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危重症患儿机械通气的指征及早期机械通气在手足口病危重症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8年7月至2009年9月PICU收治的66例手足口病危重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气管插管上呼吸机指征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入院时间分2组,A组(2008年7月5日至10月31日)根据传统机械通气指征上呼吸机,B组(2009年4月21日至9月30日)予早期机械通气,比较两组治愈率、好转率及病死率.结果A组42例患儿治愈18例,好转4例,死亡20例(其中放弃治疗后死亡8例).B组24例患儿治愈22例,好转2例,无死亡病例.A组治愈率42.6%,B组治愈率91.7%,A组病死率47.6%,B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Hc值=16.7856,P<0.001).结论 早期机械通气是提高手足口病危重症抢救成功率和降低病死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危重症患儿机械通气的指征及早期机械通气在手足口病危重症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8年7月至2009年9月PICU收治的66例手足口病危重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气管插管上呼吸机指征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入院时间分2组,A组(2008年7月5日至10月31日)根据传统机械通气指征上呼吸机,B组(2009年4月21日至9月30日)予早期机械通气,比较两组治愈率、好转率及病死率.结果A组42例患儿治愈18例,好转4例,死亡20例(其中放弃治疗后死亡8例).B组24例患儿治愈22例,好转2例,无死亡病例.A组治愈率42.6%,B组治愈率91.7%,A组病死率47.6%,B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Hc值=16.7856,P<0.001).结论 早期机械通气是提高手足口病危重症抢救成功率和降低病死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早期机械通气治疗手足口病危重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危重症患儿机械通气的指征及早期机械通气在手足口病危重症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8年7月至2009年9月PICU收治的66例手足口病危重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气管插管上呼吸机指征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入院时间分2组,A组(2008年7月5日至10月31日)根据传统机械通气指征上呼吸机,B组(2009年4月21日至9月30日)予早期机械通气,比较两组治愈率、好转率及病死率.结果A组42例患儿治愈18例,好转4例,死亡20例(其中放弃治疗后死亡8例).B组24例患儿治愈22例,好转2例,无死亡病例.A组治愈率42.6%,B组治愈率91.7%,A组病死率47.6%,B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Hc值=16.7856,P<0.001).结论 早期机械通气是提高手足口病危重症抢救成功率和降低病死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 参照2015年儿童急性肺损伤共识会议(Pediatric acute lung injury consensus con-ference,PALICC)提出的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pediatric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pARDS)诊断标准,探讨影响pARDS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pARDS患儿的临床资料,共69例.结果 69例pARDS患儿中,轻度ARDS 13例,中度ARDS 19例,重度ARDS 37例.PICU内死亡17例(轻度2例,中度3例,重度12例;14例女性,3例男性).ARDS 患儿的临床结局与性别、慢性合并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慢性合并症ARDS患儿的病死率高达69.23%.多因素分析表明,机械通气时间与PICU住院日、总住院日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24、0.181,P<0.01);机械通气时间与患儿的入院体重有相关性(相关系数0.491,P<0.01),提示入院体重为保护性因素.结论 pARDS是PICU内患病率低、病死率高的危重症之一,纳入本研究的ARDS患儿病死率达24.64%.女性、有慢性合并症ARDS患儿的预后可能不佳.机械通气时间决定PICU住院日及总住院日,入院体重为机械通气时间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有创机械通气重症肺炎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死亡患儿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因需有创机械通气入住天津市儿童医院PICU的重症肺炎患儿资料,分析其年龄分布、病原学特点、机械通气情况、并发症及基础疾病情况,对死亡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共214例患儿符合标准纳入研究,其中男134例,女80例,总病死率6.17%.