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目的:评价种植体支抗在正畸内收上前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例上颌前突患者为研究对象,A组采用种植体支抗院采用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植入患者的上颌双侧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根间,应用种植体支抗正畸内收前牙。B组不采用种植体支抗,观察两组的上颌前牙及第一磨牙的位置变化,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A组患者总共植入30枚微螺钉种植体,27枚微螺钉在矫治过程中保持稳定,3枚微螺钉出现松动,经重新植入恢复稳定。20例患者经牙齿矫治后前牙覆牙颌覆盖正常,磨牙关系中性,颌间关系及下颌对颅面关系位置正常,软组织面型得到改善,患者满意。 A组患者矫治后上颌前牙切缘平均内收4.28mm,磨牙平均前移1.24mm。 B组患者上颌前牙切缘平均内收3.76mm,磨牙平均前移2.24mm。 A组采用种植体支抗在正畸内收上前牙效果优于B组。结论种植体作为正畸治疗强支抗,在正畸内收上前牙的矫治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其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等优势,支抗效果具有可控性及可靠性,解决了口外支抗依赖患者配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讨论微种植支抗钉在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颌畸形病例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对80例Ⅱ类Ⅰ分类错颌畸形病例治疗效果分析,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颌畸形病例80例中均拔除四个第一前磨牙牙齿,试验组40例,采用双侧上颌第一磨牙与第二前磨牙间放置微种植支抗钉进行拔牙后的间隙关闭。对照组40例,采用双侧佩戴口外弓加强磨牙支抗,关闭拔牙间隙,比较分析其作用效果。结果(试验组)采用上颌双侧微种植支抗钉关闭间隙的病例38例,上切牙切缘平均内收6.2mm,对上前牙的压入疗效明显,对于露龈笑、牙槽骨高度失调改善明显,上颌第一磨牙未出现前移,(或控制在1mm以内)完成最大甚至绝对支抗的控制,均在6个月以内关闭拔牙间隙。另外2例患者因种植支抗钉周围炎,种植支抗钉脱落而失败。(对照组)40例患者,其中有25例患者在6个月成功关闭拔牙间隙,在上颌切牙切缘平均内收4.5mm.,同时上颌第一前磨牙前移2mm,对上前牙压入收效甚微。对于患者露龈笑,牙槽骨高度不调改善不明显。另外15例患者因依从性较差,不能按时佩戴口外弓装置而出现上颌第一磨牙旋转,支抗丧失。不能很好的利用拔牙间隙内收上前牙,前牙切缘内收均少于4mm.而且间隙关闭均超出六个月。统计学值<0.05。结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颌畸形矫治过程中[1],微种植支抗钉的应用明显优于口外弓的使用,做为稳定的骨性正畸支抗,前者能更好的控制上颌磨牙,做到尽可能多的内收和压入前牙,矫治疗效满意,疗程短,微型化,操作简单灵活,并有经济性安全性兼容的优点。不依赖患者的配合。  相似文献   

3.
