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同是北京的特色,也是北京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北京,胡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化,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但是,胡同之称虽然始于大都,却只出现29条胡同,而且只有一条胡同有文字记载,其余的胡同则难以确指。这条胡同,就是砖塔胡同,是北京的胡同之根。从元、明、清、民国、到今天,都有文献可考,这在北京是唯一的孤例。  相似文献   

2.
"胡同"原本是对北京街巷的习惯称谓,从元代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老北京人常说:"有名的胡同三百六,无名的胡同赛牛毛."可见遍布京城的胡同,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名不虚传但胡同的形成与增多,也有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据<析津志辑佚>记载,元时有"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即总计约有413条胡同,另据有关文献资料统计,明代约有胡同1170多条,清代为2077条,民国时期约有3200多条.  相似文献   

3.
“胡同游览”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同游览”的启示徐勇搞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精神文明建设,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如何充分发掘和利用自身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在这方面,北京有着国内其它城市无法比拟的特殊优越条件。下面,我根据北京胡同文化发展公司开展的胡同游览活动的经验,谈谈个人的看法。“胡同...  相似文献   

4.
上海人称小巷为里弄,北京人称小巷为胡同。到底北京有多少胡同?老北京人常说:“北京的胡同赛牛毛”,足以说明胡同之多。到底有多少?谁也说不清。据在下考证:元代的大都城(即北京城的前身)内共有胡同384条,明代北京内城共有胡同312条,清代为629条。新中国成立时,北京内城、外城街巷胡同总数是4550条。1982年统计北京城区的街巷胡同总数是2833条,其中位于城区名为胡同有1333条。随着旧城改造速度的加快,城市建设的发展,北京胡同的数量将会相应减少。  相似文献   

5.
北京的胡同大多形成于元、明、清三代.它们犹如一枚枚"活化石",记录着北京的点点滴滴.胡同的每一个历史时空定格都活生生地折射了这个城市的生长情况.遗憾地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它们的身影不断地消融在历史的长河里.据悉,1949年北京有大小胡同七千余条,到20世纪80年代只剩下约三干九百条.近些年,随着北京旧城区改造速度的加快,北京的胡同正在以每年数十条的速度消失.或许没人愿意想象:没了胡同和四合院的北京,将会成为什么样的北京?  相似文献   

6.
北京历史街区的转型需要站在原真性的角度上进行重新评估和审视,而这种历史遗产的“原真性”(Authenticity)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本文回顾了1949年以来针对北京胡同的一系列干预政策,并且评估了这些政策对于城市遗产保护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在不断地更新着与自身城市发展相匹配的建筑规模,然而在这种快节奏变化下,这片土地上的旧城区并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更新。胡同是北京特有的居住区基本单元,是旧城区居住区的主要形式,因此对于北京胡同更新改造策略这一问题的探讨具有非常大的必要性。文章主要介绍了北京旧城区的改造历程及其改造思路,从已有的北京胡同改造案例入手,分析其各自的利与弊,进而提出笔者对北京胡同改造策略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北京城市从元代制订总体建制规划以后,街道宽窄的整体规格就固定下来。"元大都规划中的街道之所以能够整齐如棋盘,是因为它对大街、小街、胡同的宽度都做了规定:大街宽24步(约合37.2米),小街宽12步(约合18.6米),胡同宽6步(约合9.3米)。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北京居住性胡同空间边界的互动性——宅院内部空间与胡同空间的相互作用。归纳总结出:1.延续并深化胡同空间边界“稳”的神韵;2、合理组织并完善胡同空间中“隐性的前院”;3、有效美化“扩充了的胡同空间”,有肋于维护北京特有的胡同环境景观,同时实现胡同空间处理的优化。  相似文献   

10.
从北京的东皇城根的北端向南走不远,路东便有一条胡同,名为大取灯胡同。说起大取灯胡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的至元年间。 从崇真万寿宫到天师庵草场 当年,元世祖忽必烈曾在现在的大取灯胡同以北,为道教大宗师张留孙建起了一座崇真万寿宫,因忽必烈曾封张留孙为“天师”,故当时的老百姓又把崇真万寿宫称为天师庵或天师宫。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建设力度的加大,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北京老城特有的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更新也受到了关注,本文以草厂南片区胡同的保护更新为例,对胡同-四合院片区景观和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探索,首先确定了保护规划的目标,在有机更新的原则下,深入分析片区的胡同肌理,对胡同肌理、庭园景观、文化建筑、植物景观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做出相应的保护更新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12.
今天的北京旧城系元、明、清三朝古都.城始建于元、定型于明、完成于清中期。现今从正面(南面)入城可见四重城垣.即外城(又称”郭”)、内城、皇城、宫城。这四重城.外城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皇城、宫城是明永乐四年(1406年)在被拆毁的元皇城、宫城基址上建造的,而内城的街道、胡同及民居大部份形成于元代,属元大都的基础构架。  相似文献   

13.
李蔼峰 《中州建设》2013,(16):73-74
对于生在长在北京的人,最有味道最美好的街道就是胡同。胡同不仅仅是北京城的交通脉络,它更承载着我们的生活记忆及空间体验。本文通过探究北京胡同的空间形态、尺度以及与人的行为关系来分析其空间特性。  相似文献   

14.
邓奕  毛其智 《城市规划》2004,28(5):61-67
由文献考证发现,北京城市社区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清。明代社区的基本单位称“铺”;清代社区的基本单位称“牛录”。铺与牛录的依附实体是胡同,胡同的历史即是社区的历史,胡同的文化即是社区的文化。  相似文献   

15.
研究背景与系统目标 北京胡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意义胡同是北京旧城的象征,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经典,是最具民俗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之一。胡同历史文化街区是北京旧城特有的标志,它反映了北京历史的面貌,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大栅栏有着近700年的丰厚历史文化底蕴,保留有北京历史延续最长的城市肌理,集中着自清初至上世纪40年代的街巷格局、胡同和四合院群落,大栅栏、琉璃厂一直是北京重要的标志性商业街区,一些经营门类较多、经营方式灵活、文化积淀深厚、声名显赫的老字号至今不衰.但近二十年来,大栅栏从以前的兴旺至今天的萧条并逐渐落伍,主要原因在于其人口密度过高和基础设施条件差等.  相似文献   

17.
城市写真(二)———串胡同沈继光摄北京胡同的形成和发展北京的胡同的形成是随着北京城的形成而变化、发展、演进的。元朝时期的官僚、贵族们,按照“状如棋盘”的原则,盖起了住房及院落。在一排排住房与院落之间需要采光、通风,还要留出进出的通道,便形成了胡同、小...  相似文献   

18.
北京是一座驰名世界的文化名城,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从建城的时候,其城市建筑和布局就凝聚了当时的最高文化。北京城是由胡同搭成的,每一条胡同里的四合院都是一种在中国建筑中历史悠久,应用最广泛的居民住宅院落,从十二世纪开始,它就在北京民居中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如果北京没有了四合院,没有了由四合院组成的巷子,没有了那些管巷子叫胡同的人和不时由胡同深处传出的长短不一叫卖声,那时的北京,还能叫北京吗?北京,历史这里居住过皇帝,今天已经没有了。  相似文献   

20.
要北京作为千年古都和中国的首都,不仅要保护北京老城,还要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多位于北京老城核心地段,是北京传统风貌的重要载体,保护更新能更好地延续北京历史文脉、突出北京城市特色、传承胡同居民记忆。以砖塔胡同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总结以价值为核,整体保护,功能重组,结构优化的思路,提出和谐共生,物质空间保护;传承文脉,非物质空间传承;面向未来,功能更新的保护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