病原学检出率16.36%.死亡组患儿中位年龄大于生存组(4个月比2个月,P=0.039),年龄超过1岁患儿所占比例更高(21.43%比15.8%,P<0.001).脑病和电解质紊乱是有创机械通气重症肺炎患儿常见并发症,构成比分别为11.68%和8.41%.贫血、心脏病、呼吸系统发育异常位列基础疾病前3位(29.91%、14.49%、9.3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患儿发病年龄大于1岁(OR值1.019,95%CI 1.003~1.030,P=0.019),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OR值7.254,95%CI 1.581~33.277,P=0.011),患有心脏病(OR值0.47,95%CI 0.273~0.810,P=0.007)是有创机械通气重症肺炎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论 在救治需有创通气重症肺炎患儿时,对于年龄大于1岁、合并ARDS或患有心脏病的患儿要加强监护,积极治疗原发病,防治ARDS,必要时可行心脏手术以改善预后,降低需有创通气重症肺炎患儿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室脓毒症患儿心肌损伤的发生率,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CK-MB水平升高与心肌损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病死率及与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 Ⅱ)评分的关系,分析cTnI、CK-MB、APACHE Ⅱ在评价危重脓毒症患儿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459例脓毒症患儿血清cTnI、CK-MB水平与MODS、心肌损伤、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病死率的关系.分别测定脓毒症患儿入院时、入院第3天、第7天血清cTnI及CK-MB水平,比较不同时间点酶学升高组和酶学正常组的APACHE Ⅱ评分、ICU病死率和30 d生存率.结果 459例危重病脓毒症患儿中205例(44.7%)发生心肌损伤[cTnI和(或)CK-MB升高],cTnI、CK-MB升高患儿的病死率远远高于cTnI、CK-MB未升高患儿(26.34% vs 2.36%),机械通气发生率(46% vs 21%)和持续时间(7.5 d vs 3.2 d),以及住院时间(11.9 d vs 5.3 d)均显著增高,血清cTnI、CK-MB水平与APACHE Ⅱ评分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患儿入院时、入院24~72 h和入院第7天,酶学升高组APACHE Ⅱ评分、ICU病死率均明显高于酶学正常组(Pa<0.05);而30 d生存率低于正常组(P<0.01).结论 血清cTnI、CK-MB水平升高提示危重患儿心肌损伤的发生.血清 cTnI、CK-MB 在评价危重病患儿预后中发挥重要作用.血清cTnI、CK-MB和APACHE Ⅱ评分升高的患儿其病死率、MODS发生率、机械通气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7.
机械通气在儿童危重哮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危重哮喘患儿应用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10年间28例危重哮喘患儿应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临床资料,分析其通气方式、好转率、病死率、机械通气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结果 在通气模式上,采用容量辅助/控制模式12例,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联合压力支持16例.撤机模式均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联合压力支持,此外根据病情还适当应用肺保护性通气、低呼气末正压通气、肺开放等通气策略.患儿病情好转出院率96.4%,病死率5.6%.结论 机械通气是危重哮喘患儿十分重要的抢救治疗手段.把握适应证、采用正确的通气策略、配合及时有效的呼吸管理和综合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早期或晚期抢救性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99例需要机械通气的RDS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PS的给予时间分为早期组(出生2 h内)48例和晚期组(出生2~12 h)51例,观察2组在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病死率以及并发症:气漏(肺间质气肿、气胸)、肺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PDA、严重脑室内出血(IVH)的发生率方面的变化.结果 早期组和晚期组机械通气时间[(4.14±1.88) d vs (5.84±3.36) d]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氧疗时间[(5.84±3.36) d vs (8.05±5.48)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8 d内早产儿的病死率:早期组为6.25%、晚期组为5.88%,出生12 h内不同时间给予PS对病死率无影响(OR=1.07,95% CI 0.21~5.56,P=1.00).