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水淹层测井解释方法综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水淹层测井解释利用测井资料对水驱油藏水淹所发生的变化进行评价,弄清水淹部位和水淹程度,为进行二次乃至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提供依据。基于测井解释研究水淹层特性,是油田开发调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油层水淹后,其产层的油水饱和度分布、孔隙度与渗透率、岩石润湿性、地层水矿化度和阳离子交换能力等许多物理性质会发生较大变化。通常,可利用自然电位与电阻率曲线相结合、自然电位测井和交会图版等方法识别水淹层。进而可根据油、水等定量参数来判断储层的水淹级别。此外,动态电阻率下降法和模式识别法近来也被广泛应用于水淹等级的划分。我国在水淹层水淹机理和解释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在实际中,仅仅建立在单井测井资料的水淹层测井解释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若以测井为纽带,将地质、地震资料有机结合起来,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测井资料解释综合应用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MW油田多口井的测井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油田水淹层的定性判别模式,并利用关键井分析技术建立了多种地质参数的测井解释模型.依据模型编制了水淹层解释应用软件,形成了一套适用于MW地区的水淹层评价新方法.对该区近20口井水淹层段测井资料进行解释处理,解释评价结果与生产测试结果吻合较好,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为油田的增储挖储工作提供了确切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区域地质背景资料,综合运用岩芯观察、岩相和测井相分析等手段,对临南油田街2断块沙三上亚段Ⅴ砂岩组沉积微相的沉积相标志、类型以及展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临南油田街2断块沙三上亚段Ⅴ砂岩组为一套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亚相类型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沙三上亚段Ⅴ砂岩组主要沉积微相可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湾、河口坝、远砂坝和前缘席状砂等5种微相,并建立了沉积微相识别模式;沉积特征和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呈现在近东西向剖面上砂体连续性较好,可见河口坝与前缘席状砂的交替出现,而在近西南—北东向剖面上,砂体横向上一般由水下分流河道过渡到河口坝或前缘席状砂。总之,临南油田街2断块沙三上亚段Ⅴ砂岩组是研究区三角洲形成的高峰期,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为主要的储集砂体。  相似文献   

4.
王场油田不同储层水淹特征不一致。采用电阻率下降法、交会图版法、可动流体分析法定性识别水淹层,王场油田油层水淹后,以自然伽马曲线数值变低、声波时差增大、电阻率测井值降低、含油饱和度下降为主要特征。通过计算孔隙度、渗透率、剩余油饱和度等参数实现水淹层的定量解释与评价,对王场油田新钻7口井中的14层进行试油跟踪,经投产验证,解释符合率87.5%。  相似文献   

5.
古城稠油油田油层水淹后的岩性、物性及流体性质均发生了变化,确定水淹后储层的各种岩性物性参数、预测水淹储层的流体性质是测井解释的难点。针对此情况,研究该区岩心分析资料、常规测井资料的变化规律,建立了研究区水淹储层的参数计算模型及水淹层判别标准。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利用灰色聚类定性识别水淹层的方法。该方法简单方便,计算量小,根据测井曲线即可判别出油层水淹级别。对胜利油田15口井的资料处理结果证明该方法切实可用,解释符合率达81.8%。  相似文献   

7.
新立低渗透油田水淹层特征及识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点讨论了新立油田扶杨油层水淹层在测井曲线上的变化特征,从物理机理上对其特征进行了分析.根据油田试油资料和产水率参数确定了油层的水淹级别,由实际的井资料建立了油田水淹层测井响应参数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利用最大模糊隶属度判别法对一些井进行了水淹层的识别,划分水淹级别.通过实际应用表明,最大模糊隶属度法在新立油田水淹层评价中符合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根据国内东部老油田开发后期生产需要,系统研究了电成像、核磁共振、高分辨率阵列感应等现代测井成像新技术的水淹层解释方法,为识别水淹层,确定水淹井段,判断水淹程度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研究成果在生产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9.
以胜坨油田坨7断块沙二段91层为例,进行夹层三维空间分布随机建模研究,以探索夹层分布与剩余油分布关系.综合研究区内的钻井、测井资料,共识别出泥质夹层、钙质夹层和物性夹层3种夹层.通过时各种模拟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和分析,优选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在研究区内建立夹层三维空间分布模型.模型分析显示,钙质夹层分布范围最广,泥质夹层次之,物性夹层最少.泥质夹层平均厚0.6 m,延伸距离50~105 m,分布面积一般为0.01~0.05 km2,分布密度范围为0.11~0.63 m/m,分布频率范围为0.52~1.24个/m;钙质夹层平均厚0.4 m,延伸距离40~180 m,分布面积一般为0.01~0.08 km2,夹层分布密度范围0.15~0.76 m/m,分布频率范围为0.61~1.39个/m;物性夹层分布范围小,数量少,对剩余油产生作用小.在2-163、3-33、5-228、4-10、7-221、5-213等井区,剩余油饱和度较高.在这些井区剩余油富集.  相似文献   

