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背景:以往干细胞种植后的定植示踪技术有磁探针标记、荧光示踪标记法、慢病毒感染荧光标记法及性别交叉Y染色体原位杂交检测法,各有优缺点。 目的:应用SRY原位杂交技术观察受体来源肝脏干细胞(肝卵圆细胞)在移植肝内的定植情况。 方法:二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供体为雌性DA大鼠,受体为雌性Lewis大鼠,设受体大鼠60只,肝卵圆细胞为Lewis大鼠来源的雄性细胞,移植中供肝种植肝卵圆细胞悬液。应用SRY原位杂交染色技术观察受体来源的雄性肝卵圆细胞在雌性移植肝内的定植情况。 结果与结论:经门静脉和肝动脉注射种植的肝卵圆细胞及其分化细胞主要定植在移植肝内中央静脉及汇管区周围,应用SRY原位杂交染色技术可以有效观察到受体来源肝脏干细胞在移植肝内的定植情况。  相似文献   

2.
背景:单纯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受损脑组织的作用并不十分理想。 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注射用七叶皂苷钠治疗大鼠脑梗死的效果。 方法: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细胞移植组、七叶皂苷钠+ 细胞移植组,分别尾静脉注射细胞培养液、1×1010 L-1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尾静脉1×1010 L-1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同时经腹腔注射七叶皂苷钠 5 mg/(kg•d),连续5 d。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1周,七叶皂苷钠+细胞移植组大鼠神经功能障碍评分低于细胞移植组及对照组(P < 0.05);七叶皂苷钠+细胞移植组大鼠脑梗死周围组织AQP9 及AQP4 mRNA的表达低于细胞移植组,却高于对照组(P < 0.05);七叶皂苷钠+细胞移植组CM-Dil阳性细胞和神经元数量多于细胞移植组及对照组(P < 0.05)。提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注射用七叶皂苷钠治疗大鼠脑梗死可明显改善大鼠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3.
背景:作者先期研究表明,在鼠胚第17-19天胎肝存在一类FLK-1+细胞,表达胚胎干细胞的特征性标志,并具有多向分化功能。目的:验证胎肝FLK-1+细胞治疗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免疫磁珠提取及流式细胞仪检测胎肝FLK-1+细胞;RT-PCR检测FLK-1+细胞Oct-3/4、Rex-1基因;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诱导FLK-1+细胞向肝细胞分化。腹腔注射四氯化碳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模型小鼠仅输入生理盐水,实验组模型小鼠尾静脉输注诱导分化FLK-1+细胞(1×106细胞),16 h后两组取血测定肝功能,观察64 h小鼠死亡率。结果与结论:胎鼠肝脏FLK-1+细胞高表达Oct-3/4、Rex-1,白蛋白表达的FLK-1+细胞阳性率为0.6%。经肝细胞生长因子诱导3 d后FLK-1不表达,Oct-3/4和Rex-1表达显著下降或消失。经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诱导后96.38%的FLK-1+细胞表达白蛋白。诱导3d的FLK-1+细胞移植后16 h小鼠血清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血清白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血清总胆红素和纤维蛋白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移植组64 h死亡率为61.5%与对照组(80%)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胎鼠肝脏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诱导3 d的FLK-1+细胞移植可较好地改善急性肝损伤的肝细胞功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4.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显著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功能。 目的:观察尾静脉途径移植人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方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造模后3 d尾静脉注射5×106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不进行细胞移植。 结果与结论:两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行为学评分随着细胞移植后时间延长均逐渐降低。移植后第14,21天,实验组大鼠行为学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 < 0.05),且实验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1);移植的人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在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管周边和缺血周边区聚集并存活。说明尾静脉移植的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可在宿主脑内存活,并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5.
