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青藏高原东北侧干旱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用谱方法(T42)求解半球球面无辐散正压涡度方程,采用实际的干旱环流资料,分别在有地形和无地形的情况下,求出其对应的干旱环流型的强迫场,模拟了在强迫场的作用下干旱环流的形成、维持情况及在强迫场消失后干旱环流型的崩溃情况。结果表明:(1)强迫场在干旱环流型的形成、维持及崩溃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青藏高原的存在使其东北侧干旱形成和崩溃均加快。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对莫东北侧初夏干旱天气影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改进的T42L9模式,以1979年6月14日12时的FGGE-Ⅲb资料为初始场,分别在有地形非绝热,有地形绝热以及无地形绝热情形下进行了五天数值预报试验,研究了青藏高原的热力和动力作用对高原东北侧干旱天气的影响,模拟结果指出,在初夏夏季风爆发期间,青藏高原有利于其东侧(包括甘肃南部和陕西南部一带)进入雨季,但也有利于其北侧的河西走廊地区维持干旱,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对高原北侧的初夏干旱天气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上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A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 (MCS) developing over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on 26 July 1995 issimulated using the fifth version of the Penn State-NCAR nonhydrostatic mesoscale model (MM5). Theresults obtained are inspiring and are as follows. (1) The model simulates well the largescale conditionsin which the MCS concerned is embedded, which are the well-known anticyclonic Qinghai-Xizang PlateauHigh in the upper layers and the strong thermal forcing in the lower layers. In particular, the modelcaptures the meso-α scale cyclonic vortex associated with the MCS, which can be analyzed in the 500 hPaobservational winds; and to some degree, the model reproduces even its meso-β scale substructure similarto satellite images, reflected in the model-simulated 400 hPa rainwater.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some distinct deficiencies in the simulation; for example, the simulated MCS occurs with a lag of 3 hoursand a westward deviation of 3-5° longitude. (2) 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the meso-α scale vortexassociated with the MCS are undescribable for upper-air sounding data. The vortex is confined to thelower troposphere under 450 hPa over the plateau and shrinks its extent with height, with a diameter of4° longitude at 500 hPa. It is within the updraft area, but with an upper-level anticyclone and downdraftover it. The vortex originates over the plateau, and does not form until the mature stage of the MCS. Itlasts for 3-6 hours. In its processes of both formation and decay, the change in geopotential height fieldis prior to that in the wind field. It follows that the vortex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thermal effectsover the plateau. (3) A series of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varioussurface thermal forcings and other physical processes on the MCS over the plateau. The results indicatethat under the background conditions of the upper-level Qinghai-Xizang High, the MCS involved is mainlydominated by the low-level thermal forcing. The simulation described here is a good indication that itmay be possible to reproduce the MCS over the plateau under certain large-scale conditions and with theincorporation of proper thermal physics in the lower layers.  相似文献   

4.
利用IAP/LASG GOALS气候模式设计了两组敏感性试验,分别考察青藏高原表面感热输送和表面摩擦拖曳对夏季青藏高原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感热输送显著增强了高原近地层气柱中正涡度的制造和气旋性环流,同时增强了高原上空气柱高层的负涡度制造和反气旋性环流。另一方面,高原表面摩擦拖曳虽然使得低层的辐合略有增加,但施加给整层气柱以反气旋性涡度。因而高原表面的感热输送和表面摩擦拖曳对夏季青藏高压都有增强的作用。表面摩擦拖曳对上空环流的影响随着高度升高而减弱,而表面感热输送引起的高层负涡度的增加与低层正涡度的增加在数值上相当甚至更大。  相似文献   

