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专注脾胃病的研究,结合自己对《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的研读和长期的临床实践创立了脾胃内伤学说。《素问·五脏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李东垣根据这一理论创立了"补中气、升清阳"之治法,其所著的《脾胃论》共载方63首,而应用升清法者达31方,堪称治疗脾胃病应用升清法之典范。笔者在多  相似文献   

2.
脾主升清,主要强调脾气的特点以上升为主。"升"即上升,"清"即水谷精微。脾气上升,可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头目,并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此所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失健运,大小肠传化失常,升降失调,清浊不分,发为泄泻,泄泻病与脾胃相关性不言而喻。现通过对2则临床病案分析,阐释此思想在泄泻病中的应用体会。  相似文献   

3.
脾主升清临证运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福葵 《河南中医》2001,21(6):67-68
《素问·经脉别论》云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脾主运化 ,宜升则健。升是指升其清阳之气和精微物质 ,若“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近年来笔者从脾胃着手 ,运用脾主升清理论 ,对某些顽固性疾病采用益气升清法辨证治疗 ,疗效满意 ,现举例如下。1 慢性咽炎李某 ,男 ,35岁 ,教师 ,1998年 10月 12日初诊。患者咽痛声沙反复发作 5a余 ,甚则不能言语。五官科检查为慢性咽炎 ,声带充血、肥厚、无息肉 ,服消炎药不解 ,严重影响工作 ,转中医治疗。症见口干咽痛声沙 ,咽充…  相似文献   

4.
脾主升津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脾主升清,乃脾之特性,古今书籍对“清”之诠释,皆指精微物质而言,然脾之升清是其运化职能的一部分表现,脾主运化则赅括运化水谷精微及运化水湿二方面,脾主升清实已寓有脾主升津之意。何以言脾主升津?《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相似文献   

5.
胃主降质疑     
每言及胃腑功能,总谓“以降为和”,每施治胃法,则曰“以通为补”。此说几成定论,其实未必如此,胃居中焦,主受纳腐熟,为气血生化之源,与脾同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因此,胃气有降必当有升,这才合乎胃的生理常态。纵观《内经》及金元各家之论,皆未见明确论及胃气必降而无升,唯《临证指南医案》多处指出“胃宜降则和”,而治胃当用通降之法。其实《内经》就明确提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胃论》则曰“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贯于肺”。《血证论》曰:“盖津液足,则胃上输肺”。脾与胃以膈膜相分,胃受纳腐熟水谷,化其精微,然后通过胃气上输入脾,脾气则散布精微归肺而宣发全身。假若胃气不上升,则脾之精微何能散布于肺?可见《内经》的本意,精微输布首由胃气上升为始。脾为阴土,胃为阳土,阴阳协调而使清阳上升也,正如《不居集》所曰:  相似文献   

6.
1 脾胃与人体阴阳平衡 脾具有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作用,称为"仓廪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仓廪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脾脏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脾之阴阳.如缪仲淳《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说:"胃气弱则不能纳,脾阴亏则不能消".万密斋《养生四要》说:"受水谷之入而变化者,脾胃之阳也,散水谷之气而成营卫者,脾胃之阴也."《血证论》说:"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饮食物在胃中,初步消化,形成食糜,将精微物质游行布散,上输于脾,通过脾之运化,散精归肺,供养周身.  相似文献   

7.
消渴病,最早见于《内经》。《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明确指出其病因为“五脏柔弱”,故消渴当属虚证范畴。《金匮要略》有《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专篇,张圣把消渴与小便不利、淋病并列一篇,可见其同为津液代谢异常病变。《素问·经脉别论篇》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素问·调经论篇》说:“肾者水脏,主津液。”可见津液输布代谢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主要依赖于脾气升清作用,而津液向四周布散至全身,则完全靠脾…  相似文献   

8.
王少平 《光明中医》2004,19(3):15-15
通过临床观察,脾虚也是糖尿病病机的根本,糖尿病从脾辨治,临床效果显著,现作以下探讨,就正于先贤。1 理论探讨脾居于中焦,主运化升清,统摄血液,主肌肉四肢,为后天之本,气血津液生化之源。通过脾气的健运而实现,尤其是在运化升清,即“散精”方面,脾气的作用更为重要。《素问·经脉别论篇》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只有脾气健运,饮食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与运输的功能才能旺盛,这样精微才能得以输布,脏腑机体才能得以滋养;脾除运化饮食精微、运化水湿,与肺、肾共同维持体内气血水液的平衡,如…  相似文献   

9.
升清是中医学基础性词汇,因“升”“清”词义多样,造成升清法确切含义模糊不清。升清具有丰富的医学内涵,被《内经》《伤寒论》《脾胃论》《寓意草》等提及并论述。在生理上,升清与脾、胃、胆、肾等脏腑相关;在治疗细则上,升清法包含了健脾升清、理胃升清、风药助升、补肾升清等具体方法,在临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升降学说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强调脏腑、经络、器官是气机升降出入的场所,而脾胃则是升降的枢纽,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与气机的升降出入有密切关系。若升降失常,气血乖违,则阴阳失衡,百病由生。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水谷精微经脾气转运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故说:“脾以升为健”。“胃为水谷之海”,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后,下行入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糟粕则排出体外,故说“胃以降为和”。脾胃与肝胆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11.
“毛脉合精……”一段文字出自《素问·经脉别论》。我对这一段文字有些体会,希望同道教正。原文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相似文献   

