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肝纤维化大鼠肝脏中组蛋白修饰的变化,并探讨其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肝纤维化组,其中肝纤维化组采用CCl_4皮下注射以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正常组注射等量植物油溶液。实验第8周末,股动脉放血处死大鼠,取2组血清,采用生化和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及肝纤维化标志物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Col Ⅳ)和Ⅲ型前胶原(PCⅢ)的水平;取2组大鼠肝脏,测定肝脏指数;取肝组织常规固定,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组织病理改变及胶原纤维沉积情况;Western blot检测2组大鼠肝脏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I型胶原(ColⅠ)表达情况,以及acH4K12、acH3K9、H3K4me2和H3K9me2修饰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脏指数及ALT、AST、HA、LN、ColⅣ和PCⅢ水平明显增高(P0.05);Western blot检测发现,与对照组比较,肝纤维化组大鼠肝组织的acH4K12修饰水平减少(P0.05),acH3K9和H3K9me2修饰水平及α-SMA和ColⅠ表达明显增加(P0.05),H3K4me2修饰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结论:肝纤维化大鼠肝脏中acH4K12、acH3K9和H3K9me2修饰水平改变可能与某些细胞外基质代谢相关基因转录调控有关,从而参与了大鼠肝纤维化发生。 相似文献
2.
大鼠腹腔注射人血清白蛋白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腹腔注射人血清白蛋白建立免疫损伤性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体重110—120g,皮下多点注射人血清白蛋白(共4次。分别间隔14、10、10d)。10d后,腹腔注射人血清白蛋白(每周2次,共8周,剂量从5mg逐渐增至20mg)。在攻击前、攻击后15、30、60d和停止攻击后30、60、90、120d,分别留取肝组织和血清标本,进行肝病理检查和肝羟脯氨酸生化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肝纤维化血清指标透明质酸(HA)和层粘连蛋白(LN)含量。结果 攻击后。肝纤维化分级、肝羟脯氨酸含量、血清HA、LN均升高(P〈0.05)。随造模时间延长,肝纤维化分级逐渐加重(P〈0.05)、肝羟脯氨酸含量、血清HA逐渐升高(P〈0.01)。停止造模后,肝羟脯氨酸含量、血清HA明显降低(P〈0.01),但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纤维化形成率为100%,纤维化持续时间120d以上。结论 此造模方法简单,肝纤维化成功率高,维持时间长,可用于抗纤维化药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用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脏纤维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和肝组织匀浆中层粘连蛋白(LN)含量,并分析LN与肝功能及肝组织学病理改变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血清LN在大鼠肝脏受损伤后早期即出现增加,并随肝组织损害程度的加重而递增,与肝功能改变及病理损伤有一定相关性。肝匀浆中LN含量在肝损伤晚期才升高,与肝功能指标没有相关性,提示,血清LN含量改变是反映肝脏损伤的敏感指标,可用于动态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透明质酸(HA)及其相关蛋白(SHAP-HA)水平与肝纤维化间的关系.方法:建立实验性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检测血清HA、SHAP-HA、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血清HA、SHAP-HA表达量均增加,与ALT、AST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验性肝纤维化过程中HA、SHAP-HA表达水平不仅与肝组织的炎症坏死程度有关,而且与纤维化过程关系密切,HA、SHAP-HA可作为肝纤维化评估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梁洁;张蓓;刘佳宝;张希东;李园园;王十锦;王丽;周文超;耿霄 《中国免疫学杂志》2013,29(11):1198-1201
目的:建立Wistar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方法: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E组)30只,经尾静脉注射12.5 mg/kg剂量的刀豆蛋白A(ConA),每周1次,10只大鼠在第4次注射1周后处死,其余20只8周后处死。正常对照组(N组)20只,大鼠经尾静脉注射300μl的PBS,第8次注射1周后处死。取大鼠肝脏计算肝脏指数并进行肝纤维化评分,做HE和Masson Trichrom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肝脏的病理变化。取血清测ALT、AST、TP及ALB。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连续注射ConA 8周的大鼠ALT、AST显著升高,TP变化不明显,ALB及白球比显著降低。肝脏体积增大,肝脏指数增高,病理分析示明显纤维化。结论:反复尾静脉注射ConA可成功诱导Wistar大鼠肝脏纤维化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患者肝功能损害和肝纤维化标志物的变化。