早期组BPD的发生率8.7%,低于晚期组16.0%,但无统计学差异(OR=0.49,95%CI 0.13~1.74,P=0.36).其他并发症如气漏、肺出血、PDA、NEC、严重IVH发生率,2组患儿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a>0.05).结论 早期抢救性给予PS能显著减少RDS早产儿的机械通气时间和氧疗时间,降低BP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江苏省淮安市2010 年出生人口的新生儿呼吸衰竭(NRF)发生率、主要临床特点及治疗和转归情况.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2010 年江苏省淮安市各医院所有NRF 患儿的信息进行前瞻性收集.结果 2010 年淮安市活产婴儿数共60 986 人,发生NRF 556 例,发生率为0.91%.NRF 患儿平均出生体重为2 433±789 g,低出生体重儿占53.8%.早产儿占64.1%.引起呼吸衰竭的原发病依次为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炎、窒息、败血症、肺出血等.23.7% NRF 患儿伴有某种出生缺陷.14.0% 的NRF 患儿接受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给予PS 首剂的中位时间为5 h(范围0~51 h).67.9% 使用nCPAP 治疗,33.3% 接受常频机械通气治疗,13.7% 接受高频通气治疗.患儿治愈、好转率为73.9%(411/556),病死率为22.5%(125/556).平均住院费用为9 270(范围196~38 182)元.结论 NRF 是江苏淮安地区一个高发病率、高病死率以及高住院费用的严峻问题,应加强围生期的保健以及出生后呼吸救治新技术以及新模式的应用,以降低NRF 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06年10月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机械通气时间>48 h的13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对VAP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8例机械通气患儿发生VAP 56例,发病率为40.6%.在营养不良、反复气管插管、反复吸痰、留置胃管、体位、肺透明膜病、胎龄、出生体重、插管天数、住院时间方面,VAP患儿与非VAP患儿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56例VAP患儿中,气道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48例(86%).VAP的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克雷白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阴沟肠杆菌.结论 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避免反复气管插管、留置胃管、采取半卧体位可以降低VAP的发病率,耐药性条件致病菌的综合防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重症湿肺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湿肺的临床特征及需要机械辅助通气治疗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167例新生儿湿肺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临床特征、预后,分析需要机械辅助通气治疗的影响因素.结果 167例患儿中早产儿69例(41.2%).161例(96.4%)患儿入院时存在呼吸衰竭,72例(43.1%)需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辅助通气组111例(气管插管72例,经鼻呼气末正压通气39例),非辅助通气组56例.两组患儿在年龄、出生体重、剖宫产率、性别比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全部患儿中24例合并心脏疾病,28例合并缺氧缺血性脑病,51例合并吸入性肺炎.湿肺患儿中胎龄<34周(OR=3.398,95%CI:1.113~10.369)及合并心脏疾病(OR=4.122,95%CI:1.173~14.481)者,需辅助通气的危险增加.是否有重度窒息、是否合并缺氧缺血性脑病及吸入性肺炎,未被证实是湿肺患儿需辅助通气的影响因素.结论 早产儿重症湿肺发生率较高,湿肺患儿胎龄<34周及合并心脏疾病时需要机械辅助通气的危险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PICU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血流感染病原与疾病特点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6年6月所有入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PICU诊断为脓毒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筛选出符合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血流感染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符合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血流感染患儿共191例,其中男108例,女83例.36个月以内婴幼儿167例(87.4%),50例(26.2%)有基础疾病,休克40例(20.9%),其中脓毒性休克33例.