背景:微种植体支抗因其体积小,植入、使用和去除简单,疗效可靠且成本低廉在正畸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的:观察分析钛金属微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对38例微种植体患者的投影测量分析,比较治疗前后的覆牙合、覆盖、磨牙关系和前牙内收程度等。 结果与结论:微螺钉种植体植入总数106枚,除3例患者因5枚种植体松动再次手术植入,1例患者因2枚种植体脱落拒绝再次植入而改用传统支抗外,其他病例均获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建立了正常的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患者面型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微种植体矫治过程相对简单,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正畸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安氏Ⅱ类错颌畸形患者的正畸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114例安氏Ⅱ类错颌畸形患者分为微型种植体组和传统正畸组(n=57).传统正畸组采用传统口外弓强支抗方法进行正畸,微型种植体组采用正畸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治疗6 m后,评估两组患者的疗效,牙周结构指标(磨牙移位距离、中切牙倾角差、中切牙凸距差);采用酶联免疫试验检测患者的牙周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IL-8水平以及龈沟液骨代谢指标,包括核因子KB受体活化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kB ligand,RANKL)、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水平;同时采用咀嚼功能自我评定量表评估患者的咀嚼功能,牙齿功能评估量表评估患者的美观度.结果:治疗后,微型种植体组临床总有效率(96.49%)高于传统正畸组(84.21%)(P<0.05);微型种植体组上中切牙凸距差、中切牙倾角差大于传统正畸组,磨牙移位距离小于传统正畸组(P<0.05);治疗后,两组牙周组织TNF-α、IL-1β、IL-6、IL-8、,OPG水平、咀嚼功能评分、牙齿美观度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龈沟液RANKL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但微型种植体组改善优于传统正畸组(P<0.05).结论:正畸微型种植体支抗能提高错颌畸形患者的正畸效果,减轻牙周组织炎性应,改善牙周环境,提升牙槽骨代谢能力,恢复患者的牙周结构,改善咀嚼功能,提升牙齿美观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牙种植术等临床口腔外科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新鲜及成人全牙上、下颌骨标本和全牙志愿者,观察下牙槽神经、血管的关系和上颌窦下壁的凸起结构,测量磨牙牙根至下颌管、上颌窦的距离和牙槽窝的深度.结果:下颌管内的下牙槽血管位于下牙槽神经上方,下颌第1磨牙、第2磨牙、第3磨牙牙根至下颌管上壁的距离分别为(3.22±1.40)mm、(2.96±1.54)mm、(3.64±1.72)mm.上颌窦下壁有凸起的骨隔和黏膜隔,上颌第1磨牙、第2磨牙、第3磨牙牙根至上颌窦下壁的距离分别为(2.02±0.91)mm、(2.06±1.04)mm、(3.74±1.73)mm.下颌磨牙的牙槽窝深度均大于上颌磨牙相应的牙槽窝.结论:磨牙牙根至下颌管、上颌窦的距离和牙槽窝的深度对选择适宜长度的牙种植体,避免牙种植体损伤下牙槽神经和误入上颌窦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不同骨龄青少年上颌后牙区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植入部位骨质密度进行测量分析,为其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青少年患者颅面部进行口腔锥形束CT(CBCT)扫描,测量双侧上颌第2前磨牙与第1磨牙区的骨质密度,依据改良颈椎分析法(Cvs)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Cvs3、Cvs4、Cvs5、Cvs6组),分析并比较不同骨龄青少年上颌后牙区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植入部位骨质密度的差异。结果:密质骨及松质骨骨密度不同骨龄相同测量平面(距离牙槽嵴4 mm处及6 mm处平面即P4平面与P6平面)间LSD两两比较结果,Cvs3组与Cvs4组、Cvs4组与Cvs5组、Cvs5组与Cvs6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随骨龄增长P4及P6平面上青少年上颌后牙颊侧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植入区密质骨及松质骨骨密度呈逐渐增大趋势;相同骨龄患者在P6平面中上颌后牙颊侧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植入区密质骨(4组)和松质骨(Cvs3组、Cvs5组及Cvs6组)骨密度均显著高于P4平面。