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儿童糖尿病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之一, 临床中易误诊、漏诊。加强对DKA的认识, 早期识别并及时规范治疗DKA对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改善预后至关重要。DKA治疗中应注意识别并及时处理脑损伤, 减少死亡率和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尿病急性严重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诊断及诱因,提高急诊就诊的DKA诊断率.方法对近3年来由急诊收入院的41例DKA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41例急诊就诊的DKA病人中多以感染(25/41)为诱因、以意识障碍(7/41)、急性腹痛(15/41)等为首发表现,且有12例未曾诊断过糖尿病.结论未诊断过糖尿病和以感染、腹痛、腹泻、精神状态改变、意识障碍等为首发表现的DKA急诊患者易延误诊治,早期行快速检测血糖、尿糖及酮体是减少DKA漏诊或误诊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DKA)、高渗性非酮症性昏迷 (NHDC)所致多器官衰竭 (MOF)的危害。方法 对 112例DKA和 2 7例NHDC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DKA和NHDC的诱因相似 ,但在引发MOF及病死率方面 ,NHDC均显著大于DKA(P <0 .0 1)。结论 糖尿病患者存在引发危重并发症的诱因时 ,应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 ,防止DKA和NHDC以至MOF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尿病常见的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治疗方法.方法:应用小剂量胰岛素0.1U/(kg·h)持续静滴,随时监测血糖的变化情况,并做好补液、补钾、补碱及对原发病和诱因的治疗.结果:本组18例DKA患者经上述治疗后均得到纠正,痊愈出院.结论:在DKA的治疗过程中,应用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滴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该文总结了Ⅰ型糖尿病(DM)24例,发生酮症酸中毒(DKA)18例(75 %),以DKA为首发症状者15例(62.5%),指出DKA是儿童Ⅰ型DM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亦是 Ⅰ型DM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并探讨了发生DKA的病因及临床特点,引起DKA的原因主要与激素异常和代谢紊乱有关,感染可诱发DKA并加重病情,DKA时也易感染而掩盖原发病.提高对该病的警惕性,防治感染,谨防误诊误治,早期诊断,合理治疗,DKA是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我院近 4年来收治的 45岁以上的 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DKA) 6 4例作一临床分析 ,以探讨中老年 型糖尿病发生 DKA的可能原因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6 4例均为 型糖尿病并 DKA患者 ,其糖尿病诊断符合 1985年 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DKA诊断符合参考文献 [1 ]。男 39例 ,女 2 5例 ,年龄 45~ 84岁 ,平均(6 0 .91± 4.12 )岁。 6 0例既往有糖尿病史 ,4例以 DKA首发入院。1.2 诱因 感染 36例 (5 6 .2 5 % ) ,其中尿路感染 13例(36 .11% ) ,上呼吸道感染 8例 (2 2 .2 2 % ) ,肺部感染 6例(16 .6 7% …  相似文献   

