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检测SD大鼠脑缺血后缺血脑组织和外周免疫淋巴细胞干扰素-γ(IFN-γ)mRNA的表达,探讨IFN-γ在脑缺血中的作用。方法:用线拴封闭大脑中动脉的方法制作脑缺血动物模型,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缺血脑组织及外周淋巴组织中IFN-γ mRNA动态的变化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缺血脑组织中浸润的T淋巴细胞数量。结合免疫组化和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方法,检测T细胞表达IFN-γ。结果:①缺血脑半球IFN-γ mRNA含量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P〈0.001),且随着脑缺血时间延长其表达量增加;②IFN-γ mRNA表达数量随损伤面积扩大而增加(R=0.9780,P〈0.001);③缺血组外周血单核细胞IFN-γ mRNA水平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12小时达高峰(P〈0.001),而脾淋巴细胞、淋巴结细胞IFN-γ mRNA水平也均比假手术组明显增高,且随着脑缺血时间延长表达量增加(P〈0.05、P〈0.01、P〈0.001);④随着脑缺血时间的延长,脑内浸润的T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5、P〈0.01、P〈0.001)。结论:IFN-γ mRNA表达主要参与大脑损伤后期反应过程,可能加重脑缺血后期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
IL-10、IFN-γ在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白细胞介素-10(IL-10)、干扰素-γ(IFN-γ)在正常女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及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阴道分泌物中的表达水平。探讨细胞因子IL-10和IFN-γ的表达水平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发病的关系。方法ELISA法检测初发组和复发组念珠菌性阴道炎的妇女阴道分泌物中IL-10、IFN-γ的表达水平,以健康体检妇女为对照组。结果初发和复发念珠菌性阴道炎的阴道分泌物中IL-10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复发组较初发组的表达水平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初发和复发念珠菌性阴道炎的阴道分泌物中IFN-γ的表达水平元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Th1型和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异常可能与念珠菌性阴道炎发病和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鼠巨细胞病毒(MCMV)感染对小鼠脾细胞内TH-1细胞调控因子白细胞介素-12(IL-12)p35和p40基因转录和表达影响的时序性变化特点。方法 制备全身播散型MCMV感染小鼠模型,于感染后3d,5d、7d、10d和14d分离小鼠脾细胞,在PHA刺激后用RT-PCR法检测脾细胞内IL-12 p35和p40 mRNA水平时序性变化,ELISA法测定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L-12 p70和IFN-γ蛋白水平变化。结果 模型鼠在感染后第3天IL-12 p70表达显著增高(P〈0.05),但第5天后急剧下降,显著低于正常鼠(P〈0.05);IFN-γ在感染后第3天增高达峰值(P〈0.01),随后逐渐下降,在感染后第10~14天降至正常水平;IL-12 p35mRNA水平变化与IL-12 p70完全一致;而p40mRNA则从感染第3天开始持续高水平表达(P〈0.01)。结论 IL-12 p35mRNA和IL-12 p70在感染5d后持续明显下降是感染后期TH1类细胞因子持续低表达、TH1反应受抑制的主要原因之一;感染后IL-12 p40mRNA持续高水平可能导致拮抗剂(p40)2表达增加,后者可进一步抑制IL-12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初步探讨过氧化物酶增殖活化受体-γ(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哮喘模型TH1/TH2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18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组和药物组,每组各6只。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T-bet和GATA3的表达,同时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脾细胞胞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和干扰素-γ(IFN-γ)的表达。结果 哮喘组肺组织T-bet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相比显著升高(P〈0.01),GATA3无显著变化(P〉0.05);经吡格列酮治疗的小鼠肺组织T-bet的表达与哮喘鼠比显著增高(P〈0.01),而GATA3无显著变化(P〈0.05)。哮喘鼠T细胞内IL-4/WN-γ比值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经吡格列酮治疗后细胞内IL-4,IFN-γ比值明显降低(P〈0.01)。结论 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可能通过参与调控TH1细胞转化过程中重要转录因子T-bet的表达,改变IL-4/IFN-γ比值,从而改善相应的炎性症状,PPAR-γ可能成为哮喘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了解磷脂酰肌醇3激酶(P13K)在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活化情况,并观察其特异性抑制剂(Wortmannin)对Th1、Th2型细胞因子IFN-γ和IL-4表达的影响,探讨PI3K信号途径在哮喘T细胞免疫紊乱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以20例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作为实验组,15例健康人为对照组。PBMC提取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半定量RT-PCR法测定PBMC中PI3KmRNA的表达,ELISA法测定不同浓度组Wortmannin处理的PBMC培养上清液中IFN-γ、IL-4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PI3KmRNA表达增高(P〈0.05)。哮喘患者PBMC培养上清液IFN-γ水平低下、IL-4水平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同时加入不同浓度Wortmannin共培养后,实验发现均浓度依赖性地抑制了哮喘组及对照组IL-4的产生(P〈0.05或P〈0.01),而同组不同浓度梯度组间比较IFN-γ产生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时可能存在PI3K信号途径的过度活化,其过度活化对Th1型细胞因子IFN-γ影响不明显,有可能主要通过介导Th2型细胞因子IL-4的产生而参与Th1/Th2的失衡。  相似文献   

6.
