,确定挖泥设备主要采用挖泥船,挖河固堤的重点是陶城铺以下的窄河段及河口段。  相似文献   

8.
郝金之  李希宁 《人民黄河》2006,28(11):58-59
1997—1998年、2001—2002年和2004年,在河口河段分3次实施了挖河固堤工程,涉及河道总长度为53.6km。共挖泥沙1057万m^3,加固堤防24.8km。研究分析表明,挖河工程减淤作用明显,在挖河段上下游河段引起了溯源和沿程冲刷,其影响程度为越靠近挖河段越强;挖河之后,观测河段相同流量级的水位均有大幅度降低,平滩流量明显增大;挖河工程的实施,使得观测河段的河道宽深比减小、断面形态向着有利方向变化;挖河工程在减少河道淤积作用方面的时效性约为2a。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黄河尾闾河道冲淤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着重分析了1976年清水沟流路以来黄河河口尾间河道冲淤变化特点.结果表明:①1976-2005年间,河口河段经历了强烈淤积-强烈冲刷-持续淤积-持续冲刷等冲淤变化过程;其冲淤变化与水沙条件、流路改道、河口的淤积延伸及河床边界等条件有关;②利津-7断面河段冲淤变化与利津径流量及来沙系数存在一定关系,与大于2 000m3/s的水量关系密切;③7断面以下河段冲淤变化与利津水沙通量,河道边界条件及流路延伸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下游窄河段挖河固堤汛期减淤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黄河下游1998年水来沙及河床边界条件,通过对挖河固堤工程实施后挖河段及上下游河段冲淤、水位及水面比降的观测,分析了挖掘河的减淤作用及效果。通过实测资料分析和数学模型计算,得出挖河减淤比0.63-0.85。  相似文献   

11.
根据黄河下游1998年来水来沙及河床边界条件,通过对挖河固堤工程实施后挖河段及上下游河段冲淤、水位及水面比降的观测,分析了挖河的减淤作用及效果.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学模型计算,得出挖河减淤比为0.63~0.85.  相似文献   

12.
黄河河口治理措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口治理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探求不同治理措施条件下尾闾河段冲淤规律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原型资料和模型试验结果,分析了清水沟改道和清8改汊对河口淤积延伸的影响,探讨了河口段挖河疏浚对尾闾河段水位、河床冲淤变化的影响。认为黄河河口采取有计划的改汊和长期挖河疏浚,可延长河口现行流路行河的年限。但从长期看,河口段较大规模的改道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3.
黄河调水调沙对花园口水文站测验河段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调水调沙的目的是在水库实时调度中形成合理的水沙过程,有利于下游河道减淤甚至全线冲刷。本文通过原形观测分析,检验调水调沙调空指标的合理性,从上游来水来沙情况、调水调沙期间水位-流量关系、同流量级水位变化、河床冲淤变化等方面进行论述.分析了调水调沙对花园口水文站测验河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原型资料分析和数学模型计算表明,3次挖河固堤工程共加固大堤长度24.8km,工程的实施提高了大堤防渗能力、整体稳定性和抗震能力;从1997年汛后至2005年汛前,利津-清6河段由挖河引起的减淤量为442万-527万m^3。同时建议:①坚持不懈地开展挖河固堤工程;②挖河疏浚应首选在河口段实施;③开挖断面应适应小水水流条件。  相似文献   

15.
浅谈黄河下游挖河固堤的设计与实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黄河下游进行挖河固堤是实现黄河长治久安的一项战略措施,应加快实施进程。根据目前已经实施的工程情况,挖河固堤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设计上有误区,一次安排投资有限,对挖河段落的选择争议多,现有机械适应性较差等。为此,今后的挖河固堤须转换设计思路,即:无堤防的河口河段以疏通设计为主,有堤防河段的开挖以固堤设计为主;开挖可只设计部位和深度,不再强调开挖断面的设计。同时,要加快研制和开发适应黄河实际情况的挖泥机械,使黄河下游的挖河固堤能得以常年进行。  相似文献   

16.
黄河口尾闾变化的遥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口尾闾的变化是由黄河口海岸侵蚀机制与堆积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利用遥感技术对河口尾闾进行监测,可直观反映调水调沙对河口段河道冲淤变化的影响程度,也是调水调沙试验在河口影响的平面形态的最好展现。结果表明:调水调沙期间,河口口门附近不管是河道延伸,还是造陆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调水调沙对河口的冲淤平衡有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2001年国家在山东黄河河口段启动了挖河固堤工程,工程包括挖河和固堤两部分,“挖”、“固”并重,不同于以往的淤背固堤工程。同时,绞吸式挖泥船在黄河动水中开挖尚属首次。因此,在黄河来水来沙变化较大。边岸坍塌和河槽回淤量不确定的情况下,如何在动水中开挖成符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山东黄河挖河启动工程实施一年来的河道冲淤演变,在水沙条件接近90年代平均的情况下,挖河河段年回淤量占挖沙总量的54.8%,挖沙减淤比为1∶0.7左右。对其以上河段也有减淤作用。另外挖槽有吸引流势的作用,但没有改变洪水河势。从年内冲淤变化分析,挖河河段仍遵循弯曲性河道中过渡段河道洪淤枯冲的冲淤演变规律,但挖河使通水初期淤积发展加快,相对于不挖河时挖河河段淤积量增多。随着挖河河段回淤及出口以下河段的冲刷,挖河河段由淤积平衡转向冲刷,非汛期挖河河槽冲刷量较非挖河河段多。根据国内外挖槽回淤率分析,优化挖槽深度,减少挖槽与水流方向交角可以减少挖槽回淤率。  相似文献   

19.
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改变了下游来水来沙条件,游荡性河段将普遍遭受冲刷,尽管河床下切可以促进河道稳定,但还不能摆脱横河、斜河等畸形河势的威胁,近期黄科院开展的游荡性河道挖河固堤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在游荡性河段只要挖河方案可行,可以达到规顺河势的目的,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下泄清水为游荡性河道局部河段采用挖河方式规顺河势创造了条件,因此这期间游荡性河道整治应与挖河固堤相结合,在局部河段实施挖河疏浚,以促进游荡性河段河道的稳定。  相似文献   

20.
通过实测资料分析、模型试验和数学模拟,分析了黄河下游山东窄河段挖河固堤启动工程的减淤效果和固堤作用.分析表明:①在一定的时段内和一定的水沙条件下,挖河具有一定的减淤作用.②挖河后横断面调整趋于窄深 .③挖出的泥沙用于加固堤防,提高大堤的整体稳定性和防渗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