7.
杨慧霞 《中国全科医学》2004,7(14):1023-1024
妊娠合并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diabeticketoacidosis,DKA) ,是一种可危及孕妇、胎儿生命的产科严重合并症。DKA发病主要原因为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糖代谢紊乱加重,出现脂肪分解加速,经过肝脏氧化形成酮体,在血中积聚而发生代谢性酸中毒。1型糖尿病患者在孕期比2型糖尿病或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diabeticmellitus,GDM)患者更易发生DKA。目前,经过积极正确处理,并发DKA孕妇的死亡率已明显下降,但是,围生儿死亡率仍高达35 %~90 % ,且存活的子代的远期并发症极高。妊娠期DKA在临床表现及处理上都有其特殊性,临床医生应充…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常见急性并发症之一,要使DKA得到及时有效救治,首先要对其病情和诱因有正确分析.现就我科近10余年来收治DKA 47例进行临床分析,以探讨和提高DKA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与血淀粉酶的相关性。方法:共收集2016年6月-2017年12月在本院住院糖尿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DKA的临床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为酮症酸中毒组(DKA组)和非酮症酸中毒组(非DKA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DKA组患者的血淀粉酶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DKA组患者的年龄明显小于非DK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53,P=0.000);两组患者糖尿病病程、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26、0.154,P=0.694、0.879)。两组患者的血淀粉酶、空腹血糖、随机血糖、pH、碳酸氢根、肌酐、尿素氮临床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本试验中,DKA患者的年龄、尿酮体、病程、体重指数、pH、碳酸氢根、肌酐单因素与血淀粉酶无相关性(P0.05),而随机血糖、尿素氮则与血淀粉酶有相关性(P0.05)。DKA组血淀粉酶升高35例,所占比例为87.5%,而非DKA组血淀粉酶升高1例,所占比例2.5%,DKA组明显高于非DK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KA组的年龄较非DKA组年纪小,提示年龄较小的糖尿病患者发生DKA的可能性越大。DKA组随机血糖、空腹血糖较非DKA组偏高,提示血糖越高发生DKA的可能性越大。DKA组血pH和碳酸氢根偏低,体内酸中毒既是DKA诱因也是结果。DKA组较非DKA组血肌酐和尿素氮都升高,提示酮症酸中毒和肾功能损伤有内在联系。DKA组血淀粉酶异常率较非DKA组明显升高,说明DKA与血淀粉酶存在一定意义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资料与方法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代谢紊乱加重时,脂肪分解加速,血酮升高,超过机体处理能力时,便发生代谢性酸中毒。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严重失水,尿量减少,嗜睡甚至昏迷。1型糖尿病人有自发DKA的倾向,2糖尿病人在一定诱因作用下,也可发生DKA。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患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为DKA预防及早期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9月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DKA分为DKA组和非DKA组,比较分析DKA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137例患者,其中DKA组35例、非DKA组102例,DKA发生率为25.55%,两组患者在年龄以及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降钙素原(PCT)、尿白细胞水平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2.369,95%CI(1.013,5.541)]、血清PCT≥0.5 ng·L-1[OR=3.234,95%CI(1.215,8.609)]、HbA1c≥7%[OR=2.958,95%CI(1.130,7.743)]是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者发生DKA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60岁、血清PCT≥0.5 ng·L-1及Hb...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诱因调查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DKA)诱发因素的防治对策 ;方法 :采用计数方法间接确定住院的 57例DKA各种诱因的发生率 ,两组间进行对比分析 ,找寻诱因产生的根源 ;结果 :感染为诱因者 3 5例 ( 61 .4% ) ,用药不当 8例 ( 1 4 .0 % ) ,医源性因素 6例 ( 1 0 .5% ) ;感染诱因中呼吸道感染 2 3例 ( 65.7% ) ;病程一年以上者感染诱发率高于病程一年以下者 (P <0 .0 5) ,医源性诱因 1 0 0 %发生在病程一年以下且无糖尿病病史的 2型糖尿病 ;结论 :感染是DKA的首要诱发因素 ,严格控制血糖是减少感染发生率的必要手段 ,要避免用药不当这个主要诱因有赖于加强卫生宣教 ,取得患者在治疗上的配合 ;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可防止医源性诱因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诱因、临床特点、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3例DK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33例用静脉持续泵入小剂量胰岛素,补液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加强抗感染等综合治疗,每小时监测血糖,每2小时监测电解质、尿糖和尿酮体。结果:33例尿酮体均消失,pH值、电解质恢复正常,血糖控制良好,均治愈。结论:DKA早期诊断、恰当治疗是抢救DKA成功的关键,普及糖尿病知识教育是预防及减少其严重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低血糖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治疗中的常见并发症.本文观察DKA病人治疗中低血糖的发生情况并分析相关因素.1 临床资料确诊的DKA病人38例,男22例(57.9%),女16例(42.1%),40岁以上20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发生在老年糖尿病患者时多种复杂症状并存,极易被误诊.  相似文献   

16.
田静  任云云 《吉林医学》2012,(29):6353-6354
目的:总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抢救体会和经验。方法:根据ADA糖尿病诊断标准,分析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A的诱因和救治情况。结果:20例DKA中引起DKA发生的最常见诱因是感染,采用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及补液,19例抢救成功,1例死亡。结论:要全面积极治疗糖尿病,避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把糖尿病对人体的危害性降到最低,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糖尿病常见的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治疗方法。方法:应用小剂量胰岛素0.1U.kg-1.h-1持续静滴,随时监测血糖的变化情况,并作好补液、补钾、补碱及对原发病和诱因的治疗。结果:本组20例DKA患者经上述治疗后均得到纠正,痊愈出院。结论:在DKA的治疗过程中,应用小剂量胰岛素0.1U.kg-1.h-1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Ⅱ)法与传统小剂量胰岛素静点法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短期疗效.方法 DKA病人56例,随机分为CSⅡ组和对照组,CSⅡ组予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诺和灵R,对照组予小剂量诺和灵R持续静点.结果 CSⅡ组酮体转阴快(P<0.05),两组达到相同的血糖水平,CSⅡ组所需的治疗时间、胰岛素用量以及低血糖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结论 胰岛素泵治疗DKA酮体转阴快,更快、更有效的控制高血糖,减少低血糖发生.  相似文献   

19.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妊娠期首次发现或发生的不同程度的糖耐量异常,近年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妊娠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一种少见的产科危重症.重视孕期GDM筛查及早期诊断,加强DKA患者的治疗及护理,对降低孕妇并发症、围产儿死亡率,均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院2011年1月-6月收治妊娠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5例,均成功救治,母儿预后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魏艳  程昕然  鄢力  王晓鸥  何卫兰  向蓉  曾欢欢 《四川医学》2012,33(10):1710-1712
目的分析31例儿童1型糖尿病的血脂特点以及与血糖控制的关系。方法将我院31例1型糖尿病患儿分成DKA组(n=12)和非DKA组(n=19),比较两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有无差异;根据血脂分为异常组(n=18)和正常组(n=13),比较两组DKA发生、病程、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差异;分析糖化血红蛋白与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的关系。结果 DKA组和非DKA组的空腹血糖、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异常组和血脂正常组发生DKA的百分比分别是55.56%和15.3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间病程、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TG不随HbA1c的升高而升高(P>0.05),HDL随HbA1c升高而降低(P<0.05)。结论 1型糖尿病患儿合并DKA者三酰甘油明显升高,血脂异常组更易发生DK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