背景: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NF-κB与JNK通路的串扰方式决定了细胞的死亡或存活。而将低氧预适应用于肝移植过程所导致的细胞凋亡现象,尚未见有报道。 目的:探讨低氧预适应后NF-κB的表达对移植肝JNK通路的影响及保护作用。 方法:采用经门静脉灌注法建立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处理;自体移植组:行自体原位肝移植;低氧预适应组:移植前体积分数8%氮氧混合气体的低氧预处理90 min,然后行自体原位肝移植。分别于移植后 1,6,24 h处死大鼠取肝脏标本检测肝组织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大鼠肝组织p-JNK蛋白,RT-PCR检测肝脏 NF-κB mRNA含量,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肝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两移植组肝组织丙二醛水平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降低(P < 0.05);与自体移植组比较,低氧预适应组丙二醛水平显著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显著升高(P < 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两移植组各时相p-JNK蛋白的表达、NF-κB mRNA的转录水平显著升高 (P <0.05);与自体移植组比较,低氧预适应组NF-κB mRNA转录水平显著增高(P < 0.05),p-JNK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 < 0.05)。透射电镜下自体移植组肝细胞出现典型的凋亡征象,而低氧预适应组肝细胞无明显凋亡形态。提示,肝移植大鼠低氧预适应后可能通过上调NF-κB的表达,减少活性氧释放,抑制JNK通路的持续激活,从而抑制肝细胞凋亡,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  相似文献   

6.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减轻肝硬化程度,改善肝功能。 目的:观察不同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硬化的作用。 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门静脉移植组、肝动脉移植组、尾静脉移植组,后4组采用四氯化碳联合乙醇制作肝硬化模型,对照组不进行移植,其余3组分别经门静脉、肝动脉、尾静脉移植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106。 结果与结论:移植4周后,与对照组比较,移植3组大鼠肝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血清白蛋白、胆碱酯酶显著升高(P < 0.05),转氨酶、胆红素、凝血时间、Ⅳ型胶原显著降低(P < 0.05),肝纤维化程度显著减轻(P < 0.05)。门静脉移植组及肝动脉移植组优于尾静脉移植组,前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经门静脉、肝动脉、尾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可减轻肝纤维化程度,改善肝功能,但肝动脉及门静脉移植途径优于外周血静脉途径。  相似文献   

7.
背景:对于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治疗,目前尚缺乏特效手段。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环境下可分化为具有部分肝功能的类肝样细胞,从而参与肝功能的修复和重构,为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 目的:评价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疗效,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全骨髓培养法培养并纯化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3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肝衰竭组和移植组:用腹腔注射四氯化碳石蜡油溶液的方法复制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后24 h分别经其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和等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后第1,2,3,7天抽血检测其肝功能,并取肝脏行病理学检查。 结果与结论:急性肝功能衰竭鼠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后生存率为70%,与肝衰竭组大鼠存活率20%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肝功能指标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相比,移植组明显低于肝衰竭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肝脏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移植组肝细胞变性及坏死程度以及炎症浸润程度轻于肝衰竭组。因此,经尾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提高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的生存率、改善肝功能及减轻肝脏坏死程度,对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肝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索肝干细胞移植对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的治疗效果。方法以二乙酰氨基芴(15mg/kgBW)联合2/3肝切除建立雄性大鼠肝干细胞增殖模型,以改进Seglen胶原酶原位灌注及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纯化肝干细胞,经肝脏注射移植(4×106细胞)治疗由D-氨基半乳糖诱导的暴发性肝功能衰竭雌性大鼠,移植前及移植后24、48、72h及1周取血测定肝功能指标如血氨、ALT、TBiL,移植后1、2、4周取受体肝脏组织应用PCR方法进行性别决定因子检测。结果肝干细胞移植可延长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的中位生存时间(P<0.05),移植后肝干细胞移植组大鼠血清ALT、TBiL及血氨水平明显下降,其测定值各时间点组间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肝脏病理损伤减轻,肝干细胞移植2周后雌性受体肝脏组织中性别决定因子呈阳性表达,且随时间延长而表达增强。结论肝干细胞移植可延长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大鼠中位生存时间,改善肝功能及病理指标。  相似文献   

9.
背景:体外实验证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诱导成肝样细胞,故认为其可能具有肝脏修复功能。 目的:进行动物体内实验,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损伤的效果。 方法:将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不造模,细胞移植组和PBS组腹腔注射体积分数10%CCl4橄榄油溶液制造急性肝损伤模型后24 h,分别经腹腔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悬液0.5 mL和等量PBS。 结果与结论: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CCl4腹腔注射24 h后大鼠肝脏出现急性肝损伤的病理变化,细胞移植后7 d时肝脏结构完全恢复正常,PBS组14 d才恢复正常肝脏组织结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其他2组大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及天门冬氨酸转氨酶均明显升高(P < 0.05-0.01);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3 d,大鼠血清2种转氨酶水平较PBS组明显降低(P < 0.05-0.01);7 d后均降至正常水平。移植后第3天肝脏组织内可见抗人核蛋白抗体阳性细胞分布于汇管区,第7天抗人白蛋白抗体的阳性表达。提示经鼠腹腔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肝功能及修复受损的肝组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0.
