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论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内容构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未来方向,而生态城市规划则是生态城市建设的起点,因此在规划中需要优先考虑城市经营成本问题、人力资源转化问题、区域生态安全问题和增长空间控制问题;同时也要将构筑可持续发展度量体系、建立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循环型社会体系和建立近自然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等具体的内容统筹规划,从而使城市的生态设计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2.
生态社会主义这一用语虽然被广泛使用,但其概念内涵并不明确。国内外学界的分歧主要体现在研究视角的多样性,概念使用上的不统一,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之争,生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否相容等相关问题上。正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主义,必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又注意倾听生态社会主义的声音,从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中汲取营养。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同自然生态环境的好恶紧密相连,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协调和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前途与命运至关重要。"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它强调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全面关怀,体现了公正的生态伦理意念,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思想。构建"以人为本"的生态伦理正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实现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为本"建构生态伦理要求人类尊重自然的权利、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公平公正,进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国家及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安全的底线,经过多年的探索,政府和学者对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及管控制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目前大部分省市均已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但是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法律保障机制体系尚不完善。从法律体系、管理机构、配套制度等方面提出完善我国生态保护红线法律保障体系的对策,为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图书馆生态价值建构要秉持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核心理念,遵循与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相对的生态主义价值观,以达成图书馆生态主体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图书馆生态客体价值与图书馆生态主体价值的和谐平衡.  相似文献   

6.
图书馆生态价值建构要秉持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核心理念,遵循与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相对的生态主义价值观,以达成图书馆生态主体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图书馆生态客体价值与图书馆生态主体价值的和谐平衡、完满实现。  相似文献   

7.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金寨县被《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成为保障全省乃至全国生态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区域。近年来金寨县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荣获了"全国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华环境提名奖""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全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省十佳环境优美县"等荣誉称号。要实现全县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经济的转型升级作为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8.
孙颖 《科技导报(北京)》2020,38(15):121-128
 城市空间秩序是人类社会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直接影响着生态文明思想的传播与生态城市的建构。基于生态文明视域,从目标认同、人口聚集、生产力发展、交易推动、统一和谐及制度约束等方面,对理想状态下城市空间秩序的本质、生成前提、动因、演化规律及运行保障进行了全面探究,归纳出城市空间秩序是由自然生态、形态功能、人文伦理等3个层面构成,任何空间制度的制定都必须遵从公平公正、利益均衡和空间效益三大原则,有利于当代生态城市的建构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公民环境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一种天然的耦合关系。在人类社会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挺进的历史进程中,公民环境教育被赋予对公民进行环境教育,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践行环境伦理,培植生态文化,造就"绿色"旅游消费者和"绿色"公民的历史责任。而现阶段公民环境教育面临的诸多机制问题又妨碍了其应有功能的发挥。公民环境教育要不辱使命,就必须在如下子机制建议方面完成机制的系统再造,实现质的飞跃:政策法规调控约束机制,经费保障机制,环境教育内容和形式的系统规划机制,公民环境行为的监控和奖惩机制,环境教育主体的联动参与机制,公民环境教育的科研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0.
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区域生境斑块破碎,科学地构建生态网络可以有效地连接区域生境斑块,保障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以安徽省马鞍山市为研究对象,采用MSPA方法与生境斑块最小面积、景观连通性分析最佳距离阈值相结合的方法识别源地;MCR模型识别潜在廊道;重力模型提取研究区重要廊道,最后对其进行优化,从而构建马鞍山市生态网络。研究结果表明:马鞍山市识别的生态源地共计14处,识别的潜在生态廊道共计91条,重要生态廊道9条,一般生态廊道82条,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域西北与中东部。优化后的生态网络共有生态源地17处、生态廊道136条,廊道网络结构相关指数有较大提升。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马鞍山市生态网络的识别与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使之合理地协调未来马鞍山市城市的发展和区域的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同时也带来了生态恶化等全球性问题。人类中心主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我国学术界对人类中心主义众说纷纭,本文选取了人类中心主义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对我国学者的主要观点进行简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12.
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是生态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突破了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价值理念的政治实践方式,塑造了一种新型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另一方面,生态中心主义的整体和谐思想又是对现代主体性美学内在逻辑的背弃与超越,指向人与自然、社会的审美生存之境,所以生态中心主义又是一种新型的生态审美观。因此,以生态中心主义为核心精神建构而成的生态美学必然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它与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语境紧密契合。  相似文献   