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为主要致病菌(73.3%, 140/191).191例患儿中死亡41例(21.5%),肺炎链球菌为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血流感染的首要致病菌(19.9%,38/140).结论 PICU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血流感染患儿多集中于36个月以内婴幼儿,革兰阳性菌为主要致病菌,最常见的5类细菌为肺炎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及大肠杆菌.所有病原中,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所致患儿病死率最高,合并基础疾病、休克及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是患儿死亡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小剂量氨茶碱对早产儿临床预后及脑神经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日龄<14天、因呼吸暂停或便于撤离机械通气用氨茶碱治疗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对于机械通气者与未机械通气治疗者进行分层分析.将机械通气患儿随机分为观察1组、观察2组和对照组,观察1组于撤机前应用氨茶碱,持续至无呼吸暂停后5天;观察2组于机械通气第1天开始应用氨茶碱,持续至校正胎龄32周;对照组不用氨茶碱.有呼吸暂停而不需机械通气者为无机械通气组,应用氨茶碱的患儿为观察组,未用氨茶碱的患儿为对照组.氨茶碱首剂4 mg/kg,维持量2 mg/kg,每12 h一次.观察并记录住院时间、上呼吸机时间、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视网膜病(ROP)、脑白质软化(PVL)、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动脉导管未闭(PDA)发生率及预后,所有生存早产儿出院后进行听力、视力、体格智力发育随访.结果 353例研究对象入选,其中6例在治疗中放弃,7例死亡(4例住院期间,3例出院后婴幼儿期死亡).住院治疗期间,无机械通气患儿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39.4±15.7)天比(45.2±12.1)天,P<0.05],BPD、PVL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3%比9.0%,1.3%比10.3%,P<0.05];机械通气组中,观察2组与观察1组住院时间、上呼吸机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40.3±13.5)、(47.4±14.7)天比(52.3±17.6)天,(3.9±3.2)、(5.1±3.9)天比(5.9±4.3)天,P<0.05],BPD、PVL、NEC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1%、9.1%比10.0%,3.1%、4.5%比10.0%,3.1%、4.5%比13.8%,P<0.05],尤其以观察2组明显.随访过程中,各组均有患儿失访,无机械通气患儿失访60例,机械通气患儿失访54例,完成随访者进行比较,无机械通气患儿脑瘫、耳聋、失明的发生率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需要早期干预的患儿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机械通气组患儿脑瘫、耳聋、失明的发生率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I<70、需要早期干预或进行语言训练的患儿明显减少(P<0.05).结论 应用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或便于撤离呼吸机,对患儿临床预后及脑神经发育有一定改善,无明显不良反应及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婴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新生儿科住院患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NIPFI)的流行病学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06年7月1日-2008年6月30日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患儿中符合院内深部真菌感染(NIFI)诊断标准的婴儿[日龄(77±61) d]共68例.收集患儿一般资料、感染前诊疗经过、标本类型等,并对NIPFI及其他NIFI患儿各项数据进行比较.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住院患儿NIFI发病率为3.31%(68/2 052例),其中NIPFI发生率为1.36%(28/2 052例).NIPFI患儿总住院时间中位数为15.50 d;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为94.6%,感染真菌前广谱抗生素的使用率为96.4%,抗生素的联合应用占64.3%;78.6%的患儿接受了心脏手术;机械通气率为82.1%;中心静脉置管为67.9%;留置胃管率为96.4%;激素使用者占78.6%.NIPFI患儿机械通气率较其他NIFI患儿高(χ2=7.32,P=0.010);余因素在2组患儿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机械通气与NIPFI有显著相关性(OR=0.229,95%CI 0.072~0.725,P=0.012).