背景: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心脏功能,改善预后。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经静脉移植人脐血CD34+细胞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方法: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Wistar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于梗死后1,5,10 ,30 d经尾静脉注入0.5 mL人脐血CD34+细胞(实验组)或磷酸盐缓冲溶液(对照组)。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梗死后5,10 d实验组大鼠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升高(P < 0.05),左室收缩末内径明显减小(P < 0.05),左室后壁增厚率更高(P < 0.05),毛细血管密度明显增加(P < 0.05),且以梗死后10 d移植大鼠心功能改善效果最明显(P < 0.05)。梗死后10 d实验组心肌局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最高(P < 0.05)。说明大鼠心肌梗死后5,10 d经静脉移植脐血CD34+细胞可明显改善心功能,梗死后10 d移植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分泌更多,血管生成更多,对心功能的改善更明显;同时说明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可能是通过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分泌,提高毛细血管密度来改善心功能的。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Studies have shown that 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an differentiate into hepatocyte-like cells, suggesting that 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provides a new potential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liver diseases.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on the repair of liver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repair. METHODS:Sixty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randomized into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model and control groups. Animal models of liver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were made in the rats in the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nd model groups. One hour after modeling, rats in the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were given injection of 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 (0.5 mL, 106 cells) via the tail vein, while rats in the model and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L-DMEM (0.5 mL) or normal saline (0.5 mL), respectively. Liver function and liver morphology were detected at 1, 2, 3 weeks after transplantation. Meanwhile, RT-PCR detection and western blot assay were also conducted. RESULTS AND CONCLUSION:(1) Liver function: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levels of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nd malondialdehyde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model group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after transplantation (P < 0.05), while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 levels of these three indicators was found after cell transplantation as compared with the model group (P < 0.05). (2) Liver morphology: 2 weeks after transplantation, rats in the model group exhibited hepatocyte degeneration and necrosis, and severe fibrosis, but these changes were remarkably alleviated in the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group. (3) PT-PCR and western blot detection: 2 weeks after transplantation, a significantly higher level of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in the liver tissue and a lower level of α-smooth muscle protein were found in the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model group (P < 0.05). All these experimental findings indicate that 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can improve impaired liver function in rats, possibly through regulating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and α-smooth muscle protein expression levels in the liver, and thereby promotes the repair of liver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相似文献   

12.
李江  刘静  侯宇  李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1,15(18):3341-3346
背景:活体肝移植显著缓解了供肝短缺矛盾,如何使供者献出的肝量最小,同时受者得到最大的临床受益成为了目前的研究热点。 目的:探索一种简便、稳定的小体积肝移植大鼠模型的建立方法。 方法:以Kamada“二袖套法”非动脉化原位肝移植SD大鼠模型为基础并参考国内外文献,制作30%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实验分为Ⅰ组为体内肝叶减除;Ⅱ组为体外肝叶减除组;Ⅲ组为改良后小体积肝移植模型。主要观察供体手术各阶段时间;移植后并发症和生存情况。 结果与结论:改良后模型较改良前的供肝获取时间和肝叶减除时间均显著缩短(P< 0.05)。Ⅱ组的供肝冷缺血时间显著长于Ⅰ组和Ⅲ组(P < 0.05)。改良后的小体积肝移植模型手术成功率较改良前显著提高(P< 0.05),改良后7及14 d存活率均高于改良前模型(P < 0.05)。改良模型较改良前生存时间延长了9 d。改良模型的手术总并发症例次较改良前组显著较少(P < 0.01)。提示采用此改良方法能建立稳定的30%小体积肝移植大鼠模型,而且在操作简便、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等方面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3.
背景:C5a通过增强脊髓损伤后早期炎症反应参与了脊髓损伤后的继发性损伤,C5a受体拮抗剂能有效阻断这一过程。 目的:观察许旺细胞移植联合C5a受体拮抗剂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Wistar大鼠80只建立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后随机分成4组。①空白对照组尾静脉注射培养液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②细胞移植组尾静脉注射许旺细胞。③C5a受体拮抗剂组腹腔注入C5a受体拮抗剂。④联合组尾静脉注射许旺细胞,同时腹腔注入C5a受体拮抗剂。 结果与结论:下肢运动功能评价联合移植组优于细胞移植组和C5a受体拮抗剂组,细胞移植组和C5a受体拮抗剂组优于对照组。细胞移植组和联合组有SRY基因表达。HRP阳性神经纤维数:联合组>胞移植组与C5a受体拮抗剂组>空白对照组,且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联合组大鼠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的潜伏期、波幅明显优于其他3组(P < 0.05或P < 0.01)。提示许旺细胞移植和C5a受体拮抗剂联合应用可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突触的再生,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和电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4.