方法 :选择 30名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患者及 3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 (RIA)检测血清透明质酸 (HA)、层粘连蛋白 (LN)、Ⅲ型前胶原 (PCⅢ )、Ⅳ型胶原 (Ⅳ .C)及甘胆酸 (CG)水平 ;化学法显色测定血清单胺氧化酶 (MAO) ;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转氨酶 (ALT)、转酞酶 (GGT)、总蛋白 (TP)、白蛋白 (Alb)胆汁酸 (TBA)等肝功能变化指标 ;分析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患者各项肝功能指标变化明显 ;肝纤维化指标MAO、HA、PCⅢ、Ⅳ、CG水平明显增高 (P <0 0 1) ,与ALT、GGT、TP、Alb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 :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患者早期肝脏损害严重并伴有肝脏纤维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大鼠模型,探讨能谱CT定量参数联合影像组学对早期肝纤维化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动物实验,构建肝纤维化大鼠干预模型,采集来自56只大鼠的112个能谱CT平扫样本,在能谱CT 图像中测量定量参数(40、60和100 keV CT值、能谱曲线斜率),评估各参数在肝纤维化分期中的价值;使用3D Slicer软件在60 keV单能图像中勾画感兴趣区,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和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算法进行影像组学特征筛选,得到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根据病理学结果分为非显著肝纤维化与显著肝纤维化两个类别,使用筛选的能谱CT参数和影像组学特征构建3个Logistic回归模型,包括能谱CT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和联合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模型预测价值,绘制校准曲线评价模型拟合情况。结果:除100 keV CT值外,能谱CT参数和Rad-score在非显著肝纤维化与显著肝纤维化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谱CT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和联合模型在训练集中的AUC值分别为0.850、0.895和0.939,在测试集中分别为0.818、0.803和0.883;校准曲线显示3个模型拟合情况良好,无明显偏离。结论:基于能谱CT和影像组学构建的模型表现良好,具有进一步优化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肝毒清颗粒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肝毒清颗粒的抗纤维化作用。方法 :将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成 6组 ,即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肝毒清大、中、小剂量组和乙肝宁阳性组 ,采用四氯化碳诱导肝纤维化模型。于造模第 2个月始给予治疗药物。实验持续 3月后将大鼠处死取血作肝功检查及取肝组织做病理检查。结果 :肝毒清能降低AST ,升高TP、ALB ,与模型组比较 (P <0 .0 5 ) ;减轻肝脂肪变性、减少纤维组织增生、促进肝细胞再生。结论 :肝毒清对大鼠肝纤维化有明显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药肝复康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肝功能及血清标志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肝复康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肝功能及血清标志物的影响。方法 :采用四氯化碳致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经肝复康干预后分别以赖氏法、溴甲酚绿比色法测定血清转氨酶及白蛋白、球蛋白活性 ,放免法测定血清透明质酸 (HA)、层粘连蛋白 (LN)、Ⅳ型胶原 (C -Ⅳ )、Ⅲ型前胶原 (PC -Ⅲ )。结果 :肝复康治疗后血清转氨酶、球蛋白活性降低 ,白蛋白活性升高 ,血清HA、LN、C -Ⅳ、PC -Ⅲ均有明显降低 ,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1 )。结论 :肝复康对实验性肝纤维化有明确的治疗作用 ,降低肝纤维化程度 ,同时有效减轻肝细胞损伤 ,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纤维化大鼠胶原网络的三维形态构筑的变化。方法 采用健康雄性Wisl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肝纤维化组,后者采用60%的四氯化碳植物油皮下注射,造成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分别于实验的第10周和12周末取材,作为10周和12周肝纤维化组,行天狼猩红显色,光镜下观察和氢氧化钠浸渍,扫描电镜下观察胶原网络的构筑。结果 扫描电镜下,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增生的胶原纤维交织成网,分隔包裹正常肝组织,形成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型肝组织团块,近似于“蜂窝状”囊性的假小叶结构;相邻假小叶之间的胶原纤维沉积明显,并与包裹门管区和血管的纤维鞘相延续为间隔。与对照组相比,10周肝纤维化组形成了尚不完整的假小叶囊,12周组的小叶囊致密完整。结论 肝纤维化时胶原纤维超微构筑发生了改变,增生的胶原网络主要由粗、细纤维构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