结论 在NIFI的各种危险因素中,机械通气是NIPFI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机械通气过程中的并发症及预防方法,探讨机械通气患儿抢救成功的体会.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89例机械通气治疗的危重新生儿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89例中治愈55例(61.9%),好转自动出院18例(20.2%),放弃治疗10例(11.2%),死亡6例(6.7%).在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主要是肺感染,本组44例做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为阳性,在培养的菌株中,居前3位的细菌是:草绿色链球菌、肺炎克雷白杆菌、单胞菌属.另外,4例发生气漏(气胸及纵隔气肿),4例发生肺不张(其中1例上机过程中出现,3例为撤机后出现).结论 (1)正确掌握使用呼吸机的指征及时机;(2)合理调整呼吸机参数;(3)预防和正确处理使用呼吸机过程中的并发症;(4)做好撤机后的治疗;(5)综合治疗.以上是机械通气治疗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机械通气治疗重症肺炎患儿115例并发症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支持的重症肺炎并心力衰竭、脑病、低钠血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05年7月-2007年7月本院ICU行机械通气支持的重症肺炎患儿115例.男81例,女34例.机械通气治疗≥48h,统计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分析患儿临床表现,并行血清钠检测、血气分析、脑脊液及CT等检查.结果 撤机好转93例,放弃7例,死亡15例.并心力衰竭60例(52.17%);脑病40例(34.78%),其中出现抽搐38例(95%),呼吸暂停11例(27.5%);低钠血症42例(36.52%),出现抽搐31例(73.81%),诊断为血管升压素分泌异常综合征27例(72.97%);ARDS 8例(6.96%),Pa(O2)/FiO2<200mmHg (1mmHg=0.133kPa), PEEP 8~18cm H2O (1cmH2O=0.098kPa);MODS6例(5.22%),均伴3个脏器受累,4例死亡.筛查出伴先天性疾病27例(23.48%),其中先天性心脏病18例(66.67%),喉部畸形、骨骼肌肉异常各3例,多发畸形2例.结论 行机械通气的重症肺炎患儿多同时并发各脏器功能异常,病死率较高.伴先天性疾病患儿漏诊误诊多见,病死率高,是导致呼吸衰竭及死亡的重要因素.重视先天性疾病的筛查有助于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机械通气患儿呼吸机撤离失败率及失败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内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机械通气患儿214例,统计撤机失败率,分析撤机失败的相关因素.结果 141例患儿按计划撤机,成功122例,失败19例,撤机失败率13.5%.年龄<6个月患儿撤机失败率较年龄>6个月患儿高,但差异无显著性(15.0% vs9.8%,P>0.05).因肺炎进行机械通气的患儿撤机成功率(78/86,90.7%)最高.机械通气时间对撤机成功与否无影响.撤机后皮质激素应用时间成功组短于失败组,差异有显著性[(12.35±9.69)h vs(18.63±12.17)h,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R2=0.093)分析提示呼吸道梗阻是撤机失败的高危因素(F=14.256,P<0.001).结论 目前PICU中机械通气患儿的撤机问题还依赖于临床医生的经验和客观指标相结合,探索合理可行的撤机方案,尽早发现和去除引起撤机失败的因素是提高撤机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不同胎龄早产儿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预防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应用PS预防HMD的最佳时机.方法 2000年9月至2006年9月3所医院NICU收治胎龄<35周的早产儿911例,其中预防性应用PS 146例(预防组),未预防性应用PS 765例(非预防组).比较两组间不同胎龄早产儿的HMD患病率、7d内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总吸氧时间、住院时间及主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预防组HMD患病率较非预防组降低了28.1%(P<0.05).预防组中胎龄<30周、30周和31周早产儿HMD患病率较非预防组分别降低了43.2%、58.4%、50.9%(P<0.05).预防组7d内病死率(6.2%)较非预防组(18.2%)明显降低(P<0.05);其胎龄<30周、30周和31周早产儿7d内病死率分别减低了23.0%、26.0%、17.6%(P<0.05).预防组机械通气时间、总吸氧时间均较非预防组明显降低(P<0.05);但住院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预防组肺出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漏的发生率均低于非预防组(P<0.05).结论 预防性应用PS可减少HMD患病率,降低早产儿的病死率,缩短机械通气和总吸氧时间,减少肺出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漏的发生率.胎龄≤31周的早产儿预防性应用PS效果更为显著. 