过敏小鼠模型Th1/Th2漂移和纠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炒紫苏子醇提物对过敏小鼠模型Th1/Th2漂移和纠正作用。方法:设正常对照组、过敏模型组、炒紫苏子醇提取物0.32、0.64和1.28g/kg各剂量组小鼠共5组。利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Th1型细胞因子IL-2、IFN-γTNF-α和Th2型细胞因子IL4、IL-5水平。结果:过敏模型小鼠IFN-γ/IL4为0.87,而正常小鼠IFN-γ/IL4为3.93,说明过敏小鼠Th1/Th2异常偏向Th2漂移。0.32、0.64和1.28g/kg各剂量组能明显提高IFN-γ水平(P〉0.05、P〈0.05和P〈0.01),降低IL-4水平(P〉0.05、P〉0.05和P〈0.05),其相应的IFN-γ/IL-4分别为1.92、2.85和3.14。结论:炒紫苏子醇提物能够纠正过敏小鼠Th1/Th2异常偏向Th2漂移,恢复正常,其作用呈剂量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急性期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单核细胞(MC) Fcγ受体(FcγR)表达变化,进一步探讨HSP免疫发病机制.方法 急性期HSP患儿30例,同年龄健康对照儿童15例.流式细胞术检测MC表面活化型受体FcγR Ⅰ和Fc-γRⅢ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活化型FcγRⅡa、抑制型FcγRⅡb、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IFN-α)、趋化因子(IP-10、RANTES、iNOS)和BLyS/April mRNA表达;试验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血浆IL-4、IL-10和TNF-α蛋白浓度.结果 (1)急性期HSP患儿MC FcγR Ⅰ和FcγRⅢ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FcγRⅡa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而FcγR Ⅱb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2)急性期HSP患儿MC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IFN-α)、趋化因子(IP-10、RANTES、iNOS)及BLyS/April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与FcγRⅡa/FcγRⅡb均呈正相关;(3)急性期HSP患儿血浆炎症细胞因子IL-4、IL-10和TNF-α浓度显著增高(P<0.05),其中TNF-α浓度与MC FcγRⅡb mRNA表达呈负相关(r=-0.73,P<0.05).结论 急性期HSP出现细胞因子表达异常和单核细胞活化型/抑制型Fcγ表达失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生儿巨细胞病毒肺炎血清细胞因子IL4、IFN-7、TNF—α水平及意义。方法选取25例确诊为新生儿巨细胞病毒肺炎.并将其分为丙种球蛋白治疗组和更昔洛韦治疗组,应用ELISA法检测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血清细胞因子IL-4、IFN-γ、TNF-α的浓度,另选取本院产科同期出生的足月正常新生儿15例为正常对照组,用相同的方法检测其血清中细胞因子IL-4、IFN-γ、TNF-α的浓度。结果相对于健康新生儿.CMV—IgM阳性患儿血清IFN-γ及TNF—α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5及3.16.P〈0.05);而IL-4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P〈0.05)。丙种球蛋白治疗组(IVIG)和更昔洛韦治疗组治疗前IFN-γ、IL-4、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值分别为1.85、1.71及1.76.P〈0.05);IVIG治疗组中.治疗前后比较.IFN-γ及TNF—α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98及5.16,P〈0.01);而IL-4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P〈0.05)。更昔洛韦治疗组中.治疗前后比较,IFN-γ及TNF—α水平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75及1.16.P〉0.05);而IL-4水平无明显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9,P〉0.05)。结论巨细胞病毒肺炎新生儿Th1/Th2存在平衡失调,代表Thl细胞功能水平的细胞因子IFN-γ水平明显增高,呈现低水平的Th1相对优势,表明感染后.免疫平衡遭到破坏.细胞因子分泌失衡,造成机体的免疫炎症损伤,IVIG治疗可以纠正这-平衡失调,提示在新生儿巨细胞病毒肺炎除单-抗病原治疗外,应重视免疫调节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A549细胞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感染12 h、24 h、48 h后调节激活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细胞因子(RANTES)、分形趋化因子(FKN)、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 mRNA和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不同剂量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15-脱氧前列腺素J2(15d-PGJ2)和罗格列酮及其拮抗剂( GW9662)的干预作用。方法建立RSV感染A549细胞的体外模型,将传代培养的细胞随机分成5组:A组(15d-PGJ2+RSV组),B组(罗格列酮+RSV组)、C组(DMSO+RSV组)、D组( GW9662+罗格列酮+RSV组)、E组(细胞对照组)。各组分别在培养12 h、24 h、48 h收获细胞及上清液待测。应用ELISA检测各组上清液RANTES、FKN、IP-10蛋白水平,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各组RANTES、FKN、IP-10 mRNA表达。