13.
以发展观来审视现代的城市规划手段,从广义规划学的学科角度阐述同城市生态廊道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寻找解决都市生态廊道规划设计与保护的方法。生态学思想的引入,在规划设计过程中生态思想的优先考虑,对沈阳和抚顺同城化生态廊道建设成果进行分析研究,坚持留足自然生态涵养空间、并在总体规划布局上,预构好推动大都市连绵带生态发展的条件。以线带面推动区域城市生态体系建设及对规划实施成果的评价初探。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伦理中有着丰富的生态伦理元素,但当前中国学界的生态伦理学研究还是笼罩在西方伦理学的话语中。现代西方生态伦理学在结论上具有革命性,但其逻辑进路欲在因西方近代哲学二元论思维而造成主客分离、人与自然对立的情形下填平二者分离与对立的鸿沟,这种作为在理论层面上虽取得巨大进展,但在人们日常的观念、态度与行为,即在践行的层面上步履维艰。因为要把在人类中心主义传统中由人独享的诸如道德地位、利益、价值与权利让渡给自然,使自然与自然物因享有道德地位、利益、价值与权利而获得与人类似的平等地位,从而成为获得人类尊重的理由或依据,这要在人类社会中施行着实不易。因此可以在当代生态伦理学中引入一种中国伦理元素,来探讨生态诚信的可能性与途径。  相似文献   

15.
生态补偿是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重要手段之一.逐步建立和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的机制化和法律化,是保护鄱阳湖及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保证,才能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保障和谐社会的建立.本文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分析建立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提出完善对策,解决生态建设过程中各方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问题,从而保证生态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从生态旅游的概念切入,详细阐述了生态旅游中的生态安全问题,剖析了生态旅游与生态安全的关系,指出保障生态旅游景区生态安全的措施,提出要通过制定开发保护规划、相关法律条例等手段,确定合理的功能分区,限制旅游容量等,协调生态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当代西方生态文学是在生态思潮和伦理变革的张力中发展的。西方生态文学在与动物伦理、生态中心主义的碰撞与融合中,逐渐建构起动物叙事的生态维度。当代西方生态文学主要呈现出两种类型,即人与动物冲突型和人与动物亲近型。作家们通过人与动物的冲突或亲近,揭示出人类中心主义立场与生态整体主义、人类伦理与动物伦理的矛盾衍生及变化过程,由此深入到伦理道德的层面来反思当今的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对遵化市生态空间划定及安全格局构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遵化市生态保护为高等级的土地面积为234.53 km2,占总面积的15.99%;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地丘陵,以及东北和西北部部分丘陵地带;2)遵化市生态保护优先区面积为261.28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7.26%,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南山区域,是生态保护红线区域;3)在北山、中道山和南山三大自然生态屏障的基础上,选取15处生态源地,结合7条水体生态廊道构建了“3屏、7廊、15片区”生态安全格局。  相似文献   

19.
应用生态足迹评价方法,对康平县2009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出目前康平县的发展模式正处于生态赤字,生态安全受到胁迫。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保障康平县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积极建设生态型城市;控制人口数量和过度的城市化进程;保护和重建自然生态资源环境。  相似文献   

20.
环境权利是环境哲学研究的核心任务之一,生态文明时代,生态环境利益被视为人类社会永久、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环境权利的真正享有成为人文意识、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关注的焦点。作为法律调整的手段和方式,环境权利有其独特的运作机制,是人类生态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重视环境权利有利于为环境哲学的学科构建提供坚实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