10.
11.
牛圈湖油田低孔特低渗油层测井二次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牛圈湖油田J2x油藏储层岩性复杂、物性差及非均质严重的特点,充分利用大量岩心分析资料和试油试采资料,并结合动态开发资料,建立起适合该区的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  相似文献   

12.
高含水期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及挖潜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高含水期陆相复杂断块层状油藏剩余油分布复杂,油藏模拟难度大.马11复杂断块油藏在油藏精细描述基础上,利用动静态综合分析研究与密网格大规模数值模拟研究相结合,提高了剩余油研究精度和可信度;在此基础上,针对油藏剩余油分布特点并结合当前经济技术条件,部署实施了以调整井、调剖、堵水、油水井大修为主的剩余油挖潜方案,油藏含水上升率大幅度下降、采油速度上升、采收率提高了.  相似文献   

13.
研究区目的层段沙四段(Es4)位处盆地边缘,地层埋藏浅(1 000 m左右),储层疏松,油稠,岩石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层间差异明显,测井资料解释难度较大.以取芯井分析化验、试油、试采和生产动态资料为基础,分剐研究含砾砂岩、粗砂岩、细砂岩、粉砂岩、含砾泥质砂岩、泥质粉砂岩储层岩石的岩性、物性、电性及含油性之间的关系,分层段建立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测井解释模型.应用解释模型对研究区51口井进行了二次解释,结果表明,该解释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为地质建模和剩余油挖潜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储层参数.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国辫状河三角洲油气储层的开发很多已经进入高含水期,但对辫状河三角洲储层构型的研究并不多,影响了该类储层剩余油的挖潜。以胜利油田永8断块沙二段辫状河三角洲厚层砂体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岩芯、测井、地震和开发资料,通过隔夹层划分,将主力层段划分为5级界面限制的三角洲前缘复合沉积体和4级界面限制的单一三角洲前缘沉积体。单一三角洲前缘沉积体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道周缘溢岸砂体、河口坝主体、河口坝周缘、分流间湾等构型单元。通过综合利用曲线形态差异、砂体侧向厚度变化、砂体间泥质沉积、隔夹层数目差异等进行砂体边界与叠置关系的划分,确定了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单一沉积体的平面和剖面构型样式,揭示了单一沉积体各构型单元逐层进积的基本过程,明确了该区辫状河三角洲具有河窄坝宽、河薄坝厚、河顺坝横的特点。研究区沙二段辫状河三角洲河口坝宽度为分流河道宽度的2.23~8.95倍,河口坝厚度为分流河道厚度的1.25~2.50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马2断块地层沉积相、构造及油藏类型的分析介绍,参考马2断油藏储层基本特征、油藏开发动态、油气显示和数值模拟最新研究结果,根据马2断块区域石油地质条件,对马2断块油藏形成的控制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明确提出“储集沙全及断裂系统的发育和断裂性质是该区块油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的观点。并结合剩余油分布特点,提出了进一步勘探的建议,为马2断块油藏的控潜和勘探目标的选择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利用水质监测资料,研究了任丘雾迷山组油藏的水质演化特征.在任丘雾迷山组古潜山油藏开发过程中,曾进行了大规模的注水,注入水进入储集层后打破了原来的物理化学平衡,引起水—岩作用.早期注清水阶段,以混合稀释作用为主,各井孔主要离子成分同步下降,运用混合诺模图可以研究古潜山不同部位、不同时间的混合比例;污水回注阶段,由于污水中含有O2,CO2和硫酸盐还原细菌,致使储集层中的黄铁矿晶体因氧化还原作用而溶解,导致大部分井孔水中SO2-4含量明显升高,水淹带中岩芯的扫描电镜观察证实了上述作用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松滋油田复Ⅰ断块红花套组储层主要为细粒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利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X-衍射、扫描电镜、物性和压汞等资料对储层的岩矿特征、成岩作用类型、储集性特征和敏感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综合研究松滋油田复I断块红花套组储层微观特征及储层伤害因素,认识到伤害储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敏感性矿物的含量及产状等。  相似文献   

18.
卫城81断块沙四段第二砂层组"权重"储层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权重"评价法对东濮凹陷卫城81断块沙四段第二砂层组进行了储层评价.首先选择参与储层综合评价的参数-有效厚度、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及泥质含量等,然后按极大值标准化法,计算单项参数的评价分数,接下来,在确定各类参数的权系数的基础上,计算各小层综合权衡评价分数,最后,确定储层的类别.评价结果:Ⅰ类油层组有沙四段第二砂层组第五小层,Ⅱ类油层组有沙四段第二砂层组第一、二、三和四小层.同时,采用容积法对卫城81断块沙四段第二砂层组进行了储量计算,为下一步开发方案的调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