结果与细胞对照组相比, RSV感染组RAN-TES、FKN、IP-10 mRNA和蛋白的表达在12 h、24 h和48 h均明显升高(P均<0.05),其中RANTES、FKN、IP-10 mRNA的表达量在24 h达高峰,48 h有所下降,与12 h的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3种趋化因子蛋白的表达量均在48 h达高峰,与12 h、24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同一作用时间点上,随着15d-PGJ2和罗格列酮药物浓度的增加,RANTES、FKN、IP-10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均呈剂量依赖性下降,与 RSV 感染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均<0.05),其中以20μmol/L 15d-PGJ2和30μmol/L罗格列酮干预后RANTES、FKN和IP-10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最低。结论 RSV感染可导致RANTES、FKN和IP-10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其中mRNA水平在感染后24 h达到高峰,蛋白的表达自感染后48 h达到高峰;而PPARγ激动剂能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上述趋化因子mRNA和蛋白的表达,从而起到减轻炎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能量可控陡脉冲(ECSP)对荷瘤大鼠淋巴细胞活化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ECSP治疗肿瘤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细胞悬液注射法建立Wistar大鼠皮下瘤模型,ECSP处理后每3天检测肿瘤大小。处理后2周,利用MTT法检测各组大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及淋巴细胞活性,ELISA法检测大鼠脾淋巴细胞分泌的IL4和IFN-γ的表达。结果:ECSP处理组肿瘤生长明显受到抑制;ECSP处理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淋巴细胞活性的表达明显高于荷瘤对照组(P〈0.05,P〈0.05),荷瘤对照组的细胞因子IFN—γ呈低表达,而IL-4呈高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ECSP处理后,与同期荷瘤大鼠对照组比较IFN-γ表达水平升高,而IL-4表达水平降低。结论:ECSP可以抑制肿瘤生长,诱发机体抗癌免疫反应,改善和恢复荷瘤鼠淋巴细胞的免疫活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鼻黏膜免疫耐受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的预防机制以及与耐受原相关的剂量依赖性。方法:建立Lewis大鼠EAE模型,用不同种属和剂量髓鞘碱性蛋白(MBP)诱导免疫耐受,评估EAE临床发病情况;检测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反应ELISPOT检测特异性单个核细胞IFN-γ表达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经鼻黏膜给予低剂量(30μg/rat)和高剂量(600μg/rat)特异性抗原可诱导免疫耐受,抑制EAE的发生。淋巴细胞增殖实验显示,高、低剂量耐受组与对照组相比均可抑制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反应(P〈0.001;P〈0.01)。ELISPOT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高、低剂量耐受组单个核细胞IFN-γ表达数量明显降低(P〈0.01;P〈0.001)。原位杂交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组IL-4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01),高剂量组未见明显增高(P〉0.05)。结论:经鼻黏膜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预防EAE的发生。给予低剂量抗原可引起Th1/Th2分泌的细胞因子发生偏离,产生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2.
徐雪  高香  薛愉  吕玲 《国际免疫学杂志》2011,34(2):143-146,164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浆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IL-17、IFN-γ的表达水平,探讨地塞米松对PBMC分泌IL-17和IFN-γ的影响。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SLE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浆及PBMCs培养上清液中IL-17、IFN-γ的表达水平。结果SLE患者组血浆IL-17、IFN-γ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t=d.96,P〈0.001;t=2.43,P〈0.05),SLE活动组患者血浆IL-17水平明显高于非活动组(t=g.52,P〈0.005);血浆IL-17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AI)、抗dsDNA抗体滴度呈正相关(r=0.681,0.492),与补体C3、C4水平呈负相关(r=-0.529,-0.534)。无佛波酯(PMA)刺激条件下,SLE患者PBMCs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水平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t=0.06,P〉0.05).力口人PMA刺激后,SLE患者PBMCs分泌IL—17的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2.48,P〈0.05);地塞米松可明显抑制PMA刺激后的PBMCs分泌IL-17和IFN-γ水平(t=3.72,3.34,P〈0.01),且地塞米松对PBMCs分泌IL-17的抑制率更高。结论SLE患者体内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存在明显异常,IL-17表达水平显著增高,且与疾病活动性有明显关联,地塞米松可明显抑制IL-17的表达,提示IL—17可能是治疗SLE的一个潜在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3.