5.
台风活动对青藏高原东北侧干旱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1,他引:13  
谢金南  卓嘎 《高原气象》2000,19(2):244-252
应用1959 ̄1996的青藏高原东北侧58个站历年逐月降水量资料,历年(1950 ̄1996年)逐月西太平洋台风资料及500hPa高度格点资料,分析了台风活动对高原东北侧干旱的影响。结果指出:少台风活动年与干旱环流流型及高原东北侧干旱之间,多台风活动年与多雨环流流型及高原东北侧多雨之间,均存在着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利用陕、甘、宁、青、新五省(区)90个测站,1960~1990年历年夏季月平均气温,采用主成分分析、旋转主成分分析和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对中国西北夏季气温变化的时空异常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地面感热通量强弱变化的响应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中国西北地区气温变化在空间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由于地形和下垫面的影响,夏季气温异常主要表现为6种气候类型(区),即青海高原区、河套区、北疆区、渭水流域区、南疆西部区、东疆-河西走廊区。50年代以来气温演变的主要特点是除青海高原和北疆外的西北大部分地方夏季由暖变冷。当北半球500hPa高度距平场呈欧亚型振荡,则有利于中国西北大范围气温偏高(低)。青藏高原地面感热通量的异常增强,可引起西北夏季西部偏暖,东部偏冷。  相似文献   

7.
用一个全球谱模式作数值试验研究了1979年6月中旬一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进的中期天气过程中青藏高原热源的作用。结果表明:高原的热力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副高北侧锋区的形成、锋区瓣强度以及与锋区对应的对流层中上层西风急流的强度有较大的影响,有高原热力作用时,锋眍和西风流的强度都强,反之则很弱;另外还发现青藏高原感热和潜热作用是相互依赖的,在一定的天气过程中,弧立起来讨论其各自的相对重要性不太合符实际  相似文献   

8.
过去的研究结果指出,青藏高原东北侧的伏旱是在副高控制下的干旱,其干旱的典型环流呈上下一致的正压结构。为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东北侧伏旱环流的维持机制,利用一个带有强迫和耗散的球面无辐散准地转正压涡度方程谱模式和经过严格挑选的五个实际典型伏旱个例(共48d)环流场,通过求解平衡方程得到了伏旱环流强迫场,再用该强迫场分别在有强迫和无强迫情形下进行了8d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伏旱环流的平均维持时间在一周左右,影响和维持它的外界强迫主要来自青藏高原北侧,干旱环流强迫场的存在对干旱环流的维持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OSU-AGCM大气环流模式,对青藏高原下垫面热力异常与夏季江淮流域暴雨形成的关系进行了数值试验。模拟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下垫面热力状况的异常对东亚环流形势及云量分布异常的影响是形成1991年夏季江淮流域持续性降水的重要原因之一。青藏高原异常热力强迫还可以引起大范围云量的异常分布和云量异常区类似于二维Rossby波列没大圆路径传播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隆起对亚洲夏季风形成作用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8,自引:8,他引:8  
吴池胜  王安宇 《高原气象》1995,14(4):425-433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东部牧区冬季雪灾天气的形成及其预报   总被引:22,自引:12,他引:22  
对青藏高原东部牧区 ( 1967— 1996年 )冬季发生的成灾性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探讨了北冰洋低压槽、贝加尔湖低压、东亚大槽和南支槽等欧亚大型天气系统活动对高原冬季降雪天气形势形成的作用。归纳出两种高原冬季成灾性降雪天气形成的模型。重点讨论了高原气流波动不稳定对高原波槽形成的量化指标 ,找出了若干高原低温—降雪过程预报的统计关系 ,并对高原冬季的雪灾预报提出了着眼点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地面-对流层系统的能量收支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利用CCM3中的辐射模式CRM,计算了1月和7月地-气系统、地面-对流层系统和地面辐射能收支,研究了青藏高原地面-对流层系统辐射能收支的冬、夏季节特征及其与地面和地-气系统辐射能收支的关系,并与东部平原地区和高原北侧干旱地区比较。文中还讨论了云和高原冬季地面积雪对辐射能收支的影响,比较了大气辐射加热和地面感热通量对夏季高原对流层大气加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冬、夏季月平均气温及异常分布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3,他引:17  
利用西藏(15个测站)、青海(38个测站)冬季和夏季月平均气温资料,运用EOF、REOF方法,得到了青藏高原冬、夏季气温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时间变化趋势,分析表明:青藏高原夏季气温场与冬季气温场前10个RPC的累积方差贡献均在90%以上,表明青藏高原的气温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都具有收敛速度快的特点。经旋转后按方差贡献的大小将青藏高原冬季气温异常敏感区分为北部、东南部型、边缘型、中部型和西部型。夏季分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东部雪灾的奇异谱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2,他引:20  
利用奇异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冬半年1967-1996年雪灾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雪灾的总趋势是增加的,特别是后冬,这可能是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雪灾指数周期集中在2.0-3.6a和5.4-7.5a两个时段。后冬雪灾在1985/1986年前后存在着由偏少向偏多的突变。利用SSA-MEM方法可以预报雪灾冬半年未来2a趋势,后冬未来1a趋势。  相似文献   