背景:乌司他丁能减轻炎性反应、清除氧自由基,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能有效地提高脊髓损伤后移植细胞的存活率。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后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Wistar大鼠建立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后随机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尾静脉注射培养液+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细胞移植组尾静脉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乌司他丁组腹腔注入乌司他丁,联合组尾静脉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同时腹腔注入乌司他丁。 结果与结论:移植4周后联合组下肢运动功能优于细胞移植组和乌司他丁组(P < 0.05),细胞移植组和乌司他丁组优于空白对照组(P < 0.05)。移植后4周,PKH26标记的阳性细胞数联合移植组多于细胞移植组,细胞移植组多于乌司他丁组和空白对照组(P < 0.01)。移植后8周,联合组大鼠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的潜伏期、波幅明显优于其他3组(P < 0.05或P < 0.01)。提示乌司他丁联合应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突触的再生,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和电生理功能,其效果优于单独应用乌司他丁或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15.
背景:白细胞介素6是免疫炎症反应中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它与移植排斥反应具有密切的关系,在移植排斥反应诊断和抗排斥疗效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的:检测白细胞介素6在恒河猴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水平,以评价其作为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诊断指标的价值。 方法:以16只恒河猴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围手术期不给予免疫抑制治疗)和对照组(围手术期给予免疫抑制治疗),然后建立恒河猴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分别在移植后6,12,24,72 h时间点收集血清及肝脏组织,通过检测肝功指标和移植肝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Banff评分反映其移植排斥反应情况,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水平。 结果与结论:肝移植后12,24,72 h实验组均有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其中实验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在24 h和72 h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实验组72 h组织学表现重于对照组,Banff评分高于对照组(P < 0.05);实验组中血清、肝组织的白细胞介素6水平在肝移植后12,24,72 h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并以72 h最为明显。结果表明白细胞介素6可能参与肝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生,其表达可能在恒河猴原位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中有一定意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6.
背景:近来有文献报道,前列地尔可促进移植肾功能的恢复,降低肾功能恢复延迟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减少死亡率。 目的:观察肝肾联合移植后早期应用前列地尔对移植物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择6例肝肾联合移植患者作为实验组,移植过程中及移植后3周内给予前列地尔30 μg/d,同期选择4例移植过程中及移植后不给予前列地尔的肝肾联合移植患者作为对照。观察两组患者移植后尿量、血肌酐、肌酐清除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转移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移植肾血流阻力指数、胆汁引流量情况。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患者移植后尿量、肌酐清除率、胆汁引流量均大于对照组(P < 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转移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浓度、肌酐浓度及移植肾血流阻力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结果证实前列地尔对肝肾联合移植后移植肝、肾功能的早期恢复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背景:近年来有学者研究发现供体灌注的压力可直接影响移植物的能量代谢从而影响其活力,适当的灌注压力能明显提高供体的质量。 目的:观察不同灌注速度对大鼠移植肝脏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方法:采用改良的Kamada双袖套法建立SD→SD原位肝移植模型。供体肝脏获取时分别以50,100,150,200 mL/h进行灌注。检测移植后外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谷丙转氨酶水平,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和肝脏组织内皮源性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变化。 结果与结论:与低灌注速度相比,供体肝脏制备过程中200 mL/h的灌注速度导致了更加明显的肝脏病理形态学改变,肝细胞变性、肝血窦扩张和炎细胞浸润也更加明显。术后24 h肝功能的检测也发现,150,200 mL/h灌注速度组外周血谷丙转氨酶活性、肿瘤坏死因子水平明显高于50,100 mL/h灌注速度组(P < 0.05,P < 0.01),内皮源性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明显低于50,100 mL/h灌注速度组(P < 0.01),100 mL/h灌注速度后,随着灌注速度的增加肝功能损伤也明显加重。证实适当的灌注压力和速度是获得高质量供体的保障,能够减轻移植后肝功能损伤,改善受体预后,在大鼠肝移植供体制备过程中    100 mL/h是适宜的灌注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