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药房》2018,(3):293-297
目的:评价采取专项处方点评模式干预对我院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效果。方法:通过采取成立专家组和处方点评小组、统一制订的清洁手术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点评表、参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和相关药品说明书设立点评标准、借助行政干预和质量考核等干预措施,建立专项处方点评模式,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按科室、手术种类分层)抽取我院2015年1-6月(干预前)与2016年1-6月(干预后)的清洁手术患者出院病历各180份,制订统一的清洁手术围术期专项处方点评表,分别从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用药指征、给药时机、药品选择、用法用量、用药疗程、联合用药等方面对纳入的每份病历进行点评。结果:我院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从干预前的96.7%下降至干预后的25.0%(P<0.05),无用药指征率、术前给药时机不合理率、药品选择不合理率、用法用量不合理率、用药疗程不合理率、联合用药不合理率分别从干预前的71.3%、72.4%、65.5%、23.0%、97.1%、17.8%下降至干预后的4.4%、0、8.9%、11.1%、22.2%、0(P<0.05)。干预前,我院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共涉及8大类20个品种,有86例患者使用了2种及以上的抗菌药物,其中31例为联合用药,55例为前后更换药品。干预后,我院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共涉及3大类4个品种,无联合用药和前后更换药品。结论:专项处方点评模式可以明显提高我院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2.
《中国药房》2015,(17):2426-2428
目的:评价PDCA循环管理干预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抽取我院PDCA循环管理干预前(2011年1-6月)225份,第一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2012年1-6月)211份,第二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2013年1-6月)157份Ⅰ类切口手术出院病历,对比分析持续干预前后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结果:经过两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我院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0.67%下降至25.48%(P<0.05);总预防用药时间≤24 h比例由干预前的31.37%提高至50.00%(P<0.05);抗菌药物品种数由干预前的20种下降至5种,二联联合预防用药率由5.88%下降至2.50%,选用第三代头孢菌数的比例由6.48%下降至0,人均抗菌药物总费用占药品总费用的比例也由14.26%降至4.16%。干预前后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应用于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是有效的,能持续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临床药师干预甲状腺手术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合理性的效果。方法:分别抽取某三甲医院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干预前)和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干预后)的甲状腺手术出院患者病历各90份,对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比较。结果:经临床药师干预,该院甲状腺手术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由干预前的96.67%下降到干预后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用药适应证、药物选择、用法用量、术前用药时机、用药疗程、联合用药等指标合理率均显著提高(P<0.05)。干预前后切口感染率均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体温变化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药师对甲状腺手术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干预可行且有效,可对Ⅰ类切口围术期合理预防用药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我院实施合理用药干预措施前后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干预效果。方法:抽取2009年外科系统Ⅰ、Ⅱ类切口手术病历共402份,其中1-5月(干预前)病历200份,7-11月(干预后)病历202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干预前为99.0%,干预后为90.6%(P>0.05);术前预防用药时间的合理性从干预前的51.0%上升到92.9%(P<0.05);术后预防用药时间>48h的病历由干预前的79.8%降到19.7%(P<0.05);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不合理使用也由干预前的16.2%降到5.5%(P<0.05)。结论:制定相应管理制度,采取有力干预措施,对规范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振知  韩凤昭  杨文华 《中国药房》2012,(22):2036-2038
目的:调查我院临床药师干预前、后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4-6月(非干预组)和2011年9月-11月(干预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出院病历,对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临床药师对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干预,围术期预防用药在药物选择、用法用量、给药时机等方面均得到明显提高,合理率分别由干预前的5.71%、68.57%、11.43%提升至干预后的75.90%、95.18%、75.90%(P<0.05);人均抗菌药物费用由814.6元下降至433.5元(P<0.05);人均抗菌药物应用时间由4.07d下降至3.65d。结论:通过制定规范的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措施,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合理用药,可显著提高围术期合理用药比例,提高医院的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6.
《抗感染药学》2016,(1):61-64
目的:比较临床药师干预前后清洁手术围术期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疗效。方法:分别抽取2012年2—7月期间的清洁手术患者140例(未干预组)以及2013年2—7月期间的清洁手术患者140例(干预组),分析临床药师干预前后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结果:干预组患者预防给药时机的合理性明显高于未干预组;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率、给药疗程、药物选择种类、联合用药百分比以及抗菌药物费用均明显低于未干预组(P<0.05);综合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率由80.71%降至36.43%;用药指征、药物的选择、用药时机的合理率显著升高(P<0.05);干预后用法用量的合理率从87.61%上升到94.12%;联合用药情况从18.58%降至1.96%;抗菌药物费用占总用药费用比下降了5.87%;平均用药时间为(4.03±0.61)d,干预后用药时间为(2.80±0.13)d,较干预前有所缩短。结论:临床药师对清洁手术围术期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有助于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促进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优化。  相似文献   

7.