结论:随骨龄增长,青少年上颌后牙颊侧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植入区骨密度逐渐增大,距离牙槽嵴6 mm处骨密度显著高于4 mm处,这提示以一定角度倾斜植入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尽量由P4向P6平面去植入,增加植入位置骨密度,还可以有效避免上颌窦穿通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上颌牙种植术等临床口腔外科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新鲜上颌骨标本10例20侧、成人全牙上颌骨标本18例36侧和20名全牙志愿者,分别暴露出上颌窦粘膜、上颌窦与上颌后牙牙根和CT连续扫描后进行三维重建。观察上颌窦的形态及其下壁的骨性和粘膜结构,用游标卡尺和CT三维重建工作站分别测量上颌后牙牙根至上颌窦下壁的距离。结果上颌窦呈三边形或四边形的锥体形腔隙,其下壁常有凸起的骨隔和粘膜隔。上颌磨牙的近中颊根至上颌窦的距离均较舌根、远中颊根近,由近及远依次为近中颊根、舌根和远中颊根。在标本及影像上的第1前磨牙、第2前磨牙、第1磨牙、第2磨牙、第3磨牙牙根至上颌窦下壁的距离分别为(9.30±2.64)mm和(9.50±2.72)mm、(4.50±1.98)mm和(4.60±1.95)mm、(2.02±0.91)mm和(2.18±0.96)mm、(2.06±1.04)mm和(2.26±1.20)mm、(3.74±1.73)mm和(3.82±1.84)mm。结论(1)上颌后牙至上颌窦的距离以第1磨牙最近,由近及远依次为第1磨牙、第2磨牙、第3磨牙、第2前磨牙和第1前磨牙。(2)对选择适宜长度的牙种植体,避免牙种植体误入上颌窦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背景:生理性支抗控制矫治器是近几年来应用于正畸临床治疗的一种新型矫治器。其在支抗控制、力矩主导及摩擦力控制等方面均有其优越性。生理性支抗控制矫治器矫治技术在打开咬合方面也有其独特性。目的:通过建立包含压低辅弓的PASS矫治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压低辅弓在PASS矫治技术中对前牙的压低作用以及对磨牙增强支抗的作用。方法:将CT扫描数据输入Mimicsl7.0软件获得牙齿及颌骨的三维模型。利用Geomagic Studio、NX、ANSYSl5.0等一系列建模软件获得包含压低辅弓和生理性支抗控制矫治器的上颌牙列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主辅弓结扎位点分别置于中切牙近中、侧切牙近中、侧切牙远中时牙列的整体受力情况及前牙的运动趋势。结果与结论:①结扎位点在中切牙间时,前牙压低效果明显;侧切牙近中结扎时前牙唇倾效果明显;侧切牙远中结扎时,前牙出现舌倾伴压低的趋势。3种工况下磨牙后倾的位移趋势均较大;②结果表明,结扎在中切牙近中时,切牙运动趋势最大,主要作用是压低切牙,3种工况对磨牙均产生较大后倾力。实验模拟了临床牙齿受力情况和位移趋势,有利于临床对该项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雌激素对正畸牙齿移动有影响,目前仅有动物实验证明,雌激素水平越低,正畸牙移动量越大,雌激素水平越高,正畸牙移动量越小。 目的:分析青少年女性正畸患者月经周期的不同时期加力对正畸牙移动的影响。 方法:选取12例14-18岁已具有月经初潮,月经规律,需要拔除上颌第1前磨牙的女性患者。采取自身对照,将患者上颌左右两侧尖牙,随机分为月经期加力组和排卵期加力组,应用种植体支抗加力远中移动尖牙,月经期加力组加力2周后排卵期加力组开始加力。各组分别于加力即刻及4周时取模,灌制超硬石膏模型,测量各组尖牙向远中移动的距离,采用GraphPad Prism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月经期加力组尖牙移动量大于排卵期加力组(P < 0.05)。提示青少年女性正畸患者在月经期加力正畸牙的移动速度较排卵期正畸牙的移动速度显著增加,可有效缩短正畸矫治疗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观察树脂粘接式Nance弓在直丝弓矫治技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安氏二类上颌前突和一类双颌前突或牙列拥挤需要中度支抗的病例30例。所有患者均拔除上颌第一双尖牙,并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结果树脂粘接式Nance弓在控制磨牙支抗上能达到临床预期的矫治目标。结论树脂粘接式Nance弓临床操作简单,效果肯定,适合在直丝弓矫治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Power Arm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clear aligner,CA)联合微种植体支抗(micro-implant anchorage,MIA)整体内收上前牙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CA联合MIA整体内收上前牙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尖牙或尖牙所对应矫治器上加入高6 mm的Power Arm,分析矫治器施力+尖牙15...  相似文献   

12.