12.
<正> 一、太阴病提纲和病理三阳和三阴,都是以阴阳之气有多有少的不同而分为太少的,太阴为阴中之至阴,于三阴之中阴气为最足,所以也叫盛阴。太阴在脏主脾肺,脾与胃有膜相联,主为胃行其津液,由中央以灌四傍。肺朝百脉,能鼓舞脉行,将脾由胃中水谷所吸取的精华,通过血行以输送于全身。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说:“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又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由此可见,精微、津液的输布,既离不开脾,也离不开肺。由于脾气散精,脉气流经,所以太阴对于四肢百骸,五脏六腑,起着重要的后天营养作用。不但  相似文献   

13.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和输布精微,《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人出生后,生命过程的维持及其所需精、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产生,均依赖于脾胃运化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上升,且喜燥恶湿,若脾气虚弱或为湿邪所困着,升动失常,则水谷精微输布失常,气血的化生和输布出现障碍,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失养,继而出现各种代谢失常的病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即是如此,若脾气虚弱而不能升清,浊气亦不得下降,则上不得精微之滋养而见头目眩晕、精神疲惫,中有浊气停滞而见腹胀满闷,下有精微下流而见便溏、泄泻.  相似文献   

14.
脾胃病病程日久、症状繁多 ,但究其病机 ,则主要是由于中气不足 ,不能发挥正常的升降功能。《注解伤寒论》说 :“脾助胃消磨水谷 ,脾气不转 ,则胃中水谷不得消磨。”《临床指南·脾胃》云 :“脾宜升则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清气在下 ,则生飧泄。”胃的主要功能是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胃为水谷之海 ,饮食入胃 ,经胃腐熟后 ,必须下行小肠 ,才能将食物进一步消化 ,并将其中的营养物质吸收 ,输送至全身。所以说胃主通降 ,以降为和 ,以降为顺 ,以降为功。《脾胃论》云 :“胃为水谷之海 ,饮食入胃 ,而精气先输脾归肺 ,上行春夏…  相似文献   

15.
<正> 从现存的医学文献来看,《内经》是记载脾胃生理、病因、病机等资料最早的一部书。从“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一过程看来,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内而脏腑经络的温养,外而四肢百骸的濡润,无不仰给于胃的纳谷和脾的散精,也就是《内经》所说的“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四肢皆禀气于胃”,“脏真濡于脾”,“脾主身之肌肉”。正由于“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所以脾胃一旦发生病变,不仅中州损伤,而  相似文献   

16.
问题解答     
问:“肝主疏泄”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答:疏泄是疏通、疏散、宜泄的意思。朱丹溪曾说:“司疏泄者肝也’,因而主疏泄是对肝的生理功能的概括,其具体内容可归纳为: (1)分泌胆汁:《东医宝鉴·内景篇》说:“肝之余气,溢入于胆,聚而成精”。就是说肝能分泌及排泄胆汁,而胆汁能助胃肠腐熟水谷,所以唐容川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 (2)为脾散精:脾吸取精微、输布全身,其输布的途径之一是由肝而升散于筋,因而《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3)疏泄血液:虽曰“肝主藏血”,但肝并不是简单的贮藏,而是能根据人体动、静状态,主动的调节  相似文献   

17.
正属于人体津液代谢失常的范畴,湿邪《黄帝内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湿邪致病,导致痰饮内停,治疗湿邪,可从脾、肺、三焦入手,在张仲景《金匮要略》之"苓桂术甘汤"的基础上加减化裁,创制了"孙光荣涤  相似文献   

18.
<正>脾胃升清降浊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肺。""天有阴阳交泰,人有升降出入。脾胃为中土,是五脏之气和全身气血津液升降出入的枢纽。脾胃功能正常,是以清阳上升、浊阴下降,气血津液敷布周身,人体则阴平阳秘,生命安合。"《内经》把脾胃等脏器看成生理活动的同一系统,具有升清降浊的作用。脾主升是为了胃降,胃之降是为了脾之升,升降协调是有机的结合。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以高血糖为特征。其发病机理较为复杂,常可引起多个系统损害,属中医消渴病范畴。笔者通过临床实践,认为其病机应为肝脾不足,升散无力;肝脾虚弱是五脏虚弱的本质,它贯穿疾病全过程;升阳降浊应为治疗该病的治本之法。1理论依据《灵枢·五变》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五脏虚弱是一个重要原因。《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注气于筋”,“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精气乃水谷之精华部分,是从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如糖、蛋白质、脂肪等,也就是说营养物质的…  相似文献   

20.
论繁木治痰     
1 痰之内涵痰本水谷所化.水谷由口入胃,运化于脾,脾将其中精细者上奉心肺,敷布全身.即《内经》所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若水谷所上奉者,量得其适、用得其正,则为精、为营;量若过剩、用生乖变,则为痰、为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