大鼠缺血脑组织中树突状细胞的来源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大鼠脑缺血后DC在脑损伤过程的意义。方法 :线栓法封闭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免疫组化检测缺血脑组织中DC的存在以及胶质细胞 巨噬细胞转化成DC的情况 ,并检测了DC样细胞的功能。结果 :比较缺血组两侧半球 ,缺血侧DC数量显著增多 (P <0 0 0 1)。比较缺血组与对照组 ,缺血组DC表达MHC II分子显著增高 (P <0 0 0 1) ,表达IL 10在 2 4h、48h也增高 (P <0 0 1,P <0 0 0 1)。比较缺血组两侧半球 ,6h和 12h缺血侧DC表达IL 1β明显增加 (P <0 0 5和P<0 0 1) ,12h、2 4h和 48hIL 6的表达显著升高 (P <0 0 5 ) ,TNF α的表达高峰分别为 6h~ 12h(P<0 0 5、P<0 0 1)和 48h~6d(P <0 0 1、P <0 0 5 )。结论 :脑缺血后DC参与了脑缺血病理过程 ,表达细胞因子产生免疫效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旋毛虫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实验性小鼠肠炎模型的影响及其免疫作用机制。方法观察感染和未感染旋毛虫小鼠于TNBS诱导肠炎后3d及7d不同指标的变化,包括小鼠生存率、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大体损伤和病理损伤评分、炎症指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检测,结肠细胞因子IFN-γ和IL-4 mRNA的表达量分析。结果 预先感染旋毛虫后诱导TNBS模型组小鼠在造模后3d及7d与单纯模型组相比小鼠生存率升高(P〈0.05),DAI、结肠大体损伤和病理损伤评分及MPO活性下降(P〈0.05),结肠中IFN-γmRNA的表达量下调(P〈0.05),而IL-4 mRNA的表达量增加(P〈0.05)。结论 旋毛虫对TNBS诱导的实验性小鼠肠炎具有良好的干预作用,其免疫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炎症性肠病过度的.TH1型免疫反应、上调TH2型免疫反应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巨噬细胞肿瘤疫苗对细胞毒性T细胞(CTL)反应及Th1/Th2型细胞因子分泌的调节作用。方法 分别采用MTT法和比色法检测肿瘤细胞杀伤率和清液上乳酸脱氢酶(LDH)含量,采用Western印记法与ELISA法检测脾细胞内及分泌入培养上清的IL-2、IL-4、IL-10及IFN-γ等细胞因子。结果 巨噬细胞肿瘤疫苗接种组的淋巴细胞肿瘤细胞杀伤率与培养上清液LDH水平分别为(36.70±21.02)%和(0.29±0.15)U/ml,明显高于热灭活肿瘤细胞接种组、石蜡诱导的巨噬细胞接种组(P值均〈0.05)。肿瘤细胞冻融物刺激72h后,各组免疫小鼠的脾细胞内均可检测到IL-2、IL-4、IL-10及IFN-γ等细胞因子;同时巨噬细胞肿瘤疫苗接种组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L-2、IL-4、IL-10及IFN-γ含量分别为(7.97±3.15)pg/ml、(0.44±0.11)pg/ml、(1.83±0.85)pg/ml和(9.16±4.64)pg/ml,IL-2、IFN-γ的水平均高于热灭活肿瘤细胞接种组和石蜡诱导的巨噬细胞接种组(P值均〈0.05)。结论 巨噬细胞肿瘤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反应,能够促进Th1型细胞因子IL-2、IFN-γ的分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流式细胞小球微阵列术(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服用灵芝三妙散胶囊后趋化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调节活化的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的因子(RANTES),γ-干扰素诱导的单核因子(MIG),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以及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的变化。方法 收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5例,设立安慰剂组和中药组,采用CBA法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服用灵芝三妙散胶囊后的血浆和全血在体外用脂多糖(LPS)和植物凝血素(PHA)刺激后趋化因子IL-8、RANTES、MIG、MCP-1、以及IP-10的含量,然后比较分析。结果 用CBA法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服用灵芝三妙散胶囊后,体外试验中药组的IP-10变化的百分率比安慰剂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CBA法检测血浆趋化因子是一种简便、可靠、灵敏度高、精确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13K/Akt在内皮祖细胞(EPC)分化中的作用。