背景:增加微种植体稳定性,减少其失败率,正确的利用微种植体支抗,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定位方法对正畸微种植体植入成功率的影响。 方法:选取2008-06/2010-06解放军101医院口腔科收治的38例需在双侧上颌第二双尖牙和第一磨牙间植入微种植体的正畸患者,每例患者随机挑选一侧采用口内装置放置金属丝,结合X射线平片辅助定位指导微种植体植入,作为传统定位组;另一侧,采用三维导板定位,引导微种植体植入,作为三维模板定位组,观察两组微种植体脱落情况。 结果与结论:经5~7个月的临床使用观察,传统定位组29颗微种植体稳定,9颗发生松动,成功率76.3%;三维模板定位组36颗微种植体稳定,2颗发生松动,成功率达94.7%。三维模板定位组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定位组(P < 0.05)。提示与传统定位方法相比,三维导向植入可以使正畸微种植体达到最佳植入部位,从而有效降低种植体支抗的失败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转矩力的作用对于微植体矫治力系内收上前牙的影响。方法利用MIMICS软件和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微植体矫治力系的有限元模型,并在该模型上计算分析有无转矩及转矩作用区域对中切牙和侧切牙移动趋势的影响。结果不加转矩时,中切牙和侧切牙都表现出舌向倾斜的趋势。在100g·cm转矩力的作用下,随着转矩作用区域的增大,中切牙的唇向移动趋势逐渐减小,侧切牙由舌向移动逐渐转为唇向移动。结论转矩能够有效改变牙齿的移动方式,如果转矩从中切牙之间开始向两侧远中方向逐渐减少,效果会更好。  相似文献   

14.
背景:光固化树脂是一种新型材料,具有色泽美观、强度高、应用广泛、操作简便且价廉等特点。修复时不磨牙或少磨牙,患者乐于接受。 目的:观察光固化树脂充填上颌前牙过大间隙的效果。 方法:共收治32例患者,75个上颌大间隙,107颗牙齿;其中男15例,女17例;年龄21-52岁;牙位分别为双侧中切牙1个间隙,14例;双侧中切牙、左侧侧切牙、左尖牙3个间隙,3例;双侧中切牙、右侧侧切牙、右侧尖牙3个间隙,2例;左侧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和右侧中切牙、侧切牙4个间隙,3例;双侧中切牙和侧切牙3个间隙,6例;左侧中切牙、侧切牙和右侧中切牙、侧切牙、尖牙4个间隙,4例。均采用光固化树脂充填过大上颌前牙间隙。随访观察牙冠形态,密合度、颜色、磨损程度及松动度情况。 结果与结论:随访3年,32例患者中修复成功17例,树脂修得的牙冠形态及密合度良好,修复体不松动脱落,无任何变色;修复基本成功9例,修复的牙冠形态及密合度欠佳,修复体不松动脱落,但在龈缘处和牙体接触处修复体有缺陷,有轻度变色;修复失败6例,牙冠形态及密合度较差,修复体松动或脱落,修复体严重变色,需要重新修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不同牵引位点进行骨性支抗前牵引上颌时骨缝应力分布特征,以指导临床上患者选择合适的前方牵引位点.方法 建立包含种植体的儿童颅面三维有限元模型,根据种植体植入部位设定牵引位点,共分4种工况.工况1:乳侧切牙牙冠远中面远中2 mm与颈缘龈向5 mm交点处牙槽骨;工况2:第1乳磨牙牙冠近中面近中2 mm与颈缘龈向5 ...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比较下颌外斜线区微种植钉远移下牙列时,使用不同长度牵引钩放置不同位点时下颌牙齿的应力分布情况。方法 根据患者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数据,在侧切牙和尖牙托槽之间、尖牙和第1前磨牙托槽之间分别固定高度为2、7 mm牵引钩,依次构建出4种微种植钉远移全牙列的有限元模型。在牵引钩与微种植钉间加载 3 N牵引力,观察4种工况中下颌牙齿及牙列等效应力、初始位移变化情况。结果 除高度7 mm牵引钩置于侧切牙与尖牙间时,下中切牙发生冠唇向根舌向的顺时针旋转外,其他3种工况下中切牙均发生冠根均舌向的逆时针旋转趋势;除高度7 mm牵引钩置于尖牙与第1前磨牙间时,下尖牙发生冠向近中移动,其他3种工况下尖牙冠根均向远中移动趋势;4种工况中,下磨牙均发生冠根向远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趋势。结论 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阐明了下牙列整体远移时,不同牵引钩对下颌牙齿移动影响的生物力学机制。在充分理解生物力学机制的情况下,恰当选择牵引钩长度及放置位置可以更有效实现下颌牙列的整体远移。  相似文献   

17.
