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 毫秒
1.
黄耀 《文教资料》2012,(18):29-30
本文以海子的现代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文本,解读海子所祈望的"幸福",以及他"幸福"背后的悲哀。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为坚持自己的诗歌理想,宁愿牺牲尘世"幸福"的海子,终究孤独、寂寞伴随他走向生命极致,他的生命中无幸福可言,幸福就像"闪电",瞬间失去,永远找不到属于他的幸福。  相似文献   

2.
钱禹清 《考试周刊》2012,(59):166-167
笔者在研读《中国教育经典解读》时,联系当下学校教育中学生"幸福缺失"的现象,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幸福缺失的原因,反思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一些片面的看法进行辩证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中,鲁迅的《伤逝》与巴金的《寒夜》虽然分别写于不同的时代,但反映的却是同样的主题,即男女主人公为“救出自己”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因此而在人道主义与个性主义的矛盾选择中的犹疑与挣扎。而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男女角色却发生了戏剧性的置换。本文即以此出发,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在对两篇作品的对比解读中做出了自己的解释与评价。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语文课程标准出台,四大课程理念无不指向“人”的全面、和谐发展。30多年前,语文教育专家吕叔湘先生的质问振聋发聩:“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话题似乎是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其实却是对学生作为“人”,其语文素养不能合格的深深忧患。同是丹阳人,孙双金先生显然不但心有戚戚乎,而且深思之、笃行之,以他数十年的课堂改革做着给力的回应。从《白杨》起步,到《我的战友邱少云》、《落花生》、《林冲棒打洪教头》、《黄河的主人》,再到《送别组诗》、《走进李白》,及至近阶段的《论语》、《幸福人的衬衣》,一条桐花飘香的万里丹山路,给予人无限的遐思与无尽的启迪。  相似文献   

5.
莫怀戚的《散步》记叙了一家散步的经历。同一个家庭的三代四口人看到蓬勃的春野之景,内心的生命感有所差别。运用教材“二次开发”的理念,深度挖掘“使人”一词,可以探知三代人对生命的渴求、感悟、享受。  相似文献   

6.
学术史意义上的照着说与接着说,是期待后学在领悟先哲在给定论域所达到的高度(峰值)之同时,不妨追问其相应的限度(边界)。这落到《谈艺录》对黄遵宪与王国维的诗学抑扬一案,也就呈示钱钟书的审美眼光暨文化视野,比梁启超更经得起证伪。就清末学界诗坛而言,能真正让西学义谛(而非西洋制度名物之皮毛)水乳交融于旧体诗的代表人物,委实惟有王国维,而不是梁所推崇的黄遵宪。文学史界若至今未能照着说出钱在1948年的这一卓识,未免有遗珠之憾。至于为何留日不到一年的王国维对西学义谛的细深体悟,远非出使欧美近廿年的黄遵宪所能及?这个本应由钱钟书提出且回答、却终究未提出与回答的关键问题,客观上是为后学对先哲的接着说腾出了空间。  相似文献   

7.
张玉梅 《考试周刊》2011,(49):227-228
"文革"时期,《人民日报》共刊登了200篇涉及计划生育工作的文章,其内容概括如下:在我国,人口的增长是有计划地进行的,同时,是按照国家指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的。其方法是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发动群众,自觉地实现生育计划。渠道是国家免费提供避孕药品和有关的医疗服务。而这200篇文章所包含的内容反映的是一部"文革"时期的计划生育工作史,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革"时期计划生育工作的阶段性特点。  相似文献   

8.
古今中外,从小学到初中,无论哪个学校,实行的都是择优录取制。而江苏淮安的徐向洋却反其道而行之,实行“择差录取”。他创办的“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成功地使一批批“差生”转优,让他们的家长脸上露出了笑容。徐向洋究竟用了怎么样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使得这些老师的“眼中钉”、家长的“心头痛”、社会的“小霸王”,改“邪”归正了呢?《“差生”教育启示录》为我们揭开了这个把“废铁”炼成钢的神话奥秘。  相似文献   

9.
《孤独的收割人》(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一诗中有这样两句诗: “夜莺在这时嘀呖啼啭”“杜鹃声唤醒了春光”。《教师参考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认为这两句诗是从反  相似文献   

10.
《九色鹿》是一个民间神话故事,讲的是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落水人发哲永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金钱面前,落水人背信弃义,出卖了九色鹿,最后受到了严惩。课堂上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使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  相似文献   

11.
老师就是老师,看起来很无聊,好像在玩文字游戏,如果读者有兴趣,读读郭老师的《“老师”何时成为尊称》(《山东教育》中学刊2006年9月)和程老师的《答“老师”何时成为尊称》(《山东教育》中学刊2007年1、2月)这两篇文章,也许能理解为什么这样说了。  相似文献   

12.
本文打算运用“非指示性”教学方法中的“比较切入法”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是将所学课文与某名篇(段)就某些方面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中拓展知识,并加深对所学课文的理解。本文教学时准备将“葛朗台之死”与《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之死”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了解吝啬鬼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相似文献   

13.
14.
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对该文中“落英缤纷” 一句的解释,大多数资料都是“落花杂乱而繁多”:其中的“落英”语文教材中注释为“落花”。其实,这样的译注是很值得商榷的。笔者认为,根据语义和语境,该言语中的“落英缤纷”,描纷的是鲜花料漫的景象,其中最闰键的词“落”只能解释为“初”、“始”之类的意思,“落英”就是“初开的花”,即初开的桃花;整个句子应该理解为“初绽的桃花绚丽繁茂”。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5.
读小说,很大程度上就是读人。要想读懂一个人,就必须了解这个人乃至周围人的心理。而一篇优秀的小说,它直接描写人物心理的部分往往是不多的,这就需要我们能从大量的人物外在表现中,读出人物心理。基于此种思考,我们尝试阅读了《孔乙己》,发现了不少新鲜却又叫人心痛的东西,其中就包括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在酒店门口的时间不同往常。  相似文献   

16.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  相似文献   

17.
18.
杨千成先生的"诗化教育"探索,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初,可谓开当代诗教之先。他的"诗教"具有强烈的自觉意识,体现出"格高、情真、意美"的境界;核心是"美学意蕴"和"育人功能",阐扬的是"大美育观",倡导"诗化校园"。"诗教"的指向是弘扬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从全面考察《世说新语》中的“对”字入手,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谈谈它出现的语法环境及词性;以专书考察与比较研究相结合,探讨“对”从上古到中古的词性演变  相似文献   

20.
本刊对各省、市、区《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情况的系列报道.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纷纷来电来信咨询与《标准》工作相关的问题和工作开展步骤,充分反映了教育行业对《标准》实施的认识和热情。在《标准》第二部分(送审稿)审议之际,本刊记者全程参加了相关会议,深入了解情况、搜集信息,特撰写此文,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实施和推广等进行了梳理。在“十一五”起始,与广大读者共同回顾《标准》发展的历程,共同推动《标准》从文字深入到实践,使《标准》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