黎颖然  王桂凤  刘锐锋 《中国药房》2012,(22):2034-2036
目的:了解我院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前、后围术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的甲状腺手术患者出院病历,将1-6月的327份病历设为对照组(干预前),7-12月的276份病历设为干预组(干预后),对2组患者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率从干预前的90.80%下降至干预后的22.10%,联合用药率从干预前的31.80%下降至干预后的0。抗菌药物品种选择的合理率从干预前的18.56%上升至干预后的49.18%,用药时机合理率从干预前的1.35%上升至干预后的91.80%,用药时间合理率从干预前的25.99%上升至干预后的98.19%。结论:采取综合措施干预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可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临床药师干预乳腺癌患者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效果。方法:通过临床药师定期评估乳腺癌手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乳房切除术、乳腺癌保乳手术)患者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与手术部位感染率,制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干预措施,并抽取我院乳腺诊疗中心接受手术治疗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病历,2010年8月(干预前组)85份,2011年8月(干预后组)131份,进行干预前、后对照研究。结果:经临床药师干预,患者围术期预防用药比例由94.12%下降至19.85%,干预后围术期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h者所占比例由18.75%增加到69.23%;干预后手术部位感染率为3.82%,干预前为3.53%,2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药师干预抗菌药物围术期应用有效可行,乳腺癌Ⅰ类切口降低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比例不会增加手术部位感染率。  相似文献   

9.
《中国药房》2015,(26):3720-3722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对心胸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实施干预的效果。方法:调取2014年3-4月(干预前)、2014年6-7月(干预后)我院行心胸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病历,分别纳入干预前组(n=115)和干预后组(n=119),对干预前后的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经过干预,预防用药率从96.5%下降至72.3%,选药合理率从27.9%提高至94.2%,预防用药时间从(5.4±2.8)d缩短至(2.3±1.8)d,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感染发生率从13.0%下降至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药费和平均住院费用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临床药师对心胸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实施干预,可有效控制感染发生,保障患者围术期预防用药的合理、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临床药师干预清洁手术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效果。方法:某"三甲"医院临床药师依据该院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规范,对病区清洁手术预防用药过程进行干预。将2011年7-8月实施临床药师干预的509例患者作为干预组,2010年7-8月未实施临床药师干预的495例患者为未干预组,比较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状况、用药频度(DDDs)、抗菌药物费用。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率由未干预组的55.96%上升至干预组的67.58%(P<0.01);抗菌药物种类由未干预组的51种降至干预组的35种;干预组第1、2代头孢菌素使用增多,第3代及3代以上头孢菌素使用减少,与未干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二、三线抗菌药物DDDs的降低也使得药品费用有了显著性下降(P<0.05)。结论:临床药师的干预提高了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改善了抗菌药物的使用状况。  相似文献   

11.
吕卫红  杨慧慧  杨琼璟 《中国药房》2012,(38):3575-3577
目的:评价干预前、后我院甲状腺、乳腺、疝气修补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与实施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3月(干预前)和2012年1-3月(干预后)3种Ⅰ类切口手术出院患者病历共360份,进行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合理性对比分析。结果:干预后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率显著下降,由干预前的98.19%下降为干预后的18.56%(P<0.01);无适应证用药患者的比例从干预前的83.73%下降到干预后的5.15%(P<0.01);用药疗程>24h的患者比例从干预前的69.88%下降到干预后的8.25%;选药起点过高或不当的患者比例从干预前的79.52%下降到干预后的6.19%,不合理用药现象得到了明显改善。结论:我院采取的干预措施有效,能促进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但还存在疝气修补术补片植入病例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过高和给药时机不合理的情况,需要结合有关规定进行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干预前后我院普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探讨临床药师在普外科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中的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普外科临床药师深入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前后腹股沟疝修补术出院病例,对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价,以考查临床药师的工作效果。结果:干预后腹股沟疝修补术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6%(96/100)降至39%(39/100)(P〈0.05),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由5%(5/100)升至69%(69/100)(P〈0.05);围术期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表现形式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平均药费、抗菌药物费用下降显著(P〈0.05)。