背景:微螺钉种植体虽然能提供强支抗,但控制牙齿的三维移动存在不足。Tomas微种植钉的顶部设计成十字形,可固定方形弓丝,从而利用方丝控制牙齿的三维移动,目前对于研究Tomas微种植钉此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目的:观察Tomas微种植体复合矫治力系统对竖直倾斜磨牙的影响。 方法:对上颌第二恒磨牙向近中、颊侧倾斜的干燥头颅骨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上颌第二恒磨牙及其牙周支持组织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观察计算机模拟微种植体位于不同位置、施加不同的远中向力值和根颊向力偶矩值作用下磨牙牙周膜Von Mises应力。 结果与结论:牙周膜的最大应力均出现在上颌第二恒磨牙颈部,沿着根尖的方向应力逐渐减小,在2个牙根的根尖处未出现应力集中。提示实验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达到了几何相似性和生物力学相似性,可用于精确的生物力学分析;Tomas微种植体可控制牙齿的移动方式。  相似文献   

18.
背景:牵引成骨应用于患者的尖牙远中移动,能大幅度提高牙齿的移动速度,同时保护磨牙支抗。但关于牵引的速率、尖牙的牙髓活力、尖牙的牙周组织改建及该技术的生物学机制目前研究甚少。 目的:在成人患者中,评估使用牙周膜牵张成骨快速远中移动尖牙的可行性,同时监测牙髓活力、牙根吸收及尖牙牙周组织改建情况。 方法:选取9例成年错牙合患者,拔除上颌两侧第一双尖牙,通过改良牵张装置快速远中移动尖牙至预定的位置。利用头颅定位片及根尖片测量尖牙远中移动距离、支抗丧失、根尖吸收及牙槽间隔改建情况;并监测尖牙的牙髓及牙周情况。 结果与结论:通过牙周膜牵张成骨能在12-16 d内快速远中移动上颌尖牙至预定位置,尖牙远中移动7.18 mm 及远中倾斜(13.24±2.87)°;支抗丧失为0.5 mm;未见明显根尖吸收及牙周组织丧失;尖牙的牙髓活力在牵引后迅速下降,但3个月后明显恢复。结果显示牙周膜牵引成骨可显著加快尖牙移动速度,缩短矫治时间,同时保护磨牙支抗;未见牙根明显吸收、牙齿松动、牙髓坏死及牙周组织丧失等不良反应。提示牙周膜牵引成骨能够快速有效移动尖牙。  相似文献   

19.
The rodent denti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odel for investigations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dental tissues and peripheral neurons. Although experimental nerve injury has been widely used for such studies, there is uncertainty about the courses of nerve fibers supplying the mandibular teeth. In order to clarify this, we used a mixture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neurofilament proteins to enhance demonstration of nerve fibers so that small nerves could be readily traced in serial frozen sections of mandibles of Sprague Dawley rats ranging in age from embryonic day (E) 18 to postnatal day (P) 90. The 1st molar and anterior portion of the 2nd molar were innervated by small nerves that emerged as distinct branches of the IAN trunk at or near the mandibular foramen. In contrast, the nerve supply to the 3rd molar and posterior part of the 2nd molar was a branch of the lingual nerve that bypassed the mandibular canal altogether. The IAN trunk split into the mental nerve and a large branch to the incisor about 2 mm anterior to the mandibular foramen. Thick branches of the incisor nerve descended into the incisor socket to form a dense plexus of nerve fiber bundles extending along the length of the incisor periodontium. The sparse pulpal innervation of the incisor was provided by a few thin fascicles that emerged from the caudal portion of the periodontal plexus to enter the incisor apex. The dental branches of the IAN and lingual nerve seen in the adult were well established and readily identifiable at age E18 even though their targets were limited to the follicles of the developing teeth. These studies show that the trigeminal branches that supply the mandibular teeth can be identified at a wide range of ages as distinct nerves at a considerable distance proximal to their targets. This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the courses taken by the dental nerves can provide an anatomical basis for increased precision in characterization and perturbation of neural pathways from the molars and incis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