15.
夏季青藏高原低涡形成和发展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本文利用一有限区域数值预报模式和综合订正后的1979年6~8月FGGE IIIb级资料,选择该年雨季中三例包含形成和(或)发展阶段的较典型的青藏高原低涡过程,设计了控制性试验和降低高原地形、无地面感热和潜热通量、无凝结潜热、减小温度递减率、增大气柱斜压性、无摩擦影响的十余组试验方案,进行了24 h或48 h数值模拟。最后提出了青藏高原低涡发生发展的概念模式。简单地讲,青藏高原低涡可看作是一种强烈依赖于青藏高原地形,同时又受层结稳定度、地面热通量和凝结潜热控制的局地性低压涡旋。  相似文献   

16.
王可丽  江灏  陈世强 《高原气象》2001,20(3):252-257
了解云的气候学特征 ,对于深入研究气候变化问题有重要意义 ,而良好的资料质量是其前提和保障。为了充分了解地面观测总云量、卫星反演总云量和资料同化总云量这三种资料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共性和差异 ,本文利用 1984— 1990年的青藏高原地面测站的总云量资料、国际卫星云气候学计划中的ISCCP C2总云量资料和NCEP NCAR再分析总云量资料 ,对比分析了三者在青藏高原地区的时空分布关系。分析结果表明 :ISCCP C2总云量与地面观测总云量有较好的相关关系 ,它们在青藏高原地区的空间分布形势相似、年变化和年际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在量值上的差异主要源于探测手段的不同 ;NCEP NCAR再分析总云量在青藏高原地区有其固有的缺陷 ,除夏季之外在高原中部地区始终有一个异常的强高值中心 ,由此导致其对时空分布特征和量值的描述与ISCCP C2和地面观测值相差较大 ,因此在有关青藏高原的研究中不宜直接或单独使用NCEP NCAR再分析总云量资料。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一个有较高水平分辨率的有较完整物理过程的五层谱模式(T42L5),研究了青藏高原对形成长江以南的“倒春寒”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春季,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有利于北来冷空气沿其东侧南下,又有利于其东南侧的南支低槽的形成和维持,而高原东侧的背风坡作用利于南支槽的加深及东移而影响长江以南地区,使之易于出现并维持低温过程,并有倒春寒天气过程发生。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地表月平均反照率的遥感反演   总被引:21,自引:9,他引:21  
徐兴奎  林朝晖 《高原气象》2002,21(3):233-237
位于我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地形最复杂的高原,其热力和动力作用对我国和全球气候系统的影响非常显著,而高原地表反照率是决定地表能量收支平衡十分重要的参数。本文采用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双向反射模型,建立了动态的地表反照率反演方法,并对1997年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进行了反演。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近600年的温度变化   总被引:28,自引:20,他引:28  
利用1983年7月-1990年12月ISCCP卫星反演的地表温度资料,将高原的温度变化分为三个区。在每一区找1-2个温度变化的代用资料(冰芯、树轮),将近600a的资料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按面积加权,得到了大体可代表整个高原的平均温度变化序列,发现600a来高原上曾出现过三次冷期和暖期,最冷在17世纪中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