18.2%)明显降低(P<0.05);其胎龄<30周、30周和31周早产儿7d内病死率分别减低了23.0%、26.O%、17.6%(P<0.05).预防组机械通气时间、总吸氧时间均较非预防组明显降低(P<0.05);但住院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预防组肺出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漏的发生率均低于非预防组(P<0.05).结论 预防性应用PS可减少HMD患病率,降低 产儿的病死率,缩短机械通气和总吸氧时间,减少肺出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漏的发生率.胎龄≤31周的早产儿预防性应用PS效果更为显著. 18.2%)明显降低(P<0.05);其胎龄<30周、30周和31周早产儿7d内病死率分别减低了23.0%、26.O%、17.6%(P<0.05).预防组机械通气时间、总吸氧时间均较非预防组明显降低(P<0.05);但住院时间差异无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山东省三级甲等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镇静镇痛治疗及管理状况,为镇静镇痛治疗方案的改进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山东省6家三级甲等医院的PICU参与了本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入住这6家PICU的1340例患儿,调阅病历资料,统计患儿的年龄、性别、入院24 h小儿死亡风险评分Ⅲ、是否接受机械通气、是否接受镇静和(或)镇痛治疗、是否监测镇静和(或)镇痛情况、住院病死率等。依据是否接受镇静治疗和(或)镇痛治疗,将患儿分为单纯镇静组(798例)、镇静+镇痛组(120例)及非镇静镇痛组(422例),比较各组的病种、机械通气比例、低血压发生率、平均住PICU天数及院内病死率。结果1340例患儿的平均年龄为(13.3±6.4)个月,其中男786例(58.7%)。6家PICU均已开展镇静治疗,其中5家PICU进行常规镇静评估;已开展镇痛治疗的PICU有4家,其中仅有2家进行常规疼痛评估。共有918例(68.5%)患儿接受了镇静治疗和(或)镇痛治疗,咪达唑仑是最常用的镇静药物,其次是右美托咪定。526例(57.3%)患儿进行了镇静评估监测,最常用的评估方法是Richmond躁动镇静量表。120例(9.0%)患儿接受了镇静联合镇痛治疗,芬太尼是最常用的镇痛药物,38例(31.7%)患儿接受了常规疼痛评估。3组患儿年龄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镇静+镇痛组外科疾病的比例最高,该组机械通气患儿的比例也最高(100.0%,120/120),非镇静镇痛组机械通气患儿的比例最低(11.4%,48/4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镇静+镇痛组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略短于单纯镇静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镇痛组低血压发生率最高,非镇静镇痛组低血压发生率最低[21.7%(26/120)比2.1%(9/422),P<0.01]。院内病死率和平均住PICU天数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苯二氮类药物仍是目前山东省PICU中主要使用的镇静药物,右美托咪定的应用逐渐增加,但镇痛剂应用的比例很低。目前镇痛镇静治疗主要用于外科术后及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儿,镇痛镇静治疗虽未增加患儿的院内病死率及平均住PICU天数,但增加了低血压的发生率。山东省PICU的镇静镇痛治疗和监测仍欠规范,主要体现在镇痛治疗以及对镇静和疼痛水平的评估未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20.
出生畸形低体重儿围手术期处理十年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10年来外科畸形低体重儿的围手术期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为进一步提高外科畸形低体重新生儿的治愈率提供资料.方法 1996年1月~2006年8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和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小儿外科收治的外科畸形低体重儿共104例,男69例,女35例,平均出生体重(2244±261)g(1 040~2490g),平均胎龄36+1周.分为2000年前(A组)共34例,2001年后(B组)共70例.结果 外科畸形低体重儿占同期收治新生儿的9.5%,总治愈率为67.3%.41例患儿应用机械通气,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为6.2 d,45例患儿应用全胃肠外营养(TPN),平均TPN应用时间9.5 d.A组的治愈率为58.8%,12例患儿应用机械通气,平均机械通气时间3.2 d;7例患儿应用TPN,平均应用TPN时间7.5 d.B组的治愈率为71.4%,29例患儿应用机械通气,平均机械通气时间8.4 d;38例患儿应用TPN,平均应用TPN时间19.4 d.比较两组的发病率、治愈率和围手术期的基本处理,两组在治愈率、机械通气和TPN的使用率、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和TPN平均应用时间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围手术期应用合理、规范、有效的呼吸管理和营养支持,可以提高低体重儿畸形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