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骨髓EPC,经差速法接种2次贴壁细胞: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培养5dEPC;Westemblot检测第O、3、7、10、14天EPC中AC133、vWF、P13K、Akt蛋白表达水平;并在第3、7、10天加入LY294002作用12h,用RT—PCR检测AC133、vWFmRNA水平,Westernb10t检测p—Akt水平。结果经Westemblot检测,AC133在0d表达最强,第3天有弱表达,第7、10、14天几乎无表达(P〈0.05):vWF表达强度没有明显变化(P〉0.05);P13K和Akt在0d表达最强,第3天表达稍弱,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表达逐渐减弱:LY294002作用12h后,第7天和第10天AC133mRNA表达水平低于第3天的水平(P〈0.05);vWF的表达没有明显变化(P〉0.05);p—Akt蛋白表达逐渐下降,第10天与第3天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PC分化为内皮细胞过程中.可能有P13K/Akt的参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玉屏风散对荷瘤小鼠Th1/Th2型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培养S180肉瘤细胞,接种C57BL/6纯系小鼠,建立荷瘤小鼠模型,设正常对照、荷瘤对照及玉屏风散给药组,检测各组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及Th1(IL-2、IFN-γ)和Th2(IL-4、IL-10)细胞因子产生水平。结果荷瘤组T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下降,Th2型细胞因子IL-10的产生明显增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IL-4的含量略有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Th1型细胞因子IL-2及IFN-γ的产生明显减少,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玉屏风散给药对T细胞增殖能力及细胞因子的产生有较为明显的调节作用,与荷瘤组比较T细胞增殖能力及IL-2、IFN-γ的产生明显增加(P〈0.01),Th2型细胞因子IL-10的血清含量下降(P〈0.01).IL-4的含量略有下降,但与荷瘤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玉屏风散可有效调节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促进荷瘤鼠Th1型细胞因子的产生,有效纠正荷瘤导致Th1/Th2的失衡,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过糖基化修饰改造过的肿瘤相关糖抗原冲击树突状细胞(DC)制备的DC疫苗特异性抗骨髓瘤作用。方法:采用化学方法及肿瘤细胞的生物工程法使骨髓瘤细胞表达新肿瘤相关抗原N-丙酰多聚唾液酸(NPrPSA);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采用GM—CSF/IFN-α及TNF-α从MM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培养DC。然后用表达新抗原的肿瘤细胞冲击DC制备DC疫苗,将其刺激T细胞后,通过LDH释放法观察其对骨髓瘤细胞的杀伤效力,并采用ELISA法测定了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FN-γ的能力。结果:糖基化修饰的CD138^+Npr—DC组LDH释放率较CD138^+未修饰DC组明显增高(P〈0.01)。CD138^+Npr—DC组T细胞分泌IFN-γ与CD138^+未修饰DC组相比亦明显增加(P〈0.05),而CD138^+Npr—DC组与CD138^-未修饰DC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基化修饰的DC疫苗可以有效地激活Th1细胞免疫应答,分泌高水平的细胞因子IFN-γ;可诱导出较普通DC疫苗更明显的抗骨髓瘤作用,并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猴脑选择性超深低温断血流复苏实验前后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了解脑缺血后选择性超深低温复苏对缺血性脑保护的炎性机制。方法健康恒河猴4只,先阻断双侧颈总动脉血流10min,然后建立闭胸式脑局部体外循环,行一侧颈内动脉冷灌注,同侧颈内静脉回流。60min后恢复脑血流,自然复苏。应用ELISA法统一测定实验前后猴血清中IL-2、IL-10、TNF-α、IFN-γ的浓度。结果4只恒河猴术后安全复苏并长期存活,术后头颅MRI检查正常,术后神经功能评分无异常。四种细胞因子在灌注结束后较术前均明显增高(P〈0.05),24h后恢复至术前水平,72h测得值与术前无显著差异(P〉0.05)。Spearman相关系数统计显示不同时间点促炎因子IL-2、TNF-α、IFN-γ与抑炎因子IL-10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结论猴脑选择性超深低温断血流复苏可引起抗炎细胞因子与促炎细胞因子一过性增高,其中抑炎因子IL-10的明显表达和促炎因子之间互相抑制,互相作用,促使细胞因子网络维持动态平衡,从而减轻机体炎性反应同时抑制了脑缺血后机体炎性反应所引起的脑组织损伤,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