结论:我院临床药师深入临床,采取多种技术手段有效干预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极大提高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为下一步开展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的药学服务模式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某院实施干预前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预防用抗菌药(简称"预防用药")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预防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分别抽取2013年5~6月和2014年5~6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分别纳入干预前组(n=80)和干预后组(n=76),对两组患者的预防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施干预后,预防用药率由干预前的100%降至19.7%,预防用药的选药合理率由干预前的12.5%升至73.3%,预防用药时间由干预前的(3.2±0.9)d缩短至(2.1±0.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感染发生率无明显变化。结论:该院临床药师干预措施得力,干预效果显著,明显促进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术期预防用药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某院3种清洁手术(腹外疝、甲状腺、乳腺)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茵药的合理性与实施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抽取2011年4月出院的3种清洁手术病历68份为干预前组,2012年9月出院病历76份为干预后组,对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种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抗茵药使用率干预前为100.0%,干预后为27.6%(P〈0.05);无指征用药从干预前的80.9%下降~1]38.1%(P〈0.05);药物选择合理率A,k22.1%上升至90.5%(P〈0.05);用药时机合理率.z&41.2%上升至95.2%(P〈0.05);术后用药疗程〉24h的患者比例从干预前的58.8%下降到干预后的14.3%(P〈0.05)。结论:采取合理、有效的干预措施,能促进I】盘床抗菌药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盛京医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前(未干预组)、后(干预组)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下文简称“预防用药”)情况,评价该专项整治活动的有效性。方法:以本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前后Ⅰ类切口手术病例为研究对象,通过筛查,入选未干预组(2011年10-11月)病例533例,干预组(2012年10-11月) 病例504例,从预防用药百分率、人均用药天数、给药时机合理性、抗菌药物种类、联合用药百分率等方面评价预防用药合理性。结果:未干预组预防用药百分率为62.29%,干预组降低为25.40% (P〈0.01)。未干预组预防用药人均天数为(2.03±0.96) d,干预组缩短为(1.68±1.57) d (P〈0.01)。干预组术前给药时机的合理率和术后用药持续时间的合理率均较未干预组显著增加(P〈0.01,P〈0.05)。结论:专项整治活动后,本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情况有所改善,提示专项整治活动有效。  相似文献   

16.
郑玲利  蒋婷  辛竞  訾铁营 《安徽医药》2013,17(12):2154-2156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对白内障手术围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干预的效果.方法 分别抽取2011年8-12月出院的白内障手术病例69例(干预前)和2012年8-12月出院的白内障手术病例66例(干预后),对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价,以考察临床药师的工作效果.结果 临床药师干预后,预防用抗菌药物比例从干预前的100%下降为干预后27.3%(P<0.05);术后抗菌药物应用时间由干预前的(4.4±0.9)d缩短至干预后的(1.2±1.1)d(P<0.05).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在适应证、药物选择、用法用量、用药时机等各方面较干预前均有明显提高.结论 临床药师对眼科白内障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实施干预的方法可行、有效,能提高围手术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水平,对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的应用抗菌药物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张晓娟  陈彩萍  万波  罗宇芬  杨敏 《中国药房》2011,(42):3963-3965
目的:评价干预措施对我院神经外科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随机抽取我院神经外科干预前手术病历200份作为对照组和干预后手术病历200份作为干预组,对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选取的病历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与干预组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率均为100%。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预防用抗菌药物选择合理例数显著增加(P<0.01),预防用药时间合理例数显著增加(P<0.05);无指征联用例数显著减少(P<0.05),无依据换药的例数也显著减少(P<0.01)。平均预防用药时间对照组为8.5d,干预组为5.4d,干预组平均预防用药时间显著缩短(P<0.05);2组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院实施的合理用药干预措施有效、可行,对规范神经外科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临床药师干预外科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临床药师干预外科围术期抗菌药预防性应用的效果。方法:分别抽取我院2008年9月288份出院病历(干预前)及2009年9月284份出院病历(干预后),对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比较。结果:经临床药师干预,围术期患者预防用药在适应证、药物选择、用法用量、超权限应用抗菌药物、溶媒选择、给药途径、联合用药、给药时机、不良反应的发生和禁忌证方面较干预前均明显得到改善;住院药品总费用占总住院费用的比例由53.86%降至34.89%,抗菌药物总费用占总住院费用的比例由12.43%降至8.79%;总住院时间和抗菌药物应用时间分别下降1.24 d和1.11 d。结论:通过临床药师对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恰当的干预是有效、可行的,对围术期安全、有效、合理、经济地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